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 济宁市兖州区中医院 山东兖州 272100
【摘 要】分析两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 2012 年 6 月 - 2014 年 6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40例,对照组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采用微创血肿碎吸术,对比分析术后并发症和术后ADL分级。结果 两组血肿清除率与再出血率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P >0.05,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术后功能恢复比较,P >0.05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相对来说。微创血肿碎吸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操作简单,效果确切,能明显降低患者医疗费用等特点,特别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该病具有发病急、致残率和致死率高的特点,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对人类尤其是老年人的健康具有巨大威胁。外科手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重要手段。如何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来尽可能清除血肿,减少正常脑组织损害和减轻术后并发症尤其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2 年 6 月 - 2014 年 6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40例。其中,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37例,年龄 35 - 74 岁,平均年龄 53岁。有明确高血压病史的患者 20 例,病程最长 15 年,最短1 年;术前基础疾病:有心脏病史者 2 例,有强直性脊柱炎者 1 例,有风湿性关节炎者 1 例,有糖尿病病史者 3 例;入院时血压范围在 120 - 220/80 - 128 mm Hg(1 mm Hg=0.133 kPa),收缩压>160 mm Hg者2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采用微创血肿碎吸术,对比分析术后并发症、死亡率和术后ADL分级。
1.3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经头部CT检查证实,都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出血量在30 - 70 mL,年龄在60 - 86 岁之间,无明显脑疝形成。所有病例均排除有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脑肿瘤、脑外伤、出血性疾病及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等所致脑出血;排除脑干出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 术后处理
两组术后均给予吸氧、持续心电监护、营养神经、脱水降低颅内压、控制感染、维持水电解的平衡、预防并发症等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微创手术,术后一般不立即注入尿激酶,多给予生理盐水以较快的滴速持续冲洗(每分钟20 - 30滴),避免血肿腔内血块堵塞碎吸针管,对于残存血肿一般于第二天起或与术后6 - 8 h,开始给予尿激酶3万单位加生理盐水3 mL,于血肿腔内注入,并夹闭管3 h后放开,每日3 - 4次,持续2 - 3天,进一步复查头部CT,明确血肿残存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并发症:观察组肺部感染8例,占20%,应激性溃疡7例,占17.5%,颅内感染1例,占2.5%,电解质紊乱发生8例,占20%,癫痫5例,占12.5%,其他并发症11例,占27.5%;对照组肺部感染10例,占25%,应激性溃疡6例,占15%,颅内感染3例,占7.5%,电解质紊乱发生7例,占17.5%,癫痫8例,占20%,其他并发症6例,占15%。两组相比,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后ADL转归情况比较:观察组术后ADLⅠ级10 例,占25%,ADLⅡ级8 例,占20%,ADLⅢ级12 例,占30%,ADLⅣ级6 例,占15%,ADLⅤ级4 例,占10%;对照组术后ADLⅠ级7 例,占17.5%,ADLⅡ级10 例,占25%,ADLⅢ级7 例,占17.5%,ADLⅣ级8 例,占20%,ADLⅤ级8 例,占20%。采用Z检验,得出P>0.05,差异无显著性。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病,其出血部位多位于基底节、内囊、丘脑、小脑、桥脑等。它是脑血管疾病中致残率和病死率都很高的一种疾病,尤其见于长期高血压的中老年人。脑出血后形成的脑内血肿和继发性脑水肿可形成局限性颅内高压,甚至形成脑疝。因此,尽早减轻颅内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降低颅内压,预防脑疝的发生,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近几年来,小骨窗开颅也成为一种趋势,相对大骨窗开颅,直径为2.5 - 3.0 cm的小骨窗开颅手术是神经外科微侵手术的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适当掌握手术技巧,是手术的关键,对于外侧裂的熟练解剖,是手术成功的先决条件。小骨窗开颅,可以直视下清除颅内血肿,能有效的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和血肿对脑组织的继发性损伤,从而保护周围脑组织,对可见的血管破裂可以给予直视下止血,有效的避免再出血的方生。但因手术需在全麻下进行,对病人影响较大,而且术前准备时间相对较长;手术切口创伤较大,由切口到进入血肿的时间相对较长;清除血肿时需切开血肿外面未被破坏及坏死脑组织,而且进入血肿腔后需牵拉脑实质,电凝止血,可造成血肿周围脑组织的进一步损伤。近年来,微创血肿碎吸术,因操作简单、安全性较好逐渐被广大神经外科医师所接受。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微创血肿碎吸术比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有着比较优越的治疗效果,特别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因为它对医疗设备等硬性条件要求较低。有文献报道,微创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时机不易过早,最好是发病24 h后,掌握在6 - 8 h后都可以进行血肿碎吸术。但对于出血量较大,患者身体条件较差,不能耐受开颅手术的患者,且短时间内有可能造成脑疝形成者,可早期手术进行。
参考文献:
[1]周相军,罗丽伟.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67 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1):88-89.
[2]李志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与疗效的关系.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5):34-35.
论文作者:李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9
标签:血肿论文; 脑出血论文; 术后论文; 高血压论文; 手术论文; 并发症论文; 患者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1月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