中东国际经济制裁阴影下的伊拉克_石油论文

中东国际经济制裁阴影下的伊拉克_石油论文

中东研究国际经济制裁阴影下的伊拉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伊拉克论文,中东论文,阴影论文,经济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15.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731 (1999)04—0076—04

在聚集海湾地区的世界五大产油国中,伊拉克排行第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在1120亿桶以上,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11%(据说可能拥有的石油储量多达2140亿桶),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达3万亿立方米。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曾经自豪地说:“世界上最后剩下的两桶石油中,有一桶就是伊拉克的。”滚滚的石油资源使这个国家人民的生活早已达到小康水平,但是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和接踵而至的海湾战争, 使伊拉克这个地区强国遭到史无前例的人力物力耗竭。尤其是难以摆脱的国际经济制裁,使伊拉克的国民经济几近瘫痪。

70年代初,石油的国有化和石油工业的建立,使原本贫穷落后的伊拉克面貌日新月异。尤其在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 阿拉伯国家利用手中的石油武器,先是将原油价格由原来的每桶3.01美元提高到5.12美元,上升幅度达70%。继之,又在1974年元月提高到每桶11.65美元,上升幅度达128%。伊拉克以此为契机,把石油产量由1971年的8300万吨增加到1980年的1.3亿吨,石油收入由9 亿美元猛增到270亿美元。连年累增的石油收入,使之在两伊战争中能应付军队开支的成倍增长。并且,为了稳定军心,保持兵源,政府对战争伤残人员及烈士家属提供优厚待遇。当时的战争伤残人员可无偿得到一辆汽车。如若结婚,还可得到3000伊拉克第纳尔的赠款(须知,当时的1第纳尔可兑换3.2美元),同时还为无房者免费提供一块宅基地。烈士家属除得到一辆汽车和一笔建房专款外,政府还付给一笔抚恤金。

由于在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不仅自己有源源不断的石油收入,而且还得到阿拉伯国家,特别是沙特阿拉伯(200多亿美元)和科威特(180多亿美元)等海湾产油国的大量援助,使之有力量采取“边打仗边建设”的经济方针。所以,直到海湾战争之前,伊拉克的经济还仍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人民过着较为富足的生活。当时的伊拉克约有1600万人口,私人拥有的小轿车达100多万辆,人均年收入高达3600美元, 政府还为国民提供良好的医疗、就业等社会福利和保障。

打完了两伊战争的萨达姆,为了圆作整个阿拉伯民族的盟主,在海湾地区称霸,主宰中东事务的美梦,于1990年8月2日举兵侵吞了仅有1.8万平方公里面积,却蕴藏着取之不竭石油的“海湾珍珠”科威特。但他这次确实吞下了苦果。因为他的这一“壮举”惹怒了全世界。联合国安理会频频通过谴责和制裁伊拉克的决议,有100 多个国家加入对伊海陆空禁运、封锁和制裁的行列。与此同时,经美国的积极筹划、多方努力,拼凑了一支由美、英、法以及沙特、埃及、叙利亚等国家参加而组成的多国部队。代号为“沙漠风暴”行动计划的实施,打得伊拉克一败涂地,使伊拉克全国大部分工业设施和基础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大部分电站、电讯设施、桥梁、油田、炼油厂、学校、医院被多国部队的飞机炸毁,经济损失十分惨重。据阿拉伯国家联盟估计,直接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以上。迫使伊拉克于1991年4月18 日正式接受实行停火的687号决议。该决议除严格规定伊必须执行的条款外, 还就它在停火后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作了明确规定。尤其决议在第22款中规定,只有伊拉克完成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销毁任务后,才考虑取消对它的全面制裁。负责武器核查和销毁的联合国特委会每两个月向安理会递交一份报告,作为安理会讨论是否解除对伊制裁的依据。从此,联合国与伊拉克开始了一场马拉松式核查与反核查的斗争。主要是伊拉克力争早日被解除制裁和美国坚持维持制裁的斗争。

海湾战争结束的初期,由于伊拉克的领导人对联合国经济制裁的长期性缺乏充分认识,更为显示“制裁压不垮”的气概,依靠尚有可观的外汇库存、大量的复兴党经费和秘密帐户的黄金,再加居民手中多年积累的外汇储蓄等,不仅能维持着国家社会经济生活的运转,而且动用重金,试图迅速恢复战争中被毁的基础设施,修复了被多国部队炸毁的桥梁、公路、铁路,恢复了遭破坏的电力网、通讯网和广播等。并且扩大投资规模;增加公共开支。然而由于看不到尽头的经济制裁,石油无法出口,国家90%的外汇来源被切断,海外资产被冻结,国民经济连年入不抵出。为应付庞大开支和市场货币量的不足,中央银行只好大量增加货币发行量,从而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使伊拉克第纳尔的币值一落千丈(注:伊拉克第纳尔与美元的比值,在1980~1989年基本保持在1∶3.28,1990年为1∶3.22,海湾战争的前夕约为1∶1。海湾战争后比值变化很大,1996年约为3000∶1或3010∶1,石油换食品协议签订后曾回升到500∶1,1998年的武器核查危机中为1600∶1, 安南到巴格达调解后约为1200∶1。)。市场萧条,物品极缺,物价飞涨, 社会普遍贫困化,人民生活极困难。自受制裁以来,已有150万人死于各种疾病。 据伊拉克官方公布的统计报告说,由于疾病和营养不良而死亡的五岁以下儿童的人数,从海湾战争以前的月平均500人上升到1997年的每月8000 人。

尔今的巴格达虽然仍绿树成荫,但是到处呈现一种破烂不堪的样子,再也显示不出现代化大都市的风貌。人们不仅见不到新建的住宅区、办公楼、旅馆、饭店,就连原有的建筑物也因多年失修,门窗破旧,管道生锈而显得一片脏乱。

在海湾战争期间,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的猛烈炮火不仅摧毁了伊拉克的石油设施,而且大部分其他工业设施也遭到严重损坏。虽有上述的战后初期重建,但是必竟力不从心,不仅资金不足,而且任何设备和零配件都得不到进口。所以直至1996年,全国的工业开工率不到20%,绝大多数的工厂一直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大批人员失业。即使已开工的工厂,也因原材料供应不上而无法正常生产。

关于伊拉克的农业,虽因其地处两河流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自然条件,但因海湾战争前政府仰仗石油收入而不重视兴修农田水利,长期以来粮食和食品主要依靠从外国进口。在海湾战争后因遭经济制裁才开始强调发展农业和粮食自给的重要性。可是由于种种原因的制约,产量并没有多大提高,谷物收成仅能满足约30%的需求,每年仍得进口27亿美元的粮食才能够吃。然而外汇的严重短缺使之无力进口足够的食品。拿1995~1996年度为例,伊拉克粮食缺额达66%,食用油缺额达61%,市场上奶制品更是到处无货,从而导致婴幼儿普遍营养不良,死亡率居高不下。

在经济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伊政府被迫采取了一系列应急措施。第一,在设法筹措资金进口急需生活品的同时,积极开展周边贸易,增加紧缺物资的来源以解决燃眉之急。几年来,伊拉克通过与约旦、土耳其、伊朗等周边国家开展贸易和商品往来卓有成效。另外,伊拉克还与南部海湾地区部分阿拉伯国家和东南亚国家改善关系,在联合国批准“石油换食品”计划前开展走私活动出口原油、成品油,进口急需的大米、小麦、面粉、白糖、茶叶、植物油等,以缓解人民生活供应的紧张。第二,为尽量维护政府机器的运转,采取了地方保中央的措施。各省在中央政府制订的倾斜政策框架内向首都巴格达提供力所能及的便利。包括必需品的供应、交通运输及维持社会治安等都优先于巴格达,以便保证首都的稳定和保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队伍的稳定。第三,实行经济紧缩政策,实行物品配给制。自1990年 8月起,伊拉克开始实行食品配给制,每人每月凭证获得一定数量的食品和日用消费品,费用主要由政府承担,政府设法保证供应证所列物品的筹集。这一办法的实施对稳定社会起了重要作用。据有关资料统计,伊拉克政府每年为进口供应物品,可通过上述的周边走私贸易筹集到约12亿美元的经费。与此同时,政府还采取了冻结投资、压缩预算、停止印钞等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

然而计划配给的食品远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所以伊拉克国内黑市横行、投机倒把猖獗,走私严重,匪患不绝,民不聊生,大多数人食不果腹,不少家庭靠变卖家产为生。因此,广大群众渴望政府采取措施,促使联合国早日取消经济制裁。为了赢得国际同情,争取早日解除制裁,伊拉克政府不断对外宣传本国的社会经济危机和人民的生存危机,并竭力讨好外国传媒,尤其是西方传媒和社会名流。这些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引起了国际社会和人权组织的普遍关注与广泛同情。舆论认为,在伊拉克已基本满足联合国要求的情况下,应根据687号决议, 解除对其的制裁。

在争取解除制裁和坚持维护制裁这两种意见相持不下的情况下,联合国作出了第986号决议。经过四轮艰难曲折的谈判, 伊拉克与联合国于1996年5月20日达成了“石油换食品”协议。协议签字后又经历了6个月的拖延,才于1996年12月初正式实施。该协议在伊拉克看来,是有损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又一道枷锁,所以伊拉克政府并非情愿接受。因为,按照协议规定,伊拉克出口石油的20亿美元收入中,有3.5~3.9亿美元用于战争赔款,2.6~3亿美元用于北部的库尔德地区,13亿美元用于购买人道主义物品,0.5亿美元用于联合国机构及工作人员的开销。 甚至还对伊出口石油的渠道、石油收入的银行帐号、人道主义物品的进口方式和分配监督等都作了严格的规定。

协议的实施,固然会对改善伊拉克人民的生活起到积极影响,但对因遭受长期制裁而濒临崩溃的伊拉克国民经济起不了多大作用。有鉴伊拉克缺粮少药,人民得不到起码生活保障的情况,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1998年2月2日向安理会提出了新的《石油换食品》计划,于2月20 日形成决议,允许伊拉克每6个月的石油出口从20亿美元增至52.56亿美元。由于种种原因,一年来伊拉克的石油出口并未达到联合国允许的数额,伊拉克人民仍生活在贫困中。所以,1999年10月4 日安理会又一致通过决议,将伊拉克每6个月出口石油的限额增至82亿美元。

尽管如此,“制裁”这个套在伊拉克人头上的紧箍咒不解除,伊的经济复苏就无望。早在1997年5月份, 伊拉克副总理阿齐兹就曾说过一句话“全面解除制裁才是我们真正的目标”。为达此目标,伊拉克与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之间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核查危机,希望藉此唤起国际社会对伊拉克国内经济状况极度恶化的关注和同情。这一招着实收到了一定成效。国际社会已经就继续维持对伊拉克制裁的合理性产生了怀疑,要求解除对其制裁的呼声日渐高涨。但是美国仍持强硬态度,不仅不同意解除制裁,而且每次出现核查危机时,它都扬言要以武力令伊拉克就范,调兵遣将施压,一心要治萨达姆于死地。美国总统克林顿竟然于1998年11月18日签署一项法案,拨款9700万美元公开支持伊拉克反对派联合起来推翻伊现政府。美英还不时对伊实施空中打击,1999年1~7月,对伊轰炸108次,炸死133人。

然而,当今世界,经济利益在国家关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对待海湾危机上,许多国家更多的是看到了石油储量仅次于沙特阿拉伯而居世界第二位的伊拉克的巨大潜力,存在着各个国家和众多公司为未来在伊拉克争夺经济机会的斗争。虽然至今制裁尚未解除,但西方中间商、各种公司以及伊拉克的邻国,都急于同这个潜在的大主顾恢复商业关系。在巴格达的饭店里,来自各方的代表和商人,已开始为解除制裁后进入伊拉克作准备。伊拉克还与法国、土耳其、俄罗斯等国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合同。众多外国公司已同伊签订好一俟制裁结束立即生效的协议。

据法新社1998年10月31日报道,“尽管制裁尚未解除,但伊拉克雄心勃勃,想使自己重新成为一个地区性的市场”。11月份,有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土耳其、伊朗、埃及、叙利亚、阿联酋、突尼斯等30多个国家负责商务的部长和商人云集巴格达商品交易会,想与伊拉克签署贸易合同。伊拉克展览公司负责人法齐·达希尔自豪地说,“这么多国家参加交易会,说明一些国家和公司希望与拥有巨大潜力的伊拉克建立经济联系”。伊贸易部长还对法代表团讲,伊拉克愿加强与法的贸易关系,无论是在联合国关于“石油换食品”的决议范围内,还是在今后联合国的制裁解除后,都是如此。法国武装部队退休总参谋长也说,人人都在争先恐后的同伊拉克签订重建家园的合同,只有傻瓜才会放弃这一机会。

总而言之,尽管伊拉克当前经济困难重重,尽管美国坚持要继续制裁伊拉克,但海湾危机的化解证明,和平与合作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是今后国际关系发展的方向。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局面正在形成的今天,要想把一个国家全部封闭起来是不可能的。尤其像伊拉克这样重要的石油大国,终将摆脱困境,回到国际社会,重新得到发展指日可待。

收稿日期:1998—12—02

标签:;  ;  ;  ;  ;  ;  ;  ;  ;  ;  ;  

中东国际经济制裁阴影下的伊拉克_石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