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巴金的伟大世界--巴金百年诞辰学术著作述评_巴金论文

进入巴金的伟大世界--巴金百年诞辰学术著作述评_巴金论文

走进巴金的大世界——巴金百年诞辰学术著作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巴金论文,学术著作论文,述评论文,诞辰论文,大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11月25日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百岁华诞之际,国务院授予他“人民作家”荣誉称 号,在此前后,北京、上海、成都、泉州等地都举行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从2002年 12月起,北京、上海、四川和山东、河南、广东、广西、福建、河北、天津等地的多家 出版社即开始出版巴金的“图传”、“全传”、“事略”、“手册”及一批研究巴金的 著作,据粗略统计达30余种,据悉还有《解读百岁巴金》、《巴金散文创作艺术论》等 出版在即,这就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不小的巴金图书出版热,为广大读者更全面、 更深入、更真实地了解巴金、认识巴金、学习巴金精神提供了更多的条件。本文拟择要 评点已经面世的具有学术价值的著述,以期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作家传记、创作年谱是研究作家的重要资料,创作年谱的编写本身就是一项学术活动 ,而一部优秀的作家传记也总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在这次出版的近十种巴金传记、年谱 类作品中,最具学术创新意义的当是李存光编写的《百年巴金——生平及文学活动事略 》,(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这本费时20余年才得以最后完成的巴金事略,不 仅时间起讫为100年,其最大特点还在于编年分期上打破了巴金研究界的通行观点,也 不再采用编者此前在《巴金研究资料》、《巴金传》等著作中的看法,而是以1944年和 1979年两年为界,将巴金百年人生历程分为1904年~1943年(“搏击激流”)、1944年~ 1978年(“穿越乱山碎石”)、1979年至今(“流向大海”)三个大时期。这一新的分期认 识是作者长期研究巴金与思考巴金研究的最新成果,它既充分考虑了中国社会历史的一 系列重大变迁,如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打倒“四人帮”等给予作 家的重大影响,更是细致考察了巴金自身的生活、思想和文学创作活动具有实质意义变 化的实际情况,才得出的结论。编者认为:“这些实质变化的主要表现是:(一)1944年 以后,巴金身上发生了三大转变:政治上从同情中国共产党但与之保持距离,到逐渐靠 拢而追随中国共产党,他的社会角色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创作上摒弃英雄主义(二十 世纪五六十年代虽复归但呈现另一意义的特点),更多关注‘小人小事’即普通人的生 活境遇、喜怒哀乐;生活上告别独身,在长期恋爱的基础上建立了美满的令他依恋的家 庭。(二)1979年以后,巴金开始走出五六十年代的思想轮回,他思想上的大彻大悟和独 立思考,在此后所写的文字中,逐渐得到比较充分的反映。这不是三四十年代思想的简 单复归,而是一种洞察世事的新觉醒和‘随心所欲不逾矩’境界的升华。”(《后记》) 由于以各种事实为依据(如1944年后创作上“关注‘小人小事’”有《寒夜》为代表,1 979年后“大彻大悟和独立思考”有《随想录》为代表等),这种新的分期认识不仅更加 符合实际,也给我们更准确地认识巴金、研究巴金打开了一扇新的门窗,或者说提出了 一条更科学、更有启迪意义的研究思路。因为对于像巴金这样创作与生活完全一致、为 文与为人完全一致的作家,也只有完全从这两个“一致”出发,一切依据已有的全部事 实,才会得出更符合或更接近事实本相的科学结论。此外,由于这份《事略》是由附录 于《巴金全集》最后一卷的《巴金著译年表》多次修订、补充和增写(1993年后十年)而 成的,因而有的内容也是对《巴金全集》、《巴金译文集》未收或漏收文稿的补充,如 所增加的公开发表的近2500封信件就是两个全集未及收入的。总之,《事略》是目前为 止材料最为翔实准确、文字也更简明扼要的巴金文学活动“年谱”,它将为新世纪巴金 研究的更多创新起到指南作用。

如果说《巴金生平与文学活动事略》以全、准、简著称,另一部由唐金海、张晓云编 著、洋洋百万言的《巴金的一个世纪》(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则以材料 详、内容细、体例新为特点,其主要价值是:通过目前能见到的所有材料按年编排和编 者“小引”,让读者能透视巴金百年的全貌,用编者的话说就是“还原一个真实的巴金 ”。所以较同类著作史料最多而选择亦严,既忠于实事又倾向明显,着重突出的是巴金 伟大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对于其间某些有争议的问题,都将表达各方观点的材料展 示出来,其主旨也在体现巴金的人格魅力。此外,这部史传体作品所附300余张照片也 很有特色,从另一侧面显示了本书的文献价值。类似的著作还有周立民编著的《巴金手 册》,(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虽只有16万字,但因“意在将巴金的思想 、创作、巴金的研究成果与大中学生和喜爱巴金作品的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所以 “年编”均有“记事”、“词条”、“记忆”、“言说”、“印象”、“评论”等多种 内容,可以说是巴金研究成果大众化的一种有益尝试。

“传记”类作品中最具学术价值、写法也新颖别致的是《百年巴金:一个知识分子的 历史肖像》,(注:李辉、李存光、陈丹晨主编,李辉撰文,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它通过巴金生命历程中最能显示“知识分子”风范的若干问题的剖析和多种有关照 片的展览与说明(其中多幅国内外有关背景照片更是珍贵),集中勾画了百年历史背景中 知识分子巴金的历史肖像。作者采用散文笔调,既具体细致地描述了巴金精神与思想的 历史衍变过程,又生动形象地挖掘出这位百岁老人特有的性格与情感上的种种矛盾与痛 苦,让我们从字里行间既能看到一个活生生的立体的巴金老人形象,又能听到作为思想 家、道德家的巴金心中那涌动不息的涛声,同时还可以对作者的评判进行再评判。例如 在对“巴金”这一笔名的解读,作者写道:“巴金历来矢口否认这个笔名是取巴枯宁的 首字‘巴’、克鲁泡特金的尾字‘金’组合而成……从我个人来讲,我还是倾向于认为 这个笔名与他所热爱的事业和理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由于有一系列这种“关联 ”事实的陈述,便可激起每一个读者再思考、再判断的兴趣,从而提高“解读”能力。 再如在写到有关《家》的认识时,作者透露了一个细节,即李小林在给他的信中转述了 巴金不同意陈思和在其论著《人格的发展:巴金传》中的看法,陈认为“这个家庭的矛 盾与冲突,不会超过正常家庭矛盾的范围”,所以巴金之后对家庭的种种微词与抨击, “不能不是一种文学上的夸张修辞手法”。李小林在信中说:“爸说陈根本就不了解那 个时代,那种家庭,只是一种想当然的推论。……他是根据他的感受来写作的,完全是 他的真情实感,而不是什么‘文学上的夸张修辞手法’。”但作者“还是觉得,其实巴 金对李家从一开始同样有着难解难分的留恋”,进而认为“在后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 到,对家庭与故乡的留恋,才是贯穿巴金一生情感的潜流”。这当然不是“固执己见” ,而是表现了一个巴金研究者深入思考的探索精神。总之,这部“历史肖像”既有感人 的“肖像”,更有沉重的“历史”。“历史只有拂去尘封,刮去油彩,还其本真,才显 得逻辑分明,真实可信。这样的文字也就使人感到亲切”。邵燕祥先生在本书《序》中 高度评价了这部图(照片)文并茂、具有独特价值的好书。此外,几部重版的巴金传记作 品因经过修订(如陈琼芝的《生命之华》)、补充(如陈丹晨的《巴金全传》)、增写(如 徐开垒的《巴金传》),也较前有了更新的意义。

学术论文及专著是学术研究成果最大价值的集中体现。2003年11月中旬在成都举行的 第七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提交了40余篇研究论文,但文集尚未出版,已 经面世的仅有由四川省作家协会编著的文集《论巴金》。(注:山东文艺出版社,2003 年10月。)文集分两大部分,前半为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作家马识途和巴金部分亲人 及有关作家写的回忆、纪实文章,后半才是研究论文,共21篇。其中有探讨巴金与传统 文化、地域文化关系的,也有讨论“巴金与中国文化的现代性”问题的。廖全京的《思 想者的跋涉——巴金精神历史的起始与完成》则将巴金一个世纪的精神历史置于世界历 史长河中,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做出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得出了颇中肯綮的结论,如 认为“巴金当年所接受的,与其说是无政府主义思想,不如说是一种强烈的激进主义情 绪”,而“在几千年形成的僵硬封闭的精神环境中,选择激进,就是选择追问、反诘, 就是选择开拓、进取,就是选择启蒙、革命”,进而认为“在巴金精神历史的起始阶段 ,他以坚决的、毫不妥协的反专制主义,接受、认识、宣传无政府主义思想;而这一阶 段的反对专制主义,基本上侧重于在反对封建家庭与婚姻制度中的专制主义”;又认为 “没有《往事与随想》,也就没有《随想录》”,而《随想录》的“作用绝不止于有助 于反思那个十年的惨痛历史,更在于借此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地思考、探索整个人类精 神生存状态和生存意义”,总之“从1928年写作《灭亡》开始到1940年完成《激流》三 部曲的最后一部《秋》”,历史“花了十二年时间造就了一个很有影响的现代作家”, 但“从1919年前后受到‘五四’思想的熏陶,到1989年前后对‘文革’进行反思,历史 却整整花了七十年时间来完成对于思想者巴金的塑造”。这些论述既显得视野开阔,又 突出了对“思想者巴金”认识的必要性,应该说是近年巴金研究中不可多得的论文之一 。

谭兴国先生出版过多种研究巴金著作,他这次献出的《走进巴金的世界》,(注:山东 文艺出版社,2003年10月。)既是他新近最富新意的研究成果,也可以说是巴金研究界 近年出版的研究专著中最有新意的一种。这除了得益于《巴金全集》、《巴金译文集》 及其他多种研究资料的出版和公开发表外,另一便利条件就是作者移足美国后,在包括 美国国会图书馆在内的多家图书馆查到了以前未见过的多种材料,加之作者的初衷就是 “想写出一个我所认识的真实的巴金,同时也想借此对几十年来的中国文学发展作一些 新的探索”(《编后访谈录——代后记》),所以使得这部近40万字的新著显现出多种学 术意义:首先是对巴金的“重新认识”。作者开篇即以“重新认识巴金”为题专设一章 ,将自己“重新认识”的结果一一展示出来,总的结论是:“巴金不仅是享誉中外的一 位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富有预见性的思想家,一位代表人类良知、为实现 社会公平和正义奋斗不息的英勇斗士,一位毕生探索中华各民族和全人类光明未来的社 会改革家和理想主义者”,而且“作家巴金和思想家巴金、社会改革家的巴金,是不可 分割的”。作者认为“没有无政府主义,就没有作家巴金”,研究巴金不能不面对无政 府主义,经过多重分析,最后引用巴金自己的话得出结论说:对于巴金,无政府主义的 影响“现在还有”,但“无政府主义是空的”,“一接触实际,就逐渐发觉它不能解决 问题,所以常常有苦闷,有矛盾,有烦恼”,因而“才从事文学创作”,并不再说自己 是无政府主义者。作为一家之言,尚可继续讨论,但它对于我们“重新”思考对巴金的 研究无疑具有促进作用。其次是正视事实,敢讲真话。既不为尊者讳忌事实,也不因他 人攻讦而回避问题,表明本书作者确是用巴金倡导的“说真话”的精神研究巴金的。例 如对巴金曾有过的“反苏”言论,书中不仅详述了“反苏”的经过及来历,更细致地分 析了“巴金对苏共的批评,始终是从他的无政府共产主义或者说自由的社会主义理想出 发的”,甚至可以说“他是站在更为激进、更‘左’的立场批评苏共”的,总之巴金拥 护十月革命,反对的是“布尔什维克党夺取了胜利的果实,使革命成了‘一党的垄断物 ’,建立了‘一党专制’的政权”。作者还进一步分析认为苏联解体“从它的政权的建 立就埋下了祸根”,而“巴金和他的伙伴们出于良知,出于对理想的追求”,当年对苏 联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批评和对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否定,既“有国际的主要是俄国的 原因;也有中国国内革命的原因”。又如在分析巴金如何躲过“反右”劫难的原因时说 :“一方面是他转向迅速、紧跟形势;更重要的,则是靠着他和党的高层领导人及文艺 界的领导人长期保持的良好关系。”在列举了一连串的有根有据的事实后作者断言:“ 这时的巴金的确丧失了自己,丧失了他一向主张的‘独立思考’和‘讲真话’的勇气, ”但“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时代的悲剧。”其他如关于 抗战期间夏衍等人利用桂林几家大报批判巴金的真相的揭示,对苏雪林、马悦然及“深 圳朱建国”等人攻击巴金文章的驳斥等等,都无一不体现出作者处处讲真话而又以理服 人的良好学风。再次是宏阔的研究视野和公正的学术立场,为把读者领进真正的“巴金 的世界”提供了基本保证。这是一个此前未曾有人展示出来的“巴金的世界”,是一个 天宽地阔、内涵十分丰富的大世界,它既让我们看到了巴金几十年的创作历史,更看到 了巴金一个世纪艰难曲折而又坚定不移的精神轨迹,还由此看到了百年中国文坛乃至整 个社会的历史变迁,给予我们的启迪是多方面的,而依据事实的冷静分析与客观判断, 更使我们在认识巴金“全人”的同时,更新领略一番造就作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巴 金的百年中国历史。抚今思昔,是会想一想如何像巴金那样做一个“掏一把出来”的人 ,因为“我们国家目前需要的正是‘掏一把出来’的人”。此外,带着感情的笔调,富 有文采的语言,都增强了这部学术专著的可读性与吸引力,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学术著作中还有辜也平的《走近巴金》,(注:山东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虽是作者 上世纪90年代所写文章的结集,但其中多篇今天读来仍有新意,如《巴金创作的接受研 究》、《巴金创作的文学史意义》两辑文章所论及的问题,都有继续深入研究的必要。 《巴金研究散论》一辑中的“我见”仍然值得重视,所附《1990~2000年巴金研究资料 简目》也为研究者提供了方便。

在庆贺巴金百年寿辰出版的图书中,还有一批回忆、纪实性作品,如新华通讯社记者 赵兰英的《感觉巴金》,(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巴金的侄子李致的《我的四 爸巴金》,(注:三联书店2003年版。)作家吴泰昌的《我亲历的巴金往事》,(注:文 汇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新闻社记者谷苇的《一个小老头,名字叫巴金》,(注:上海 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巴金胞弟纪申的《记巴金及其他——感想·印象·回忆》(注: 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据1994年版再版。)和上海作协陆正伟的《晚年巴金》等。(注: 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这类作品尽管不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成果,但由于它们的 作者或是巴金的亲属,或是有幸经常出入巴金家门的作家、记者,其亲历、亲见的记录 也为巴金研究提供了最新的有价值的宝贵资料。

陆正伟的《晚年巴金》可视为这类作品的代表。由于作者1983年进入中国作协上海分 会工作后,一直跟踪采写、报道晚年巴金的各种活动,并得到了巴金亲属的具体帮助, 所以收入本书的17篇文章和数十幅照片既能使我们看到巴金晚年的真实生活,继续感受 巴金伟大人格精神的魅力,而占据全书近一半篇幅的《巴金年表》尤使本书具有了学术 的价值。这份《年表》虽然起于1986年“1月上旬”,止于2003年11月25日,所记内容 的详尽程度却是其他《年表》所不及的,特别是对各类文学活动的记录,甚至详到若干 细节,读来是非常令人感动的。例如1991年8月30日所记“同日,为感谢普通女工吴淑 芳对‘赈灾义卖’活动的支持”,特赠香港专业出版社出版的《巴金文选》,并在书扉 上亲笔题词;1995年1月12日所记“因卧病在床,无力动笔,口述为《再思录》作序(由 李小林笔录)”,同年1月15日所记“同日晚上,开始听读《秋雨散文》,直至听完”, 以及同年7月19日所记“同日,听读刘白羽赠的《心灵的历程》(上、中、下三册),直 至听完”等等,都十分真切地再现了巴金老人的“作家与人一致”的情景,而所记多次 “托人以‘李尧棠’之名”向上海“希望工程”办公室,或上海红十字会、慈善基金会 “捐赠×××××元”(仅从1998年8月15日到2003年8月20日短短五年即捐款25次,总 金额约50万元,其中1998年9月21日一次就向“希望工程”捐款9万元),所记多次“多 讲真话,要讲民主”(1998年3月4日)、“我觉得现在作家要多写……领导要多鼓励、多 引导、多启发”(1998年5月11日)的谈话,更使我们看到了一位百岁老人的善良、赤诚 之心……总之,这部《晚年巴金》为研究晚年巴金和巴金全貌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值得重视。

在此还应提到《再思录》增补本(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和《佚简新编 》(注: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的出版,也是对全面、深入研究巴金的有力推动。《再 思录》是巴金继《随想录》后的又一部重要著作,1995年7月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 这次所出增补本共增补文章25篇、书信24封,内容更加丰富,附录文章最早写于1951年 ,《巴金全集》未及收录。由李存光整理的巴金《佚简新编》共收入巴金1921年9月至1 997年3月致中外人士、中外机构及团体的书信324封,都是《巴金全集》“书信编”(第 22~24卷)未及收入的佚信,对于研究巴金的价值更是不言而喻的。

巴金是我国当代文学巨匠,他的作品是中国和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他的人格精神 更深受世人景仰。为庆贺巴金百岁华诞所出版的数十种图书,无疑为我们学习这位伟大 的作家、思想家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辉人格典范,起到了有益的促进作用,必将有助于 今后对巴金更全面、深入的研究。

标签:;  ;  ;  ;  

进入巴金的伟大世界--巴金百年诞辰学术著作述评_巴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