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启示
魏 荣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摘要: 马克思异化劳动包括“物的异化”和“人的异化”两方面,具体指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劳动相“异化”、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从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在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处理好人与社会关系方面,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 马克思;异化劳动;现实启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多种多样的新式产品和服务,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可以说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是幸福的。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抱怨对生活的不满,如生活节奏太快、工作压力过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道德滑坡现象频频出现。这些问题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对立、“异化”,在早期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中就已经提出,所以有必要对“异化劳动”理论内容进行深入了解。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研究
马克思“异化劳动”主要分两个方面,即“物的异化”和“人的异化”,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四个规定:
(一)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相“异化”
资本主义私有制雇佣劳动下,工人即劳动者作为社会最底层的人主要从事产品的生产。亚当·斯密认为,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也就是说工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为资本家生产商品、积累财富,然而资本家认为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本就属于他们,而工人只不过是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资本家支付的工资。工人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实质上劳动者自身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资本家支付给他们少得仅供维持生存,不至死绝的工资。工人生产的财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资本家却以付给工人工资的这一外在表现形式企图掩盖对劳动者的剥削。马克思从工人生活状况的事实出发:“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贫穷。”[1]马克思清晰地指出工人是财富的创造者,他们越是卖力,生产出越多的产品,劳动者本身却越贫穷。因此,“异化”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中的“劳动异化”。
“劳动异化”首先表现为工人同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这样表述:“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2]劳动者本来应该通过劳动得到自己生产的产品,而事实上是劳动产品不但不归工人所有,还作为异己的存在反过来与工人相对立,统治、奴役和压迫劳动者。以至于劳动者在他的产品中“异化”,他的劳动产品成为对象,成为独立的一种存在,作为与他对立的力量去支配自身。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主要表现在生产结果中,还表现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因此,需要去进一步了解马克思的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是如何展开的。
一般认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性的、持久的、并具有个性化的认知方式和处理信息的方式[10],它是一个连续体,比较中性,并无好坏之分。外语专家们认为,只要在面对不同学习任务的时候,学习者能恰当地调整自己的风格,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拓展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将思维导图引入课堂,是达到此目的的最佳策略,原因主要有三点。
(二)劳动者同劳动相“异化”
劳动者同劳动相“异化”就是说劳动者同他自身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劳动本是属于人自身的活动,然而在资本主义雇佣制度下,事实是工人生产出大量的财富,资本家越来越富裕,工人却相反,生存境遇痛苦不堪。工人的劳动活动完全被“异化”了,否定了工人本质力量的发挥。在资本主义雇佣制下,工人不会满心欢喜的从事自己的职业,无法在完成一件件工作时感到幸福而有成就感。人们像机器一样不停的重复着同一个动作,动作娴熟却目光呆滞,夜以继日的赚取一家人生活所需要的费用,仅仅是维持人生存的费用。在资本家掌控资本和机器的时代,大批的工人仇视资本家、憎恶工厂里越来越发达的机器。
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而不是自己,所以极力的去逃避劳动,但又不得不去工厂赚取微薄的工资养家糊口。就像马克思所说的“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3]45不像封建社会中地主剥削农民那样,人可以在干活时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可以自由的选择适合自己的生产工具,最后可以留有自己使用的粮食。而工人在工作时永远处于雇主的监督之下,没有自由,也没有权利选择自己所制造工具的机器,或许工人感觉到了自己的寿命越来越短,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实际是资本家主导的社会中生产力的日渐提高,但工人的工作时间还和往常一样,有时甚至会加班(可能会有一点少得可怜的加班费),全体劳动者的工资并没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工人依然为维持一家人不至饿死而奋斗在自己生产的琳琅满目商品的“死亡线”之上。所以,工人与自身的劳动相对立,“异化”了。
(三)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马克思深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异化”观的影响,费尔巴哈对于“宗教异化”的批判,在涉及人的本质问题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类的概念。费尔巴哈认为人本质就是类,是从一切人中抽象出来的共同性。具体说就是理性、意志和感情,人的生活就是类生活,人的意识就是类意识。而马克思更着眼于现实,从人现实生活出发理解人的类本质。
比起一味抓住外在的姿容不放,追寻刚健勇毅的精神风貌才是我们应当身体力行实践的对象。正如“正直、坚强、博学、勇敢是全人类通行的优点”,自强自尊,心怀天下的君子风范,不应被性别限定,而该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北航女学生大胆揭发导师性侵恶行,是面对不平敢于发声的典范;华师附中少年挺身而出制止交通违法行为,是面对正义勇于坚持的象征。反观向韩星下跪的知名艺人;面对越南、泰国海关无理索贿点头哈腰奉上贿金的游客,是否精神上的“软骨病”已深入骨髓?舆论聚焦于“阳刚之气”,呼唤血性、呼唤勇毅,或许不仅是担忧日趋多元的审美标准带来的观念冲击,更是担忧被冠以娘炮之名的精神矮化风潮,会摧毁中国刚健勇毅的精神风貌。
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然而在资本家统治的世界里,人的劳动不再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也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人无法在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实现自己的类本质,工人生产的产品全部集中到了别人身上,这就表现为人与人自身的类本质相异化。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4]但工人在劳动中把人的劳动变成了仅仅是维持人肉体生活的手段,工人在劳动中不仅失去了劳动产品,劳动本身,更是将自己的本质也丧失了。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但人不是自觉的实现其自身的力量,肯定人在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劳动产品,而是惧怕劳动,逃避劳动,这就出现了人与人的类本质“异化”。
(四)人与人相“异化”
“异化劳动”理论是青年时期马克思涉及经济领域的早期探索,主要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第一手稿》的“异化劳动”理论中。从“物的异化”到“人的异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下形成的。但伟大的哲学思想并不仅仅局限于那个时代,它对于当前社会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绿色发展是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的,用以指导我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绿色发展是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发展一道,着力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目的是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美丽中国。要实现绿色发展,必须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践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绿色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九大中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不应该去主宰自然,征服自然,自然也不会甘愿成为人所支配的附属物。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界,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人类在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改造自然时,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界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当人类在无止尽的掠夺自然时,自然界会以更加猛烈的方式报复人类所创造的东西。自然界与人类出现的对立、“异化”是我们现在乃至以后都应更加注重的问题。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启示
马克思这样规定:“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5]从马克思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异化”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由物到人的深入过程,这样的推论步步紧扣,最终推导出人与人的“异化”。人与人相“异化”,这两个相对立的“人”到底指的是谁?马克思认为,工人的劳动是一种被迫的、痛苦的劳动,并且工人的劳动不属于自身,那么这种劳动属于谁呢?马克思从非人方面考察,工人付出了长时间的辛苦,却在无法获得劳动产品,那么这个独立于劳动产品之外的人到底是谁呢?马克思认为,这个人只能是资本家,工人和资本家是两个对立的阶级。工人越拼命地想要维持自己和家人的生存,越是感到筋疲力尽,所受益的人只能是掌握资本和机器的资产阶级,因此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马克思显然指出了人与人的“异化”分别是雇佣工人和资本家的“异化”。而对于“异化劳动”的第四个规定,我国的学者和欧洲及日本的部分学者都给予了肯定的态度。
(一)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乡镇电视台取材范围狭窄。在取材不足的情况下,电视台主要把新闻焦点聚焦在时政方面,其中又以县级领导干部和正常政务活动的镜头为主;而对于那些能够反映基层群众日常生活、思想风貌、生存环境和社会心声的民生类新闻的比重较少。新闻报道内容单一,总体价值不高,这些与百姓利益没有直接性关系的会议新闻观众不感兴趣,影响了收视率。
在私有制条件下人们相互将对方手段化和工具化,我为了得到你的实际物品而他人服务,自己成为了他人物品的生产者。而他人则相反,生产出你所需要的东西,即人与人相“异化”。“马克思在这里说明了工人与资本家的阶级对立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相异化的最全面、最典型的确证。”[6]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人们逐步摆脱了贫困的面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却忽视了在经济建设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程度加深、资源浪费严重。如: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程度加深、森林和草地资源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全球气候变暖减等这些日渐突出的问题。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是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3]45人类在探索自然界的过程中,由起初对自然界像神一样的崇拜到渐渐开始征服自然。人类为了获得有利于发展自身的资源,不惜去破坏大自然,掠夺自然,却不知道你的力量越大,征服自然的野心越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报复也就越猛烈。
(二)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 但随着生产力的逐步发展,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完善,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诚信问题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马克思看到物与物关系“异化”的背后是人与人的“异化”。
人与社会的关系归根结底还是人与人的关系,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生存。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没有人就没有社会。那么人与人都处于怎样的关系之中呢?奴隶社会中,奴隶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奴隶主把奴隶作为自己的工具使用,奴隶处于压迫和奴役的地位,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到了封建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封建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地主依靠对农民的剥削、压榨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由资本家统治时,工人沦落为资本家赚钱的工具。工人虽然可以获取少量的工资,但在资本家的剥削下,仅能维持生存,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贫富差距,人与人之间的“异化”程度加深。
取不同的烟草样品用本方法和GB/T 31758-2015 [9]报道的方法进行测定,比较2种方法的测定结果。
党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发展的今天,物质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民的需要呈现出多层次的表现,人民的生活水平出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依靠发达的生产力和科技支撑,更要依靠整个社会的人们对于美好生活期待向往的信心,使我们在自身得到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也会更加祥和。
(三)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
资本主义雇佣条件下,工人和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处于“异化”状态,工人没有在劳动中肯定自己本质力量的发挥,相反却带来了资本的积累,给资本家创造了极大的财富。资本主义机器的应用和更新,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马克思看到了这一点,并在《共产党宣言》中给予了肯定,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当我们把视角放在全球经济不断增长的今天,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成为了综合国力排名第二的大国,随着我国三大产业的崛起,服务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突显出了它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极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琳琅满目的商品和服务刺激着人们的消费模式,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但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下出现了一系列的负面问题:比如在利益的引诱下,制造商、销售商昧生产假产品谋取利益,层出不穷的电子产品充斥着人们生活,手机、电脑中的碎片化的信息将我们重重包围,社会出现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我国多年来都在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但精神文明的确效果不佳,这样就造成了发展的不协调。不仅人与人之间出现了“异化”,个人与自己本身也出现了“异化”。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新时代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已经从人们以往的物质需求转变为了精神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觉,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在精神上也要强大起来。政府要加强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坚持把社会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调动全体人民参与文化发展改革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达到实现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从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对个人来说,要积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拼搏,促进人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1月9日,广州Interwine国际名酒展上,来自摩尔多瓦的乐屋酒庄(Carpe Diem)、伊醍酒庄(Et Cetera)的系列获奖酒款吸引了众多关注。
三、结语
马克思早期的“异化劳动”理论虽然有其局限性,但包含的深刻思想仍然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着很大的现实启示和指导意义。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由一个千疮百孔的弱国逐渐成为综合国力世界排名第二的大国,所取得的成就不言而喻。随着我国三大产业的迅速崛起,尤其是服务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突显出它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马克思“物的异化”出发到“人的异化”来思考,矛盾、对立,“异化”的存在都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应该着眼当前,联系实际,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建设美丽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培养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妥善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真正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1.
[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7.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20.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98.
[6] 张雷声.马克思的第一部经济学著作的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读[J].思想政治理论导刊,2014(9):33-34.
[7] 丛茂国.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9:23.
收稿日期: 2018-12-20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北民族地区创新社会管理的理论与机制研究”(编号:12CSH008)、兰州市2017年社科规划项目“兰州地区绿色发展的对策研究”(编号:17—038D)、甘肃省2017年度社科规划项目“马克思幸福观视域下甘肃人民幸福指数提升研究”(编号:YB060)和甘肃省教育厅2017年项目“马克思自由的三层及其幸福生活的启示”(编号:2017A-01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魏荣(1993—),女,甘肃兰州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A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275(2019)02-0008-04
责任编辑:仲耀黎
标签:马克思论文; 异化劳动论文; 现实启示论文;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