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点子园代替头脑风暴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点子论文,头脑论文,风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创新者的4个特点
在研究如何创新的过程中,人们探究了一些最富创新精神的艺术家、革新家和发明家,发现这些人有以下共同点:①富于激情;②虚心公正;③注重实践;④善于创新。他们工作起来就像那些充满好奇而又注重实际的万能工那样,醉心于自己的想法,摸索实现的途径,孜孜不倦而又乐此不疲。
二、头脑风暴法的不足
研究发现,创新者很少采用头脑风暴法,有些人还认为这个方法挺可笑,而这一方法在现在的公司中却用得很普遍。
头脑风暴法被认为是把事先未经交流或无法表明的现有想法摆到桌面上的快捷方法。
对头脑风暴法的失望,主要是因为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想法不成熟,不符合实用性、独创性和一致性这三个标准。实际上头脑风暴法是基于这样一种想法,即:非判断性思维。而多数艺术家和发明家都认为批评是激励其选择及产生更为完善想法的行之有效的工具。
头脑风暴法多半是产生低风险(很没有开拓性)、未经发展的(不成熟)又需表决的想法。
三、点子园的发现
人们尝试研究用点子园代替传统的头脑风暴法。点子园是用有利于开拓能力的4要素帮助一个被手头任务难住的团队(不是个人)。
1.伴随一些实际可用的想法,经常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
2.在寻找新想法的过程中,人们会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3.在这一过程中,只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新想法的播种就会有很多收获。
4.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想法能达到实用性、独创性和一致性这三个标准而高兴。
下面是如何实行。每个人都可以制作出想法的毛坯(大体的设想),而不必考虑细节和实用性,不一定让人人接受,不必谨小慎微。在鼓励这种开拓性设想的同时,也要鼓励低风险、合理、确保不亏本的设想。这样做对参与者来说通常较为容易,因为制出想法毛坯是传统头脑风暴法的典型特点。
好的设想形成时,要使每粒种子(设想)都被种下(原样记录下来——而不是经过过滤或简化成单独苍白的语句),这样我们可以做到广泛播撒。当设想萌芽时,可进一步地构思。例如培训作为大体设想被提出来,团队就要讨论培训种类,何时、何地、由谁培训、培训谁等一系列问题,越详细越好,利用画脑图的记录方式,把所有设想细节记录下来。
如果详察细节也不能促使实际问题和要害问题的自然出现(如“我们什么时候有时间培训”),则让团队从实用角度考虑所有出现的问题,划出那些有潜在疑问的想法,加以讨论。
这种过程可在一次或几次会议中进行,利用会议的间隙进行研究和随机谈话,激发兴趣,以产生周详的设想。
如果团队提出二、三十条或二、三百条设想,而只有很少几条高于创新性和一致性因素的标准,这没什么不正常的。自然界的废弃物(混合肥)也是庄稼快速生长必不可少的成分,没必要投票来表决想法的成败与否。因为设想本身已经有机地成长发展了。
四、问题在点子园中的作用
点子园中,问题为点子的成长提供营养。问题具有能促进任何创新进程所需的这4个基本要素交互作用的非凡魔力。
1.有什么样的富于挑战的奇思妙想?
2.途径是什么?(头脑开放,虚心纳言)
3.还有什么潜在因素?(注重实效)
4.还有什么别的途径达到相同目标?(开拓创新)
好的领导应尽量激发下属这4种优秀的思维方式。人各有特长, 乐观主义者长于总体规划;实用主义者热衷具体设想;怀疑主义者喜欢思考,善于随机应变。如果每个人都想占上风,不虚心听取意见、博采众长,团队会变得一团糟,无效率可言。富于开拓创新的团队,成员应自由交流,在合作中促进团结,以保证任务取得成功。
当一个人介入时,他就成为这个过程中的一员,他的主张、看法对过程和结果将产生不确定的影响,所以在介入时要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1.我是否示范过发散性思维——只提供一些低风险可让人接受的建议?
2.我是否提出过明显有缺陷但明显有提高的建议?
3.我是否对某些实际的想法提出成功的初步设想?
4.我是否把我的想法说成最好的办法或唯一可行的办法?
5.我是否能让人感觉到我对前景看好的设想有所帮助?
五、园中规矩
有人这样描述开拓的感觉:“规矩是为笨人制定的”。创新并非循规蹈矩,而是打破常规,例如:手术不开刀,电影不用制作。
在点子园的生长环境中,点子的成长在于打破条框,自由交流,包括修改、批评和不着边际的对话,不仅允许,而且还应鼓励提倡。自然科学知识提醒我们只有充分的自由和联想,奇思妙想才会在点子园中开花结果。所有兴旺蓬勃的市场都是创新的回报,从点子园中我们会得到丰厚的收获。
标签:头脑风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