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菊红 浙江省临海市城西中学 317028
【摘要】全面深化英语课程改革确立了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并提出出了与之相应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突出了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和人文性质,最终目的指向立德树人。本文在分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维品质内涵的基础上,以一节英语阅读课为例,从环节设计、学法指导等方面做了实践探究,以期探讨“培养什么样的人”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落实的问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 英语阅读 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5-185-02
一、引言
2014年3月,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并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对核心素养概念的理解,需建立在科学理解“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不仅引起了整个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探讨,还推动了中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改革,广大教师以“核心素养”为风向标,就“培养什么样的人”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落实于课堂的问题展开了广泛实践。“核心素养”,不但在价值理念上继承素质教育,而且在具体操作上与课程体系相互结合,因扎根更深,也更为有效。
为了进一步厘清该概念的定义和内涵,不同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都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制定了各自关于核心素养的理论框架。这些定义和划分方式既体现了许多共识,又表现了各区域的差异性。英语学科在中国教育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开展对英语学科素养的讨论和实践显得尤为必要。本文试着从英语的核心素养出发,探讨一节英语阅读课能够承载哪些核心素养,以及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养成等问题。
二、理论依据
在开始讨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如何扎根课堂教学之前,我们先要关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问题。在最新颁发的《新课程标准》(修订版)中,制定者把核心素养归纳为四个维度的能力和品质: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1. 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听说读写的技能,同时还重视了语音、词汇和句子等要素在语篇的意义表达中的协同作用。这就要求读者在读懂文章信息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做出分析和批评。
2. 文化品格
站在文化品格的高位,学习者不仅要把英语当做一种了解世界文化的工具,还要加深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和包容,以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便于对外来文化进行批判吸收。
3.思维品质
语言的习得离不开一定的思维能力的养成。同时,长期的语言习得能够帮助学习者形成在先前母语中没有养成的思维方式。德国学者洪堡特(Karl Wilhelm von Humboldt)提出了语言世界观理论,该理论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做了初步的研究。后来,新洪堡特注主义语言学家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在他的“沃尔夫–萨丕尔”假说(Whorf–Spair Hypothesis)中提出:“一个人的思想,是受那些他所没有意识到的不可抗拒的规律支配的”(潘文国,2010年译)。这种不可抗拒的规律,指的是语言使用者所处的文化的风俗习惯等。这就解释了语言和思维之间存在的互相生成和约束的关系。所以,思维品质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并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不仅有利于学习者英语本身的学习,同时也有着学习的广泛普适性。
4.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要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
从上文对四维能力和品质内涵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的框架中,英语不仅是一种学习工具,她更注重在习得过程中,将实际技能内化为自身品格的培养和塑造。
三、课例分析
Ⅰ.Warming up: Watch a video
Q1. Hi, boys and girls, do you like movies? Last week, I watched a movie. I’d like to share with you .
A1. Yes , of course.
Q2.Who was in the movie?
Q3. Where was she?
Q4.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he jungle?
Q5. Is it easy to survive in the jungle?
【设计意图】
此环节是整个课堂的导入环节,旨在通过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电影,进行交流与热身,以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自然地将话题引入到文章相关的话题上,并点出本节阅读课所要表达的核心精神:Juliane在飞机失事后,独自一人掉在危机四伏的丛林里,并且在自身严重受伤的情况下,面对重重困难毫不退缩,在丛林里整整走了10天,最终靠自己坚强的毅力而成为唯一获救的人。目的是希望通过欣赏电影片段,能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他们对文章中的信息做出情感和态度上的反应,并对文本的大意有所了解。
Ⅱ. Reading:Check our understanding by making matches.
There are 5 paragraphs in the passage.
Q1. Was Juliane dead or still alive?
Q2. How many parts can it be divided 【设计意图】
这个部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对文本结构有个清晰的认识,以及整体的了解和把握,旨在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便于在接下的阅读中能更加流畅、有效的进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Ш. Reading: Read more carefully to get the details.
Part 1. An accident
An accident
Time : on Dec.24 1971
Place: Over the Amazon jungle
Cause: Lightning hit the plane
Result: The plane exploded
Q1. How did she feel when she got on the plane with mother to meet her father?
A1. She was really excited and happy.
Q2. How did she feel when she woke up ?
A2. She felt quiet afraid and lonely.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的问题设计带有很强的逻辑顺序,从细节到整体,从客观到主观,逻辑层层递进。前四个问题让同学先了解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最终又有怎样的结果,环环相扣,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为可贵的是后面的两个问题:一直在捕捉她的心情,从登上飞机的excited到事故发生后的afraid的转变。学生的心情也随之跌宕起伏,感同深受。英语阅读中我们不仅要求学生能运用语音、词汇以及句子等语言知识来读懂文本中浅层的信息,更要能引导他们体会出字里行间所隐含的意思。就如文章中虽然没有很多的形容词直接表达出Juliane的心情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可是通过阅读我们却能深刻地体会到。
Part2: Survive in the jungle
Please read para.23.4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Q1.Who taught her the survival skills
A1. Her father ,when she was young.
Q2.At the moment , how did she feel?
A2.She became calm, brave and strong minded.
Q3. What did she do ?
Q4. What happened ten days after the crash?
A4. She was saved by the woodcutters.
Q5. What helped her survive in the jungle
A5. Good luck +Survival skills +strong hope
Q6.What would happen if she didn’t have survival skills or strong hope?
A6.Maybe she would die.
【设计意图】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高潮部分,依然以主人公的情感发展变化为主线,从彷徨不安到冷静,以积极理性的态度面对困难。阅读任务的设计实际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请学生思考到底是什么才能帮她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得以生存。学生一致认为,主要是三方面因素帮助她:幸运、生存的技能和坚定的信念。又请学生思考,如果仅有幸运,没有一定的生存技能和坚定的信念,是否会产生一样的结果呢?或许等待她的就是死亡。从而老师紧追不舍的提问: 那么她的这些生存技能又如何得来呢?毫无疑问是平时学习获得。貌似简单的一个问题,背后蕴含着巨大的引导力量,学生通过自己的归纳总结,更深刻的明白并理解学习的重要性,继而能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这很好地体现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新要求:注重学习者对文本的理解和反应,能正确的进行文本解读,培养学习者对文本的信息有一定的自己的理解、思考和判断,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落实“以德树人”的理念。
Part.3 A movie “Wings of hope”
Q1. If you were her , how would you manage to survive in the jungle?
Q2. What can we learn from her?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著名导演拍摄的这部纪录片“Wings of hope”,再次让学生感受到“Don’t give up”的力量,对文章的精神内涵进行深入与强化。也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不但能让学习者从主人公的经历中获得收获和启示,更能培养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体会,从而达到能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之目的。
ⅣWriting
假设你的朋友Jack目前正遭受到不幸,请结合Juliane的经历,给他写一封信,希望能帮助他走出困境,重新鼓起勇气享受生活。
要求:1.题目自拟
2.字数80左右
【设计意图】
写作是阅读的一种延伸,创设情景是为阅读提供合适的支架。这是一篇开放式作文,紧扣阅读课“Don’t give up”,文章既没有限定遭到什么不幸,又没有限定鼓励的话语,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灵活地运用实际语言,对所学的内容作大胆地输出,得以逐渐培养并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四、结束语
本节阅读课是基于英语学科素养养成的一次实践性探究,旨在将英语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并贯穿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这节课最大的特征是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比较少地关注文章传递的字面信息和字词句的用法,而是将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多地吸引到文章的语用和语篇层面,即作者如何运用各种写作技巧传递意义,表达观点;作者如何塑造出自己笔下的人物,并通过人物和情节的设置与读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对于本文的读者和学习者而言,学生为了能与作者展开对话,足够的语言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如需要有丰富的词、句、语篇知识;在阅读中要明确事实,对观点作明确区别等。同时,基于“英语核心素养”养成的阅读课,还应该致力于学生评价解释和包容理解等文化品格的培养,以充分发挥英语的育人价值。
就思维品质而言,笔者认为,授课教师应该根据文本特征,选取典型的句子,引导学生进行汉英对比探究,在对比中体会不同文化语境中人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并从中汲取有价值的思维品质。
通过课堂教学努力培养语言能力、文化品格和思维品质的同时,我们相信,学习能力也能自然而然地达成。因为只有同时关注了以上三者的英语课堂,才能进行有效而全面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提高他们在英语学科乃至所有学科上的学习力,形成终身学习的学习观,最终达成“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
论文作者:章菊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5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5
标签:英语论文; 素养论文; 核心论文; 学科论文; 语言论文; 学习者论文; 学生论文; 《中国教师》2019年5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