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枫[1]2004年在《非正式群体状况及班级管理策略》文中指出班级是学校中基本的教育单位与管理单位,也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组织。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是一种普遍的存在,班级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发展、对班级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班级管理中应对非正式群体的发展和走向起到积极的引导和调控。本文主要从以上角度分析非正式群体与班级管理的关系,将先进、科学的教育管理思想付诸于班级管理之中,以有利于促进个体和集体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化和社会化进程的顺利实现。 本文首先对此论题的研究由来及研究的意义作了简要的分析,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班级管理的理论对非正式群体、班级、班级管理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使用社会测量法调查了人际关系现状,区分了叁种类型的学生,并对中学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特征、人际交往状况及其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其次,本文分别就非正式群体与班级管理相互间的影响和作用作了分析和探讨。就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管理而言,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之间以及非正式群体个体之间叁方面的关系对班级管理造成影响。 最后,本文对非正式群体的班级管理策略进行了深入论述。对现行班级管理模式的反思,指出对班级中非正式群体调控中班主任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创设交往情境、对班级群体两重结构的整合、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沟通等班级管理策略。
朱丽莉[2]2009年在《中职生课余生活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上海某职校中职生为研究对象。在21世纪的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长,接收教育的机会扩大,以及各种大众传媒的广泛传播等,使我们的教育面临着多元价值矛盾的处境。中职生此时正处于自我整合期间,他们的课余生活比课堂生活丰富,生活的重心在课堂外。相对初中生、大学生来说,他们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课余生活对他们的影响更为重要,而目前对这方面的关注较少。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期待通过深入探究这些学生的课余生活世界,可以了解其日常生活方式的文化意义,以及身份认同的构成过程和内容,发现其从课余生活中的收获,并且反思我们学校教育中的再制,从中寻找反再制教育的实践策略。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导言。主要交代了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标、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并对已有的研究做了梳理。本章是全文论述的基础。第二章介绍了课外的专业学习者——电脑男孩小A的课余生活。第叁章介绍了玩出特长的颖悟者——篮球男孩小B的课余生活。第四章介绍了虚拟世界漫游者——军旗男孩小C的课余生活。第五章是在个案分析与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得出的研究结论、教育建议与研究反思。由此得出,课余生活为中职生提供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使他们能够找到展现自我的舞台,在内外张力的影响下学到更多,并对我们教育研究者、学校、教师及家长提出了相应建议。
郭娟[3]2010年在《初中生街头少年的社会互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初中生暴力犯罪事件的频繁发生,受到社会不同人群的关注,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下存在很多隐性辍学的现象,一些有学籍的初中生成为脱离学校,游走在大街上的街头少年,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以往的研究更多的侧重对中学生辍学事实的报道,对街头少年生存环境的定量统计,或者从社会学的宏大理论出发解释街头少年现象,其中鲜有从青少年自身的视角去解读这个群体的研究,社会互动视角重视当事人的理解和解释,可以作为解读初中生街头少年这个群体的一个突破口。本研究尝试在青少年主体性视角下,运用社会互动理论,特别是其中的协商理论框架,运用定性的实地研究方法,借助非参与观察;参与观察;专题小组访谈和定性访谈等具体技术搜集资料,去发现存在于街头少年群体中的社会事实。本研究探索了初中生街头少年的基本特征,他们在学校社会互动的特点,他们对于学校社会互动的理解,初中生街头社会互动的特点,他们对于街头社会互动的理解,初中生在学生和街头少年两个角色之间的转变过程,以及对这两个角色的理解,特别是转变为街头少年之后,发现街头少年对学生角色的认同与向往,本研究也分析了这些客观事实背后的运作逻辑是他们对于意义的认定,这个意义就是对自由、自我实现和保护的追求。研究发现街头少年的存在实质是街头少年和学校教育以及家长的互动中产生的,街头少年不满意现行角色的受压制或者忽视状况,寻求自由,地位和保护,这成为他们定义新角色的内涵,把这个含义赋予在街头少年身上,在学生和街头少年两种角色中进行协商,最终一些初中生选择成为街头少年,但是对学生角色依然存在向往,希望通过教育获得自己所认定的意义。决定他们对自己学生,街头少年角色定义和在其中转变的主要逻辑是,他们追求自由、受尊重、受到保护的安全感、共享、自我实现、获得一定的地位等,这些正是街头少年社会互动过程中在自我、他人和情境中所传达的意义。文章也反思了研究中的不足和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结尾处,研究者从制度和引导初中生街头少年个人调试角色两个方面提出了面对街头少年的对策。最后研究者分享了研究中的一些体会。
参考文献:
[1]. 非正式群体状况及班级管理策略[D]. 朱红枫.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2]. 中职生课余生活的个案研究[D]. 朱丽莉.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3]. 初中生街头少年的社会互动研究[D]. 郭娟.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标签: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论文; 非正式群体论文; 班级管理论文; 初中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