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创作成就述评--评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的散文和散文获奖作品_文学论文

散文创作成就述评--评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的散文和散文获奖作品_文学论文

散文、杂文创作成果的检阅——我观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获奖作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杂文论文,散文论文,鲁迅论文,获奖作品论文,第二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鲁迅对“五四”新文学第一个十年里创作的成就曾这样公正地评价说:“散文小品的成功 ,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其实,这里也涉及到了散文作为当时“文学”四体之一的 独特而深刻的文体优势。散文这种文体,是一个民族感情和心灵的诗意表达,是其思想及情 绪的深刻言说。它是生命的体验、灵魂的赤裸,人生的感悟、时代的表征。新文化的伟大先 驱和旗手鲁迅,把创作的重心放在了散文、特别是杂文创作之上,可以给我们以深长的思考 。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共有五位作家的五部作品获奖,现“一瞥”如下:

李国文《大雅村言》:现实与历史的沟通和引申

他原本是一位小说家,以一篇处女作《改选》“一鸣惊人”,又由此而带来“一生坎坷”! 但正如外国哲人所言“不幸,是造就作家的最好的大学”那样,此后,他的才、情、胆、识 都更加成熟,其小说对世事人生观察的深刻、构思的奇颖和语言的锋快畅达都堪称一流。这 些年,他更是关注现实,反思文坛,认真读书,改写散文,取得了令人刮目的成果——《大 雅村言》(以下简称《大》)就是一个集中的展示。

《大》是用他那颗真心写就的,表现了一个散文家所特有的真诚。收在这个集子里的《作 者与编辑的缘分》,写了他对《人民文学》编辑崔道怡(以及李清泉、秦兆阳等)这位最初的 文学“摆渡人”的没齿感激之情,发出了“真识货者,编辑也!”的由衷赞美之词,使人感 到他捧出了自己的心!即是对那些专以整人为能事的“小人”们,在他吃尽苦头且认真对比 了 中外作家之不同后写出了《小人礼赞》。其中,当写到57年他有幸碰到第一位小人时说:“ 他虽是一位苦难制造者,但也是使我懂得人世之恶的一位老师。”并说:“当代小人的贡献 ,就在于对中国作家的磨练,使他们具有了好好赖赖能熬过来的坚强,实在是功不可没的。 ”说他们“是我学会适应生存的老师。就冲这一点,我礼赞他们!”反讽的苦涩中也带着“ 真诚”。

《大》中有相当多文章都是写“史”的,如《苏东坡戒诗》《〈三国〉三题》《皇帝与作 家》《关于交椅之类》等,其引经据典、考证史实,可看出他读书之“勤”和学识之“博” 。但我要说的是:这些篇什在历史与现实,即古与今的勾连和比照上都极出色,不时有“神 来之笔”!大致来看:他在写“古”时,笔墨书卷气浓重,确系“大雅”之言;而在写“今 ”时,笔调则为之一变,粗俗肆谑,改为地道的“村言”——他就是这样巧妙的把古与今、 雅与俗艺术地融为一炉。而那些“神来之笔”多在说古论今的关节处“引申”而出。如在谈 到隋李谔时感叹他“也真是好一个了得”,说“这类‘左’大爷哪个朝代都会出现的,而且 总在上风头站着”!而泗州刺史司马幼善写“四六文”,想“露一手”,结果却正撞在枪口 上,作者笔锋一转说:“玩文学,玩不好,而玩出漏子来,他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有什么办法呢?司马先生只好为他的漂亮文章蹲班房了。”在写到“博士卖驴”写了三大 张纸未见“驴”字时,作者戏谑道:“若放在今日文坛,各式新潮评论家不赐以这位博士超 现实主义大师的桂冠才怪。”每读至此,怕都会让读者大快朵颐!

但瑕疵也恰在这里:说“古”时有时过“雅”,引用史料不舍割爱,很难的也不予翻译, 故显得“化”的不够;而论“今”时又太放肆笔墨,缺乏节制,显得过“俗”。另外,不少 文章的篇幅都嫌过长,不够精、简,这也是汉语散文写作今后亟需注意的。

《大》是一本纵论思想、文艺诸问题的随笔集,其魅力在于它能使人一见而惊、一读而快! 它古今中外、纵横捭阖,其锋芒所向直指愈演愈烈的“左”倾错误、“文革”浩劫和文艺圈 内的“不正之风”,表现了作者追求真理、九死不悔、胸怀坦荡、心地光明的人格本色,不 愧为净化社会空气和人们心灵的一副清新剂!

余秋雨《山居笔记》:文体出新使其显出了“随笔”的大气魄

在历史新时期,“随笔”在中断了近半个世纪后的再度勃起,可谓当代散文发展中最为惹 人注目的一大景观!巴金反思“文革”的《随想录》一马当先;继之而起的则是余氏历史文 化“随笔”的问世。

他本是文学“圈外”治戏剧、文化史的教授。但当他利用这些学术研究“下脚料”,写起 了在他胸中郁积已久的一些有关历史文化现象的反思和感慨时,为它们进行文体定名竟成了 难题:游记、笔记等他都认可过,最后才定名为“文化散文”(其实,这并不妥:难道有哪 种散文会没有“文化”吗?)后来,他在郑州曾做过一个《我的自白》的讲演,谈出了他四点 “文化态度”:一,以人类历史的价值坐标去对待各种文化现象;二,关注处于隐蔽状态的 文化;三,诚实的理性;四,关注群体人格。这就看得很清楚了:这些文章是以“理性精神 ”、“诚实态度”,为“隐蔽文化”(如贬官文化、隐士文化等)中的“群体人格”,所做的 一种新的准确“文化定位”!或者用他自己曾讲过的话说,是带领读者去做一番“学术性的 参观”。因而,它和那种崇个性、重感情的“散文”离得很远,而只是一种对历史文化或文 明予以理性批评的“随笔”。

这类对历史文化现象进行精神吐纳和科学定位的随笔,可上溯到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 与 药及酒之关系》。当时,这只叫“学术讲演”,但其精神及文笔已是此类文章的滥觞无疑。 如比起二三十年代周作人、梁实秋等人所写的那些随笔,在文体上确有很大变化:过去那种 随笔的自我性、即兴性、闲适性和幽默味等都淡出了;代之而起的却是以现代观念、理 性审视、学术信息、分节结构和诗性叙述等新的特色——这有点像“全景式”报告的写法— —这次《山居笔记》(以下简称《山》)的获奖,依我看是对他由《文化苦旅》(以下简称《 文》)为开端的这种当代新随笔文体拓展、创新精神的一种肯定!

《山》只有十一篇文章,但全书厚度和《文》不相上下,这说明它每篇的幅度都变长了, 篇幅增多、信息量加大,成了它一个显在的特点;同时,从“文化态度”上说,也有不小改 变:它虽然仍继续着《文》里对隐蔽文化、群体人格的关注,写了《流放者的土地》(表现 “流人文化”)、《遥远的绝响》(魏晋“文人风度”)及《历史的暗角》(勾画“小人心态” )等隐蔽(草野)文化的篇章,但可以看出他已突破了原有观念的苑囿,直接写起了显在(宫阙 )文化来:《一个王朝的背影》《十万进士》,包括《抱愧山西》《千年庭院》等,都涉及 到了正统、主流文化形态的表现。这无论是从理智地衡定中国历史文化的优劣来说,还是从 文章所负载内容的厚重与否来看,这种突破怕都是十分必要的!隐蔽的草野文化和显在的宫 阙文化正是整个中国文化有机的两极,当我们今天去重新梳理、评定它们时,实在没有必要 舍此取彼或厚此薄彼。所以《山》去掉人为的束缚而把两种文化“摆平”带来丁《山》作新 的面目和好的影响;《文》里的那种苦涩味、悲凉感、包括诗性笔墨都变弱了,代之而起的 却是信息量的增强和气概、笔墨的恢宏!人们说它是“大气魄”、“大境界”,称其为“文 化大散文”,其实,无非表明了在这一点上它对读者的折服而已。

余氏这种历史文化“随笔”的新写法,不仅在大陆,在港台以至东南亚地区都有很大影响 。自他之后,继者甚众,形成了一股不小的浪潮;这虽不值得提倡,但也反证了他的成功。

但事情总是这样,有一利必有一弊:比起《文》来,《山》的薄“情”寡“采”,或者说 它的“文学意味”是无可辩驳地减弱了!它这种长篇幅、大信息、学术性的分节论述,的确 更 像“论文”而不像“散文”,虽然他一再否认。值得忧虑的倒是:《山》还大体保持了《文 》的水平,可此后的创作却呈现了一种明显的下滑曲线——而他说:自《霜冷长河》后才越 写越好!这要不是缺乏自知之明那就只能是有意的商业“炒作”了!

朱铁志《精神的归宿》:于改革功莫大焉的“杂文”创作后继有人

新时期文学史上最可喜可贺的大事之一要算杂文的勃兴了!虽然它的发展也几经起伏,最后 才尘埃落定、气爽神清,但这自然都是既必然又正常的:这种文体的天性就注定了它要经风 刀雨剑的磨砺——好在这次它是与思想解放运动,与改革开放事业取着同一命运的。杂文在 为它们击鼓助威、扫尘开道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像严秀、廖沫沙、柯灵、林放以及邵燕祥、 蓝翎、牧惠、舒展等都功莫大焉!我认为,朱铁志的出现说明了杂文创作势头不减、后继有 人。

朱铁志此次获奖决非偶然:他年过不惑,已出有杂文随笔集《固守家园》《自己的嫁衣》 《思想的芦苇》《浮世杂绘》及这本《精神的归宿》(以下简称《精》)等五本著作了!

他是学“哲学”的。其“杂文观”自与一般作家有别,要之即对思想深刻与见解独到予以 特别的看重。认为它是一篇杂文的文眼、灵魂,而形象性、描摹性等所谓文学性只是第二位 的,是为其思想性服务的。他视杂文为射向封建主义及其直系亲属官僚主义、权钱交易、贪 污贿赂等各种腐败现象的一颗炮弹!因此,他写杂文时更多地追求一种“雄健的思辨力”和 “深邃的理性之美”——这是我们把握他杂文个性特色时的一个切入点。

在《精》这本杂文选中,很多篇都有他的思想新发现。比如,鲁迅曾发现国人“古已有之 ”的自大的集体无意识并著文抨击,而作者又发现了当代国人“人亦有之,我何患之?”这 种新的集体无意识并予以鞭挞;又如,鲁迅曾尖锐指出过旧时某些人“一阔脸就变”的普泛 现象,他由此受到启发,观察到现时那种“一退脸就变”的有趣现象,确很发人深省;其它 ,像他从“优生”自然地想到《优死》;针对许多人的不守时,提出能否立个《时间法》? 使人感到很有道理;他剖析“非抓不可”这个似乎很绝决的口头禅,却从中品出了别样的意 味,令人瞠目!他提请人们注意“官口”增长速度,的确让人警醒!其它,如《论‘一个指头 ’》《可悲的博士帽》等,无不反映了他观察的敏锐和解析的深刻——特别是这种思想“发 现力”是极为可贵的。

他写杂文还有一个特点:取材多来自日常生活,多在不经意间,显得随意而不失犀利。《 马克思的悲哀》就是这样。这篇短文缘自现实生活中的两个小材料:一个“高级政工师”, 竟不知马克思的国籍;在江南某重镇党校所办的41人的“第三梯队班”入学摸底测试中,答 对《共产党宣言》作者的仅有一人(而且只答出马克思而拉下了恩格斯),其它则错得荒唐可 笑!这实在是让那些天天空喊“马列主义”的干部们脸上无光。《一个屁股要坐几辆小车?》 质问那些备有三辆小车且各有其用的“公仆”们,也着实叫人深思。《让阳光照亮体制》 ,谈官员个人财产的申报问题;《忽然想到“引咎辞职”》,说中国官员发生重大人命事故 也并无人引咎辞职的怪象;《颠倒》由一幅“头脚倒立”题为《世界》的儿童画,联想到另 一幅叫《生活》的儿童画,说明他们“用独特的视角发现了真实的世界”,并由此归纳了几 种颠倒了的社会现象;《由“黑五类”说到健忘症》,则在“文革”30年后谈到年轻人已不 知“四人帮”为何物,痛感未建“文革博物馆”的遗憾!他这些作品大中取小、以小见大, 完全改变了杂文拿劲作势的弊端。

但他从不认为杂文只是“手电筒”!在“照”阴暗现象的同时他也敢于照亮自己:《人兽之 间》,就有解剖自己的成分;《补丁症》,更把自我也“煮”了进去;其它如《说自大》《 拷问灵魂》等,也都是这样把自己也“摆”进去的文章,表现了杂文家思想、心灵“赤裸” 的人格魅力。这是很值得提倡的。

他有些杂文也在构思、文字上下了功夫。如《阿Q致黛安娜王储妃》《发迹秘诀》《关于男 人》等,或幽默,或反讽,表现了他对杂文的“文学性”也并未忘怀。但总的看,加强构思 的新颖性和表现的文学性,仍是他今后的一个课题。

徐光耀《昨夜西风凋碧树》:重大史实回忆录在还原于“真人”上的勇敢突破

当代的“史传文学”从50年代后期就大力倡导,而在《昨夜西风凋碧树》(以下简称《昨夜 》)问世前,我以为并无根本突破。原因何在?在于作传者(作者或本人)总是爱将传主“神化 ”或“半神化”,而不能真实地将其还原为“人”——现实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人。而文学则 天生地厌弃讳饰、拒绝光环而只崇奉真实、个性!徐老《昨夜》是一本自传性“回忆录”, 它 写了作者一生对他影响最大、没齿难忘的两大“情结”:抗日战争,反右运动。如果说抗战 情结是“阳”的话,那么,反右情结则为“阴”。他自己说,若“阴阳合一”了,那便是他 这个“具体的人”。《昨夜》就是写他这两大“情结”或者说是写他这个“人”的!其记述 的真实具体、生动可感都是撼人心魄、动人心弦的!这两大“情结”都涉及重大历史史实。 因此,我以为它在还原于真人的这个关槛上是个重大突破!

《昨夜》的问世,作者用尽了一生的力气!生活是现成的,并非太大问题,特别是“抗战” ,他过去所有作品如《平原烈火》《小兵张嘎》等都是表现它的;但思索、感悟和理解“反 右”,却几乎费去了他的半生!对于他这样一个“朴拙闷楞”的“土孩子”来说,要弄懂引 蛇出洞的“阴谋”那真是难以想象的:批斗、戴帽、劳改、“摘帽右派”,然后“文革”又 重来一次,真是“眼花缭乱”、“天旋地转”!他由“迷迷糊糊”到“有点明白”再到“有 新的感悟”,头脑变、眼光变,才看到、想到了此前不曾见、不曾想的东西!《昨夜》正是 他观念提升、心灵蜕变的产物,是他惟一表现“反右情结”的作品——这里浓缩上了他一生 的荣辱成败,凝结了他全部的心血智慧,展现了他心灵和人格的纯真与美丽!

《昨夜》共12个小题,前7个写“抗战情结”,是为“阳”:旭日东升,阳光灿烂,一个13 岁即参军入党的红小鬼在革命大家庭中幸福成长、建功立业,后成为一个令人艳羡的作家, 整体呈现为“风和日丽”的亲切文风;后5个写“反右情结”,是为“阴”:阴霾满天,阴 气袭人,他莫名其妙地被划为“右派”,从此被打入“另册”、吃尽苦头。求实地说,这两 部分的“笔调”是不大相同的:前者生动、轻快,故事性深,可读性强;后者则准确、稳重 ,记实性强,重逻辑性,整体呈现为“无隙可乘”的缜密文风。他的“一生”,就是这样阴 阳相拼、颠倒组合的;因此,前后不一、风格各异,也属必然。要怪就只能怪生活、命运的 怪诞了——这虽多少有点遗憾,但也怕“只能如此”了!

《昨夜》在写“阳”时,文字很美,特别是三字、四字词语的运用,十分成功,表现了“ 孙犁般的语言功力”!如“开小会,搞宣传,谈抗敌,谋斗争,紧张神秘,日夜奔忙”;又 如“六七年中,兵连祸结,日夜战战兢兢,以一孤弱少女之身,辗转铁蹄之下,屡冒践踏之 险、性命之忧,不仅无渎于民族大义,亦且节志坚贞、纯净自守,总是心中有憧憬、有怀恋 ,这才冰心玉壶,一往情深的吧?”前一例写战士,后一例写那个“对吹”而来的小媳妇, 都反映了很“文”的情致。当然,也不止是故事和文字,比如写舒强“发脾气”的一段,联 系现实就相当精彩!而在写“阴”时,思想很深,特别是其对人(所谓“带干部”)筋骨“揉 搓”的“绝活儿”之概括:先把干部当根大葱叶子狠命揉搓,直到揉去所有筋骨,变成“提 起来一条,放下去一摊”,柔若鼻涕,然后再往葱管里吹口气,使他蛮精神地“支棱”起来 ,那么,这个干部就很好使唤了——民族“脊梁”的丧失由此可以找到源头!这种对“失败 学”的独特发现太深刻了,其在当代思想文化史上的贡献将是永不褪色的!

张抗抗《张抗抗散文》:艺术散文在“泛化”中的执著与坚守

她本以小说名世。但从83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橄榄》算起,她已先后有七八本散文集问 世 了。这次获奖的《张抗抗散文》(以下简称《张》),是继百花版《张抗抗散文自选集》后又 一最新的选本。

她的散文作品,选家在各种不同的选本中所选篇目较分散,很“杂”:像《橄榄》《夜航 船 》《故乡在远方》《地下森林断想》《埃菲尔铁塔沉思》《废墟的记忆》《牡丹的拒绝》《 仰不愧于天》一直到《稀粥南北味》等,都有选的,不像有些作者那么“集中”。我认为这 说明了她“好”作品多,“平均值”高,这是很不容易的。翻开《张》书,给人最凸出的印 象就是“厚重”!此书共8辑,越靠后越好,很多精品皆在其中——截止到目前,此书可谓她 散文的代表作了。

她持有自己明晰的散文观。作为“小说家”写散文,不少人认为“并无区别”、“可以互 融”。但她在比较了俄、中两国散文范畴的不同之后却说:“小说就是小说。散文便是散文 。”二者不同故不宜混淆。我以为这是她清醒或高人一筹之处!她写散文迥然别于她写小说 。她认为:在“天苍地茫、歧路惶惶”的人生旅途中,独自穿过无声的原野,是很需要这种 “自己同自己的交谈、头脑向灵魂的诉说”的真诚文体——“散文”的心灵抚慰的。而她本 人 又“是一个更为关心自己将去哪里的人”,所以她说:她不能不写散文(以后还会写下去的) !在总结中国古代散文注重“说理”的特色后,她直言:“我是主张喻理的”;但这个“理 ”是真知灼见,是别具一格,是散文的“魂”!它好比果核,而“情”则是果汁。她归纳的 “事上得情”、“景外取意”、“借物喻理”等手法,深得散文虚实相济、情理交融的文体 自性。她最忌“平庸”,说“我能够容忍自己的粗糙,却不能容忍平庸。我能够理解疏懒, 却不能原谅伪善。”她写时就追求“真知灼见”;结集遴选时又坚决舍弃了那些“平庸而拙 劣”的“废话”。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市场冲击、文人下海、文学贬值、散文“泛化” 的大背景下,她能够以这种自觉的散文意识、严肃的创作态度,执著于艺术散文的写作,坚 守文学的“惨淡经营”,我看是表现了她过人的艺术勇气,也揭示她散文写作的成功绝非偶 然!

《张》的整体风格是构思讲究、笔墨大气!她本是“老三届”,但她对一代知青进行了痛苦 的反思和超越。在《大写的“人”字》中,她谈到其读书的“三个层次”,为我们揭开了这 个秘密:人类文化的汲取,精神境界的提升,使她变得脱胎换骨、深沉博大!她的《牡丹的 拒绝》,写被武后贬谪于洛阳的牡丹花,仍不改其高贵气节,它并不因观花人的如期到来而 届时开放,而是按照自己内在的规律“我行我素”,表现了一种“品位”之美;而《仰不愧 于天》,写泰山在亿万年的造山运动中,三次沉沦又三次崛起,最后才挺直脊骨获得了今天 的高度,表现了一种“高度”之贵!其它,如《地下森林断想》,赞美生命的坚毅不屈;《 废墟 的记忆》,感叹对“文革”的健忘……这些散文都写得开阔、大气,带有“崇高和美”的底 气,给人以一种刚健、清新的美感。

除此之外,她的散文还不失女性所特有的柔美。作为一个女作家,“想把女人做好”—— 这就很清楚了:她对“女性文学”深入思考后,并没堕入“女性主义”的偏颇,却有意发挥 了女性宽厚、情爱和美丽的人性特色,这是她散文能以“刚柔相济”的缘由。当然,她文字 之美在女作家里也是比较突出的,包括《女人和“榆钱”》《音乐之伴》等这样的随笔,文 字也都写得美,这和那些信笔涂鸭的“散文泡沫”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说她的散文亦有不足的话,我以为“向内转”更深入地表现“内心世界”,包括尝试 写一点“散文诗”,似嫌不够。当然,这相当难,但她完全是可以一试的!

“散文杂文”,包含文体较杂,写它的人又这样多,而只有五个获奖名额,留下的遗憾自 是不少。我对一些新人的“落榜”深表同情!等待来年吧,散文、杂文创作的未来,在于希 望的明天!

标签:;  ;  ;  ;  ;  ;  ;  ;  ;  ;  ;  ;  

散文创作成就述评--评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的散文和散文获奖作品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