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经济理论_市场经济论文

证券经济理论_市场经济论文

证券经济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证券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对证券的本质属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对以证券为内容的财产运作制度有关问题及证券经济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作了说明,进而总结出证券经济运行的6条规律。

关键词 市场;证券;经济;本质;财产;运作制度;运行规律

中图分类号 F832.45

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日益证券化。资源配置的实现、资产存量结构的形成与动态优化,从主要方面来看是通过证券和证券市场来进行的。因此,可以说,市场经济的运行已发展到一个有别于其他阶段的新的发展阶段,即证券经济阶段。正如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是从货币和信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功能以及货币经济关系和信用经济关系在整个市场经济运行机体渗透的深度与广度,概括了市场经济不同阶段的运行特点和反映了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最基本的经济联系一样,证券经济则是从证券和证券经济关系对市场经济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的运行特点和最基本的经济联系的抽象,根据这一特点,我们把证券经济规定为以证券为媒体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显然,证券是一切证券经济关系的基础、内容和载体。为了深入探讨证券经济的内含和运动规律,有必要重新研究证券的本质属性。

首先,证券是一种财产所有权证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同一财产所有权具有双重存在:一方面表现为客体的物;另一方面是以抽象价值或价值的法权观念存在。证券创造了所有权与其客体分离的社会形式,把所有权的价值量化出来并成为价值运动的载体,使所有权的运动及其权利的实现与其客体的实际运营相脱离。在证券形式上,财产所有者通过证券的持有和让渡而表现所有权的存在和运用所有权的各项权能。财产所有权向证券形式的转化,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和不断高级化过程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杠杆,导致了市场经济资源配置形式的变革。

其次,证券是一种信用关系。信用,从内容上看,是财产使用权的有偿让渡;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价值运动;从形式上看,是信用当事人之间的一种债权与债务的契约关系。信用最本质的特点是:让渡财产使用权的同时维持所有权。证券作为信用关系的载体,是极其明显的,这里需要对股票这种特殊的证券加以说明。持有股票的前提是让渡某种财产。另一方面,持有股票代表着对未来的收益索取权利。在这里,重要的是财产的运营职能和财产的所有权在形式上和运动上的完全分离及所有权经济利益的实现同财产的实际运营相脱离。在股票上体现的这种收益,本质上是使用股票所代表的资产的代价。这样,持有股票相当于让渡了财产而获得了收入。所以,股票代表着对公司财产的债权,而发行股票则是对股票持有者的一种负债。从信用这个角度看,证券可以看成是一种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之外的另一种信用关系。

最后,证券是一种商品。证券直接就是使用价值,是财产所有权价值的量化形式。这种证券与价值的直接同一性同货币本身就是价值的代表是一样的。证券具有使用价值。它对购买者具有特殊效用。这种效用就是它同时是投资与投机的统一工具。从购买的最终目的看,就是具有购买者增值自己财产规模的效应。

证券经济就是以证券商品为内容而展开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证券商品直接就是一种特殊经济关系的物化,是一种收益获取权利和支付责任契约关系的法权形式,它从资源配置的更深层次反映了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的特点。证券商品通过发行与流通而转化为证券经济参与主体的经济联系。一切证券经济的参与主体,都想凭借证券商品而实现某种盈利预期。在追求这种盈利预期实现的同时所引起的证券商品的不断创造与消失,不断地让渡与转手,本质上是财产所有权的各项权能实现形式的单一化运动和财产所有权分裂与重组的运动。这种运动反映的是财产所有权权利的具体实现过程的经济制度规定性和资源配置过程的组织制度规定性。因此,证券经济是一种经济运行形式,是财产所有权权利所形成的财产权利运作制度的经济行为化。

财产权利的运作制度,也就是财产权利交换与使用的制度安排。市场经济的财产运作制度是以社会财产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以所有权的市场交换为基本特征的。在以股份制为代表的现代公司制出现以前的市场经济发展阶段,财产所有权运作制度的特点是以商品为媒介的所有权的间接交换。但是,这种间接的财产运作制度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为,第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产本质上具有无限自我扩张的欲望。它要求财产由静态转化为动态,形成一种自我的不断增值运动。在现代市场经济以前是通过运用财产生产使用价值而实现的。第二,市场经济越发展,社会就越重视对财产价值增值的追求而不管其使用价值如何。这时,不须依赖生产过程的直接财产增殖形式和运动,就成为财产运作制度发展的一种内在必然要求。它使得财产运作制度与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些矛盾主要表现为:一是财产的无限增值欲望和必须有自己直接的增殖形式与财产增殖必须借助于使用价值的矛盾:二是财产的规模经营与财产分散化的矛盾;三是财产的经营风险与财产所有者经营能力的矛盾;四是财产使用价值的物理属性与财产集中使用的矛盾。显然,克服这些矛盾是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前提条件。证券和以证券为内容的财产运作制度的产生和确立,使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财产动作制度的矛盾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以证券为财产一般形式和以证券为内容的财产动作制度引致了市场经济变化异端、异常复杂的所有权关系转化为统一的证券经济关系,从而能使市场经济在提高效率和保证财产所有者所有权利的条件下达到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与财产在整个范围内配置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各经济行为主体权益边界的清晰确定和财产运用的有机协调,财产所有者仅仅凭借所有权的价值形式就能实现自己财产所有权的量的扩张的目的。这样,财产所有者可以在继续行使所有权的条件下,让渡自己财产客体的使用权。同时,经营者也可以不受财产所有权的约束而利用别人的资产进行运营。这种财产运作制度,主要在于证券具有不同于其他财产形式的特殊功能。证券最奇妙的功能就在于,它在保持财产所有权持有主体不变的条件下同时又使所有权市场化,在保持所有者充分实现财产所有权的同时又把财产的物质内容让渡给了社会。证券使财产所有权获得了纯粹的价值形式并形成了价值运动。这样,财产所有权在量上的增殖彻底摆脱了财产的物质内容的束缚,财产所有者只凭着证券这种所有权证书就可以达到自己财产增长的目标。与此同时,经营者也摆脱了生产经营规模受财产规模约束的限制,通过证券的供给很快就会聚合一个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财产规模。而从整个社会看,证券的发行和流通则引起财产配置格局的变化进而使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配置处在一个不断分解与重组的动态过程。由于这种运动受证券可能提供的收益所支配,因而必然引起社会资源向着最能产生效益的领域流动,实质就是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

这种财产运作制度运作过程中的经济利益主体人格化,形成了以证券为载体的证券经济关系的运动。这种运动是证券供给主体、经营主体和需求主体三位一体的主体行为的统一。证券供给主体向市场提供证券商品,证券需求主体向市场提供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经营主体则媒介供给与需求双方的运动并形成市场藕合。证券供给主体通过向市场提供证券商品而筹集运营财产。同时,证券需求主体则通过购买证券商品而把自己的货币财产或其它财产转化为证券财产。证券经营主体则在收集和处理有关证券商品的信息基础上,把供给和需求连接起来,这一过程不但加速供给和需求和相互实现,而且也极大地降低了需求主体的风险和供给主体的筹资成本。它在创造证券流动性的同时又加速了闲置资产向运营财产的转化。因此,证券经济既是证券发行和流通的专门组织系统,又是市场经济实现资源配置的机制。

证券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财产增值证券化而发展起来的经济运动体系和社会闲置财产向生产性财产转移与财产使用效率不断提高的关键过程。证券经济所形成的这种社会闲置资产向生产性资产转移的机制,有效地扩充了市场经济资本总规模和经济系统的产出能力。因此,总体而言,证券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证券经济本身的发展程度,运作效率直接决定着市场经济生产要素的运营规模、效率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市场经济的运作和经济增长。具体而言,证券经济对市场经济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作用。

第一,促进市场经济运作效率的提高。在市场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其实现资源的配置工具和过程是不同的。由于现代市场经济运作的微观基础是现代公司制企业,它是以证券形式或准证券筹集运营资产的所有权复合体。因此,资源的配置在主要方面是通过证券进行的。市场经济通过证券经济的运动直接大规模地集中一切闲置资源并把它们直接配置于各个运营主体。由于证券经济作为专门的经济职能所具有的高效率和完善信息系统,大大加速了财产存量结构的调整过程和降低了财产流动过程的误导程度和逆配置的可能性,从而促进了市场经济运作效率的提高。

第二,优化市场经济的融资功能和资金的配置。证券既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融资工具,又是市场经济配置资金的媒体。它构筑了银行信用之外的另一直接融资系统。通过发行证券和公布证券的价格和收益以及相关信息,建立资金的供给和需求的直接市场对接机制。合理的证券市场比价结构,引致社会资金向资金收益率高的产业部门和企业流动。实现了资金的合理流动和高效使用。因此,证券经济强化了市场机制对资金流动的导向力度和深度,优化了资金的使用结构和提高了资金的产出效率。

第三,优化市场经济的财产存量结构。市场经济的财产存量结构就是全部企业财产的构成和比例关系。从企业的角度看,市场经济史就是企业形式更替和优质企业淘汰劣质企业相统一的发展史。

随着证券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这种运动过程通常是通过证券或类证券的流通来实现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这也是证券经济运动的基本职能。证券经济从根本上打破了存量财产的凝固,缓解了资源短缺与闲置的矛盾。同时,证券经济合理的证券比价结构,形成财产的收益率差别体系,因而能把社会的增量财产和闲置财产引向财产收益率较高的产业和企业并转化为新的存量,矫正原有的财产存量结构。这样,证券经济就形成了存量财产流量化,流量财产存量化的财产流动体系,引致社会财产不断按效率优先的原则进行再配置。

第四,强化市场经济的横向沟通与联系。证券经济通过加速证券品种的创新和流通,有效地促进了市场经济运行横向沟通和联系的发展,大大提高市场经济运作的资源配置效率。其一,证券经济促进了财产流动的非壁垒化。其二,证券经济使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投资者,筹资者和证券的经营主体形成三位一体的有机系统。证券经济通过建立起来的筹资者和投资者的相互关系,使资源的配置效率和运作效率都能获得最有力的提高。

现在,进一步讨论证券经济的运行规律。财产增值价值比、分散化是市场经济财产制度的基本特征。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产只有进入经济过程才能增值,或者说,市场经济就是财产增值的运行形式。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财产的价值扩张而不是使用价值量的增加是财产所有者的最高目标。然而,财产进入经济过程又受到单个财产规模、财产的物质属性和财产所有者经营能力的约束与限制。因此,财产必须转化为实际经济运行主体经营客体,才能实现自我增值的本质要求。在市场经济中,经济运行的主体是企业。从整个社会看,全部财产必须分割为不同企业的经营客体,并通过企业来运作。从社会个人的角度看,财产所有者的财产必须转化为企业存在的物质基础,才能进入经济过程,在为社会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中保存自己的价值和实现增值。这样,财产所有者和它的财产关系,就必须转化为财产所有者和企业的关系,它是由作为所有权“纸制复本”的证券来完成的。

这种财产所有者和企业借助于证券建立起来的联系,是市场经济内在的本质联系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表现。以等价交换为基本内容的契约联系关系,是市场经济一切经济联系的基础,市场经济的每一步发展,都伴随着契约化行为准则的法权体系的发展和延伸,并逐渐形成了以所有权为基础的法律制度体系。证券正是这种契约化经济联系自我标准化发展的结果,是契约化准则内在化为经济主体行为准则后的行为体系传递的媒介,因此,证券是一种法律确认的契约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内容则是:财产所有者为了使财产增值而把财产的物质内容让渡给了企业而在证券形式上继续持有所有权,企业的经营主体则为所接受的财产增值而展开各种经营活动。因此,证券形成了财产增值的信托经营关系。这就引出证券经济运行的第一条规律:在证券经济运行过程中,企业的财产关系转化为证券契约约束的财产信托经营关系。

财产的证券化所形成的财产增值信托经营关系,使得财产的价值独立化为自我运动。证券经济本质上就是这种价值运动形成的运动体系。财产价值运动对其财产使用价值的分离导致同一财产主体的双重化。一方面,财产价值以证券形式依然保存在财产所有者手里;另一方面,财产的使用价值成了经营主体的运营客体,然而,这种分离创造了一种社会功能,这功能彻底改变了财产所有权的行使方式。

所有权的行使是所有者运营财产的过程,它表现为对财产的所有、占有、处置、收益等具体的行为上,其最终的目的就是增值财产。但是,财产所有权一旦外化为证券,财产的增值就转化为证券收益的变动与索取,这种收益权又转化为市场价格的运动。因此,财产所有者在证券形式上,获得了财产实际运作效率的判断标准和监管方式。这样,它唯一需要做的只须根据市场价格作出买卖的决定。而这种行为由于价值的世界同质性,所有者不但摆脱了财产的运营约束,更摆脱了行使所有权的时空限制。这引出证券经济运行的第二条规律:财产所有权的行使转化为证券市场上的证券买卖。

证券买卖的结果一方面是不同所有权的交换,另一方面是同一财产实体的所有权在不同的社会经济主体之间的转移,从而形成了财产所有权的市场化和不断重组运动,这种运动的物质内容却是社会资源在不同的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的重新分配与配置。在这样的运动过程中,资源的不可见配置过程转化为可感觉的可量度的证券运动过程,复杂的不同物质属性的经济资源的流动转化为单一的、直接的证券流通。另一方面,证券流通极大地加速了资源的配置速度,突破了资源配置的一切限制,在资源最能发挥效率的领域形成运营财产。因此可以引出证券经济运行的第三条规律:资源统一为证券形式,配置过程转化为证券的流通过程。

在以财产所有权交换为本质内容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财产所有权的交易容量规模代表了社会实际使用的物质要素规模,而这个被实际使用的物质要素规模则直接决定了整个经济的产出水平。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在银行信用规模既定的条件下,证券的规模代表了经济运行规模。因为,在社会物质财产一定的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物质要素取决于过去劳动积累规模和可能的新增劳动规模。过去劳动的积累通过其向证券转化,使证券成为过去积累劳动利用量的实际代表,即证券的规模就是财产在生产过程中的利用规模。证券经济运行规模的扩大(这里撇开市场虚拟机制引致的虚拟规模),代表着再生产过程投入要素的增加,从而引致经济的增长与扩张,反之亦然。这种证券经济运行规模的收缩与扩张,反映了整个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变化。因此可以引出证券经济运行的第四条规律:经济周期表现为证券经济运行规模的收缩与扩张。这一运行规律不但形成了宏观经济运行规模的警示体系,而且也构筑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配合使用的基础。同时,可以看出,证券经济对宏观经济的这种警示与调控基础功能,是与经济的证券化程度成正比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条件是:实物经济体系和货币经济体系相对称。在没有证券经济介入经济运行时,货币体系的运动是以银行信用为杠杆进行的。但是,在货币乘数效应下,银行信用很难解决实物运动体系和货币运动体系的对称问题。其最为困扰的难题是:当实物经济体系迅速增长时,货币供给很难保证适应实物经济的需要。这是因为,银行信用对货币的效应完全是数量型的,无法适应实物经济运行的结构性需要。但是,经济系统一旦介入证券经济,这两大运动体系的对称就发生质的变化。证券经济的功能在于,经济系统增加了货币使用的同时,货币供应总量却相对稳定。它有效地把流通中的货币量配置于不同经济主体。例如:当通胀严重威胁经济运行时,银根必然抽紧,而相应地,经济系统产生货币饥渴。这时,债券、股票等筹资工具的使用就可能充分地吸纳闲置货币,使在货币存量不变的条件下,进行整个货币结构的优化。从整个社会看,证券经济在这里引致了两种稳定宏观经济运行的作用:一是从总的货币供应量上稳定总需求,二是把消费基金转化为投资而抑制了投资对货币的发行压力。因此,证券经济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缓冲器。这就是我们引出的证券经济的第五条规律。由于这一规律的作用,在既定的实物经济规模下,社会由货币存量形成的总需求是一个恒量,但总需求的结构却随实物经济的结构而调整,形成总需求在不同经济主体的动态变化,合理分配了社会经济盈余,降低了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压力,抑制了通胀。

从市场经济运行的两大运动体系看,证券经济运行的结果是在货币供应量一定的条件下,提高了货币的相对利用规模,也就是说扩大了整个经济系统的相对总需求规模,这种有效总需求的增加是总需求结构变动引致的。这种结构需求变动把社会一部分消费需求转化为投资需求的同时,也使总需求对总供给维持着增长的动力。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总需求的适度规模总是总供给保持稳定增长的前提。当证券经济运行时,社会一部分购买力被证券吸收而转为即时的对投资品的需求,从而使社会的有效总需求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上,因为它为总供给的增长形成外在推力。因此,结合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证券经济的运行不但为经济系统从内部提供持续的增长动力,而且还间接地形成了经济增长的推力。由此,我们可以引出证券经济的第六条规律:证券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动力系统。

标签:;  ;  ;  ;  ;  ;  ;  ;  ;  ;  ;  ;  ;  

证券经济理论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