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人们对于世界和地球的认识逐渐加深,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开始增强。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对环境产生过不利影响,由于人们选择性忽视了可持续发展,又导致了城市受到了消极影响并限制了城市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夏季雨水多发的季节,城市经常出现无法有效利用此类水资源并受到破坏的现象。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将这一部分的水资源充分利用起来,针对大量水资源采取存储的方式,使其可以用到灌溉以及其他城市用水上。海绵城市包含的理念以及实践中所使用的科学技术的主要目的都是让雨水就地资源化,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城市园林设计;应用
1海绵城市理念分析
国内学术界“海绵城市”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12年4月深圳《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上。这是针对城市雨洪灾害和水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发展的核心问题提出的。海绵城市建设的本质是通过降低雨水的产汇流恢复城市原始的水文生态特征,使其地表径流尽可能达到开发前的自然状态。随着海绵城市建设在全国各个城市的开展,2016年以来主要研究集中在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技术实施方面,可分为城市与场地两种尺度。在城市尺度上,研究从总体规划、城市绿地与生态系统、控制性规划与详细规划几个层面以及规划技术方法、城市形态等方面展开。在场地尺度上,研究包括雨洪管理设施的景观化实践、场地雨水消纳、调蓄与利用、下凹绿地、雨水花园与绿色屋顶等。
2当前城市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设计观、设计规划不完善
规划对于城市发展来说至关重要,需要在规划的基础上展开细节设计,考虑到工程的每一个环节。当前,多数城市仍处于改造、优化阶段,由于受历史、经济等影响,给城市发展带来了阻力。所以,建造的一些园林景观单一、古板,绿地面积狭小,观赏价值低。
2.2园林设计不合理
大多数城市园林在设计方面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如景观设计、植物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小品设计等,具体如下:
2.2.1设计过于复杂
设计的标准不符合规定,盲目追求奢华,或是乱用城市文化标签。在园林中设计了一些与城市文化、风格不搭调的雕塑,绿地建设不足,广场设计硬质化等,这些均凸显了园林设计方面的不合理。
2.2.2绿地指标片面化
传统绿化工程衡量指标为绿地率、绿化率、人均绿地量,忽略了园林建设的具体意义以及实际功能。同时,城市土地资源极为紧张、匮乏,无法通过增加绿地面积优化环境,在选择绿色植物时,没有太考虑功能。
2.3园林养护管理不到位
在城市园林生态环境中,多为人工营造的植物群落。但种植植物的土地营养贫瘠,夹杂了很多生活和建筑垃圾,与森林土壤相比差距较大。同时,在实际施工中仍存在很多不合理、不科学之处,例如,种植前未清理土壤里的垃圾;植物选择不合适;缺乏必要的养护管理,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不及时,苗木成活率极低。
3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3.1海绵城市技术的应用原则
第一,合理选择“海绵体”。众所周知,我们国家国土面积广阔,不同地域的环境和气候存在很大差异,因此,需要因地制宜的选择“海绵体”,促进城市整体的发展。
第二,在城市园林设计中,传统解决雨洪问题的方法是利用密集的地下排水管网,将其与市政设施进行连通来快速排放雨水。这一举措尽管有一定成效,但纵横交错的地下管网系统会对原有的生态渗透蓄水循环造成严重损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海绵城市技术倡导要降低对自然现状的破坏,强调对场地自身排水功能的利用,因此在应用过程中需要以保护和修复为前提进行开发建设,尽可能对园林的原始地形和自然条件进行适度改造和优化,实现更加生态有效的雨水资源管理。
第三,作为城市园林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景观设计大多会采用不透水铺装。而大面积的不透水砖会导致地表自然下渗通道被阻断,大量的雨水难以渗透到地下。因此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景观设计环节,应尽可能减少使用不透水铺装,同时增加更多的绿地面积。即便是道路、停车场等必须用到不透水铺装的场地,也可以采用打断法以降低其连续性,从竖向设计上进行创新以实现对地表径流的逐级消减。
第四,在城市园林设计中习惯于采用末端治理法来处理雨水径流,这是一种将分散径流汇聚成大型径流进行统一处理的技术,很容易造成面源污染。为此,可引入LID技术来对雨水径流源头进行科学传力,即在尊重场地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园林里的场地、道路、建筑、水系等景观要素,实现在径流源头对雨水下渗、运输、储蓄和净化等过程。
第五,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技术的关键在于模拟自然,因此设计者应充分考虑城市园林的功能和美感,确保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给游客以美的体验。更进一步,可将雨水径流处理过程进行景观化呈现,让大众直观地了解雨洪管理过程,这样既有助于推广海绵城市理念,又能唤起民众对于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3.2海绵城市技术的应用方式
3.2.1建设湿地公园等娱乐场所
现代社会缺乏的不是公园建设,而是缺乏适应生态需求的湿地公园等娱乐场所建设。当前,城市的显著特点之一在于缺乏水资源,雨水的降落往往不能及时回收为人们使用,造成大量洪涝灾害产生,如今的雨水系统特别是缺少能够集净化与储蓄为一体的资源或环境因素,设计师、建造师们越来越注重结合海绵理念设计,加强湿地公园等娱乐场所建设,强化民众的环保意识。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湿地公园等娱乐场所拔地而起,发挥着他们储水蓄水调节生态的作用,在给民众以美的感受同时,创造着美好的生活环境。湿地公园与传统公园相比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它是集娱乐与生态水循为一体的娱乐场所,从而可以加强湿地建设力度。
3.2.2推广渗透式绿地等设施
渗透式设施也称作下沉式绿地,通常此类绿地是低于地表二十厘米的,它涵盖着多种设施,不仅包括水塘建设还包括渗透雨的湿地建设。通过它自身的渗透作用,对天然水资源进行去杂质、反吸收、重吸收操作,充分发挥水资源的最大限度效益。渗透式绿地等设施可以排洪渠绕,有效解决输水管道堵塞问题,减少水中杂质,提高水质纯度,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在下沉式渗透式绿地的过滤后,水中含有大量有益身体健康的益生菌,通过益生菌微化作用,高效减少有害因子生存率。
3.2.3建设雨水花园设计
建设雨水花园是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园林景观的重要应用之一。雨水花园主要指的是通过人工挖掘,把土壤变为中间下陷四周凸起的绿地地形结构,充分利用其地形优势及其土壤特征,做到最大限度的土壤蓄水能力,以吸收降雨时的水资源,进而进行后序净化工作,高效利用水土资源。
3.2.4构建道路铺装设计
传统的道路铺装设计采用不透水材料,例如混凝土、广场砖、石材等,这些材料表面过硬,内部不可兼容这都不利于实现生态循环建设。在如今的现代化设计中,我国大力推广透水性铺装材料,不提倡使用过去传统的不透水材料,将不透水的硬化材料转变为用透水硬化法做出的材料,应用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停车场、室外购物广场、运动操场、空旷地理环境,倡导深化全民生态保护自觉性。
4结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中国未来发展的积淀,“海绵城市”理念除了强调让海绵城市建设恢复到其最初目标,即以生态化为主,实现雨洪/雨水资源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之外,还希望能主动强化海绵城市建设附加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边际效益,值得在生态园林规划中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1]张思源.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绿地系统设计与应用[J].低碳世界,2018(12):192-193.
[2]安雅文,高芳芳,苏俊艳.城市园林设计中海绵城市理论的运用[J].现代园艺,2018(22):126.
[3]舒伯平.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J].广东蚕业,2018,52(11):12-14.
论文作者:袁杰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雨水论文; 园林设计论文; 绿地论文; 径流论文; 水资源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