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考试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研究&韦伯模型在中学地理试卷分析中的应用探讨_课程标准论文

校内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韦伯模式在中学地理校内考试试卷分析中的应用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内论文,韦伯论文,课程标准论文,考试试卷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自2001年开始的新课程改革,是一场由课程标准所引领和驱动的教育改革,其本质是“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这种教育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改革范式,即“基于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简称“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standards-based education reform)。“课程标准”成为这场教育改革的核心词汇,“基于标准”(standards-based)成为一个频繁出现的专有名词。

全美教育协会(ECS)认为,“基于标准”有三个方面的含义:对学生清楚而具体的期望;根据那些期望测量表现与进展的评价;具有后果的绩效问责,让教育系统的各个部分为学生的学习结果负责[1]。这三个要素可以简化为:标准、评价和问责。这三个要素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标准”即课程标准,它是目的,“评价”和“问责”是手段,“评价”和“问责”是为了达成“标准”,“评价”和“问责”必须依据“标准”。

校内考试①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必须与基于标准的教育系统中的其它要素保持一致,尤其必须要依据课程标准,因此,校内考试命题的基本原则应当是:保证校内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校内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是指校内考试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吻合程度。校内考试应与课程标准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能够引导校内考试回归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保证校内考试活动指向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实现考试与教学一体化,有利于把考试文化转化为考生文化,并在考试中充分体现人文精神,还考试以教育的本性。

遗憾的是,在实际的校内考试命题中,命题教师往往很少考虑“保证校内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这一原则。其结果必然使校内考试的价值难以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最高价值层面,考试的结果不是肯定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增长,而是对学生进行部分否定甚至全盘否定,压抑了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识。鉴于此,本研究借鉴美国学业成就评价领域知名学者诺曼·韦伯(Norman.L Webb)博士研制的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分析模式(简称韦伯模式),对浙江省金华市某省级重点中学2012年度第二学期高中一年级地理学科期中试卷进行一致性分析,以期改变校内考试鲜少考虑“保证校内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这一原则的状况,提高校内考试的质量。

二、研究方法和过程

(一)样本选取

考虑到高一学生尚未进行文理分科,地理学科对于高一学生而言,只需达到省高中地理会考的要求,即达到《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即可,地理学科校内考试的命题应基于标准进行,因此,本研究选取地理学科作为样本。

具体取样过程如下:(1)确定在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较早的区(县)为取样地;(2)确定能代表当地基础教育质量的省级重点中学为取样学校;(3)在前两项基础上,从中随机抽取某省级重点中学2012年度第二学期高中一年级地理学科期中试卷为样本。

(二)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内容分析

本研究的前提是:高中一年级地理学科期中考试应该、也必须是基于标准的考试,因此,本研究的参照基础必然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该试卷评价的范围是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地理1”的第1、第2两条内容标准。首先将课程标准中有关这两条内容标准的具体目标与高中地理必修教材进行对照,圈定内容标准下的具体目标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然后,组织编码专家对“圈定”的具体目标进行水平划分,以此作为地理学科期中试卷的编码依据。与此同时,针对地理学科的特点,参考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确定了本研究进行一致性水平分析的四个基本领域。

(三)各领域知识水平划分

经5人专家审议小组协商整理,确定了四个基本领域的知识水平程度(见表1-表4)。

(四)研究过程

专家审议小组依据“四级”水平,对本次考试所涉及的课程内容标准中的具体目标和浙江省金华市某重点中学2012年度第二学期高中一年级地理学科期中试卷的试题进行编码,然后由五位审议小组成员同时进行独立编码(编码过程中不得相互磋商),并对应四个维度生成一致性检测统计表,最后运用描述统计法对取得的原始数据进行分析。

三、结果分析

韦伯于1997年提出了12个判断评价与标准一致性的技术标准,并分为5个类别:内容集中性、跨年级与年龄段的准确度、公平与公正、教学意义、系统可应用性。后来,韦伯从最初的12个标准中抽取与内容集中性相关的4个标准作为分析维度,形成了目前评价与标准一致性研究的最常用工具[2]。借鉴韦伯分析模式,本研究也从四个维度对试卷进行研究,即知识种类一致性(categorical concurrence)、知识深度一致性(depth of knowledge consistency)、知识广度一致性(range of knowledge correspondence)、知识分布平衡性(balance of representation)。

(一)高一地理期中考试与课程标准一致性分析

1.知识种类一致性

“知识种类一致性用来判断评价项目涉及的学习内容范围与课程标准中描述的学习内容范围是否相一致。即,如果学业评价很好地反映了课程标准中的学习内容范围,这说明,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在知识种类上是一致的。”[3]

从高中一年级地理学科期中试卷知识种类一致性水平检测统计表(表5)可以看出,“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四个基本领域击中目标的题目数分别为20、15、5、0。根据韦伯设定的判断知识种类一致性可接受水平:“学业评价至少有6道测验题目测量来自每一个课程标准的内容,才能满足知识种类一致性可接受水平”。“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两个领域在知识种类维度达到了一致性可接受水平,而“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和“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两个领域则没有在知识种类维度达到一致性可接受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领域击中目标的题目数为0。

2.知识深度一致性

“知识深度的一致性被用来判断所评价的知识技能、认知要求与课程标准中期望学生‘应当知道什么’和‘应当做什么’的目标是否相一致。”[4]

下页表6显示,“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四个基本领域与目标对照的深度水平符合的百分比分别为75、40、60、0。韦伯设定的知识深度一致性可接受水平,即在学业评价量具中,与课程标准深度目标对应的测验题至少要有50%符合该目标的知识深度水平。如果依据这个标准,“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和“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两个基本领域在知识深度维度达到了一致性可接受水平,而“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领域则没有在知识深度维度达到一致性可接受水平,“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领域因无试题击中,因而该领域知识深度一致性水平无法判断。

3.知识广度一致性

“知识广度的一致性被用来判断课程标准中所涉及的概念、观点与学生为了正确回答评价项目所需的概念、观点是否相一致。”[5]对于课程标准的某一“学习领域”,评价项目“击中”课程内容标准的具体目标数占总击中目标数的50%及以上,被认为是判断知识广度一致性的可接受水平。从下页表7来看,“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三个领域的目标击中百分比分别为80、66.7、100,均在知识广度维度达到了一致性水平,其中“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的一致性水平最高,达到了100%。而因无试题击中,“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领域知识广度一致性水平同样无法判断。

4.知识分布平衡性

“知识分布的平衡性主要考察评价项目在各个具体目标之间分布的均匀程度。计算知识分布平衡性的一致性指标时,应该考虑具体目标的分布与对应该目标的题目‘击中’比例之间的差异。指标值为1,表示完美的平衡性,指标值接近于0,代表大比例的测验题目的‘击中’只针对所有具体目标中的一两个,这表明知识分布平衡性极其不一致”。[6]“知识分布平衡性指数的平均数大于或等于0.7才算达到平衡。如果知识分布平衡性指数的平均数在0.6~0.7之间,则可以判定知识分布平衡性的一致性可接受水平为‘弱标准’”。[7]平衡性指数按照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O表示被命中的某内容标准所包括的目标总数,=命中目标的试题数,H表示命中该内容标准的试题总数。

表8显示,“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三个基本领域的平衡性指数分别为0.732、0.693、0.646,介于0.6~0.7之间,表明其知识分布平衡性可接受水平为“弱”,而“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领域的知识分布平衡性指数为0,表明知识分布平衡性极其不一致。

(二)结论和建议

虽然本研究选取的样本是地理学科期中试卷,但笔者认为这份试卷应当是该校的一份常态试卷,对该校地理学科,甚至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另外,该校是省级重点中学,是当地社会公认的教学质量最好的学校,因此,可以认为对该试卷的一致性分析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在其他学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甚至可能更为严重。

在研究小组成员对研究结果的共同分析和与该校师生访谈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当前校内考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的课程标准意识不强

虽然“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四个基本领域在知识种类、知识深度、知识广度、知识分布平衡性四个维度,除了“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在知识种类维度未达到一致性可接受水平、“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在知识深度维度未达到一致性可接受水平、“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领域所有四个维度一致性分析结果不容乐观之外,其余均达到了韦伯设定的一致性可接受水平,但是,一致性水平都较低,教师的课程标准意识不强是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多数教师命题时不研究课程标准,“跟着感觉走”。

2.重视知识和技能、轻视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应试教育”在中学依然“阴魂不散”,重视知识和技能、轻视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重视考试分数的分析与解释、忽视考试与课程标准一致性分析,使校内考试无法凸显“基于标准”的学业分析,难以真实反映学校教育质量和课堂教学的真实水平。

3.校内考试追求最高标准的达成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校内考试瞄准课程标准的拓展性要求,追求最高标准的达成,人为加宽、加深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部分试题难度超过学生的认知水平或超出课程标准的范围,既牺牲了中下水平学生的发展,也因部分考试内容并非平时所学内容,使学生面对考试无所适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增长得不到认可,压抑了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识。

基于以上问题,建议校内学科考试评价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增强教师的课程标准意识

增强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敏感性与自觉性,在教育实践特别是考试命题时能够做到心中有课标,依据课程标准来命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2)提高教师“基于标准”的命题水平

校内考试属于“基于标准”的考试,试题的命制应当遵守“保证校内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这一原则。同时,命题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基于标准”的试题命制技术,否则,命题教师仅仅知道命题应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但是却不知究竟如何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也不可能命制出合适的试题。

(3)建立校内考试与课程标准一致性评价制度

考试是教学和学习的“指挥棒”,建立校内考试与课程标准一致性评价制度,依据现行课程标准对校内考试进行一致性评价,可以提高校内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引导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基于标准”,最终驱动新课程改革向促进学生发展的方向发展。

(4)修订和完善现行课程标准

虽然我国自2001年陆续颁布了各科课程标准,但目前的课程标准还只是“看似一个缺少学习成果评价标准的课程内容框架”[8],即只有学业评价的宏观建议,并没有相应配套的评价内容标准,且目标过于笼统,给命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增加了难度,试题的质量也难以保证。应由学科专家、学科教育专家、心理测量专家、课程专家及教师共同参与,对现行各科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

评价问题是课程改革的瓶颈,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成就评价在我国刚刚起步,况且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致性研究不应该只关注“评价”,“课程、教学、评价、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组织与变革等诸多要素之间的整体良性一致性才是真正决定课程改革成效的要因”[9]。另外,对于校内考试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的研究,本文只是做了初步尝试,对于在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知识深度”这一核心概念缺乏心理学实证研究、不同年级不同认知水平试题的比例如何确定等诸多问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①我国中小学的校内考试众多,本文所说的校内考试主要是指由本校老师命题、在本校内部举行的周考、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

标签:;  ;  ;  ;  ;  

中学地理考试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研究&韦伯模型在中学地理试卷分析中的应用探讨_课程标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