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探讨_县域经济论文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探讨_县域经济论文

县域经济发展方略探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略论文,县域经济发展论文,探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06)05 —0059—03

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壮大县域经济”,这是中共中央文件第一次使用“县域经济”这一概念。它标志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波澜壮阔的县域经济发展趋势,强有力地推动着全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截至2000年底,全国的县(包括县级市、自治县、旗、自治旗)共计2017个。其中县1503个、县级市 400个、自治县116个、旗49个、自治旗3个。众多的县域单位在经济条件上各具特点,在发展方略上也不尽相同。综合我国县域单位的主要经济特点,县域经济的发展方略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坚持以农为本,全力推进县域农业产业化

我国的大部分县域单位是农业经济县,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上,坚持以农为本,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是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基础。

1.大力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搞好龙头企业建设,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条件。龙头企业的素质,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整体水平。因此,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应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加强龙头企业建设。一是培育和发展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围绕本地的优势产业和产品,通过农企、企企联合,建设大型的农产品加工或销售企业集团,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经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集团的规模效应。二是加快龙头企业科技进步。搞好企业技术改造,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企业。三是充分利用多种经济成分发展龙头企业。不论哪种所有制形式的龙头企业,只要能带动农户发展生产,就应给予扶持。四是要合理选择项目和产品,大力开发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瞄准国际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外向型龙头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发展创汇农业。

2.正确选择主导产业。选择主导产业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前提。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应按照“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突出本地特色、符合市场需求、形成生产规模”的原则,合理选择和确立主导产业。由于各地资源优势不同,发展水平不一,经营环境各异,发展主导产业也应因地制宜,以形成各具特色和优势的主导产业和产品。一是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业化经营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解决产业、产品趋同问题,防止生产能力过剩。二是要合理确定主导产业的方向和规模。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农产品,开发名优特新产品,创名牌产品。三是要发展有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转化率和农产品附加值。四是要发展外向型的农业主导产业,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创汇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3.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是龙头企业所需的原料和销售的农产品的集中产地,是农产品批量、均衡供给的保证。因此,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切实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一是要区域化布局。要本着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发挥优势的原则,合理布局农产品基地,安排农产品生产,大力发展专业户、专业村,逐步形成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的商品生产基地。二是优质化生产。农产品基地要大力选育优良品种,搞好品种结构调整。实行优质优价政策,鼓励农户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三是集约化经营。加大农产品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基地。围绕优势农产品,引导农民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集约化程度。四是系列化服务。加强农产品基地的服务组织和生产设施建设,从技术、资金、物资、运输、储藏、收购、信息等方面搞好农产品生产服务。

4.培育市场流通型主体和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市场需求和市场条件是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因素。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大力开拓市场,为龙头企业和农户进入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创造条件。因此,应下工夫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一是培育和发展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流通型大型企业集团等各类流通组织。通过流通型市场主体开辟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产品流通。二是建立健全市场网络。在建好农贸市场的基础上,兴建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加快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建设。同时,发展资金、劳务、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三是采取与大型加工企业和大中城市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在沿海地区和经济特区设立对外窗口等多种形式,不断扩大产品销路。四是大力发展市场中介组织。支持并鼓励农村供销社、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各类服务组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他们开拓市场、扩大销路的作用。

5.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最终取决于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基地的技术进步。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应用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应继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改进农业科技应用推广办法,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一是要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二是要吸引和鼓励国家科研机构直接参与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基地建设。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科技。鼓励扶持农村科技人员兴办科技服务实体,发展民营科技服务。四是加快发展农业高技术企业。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大力开发优质、名牌产品。五是增加资金投入。对龙头企业技术进步所需资金,有关方面应予以支持,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基地也应积累技术进步所需的资金。

二、确立主导产业,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

县域工业化是县域经济提速的推进器。要使县域经济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加速县域工业化进程,就必须将县域主导产业由农业型向工业型转变。

1.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县域主导产业要由农业型向工业型转变,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是振兴县域经济的首选之举。第一,搞好大米精加工,为消费者提供不同档次的精制米。大米精加工是指增加大米的后续处理设备工艺,即在等级米的基础上将米粒精碾、抛光、色选、调节、营养强化等处理,使之成为符合不同消费者需要的精制大米。如加工标一米的原成差率(原料与成品的价格比率)为9.2%,吨米毛利润为178.7元;加工精制米的原成差率为22.5%,吨米毛利润为675元。第二,搞好深加工,使稻米向食品、饲料、酿造系列产品转化。随着农业的现代化,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势在必行。稻米转化要采用适合我国国情的工艺、设备和技术,按市场导向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实现转化增值。(1)搞好稻米向米制系列食品转化。如作主食即用的食饭、方便粥、方便米面等和副食用的膨化食品以及米糠食品、酿造饮料等,将有广阔的市场前景。(2)搞好农村稻谷向饲料加工的转化。某省1996年生产饲料277吨,若用稻谷代替从省外调入的20多亿公斤玉米,则可消耗早稻12—15亿公斤,这不仅减轻了调入玉米的人力、运力和财力的消耗,缓解库存压力(该省每年积压早稻60—70亿公斤),而且为国家每年节约粮食保管费和利息支出2.3—3亿元。(3)搞好稻米向工业原料的转化。可以生产大米淀粉,作为制药、化妆品的补充原料,用于白酒、酒精、味精、糖的工业生产。第三,发展猪肉的深加工和油料作物的加工工业。

2.发展轻工业是县域加快工业化步伐的“捷径”。国内外经济发展经验表明,工业发展通常是在以轻工业为主的大发展之后转入重工业为主而发展的。县域工业应以大力发展轻工业为主。因为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积累高、创汇高、容纳劳动力多,而且对基础设施压力小,轻工业百元产值耗能低,每百元耗电仅11.8度,约为全国工业百元产值耗电的40%左右。因此,选择轻工业作为县域工业化的主体是比较客观实际的。各县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突出以造纸、陶瓷、皮革、麻纺为主的轻工业,特别要重视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五金制造业。

3.科技产业是县域工业化持续发展的方向。世界经济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也将渗透到各个区域和各个层次的经济,知识经济将是区际经济竞争的有力武器和竞争力的源泉,也是将来县域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在县域经济的产业定位上必须将高科技产业作为带动全县经济发展的“龙头”,要善于利用和发挥本地和外地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积极采用先进的、适合的科技成果。千方百计调动企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扩大科技投入。县域发展科技产业应以发展小型科技企业为主。因为小型高科技企业往往对设备、资源、人员要求较低,如以装配型生产为主的电子、机电一体化产品企业等。在这些领域,小型高科技企业可以依靠自有的核心技术和部件优势,利用采购和外协组织生产。因此,有利于加快科技产业建设,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使产品具有较高的附加值,也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三、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县域城镇化

一般地说县域小城镇是上接城市、下联农村的城乡联结纽带,它又是农村一定区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的中心。因此,加速小城镇建设,推进县域城镇化,对带动农村全面发展,增强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必将有着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小城镇建设的质量。小城镇发展的一个大问题是要防止不顾条件,用行政手段人为造城。因此,通过适当的制度设定,形成小城镇布局合理和规划科学的相对健全的体制和机制十分关键。为此,要改革完全按行政区划分散设镇的弊端,适当调整县域内行政区划,提高设镇标准,鼓励按照合理的经济布局,撤乡并镇,允许具备条件的小城镇发展成为小城市;要抓紧编制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尤其是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明确发展的重点;要建立完善的镇域规划编制与实施的管理制度,从规划的编制和审批上制定标准,改进编制方法,提高规划管理人员素质,确保规划本身的科学合理性;强化规划的法律权威性,严格执法,依法查处违反规划的建设行为。

2.改革小城镇建设的投融资体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建设小城镇的多元投资和建设体制。为此,要大力推进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进程,对于小城镇住宅开发项目,供水、供电、通讯、燃气等具备自负盈亏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部分文化、教育及卫生事业,根据“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国内企业、个人及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建设、经营和管理,使其产业化。

3.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放开农民进入县级市、县城及县以下小城镇落户的限制。为此,应适时将小城镇户籍改革的试点政策全面推开,实行按居住地划分城乡人口,按职业确定身份的户籍登记制度。赋予进城农民在就业、入学、身份等方面与原城镇居民以同等待遇。办理落户手续时,取消城镇增容费等歧视性收费。允许进镇的农民保留其农村集体承包地的使用权或将使用权进行有偿转让,以解决农民离土的后顾之忧。逐步建立有利于农民成为永久性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4.采取灵活的土地政策。在坚持执行现行土地法的基础上,对占地不同以及重点发展的小城镇应区别对待,采取灵活的政策。 对于建成区人均用地面积超过120平方米的小城镇,主要通过挖掘现有土地的潜力来解决,原则上不再审批新增建设用地。

5.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小城镇发展的基础是非农产业,应引导农村非农产业相对集中、连片发展,与小城镇的建设结合起来。实施有效的政策措施,使各类企业向小城镇聚集。通过工业企业的集中带动人口向小城镇流动,推动小城镇第三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兴起。在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要把发展支柱产业、兴办龙头企业、建设培育市场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四、注重文化产业,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

当今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文化力驱动经济,是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民族风情浓郁,许多地区文化资源得天独厚,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发展文化产业,一要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选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二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按照“三贴近”的要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搞活文化产品流通,努力培育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创造性的市场环境。三要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改变文化事业单位经费完全由政府全额拨款,大家共同吃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以设立项目、课题、进行公开招标等形式,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多出成果,多出精品,走向市场。四要立足各地的文化资源优势,顺应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把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用先进的文化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实现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五要加快基层文化阵地和文化精品工程建设,着力改善产业发展的环境。六要把文化产业发展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加大特色文化的宣传力度,不断完善机制,整合资源,加快文化旅游、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业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共同发展,努力把文化产业培植成为县域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七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五、发展旅游业,完善县域经济产业分工

发展旅游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完善城乡产业合理分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广阔的前景。发展旅游业,除了要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知名度,增强吸引力外,关键措施在于以下方面:一是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重点,选好靓点,抓好精品、精点、精线建设,大力发展以度假、休闲、观光为主的旅游产业。二是加强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供优美、舒适、安全、祥和的旅游休闲环境。三是加强对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掘,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充分融入旅游业的各个环节中,在突出民族文化特色上狠下工夫,进一步丰富旅游业的文化内涵,不断提高旅游的档次和水平。[1]

收稿日期:2006—05—09

标签:;  ;  ;  ;  ;  ;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探讨_县域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