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定位与思考_思想政治课论文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定位与思考_思想政治课论文

灌输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定位及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课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课既不是单纯的知识课,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品德课。德育与智育相统一,思想品德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教育相结合是思想政治课的主要特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均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课教学。尤其在中学教育阶段和师范生的教材法学习期间,只有通过强化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具体环节,才能使理论融入学习主体“内化”的全过程。与此同时,理论灌输的目的和任务在这一过程亦得以实现。重新认识灌输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重要原则,对灌输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进行定位与思考,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试图通过对灌输本质的探讨,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为当前改革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一、科学灌输论的起源及其本质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当中,恩格斯在《新道德世界》上发表的文章和马克思批判哥达纲领草案的起草人时,都曾对灌输的涵义作过描述。对灌输在理论上加以系统阐释的是列宁,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将科学社会主义“传播到工人群众中去”的思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列宁认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1](P292)社会主义意识的产生不会从工人阶级斗争实践中自发地产生出来,“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意识。”[1](P256)而社会主义学说则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历史和经济的理论中成长起来的。”[1](P334)它是革命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自觉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创造活动的产物,是继承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列宁认为,“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1](P209)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任务。

坚持向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党的“一大”确定了党的基本任务是组织实业工会,“党应以阶级斗争的精神灌输于各工会”。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指出:“我们应当努力在工人阶级中宣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并适当地有步骤地用社会主义教育公民及其他群众”。[2](P665)建国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被写入了宪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灌输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正是由于我党坚持不懈地向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灌输社会主义理论,才唤起亿万群众的觉悟,引导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激发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之中,从而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变成了现实。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人们必须牢固地确立社会主义思想意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为人们社会主义思想意识的形成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但社会主义思想意识不可能在生活实践中自发形成,也不可能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自发产生。当前,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剥削阶级思想的影响仍然局部存在;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也会千方百计渗透进来,侵蚀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观念日益更新,其自发性与盲目性也容易诱发和导致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滋生。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更应加以提倡,对社会主义思想意识的灌输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法中丝毫不容忽视,不能削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灌输论是由思想政治领域内客观规律决定的,其本质是围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指导、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等问题而展开的。

二、理论灌输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定位

理论灌输的本质与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任务具有一致性。所谓灌输,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必须通过系统教育、日常宣传、实践指导等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把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传播到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中去,用以武装人们的头脑,启发人们的社会主义觉悟,使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自觉地为实现自身的历史使命而奋斗。《中学德育大纲》对思想政治课作了这样定义:“思想政治课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运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武装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通过对比分析,两者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在阶级基础上具有同一性。在阶级社会,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社会制度不同,教育目的、内容和方式也不一样。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品行教育的课程,与我国的阶级基础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灌输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必须坚持的一项重要政治原则,中学政治课教学则是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内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条重要途径。第二,在内容上,灌输论强调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传播,思想政治课着眼于“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社会性科学基础知识”的传授。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观点是思想政治课的核心内容,它是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在当前特殊的阶段和领域内的具体表现和要求。第三,在理论传播途径上,灌输论强调系统教育、日常宣传和实践指导等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思想政治课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体现了灌输论对系统教育的要求,同时也为思想政治课采用其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了理论依据,如采用问题讨论法,参观法和开辟第二课堂等形式。第四,在理论传播的对象方面,思想政治课以青少年学生为对象,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后备军,相对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所指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而言,突出了社会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意识培养的连续性和青少年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个性。第五,在目标和任务方面,思想政治课强调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这是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基本要求,也是进一步实现理论灌输目标的坚实基础。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本质与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任务处于同一理论范畴。理论灌输与特定的历史阶段、历史任务和历史条件密切相关,思想政治课则是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理论灌输的具体化。客观情况的变化将导致原有机制和具体方式的变换,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理论灌输的艺术,掌握科学的方式方法,不断强化理论灌输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同时,只有把灌输确立为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原则,才能使施教者的主观意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规律面前不断得到检视、修正、丰富和充实,才能使教育主体沿着理论灌输和课堂教学的既定目标迅速成长起来。

三、关于思想政治课中灌输原则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在学科教学研究领域和思想理论界,对理论灌输和教育教学坚持灌输原则提出疑问并简单加以否定的论调不绝于耳。一些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学的同志也认为灌输是不可取的方法,甚至认为灌输就是“满堂灌”,坚持灌输原则就是坚持“填鸭式”教学,落入了将理论灌输庸俗化的泥淖。当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原则,并不是不加选择地主张“一切皆灌输”。因为,理论灌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灌输,也不等同于具体的灌输方法,它旨在通过课堂教学这一有效形式,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教育和武装青少年学生,使他们懂得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并为之奋斗终身。从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来把握灌输原则显得尤为必要。

首先,政治课必须坚持灌输内容的科学性。恩格斯曾经指出:“社会主义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做科学看待”[3](P301),而决不能“用学理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态度去对待它。”[4](P456)因此,必须以科学态度看待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从整个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体系来看,无论是初中心理品质教育、法律常识史、社会主义建设常识,还是高中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常识,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知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最初普及形式。整个教学过程就是灌输什么,向谁灌输,如何灌输得和谐统一,是灌输内容、灌输主体和灌输客体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对课程基本内容的掌握制约着教育的效果。在现阶段,政治课的首要任务就是把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灌输到青少年学生中去。

其次,政治课必须坚持灌输方法的启发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入心入脑,离不开对具体灌输方法的掌握。离开了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效果就没有依托,无从谈起。作为教育方法的灌输,其本身只是一种手段。灌输主体(施教者)只有合理利用这种手段,坚持灌输方法的针对性与启发性,才能调动接受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消除对理论灌输简单化、片面化的认识,彻底克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此外,坚持灌输方法的启发性是产生灌输形式多样性的前提和基础。坚持灌输原则与实现政治课教学方法多样化并非是一对矛盾。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提示,笔者将另文探讨,在此不赘述。

最后,政治课必须坚持灌输过程的实践性。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宣扬“假、大、空”,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积极性,而且降低了政治课的学科地位。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常把“言教”和“身教”结合起来,甚至强调身教重于言教,“言必行,行必果”。这表明,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表现是检验政治课教学效果的一张晴雨表,这张晴雨表受到了教师形象和行为的示范和引导。政治课教师的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和率先垂范不能仅靠有限的课时教学来完成。理论灌输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实践过程。因此,政治理论教学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系统性的特征,任何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的做法,都只能导致理论灌输的片面性。这一点,从政治课中注入式教学的危害可以得到说明。正如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一样,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源泉,社会生活实践也是向青少年灌输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本途径,通过政治课教学引导和培养学生科学社会主义意识是理论灌输的精神和意义所在。

标签:;  ;  ;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定位与思考_思想政治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