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不愿出玉,鸟儿不知疲倦地飞回来--陶渊明诗歌中的“云”意象分析_陶渊明论文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浅析陶渊明诗文中“云”的意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象论文,诗文论文,而知论文,陶渊明论文,鸟倦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收稿日期]2005-06-30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93(2005)06-0078-06

云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无论春夏秋冬的季节如何变化,轻轻地在风中游走,因着天候或厚或薄,或阴或晴。因此,在中国古典诗歌里,云一直是人们尤其是诗人关注的自然景物,由于云的轻、淡、随风吹送、自在舒卷、无忧无虑,常成为文人钦羡吟咏的对象。《说文解字》曰:“云,大泽之润气也。”“云,山川气也,从雨,云象回转形也。云覆日也。霃,淹云久阴也。凄,雨云起也。雨云貌也。”《易经》曰:云行雨施,品物流行。”“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左传》中有“云师”的名称。《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诗经》中有:“上天同云,雨雪纷纷。”“英英白云,露彼菅茅。”的诗句;《楚辞》里有“青云衣兮白霓裳。”和“冠青云之崔巍。”的描写;宋玉《高唐赋》中更把它描绘为“朝为行云,莫为行雨”的巫山之女;魏文帝曹丕有“西北有浮云,亭亭似车盖。”的《浮云诗》;荀子最早作了《云赋》,西晋陆机也写过《浮云赋》、《白云赋》,晋成公绥、杨乂都作有《云赋》。

陶渊明诗文中的自然意象极为丰富,从地上的草花树木到空中的飞鸟雁鹤,再到天上的风云雨雪,都成为他借以言事、抒怀、说理的媒介。其中用得较多的自然的物理现象主要是风与云,风是他诗中用得最多的自然现象,云,在陶诗文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据笔者统计,约有20次左右。陶渊明没有专门咏风的篇章,但陶诗中《停云》这首非常重要的长诗,就是以云命题,并且通过对云雨自然景色的描绘来暗喻当时动乱黑暗的社会政治,表达诗人对亲友的思念和对世事的看法。陶渊明之所以较多地以云入诗,是和云的自然特征与陶渊明人生追求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云的舒卷悠悠、闲逸孤高,如同自由超脱的隐逸生活,令诗人无限向往。悠悠白云飘然而来,飘然而去,来往天际,常让诗人遐想深思,会引发出一些令人深省的生命哲理。云虽然不能作为季节的指标,但在诗中,诗人还是常以春云、夏云、秋云及冻云等来形容云彩,且在各个题材中也各具特色。然而,纵观千百年来对陶诗的研究,学者们对陶诗中松菊的意象研究较深入、细致,而对风、云注意较少,尤其是对云,几乎没有专门的研究。而笔者认为,云和松、菊、酒、风一样重要,都在一定的意义上象征和代表着陶渊明的人格、追求,反映着陶渊明的生活、思想与情趣。正如葛兆光先生所说:“诗歌语词研究中的因小见大,可以将一个词语放置在一个较大的时空范围内,把它当作一个在时空中不断变异的艺术符号,并通过它来透视诗人的人生情趣与观照方式的演变。”[1](P93)基于此,笔者试把陶渊明诗文中“云”的意象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探析这一意象内蕴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一、用云来比拟、象征现实的黑暗,写出自己内心的忧虑与无奈

《停云》与《时运》、《荣木》都是四言诗,诗题都是学习《诗经》取首句的前二字命名的,诗前又都有小序,序文的句法结构也完全相同,学界一致认为都是陶渊明40岁时于晋安帝兴元三年(404)辞去桓玄幕府的官职憩隐在家时所作。《停云》作于初春,《时运》作于暮春,《荣木》作于夏季。“停云”指的是凝聚不散的云。诗共四章,诗前小序云:停云,思亲友也。樽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八表同昏,平陆成江。有酒有酒,闲饮东窗。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园之树,枝条载荣。竞用新好,以招余情。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岂无他人,念子实多。愿言不获,抱恨如何!①

据史书记载,从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到元兴二年(公元403年),桓玄任荆州刺史,镇守江陵。陶渊明曾在桓玄幕府任职,《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于规林二首》和《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都是写于此时。他在诗中一再表达了弃官归田,洁身自好的愿望:“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而且他在诗中就已暗喻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用《易经》中的巽与坎来代指风云变幻。果然,晋安帝兴元元年(402年)桓玄领兵东进攻入建康,元兴二年十二月,强行篡位,改国号为楚。这时陶渊明已辞职隐居在家。但刘裕讨伐桓玄的战争尚未结束。诗中并没有正面描绘战乱和时局,而且诗人还有意在序中点明是由于园树初花,家酿新熟,正好招友小饮,但道路被大水所阻,思念亲友不得聚晤,故生慨叹。但这不是诗的真意,从诗中对阴云密布,风雨如晦的气候和环境的渲染,已经给我们暗示出诗的题外之旨言外之意。细读此诗,不难看出诗人诗是借思亲之名,采用比兴手法来抒发对桓玄篡晋的愤慨。“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只稍作变幻,出现在一二两章的开始,既然是时雨,怎么会使道路交通阻断、大地陆沉呢,这分明影射晋王室被颠覆了,用阴云密布,风雨如晦的天气来暗喻刘裕和桓玄两军对垒,战火蔽天的乱世景象。诗人常歌咏春风,春风化雨,滋润万物,而这首诗却一反常情,写得天昏地暗,道路阻绝。联系到自春至夏刘裕、桓玄在浔阳一带的难分胜负的战事,战火遍地的现实我们就会明白诗人的用心,也就理解了“抱恨如何”的喟叹。所以,龚自珍诗说:“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把这首诗和《咏荆轲》并举,说是诗人的慷慨悲歌,可谓知音。

和《停云》写于同一年仲夏的《和胡西曹示顾贼曹》诗云:“蕤宾五月中,清朝起南。不驶亦不迟,飘飘吹我衣。重云蔽白日,闲雨纷微微。流目视西园,晔晔荣紫葵。于今甚可爱,奈何当复衰。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悠悠待秋稼,寥落将赊迟。逸想不可淹,猖狂独长悲。”也同样以浓云蔽日烟雨濛濛的意象表达了现实的动荡不安。不同的是这首诗更明朗些,诗人似乎从刘裕的平乱中看到了希望,跃跃欲试,所以他从盛开的花朵想到“感物愿时”应该振作精神,及时有所作为。在同时所写的那首《荣木》中,他更明确地表达了“先师遗训,余岂云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因此,不久他就做了刘裕的镇军参军。

据《晋书·安帝纪》载,义熙十四年十二月,宋王刘裕幽晋安帝于东堂,立恭帝,篡政的野心日愈明显。陶渊明于这一年年末写了《岁暮和张常侍》,诗中诗人又以比兴手法,以风急云重,众鸟还巢来渲染政治气候的严酷,表达自己的感伤和愤慨。“向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洌洌气遂严,纷纷飞鸟还。”

“停云”、“重云”、“寒云”象征的是黑暗沉重的社会现实,而在那首陶诗中争议很大的《述酒》诗中陶渊明则以祥云的消失来表明曾经繁华一时的晋王朝的灭亡。“重离照南陆,鸣鸟声相闻;秋草虽未黄,融风久已分。素砾皛修渚,南岳无馀云。”小人当道,觊觎王权,所以风不再暖,云不再飘,司马氏政权气数已尽。“豫章抗高门,重华固灵坟。”诗人采用委婉曲折的手法,以一组暗示不太明显的物象创造出迷离惝恍旨趣很难把握的抒情氛围,曲折地反映了桓玄、刘裕阴谋篡晋的残暴过程,表达了诗人对桓玄,尤其是对刘裕篡位的暴行表示出极大的愤慨:“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因此,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指出:“《陶集》里有《述酒》一篇,是说当时政治的。这样看来,可见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我们说,归耕田园的陶渊明,随着对社会动荡的不断加剧,人生磨难的日愈增多,愈到晚年他的感慨时事之作愈多,表达的情感愈加激愤。

二、由云的舒卷自如,闲逸孤高,表达对自由超脱的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云在天空,飘来荡去,自由自在,散淡悠然,带有一种神秘莫测的意味,常引起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庄子》中藐姑射山的神人就是“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天地》云:“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道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所以“白云”以后就常暗示着游仙访道,远离人间。《楚辞·远游》中白云就是仙人飞升的凭藉,而在以后的游仙诗中,白云不仅是仙境必不可少的神物,而且更进一步成为仙境的象征。从曹植《五游咏》中“九州不足步,愿得凌云翔”,阮籍《咏怀》乘云招松乔”到郭璞《游仙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白云成为游仙诗中寄寓理想世界的符号。而自陶渊明始,白云与隐逸结缘,确立了白云安闲疏旷的象征意义。陶渊明以云入诗,借云来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作于晋安帝元兴元年(402)的仲夏的《和郭主簿二首》其一: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馀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在桓玄幕府任职的诗人因母丧离职在家。诗中描绘了夏季堂前美丽的风景和自己读书弹琴的乐趣。前四句生动地描写了田园夏日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畅适的心境。中间十二句写平静的田园生活,读书、弹琴、饮酒、劳作,与幼子玩耍,这些平常的小事却给诗人带来了极大乐趣,它使诗人从仕与隐的困惑和焦虑中解脱了出来,寻找到了心灵的慰藉。陶渊明所追求的解脱不是功名富贵,而是在日常的、看来是凡庸的农村田园生活中保持自己的理想、节操,获得心灵的自由、平静和安乐。所以,陶诗中所描写的田园生活不只是写实,其中蕴含了诗人所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襟怀气度,这也是陶诗虽然素淡却韵味悠长的奥秘所在。诗的最后两句把读者的思绪引向了风俗淳美的古代社会,使诗的内涵大大增加,整首诗形成了浑然一体的不凡意境,百读不厌。他望着天边的一抹白云,似乎是想要远离这尘世,一如远离官场那是非之地,乘风而去。

陶渊明抱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八首》其五)的宏愿,于元兴三年(404)又一次踏上仕途,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但他很快就认识到官场与自己性情志趣的相抵忤,心中又充满着矛盾与无奈。路途奔波中,他忆念着田园亲情的温馨,留恋着读书弹琴的自适,个性和人格忍受着“一心处两端”心为形役(《杂诗四首》其一)的煎熬,仰望天际,白云悠悠,俯瞰奔流,游鱼穿梭,这不能不使他呼唤心中的精神家园——田园。这首《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就是他赴刘裕军府的途中写的: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馀。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诗开篇四句点出自己自幼的志趣所在,后四句略述自己遭遇时机勉强出仕辞家上路的经过。然后用八句来描绘途中的跋涉之苦和触景生情产生的归思。“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未必是实景,更多的是诗人用来表达自己任人俯仰,不得自由的愧疚心情。最后表明自己素志在心,终将回归园林。清人温汝能《陶诗汇评》卷三中说:“孔明初出茅庐,便有归耕南阳之想;渊明始作参军,便有终返故庐之志,其胸怀一而已。至于一返一不返,时势不同,所遭各异也。”“参军本属闲曹,然亦不如鱼鸟之乐,始知望云临水,渊明诚欲自保其真也。结语冲淡入微,非渊明亦不能道。”②指出了陶渊明与诸葛亮的同与异,虽然同样怀有大志,但所遇非人,奔波千里去做的无非是一个闲职而已,所以诗人怎能不思念那如白云中翱翔的鸟儿,大海中畅游的鱼儿般的自由生活呢?

不久,陶渊明就离开了刘裕,转任浔阳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虽然晋安帝复位,但现实情况并没有好转。他在《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中表达的还是心为形役的苦恼和无法忘却的田园之梦和隐逸之思:

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

微雨洗高林,清飙矫云翮。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

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原本是诗人的理想,但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社会,不能为诗人提供自由飞翔的天空,“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所以他只能以田园作为自己的止泊处,在清风白云中让心像鸟儿那样自由翱翔。所以他在看清事不可为就坚决弃官归隐,在辞去彭泽令时所写的《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充分表达了他的归隐思想,这背后是对官场的厌恶与对政局的失望,是对隐逸生活的热爱:“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语意双关,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样成为陶渊明的象征。“无心出岫”的云象征着自己的误落尘网,“倦飞知还”的鸟比喻诗人终于归隐。暮色苍茫中,似孤松而品节自在。因此,自陶渊明始,白云与隐逸结缘,并开始确立白云安闲疏旷的特征,白云和归鸟、菊花共同构成隐逸生活的亲密伙伴,成为诗人与世俗暌隔的避世精神的寄托。写于晚年的《拟古九首》之五中诗人托言古代东方隐士,借以表示自己坚定不移的困穷守节的意志:“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辛勤无此比,常有好容颜。我欲观其人,晨去越河关。青松夹路生,白云宿簷端。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愿留就君住,从今至岁寒。”青松白云,隐者之所,来比喻隐者的高洁品格。

对陶渊明仰慕之至的苏东坡在《行香子·述怀》中描绘自己的向往也是:“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辛弃疾在词里用《归去来兮辞》次数最多,他与陶渊明在“回归”这一点上契合最深。他把陶渊明作为归隐的古贤、同调和精神支柱。在他的《水调歌头》(赋傅岩叟悠然阁):“岁岁有黄菊,千载一东篱。悠然正须两字,长笑退之诗。自古此山元有,何事当时才见,此意有谁知。君起更斟酒,我醉不须辞。回首处,云正出,鸟倦飞。重来楼上,一句端的与君期。都把轩窗写遍,更使儿童诵得,归去来兮辞。万卷有时用,植杖且耘耔。”词中,也是以“菊”、“云”、“鸟”,这些意象作为归耕生活的写照。

三、以云的闲逸孤高象征贫士幽人的高洁和孤独,表达自己的孤独与傲岸

白云孤独无依、清寂落寞的特点又与陶渊明归隐后的孤独清贫的生活相契合,如《咏贫士》七首其一:“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万物有托,孤云无依,诗人以孤云自比,描写它与众不同的孤独和异趣。这朵晴空漂浮的孤云象征了诗人的处境和命运。它孤独无依,失去了往日的光辉,还将无声无息的消逝。但它永远保持自己的高洁和自由。“孤云”象征着诗人不同流俗的高尚品格,表现了他对污浊现实的不屑和不满,中间四句以孤鸟和众鸟相比,众鸟竞进奋飞,倦鸟迟出早归以示自甘贫寒之志,后四句直接抒怀,表示量力守道,自甘贫寒,知音不得,不足为悲。这首诗是这组诗的序曲,写明正意,概括了这组咏怀诗的主题,是诗人坚持安贫守道志向的自白,诗人以古代固穷守志的贫士作为榜样,抒发了自己不慕名利的高洁情怀。陶渊明归隐后,常常过的是“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的生活,自己连同家人都要付出饥寒交迫的代价,而且每况愈下,“倾壶绝馀沥,闚灶不见烟。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咏贫士》七首其二)即使是理解自己的妻子儿女也总是免不了会有抱怨之词的,“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抱兹苦心,良独惘惘。”(《与子俨等疏》)诗人自己也自然会有愧疚之意牢骚之言,“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见言。”“年饥感仁妻,泣涕向我流:丈夫虽有志,固为儿女忧。”(《咏贫士》七首其七)他常常是“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十二首》之二)孤寂至极。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陶渊明是一个富于热情的人,甘淡泊则有之,甘寂寞则未必”。(《诗论》)尽管从田父野老的交情中能得到一些慰藉,但他渴望有知音可以交心,给自己以力量。可阳春白雪,和者盍寡,知音难觅。我们从陶渊明的交往中可以看到,他虽有一些朋友,向刘遗民、周续之、颜延之等,但由于各种原因,来往并不是很密切,所以,“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与殷晋安别》)他只能从古人那里去找自己的同道和知音,去寻找精神上的理解和安慰。“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七首其二)“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言。”(《咏贫士》七首其五)作于宋武帝永初二年(421)的《於王抚军座送客》也是借云的无依无据来表达自己的孤独的:

秋日凄且厉,百卉具已腓。爰以履霜节,登高饯将归。

寒气冒山泽,游云倏无依。洲渚四缅邈,风水互乖违。

瞻夕欣良诵,离言聿云悲。晨鸟暮来还,悬车敛馀辉。

逝止判殊路,旋驾怅迟迟。目送回舟远,情随万化遗。

《晋书·陶潜传》载:“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既而语人云:“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夫谬以不贤,此刘公干所以招谤君子,其罪不细也。”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见,遂欢宴穷日。潜无履,弘顾左右为之造履。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申脚令度焉。弘要之还州,问其所乘,答云:“素有脚疾,向乘蓝舆,亦足自反。”乃令一门生二儿共冕之至州,而言笑赏适,不觉其有羡于华轩也。弘后欲见,辄于林泽间候之。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宋书》、《南史》也有类似记载。萧统《陶渊明传》中记有这样一件事:陶渊明“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花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派人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王弘为抚军将军,江州刺史,是称他在江洲任上“省赋简役,百姓安之”,且有文集二十卷传于世。他对陶渊明十分仰慕极力想结识他,陶渊明对他只是应酬,谈不上什么情谊。陶渊明与王弘的文字交往就是这首诗。诗中诗人渲染了送别时候萧瑟的天气,写景如画。自己如同天上的游云,暮归的飞鸟,“逝止殊路,厥志分明”虽有伤别之意,但一切都只能顺从万物的自然化迁了。

陶渊明生前是孤独的,他的诗歌是一个孤独者的自白。虽然陶渊明笔下“孤云”的象喻仅此一例,但因其形象地寄托了诗人的怀抱,展示了他心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空谷里听不到足音的无可排遣的孤寂感,是诗人安贫乐道傲岸不屈的自我写照。所以,“孤云”从此成为贫士的象征,成为陶渊明在酒和菊之外的又一象征,对后人影响深远。到了唐代“孤云”这一意象的隐逸的色彩更加突出,有时就是隐士的代指。如颜真卿《咏陶渊明》:“心逐孤云外,心随还鸟泯”;贯休《晚望》:“白鸟格不俗,孤云态可怜”;皎然《孤云》:“清风相引去更远,皎洁孤高奈尔何”。郎士元《朱方南郭留别皇甫冉》:“若问前程事,孤云入剡遥”。刘商《移居深山谢别亲故》:“孤云更入深山去,人绝音书雁自飞”。从中可见唐人对陶渊明“孤云”意象的承袭和发展。

四、云作为纯粹的自然意象或在诗中渲染烘托气氛或比喻象征某种意趣

陶渊明诗文中一些云是作为纯粹的自然意象在诗中渲染烘托气氛。有时“云”字作为一个意象,单独出现在诗文中。有时把云与其他词结合,修饰形容其他自然现象,表达不同的意境和感情。从自然入手,再推而论及人事,或先叙人事再插入自然,是陶诗常用的手法。这样的写法使得他的诗文显现出时空感,风神顿高。如:

“纷纷战国,漠漠衰周,凤隐于林,幽人在丘。逸虬挠云,奔鲸骇流。天集有汉,眷予愍侯。”(《命子》)以虬龙攀绕云上,鲸鱼兴风作浪来比喻东周末年天下大乱的形势。

“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归鸟》其一)以归鸟自喻,有时飞到极遥远的地方,有时歇息在高入青云的山峰,抒写自己高洁超俗的情怀和志趣。

“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遐路诚悠,性爱无遗。”(《归鸟》其二)写归鸟在云中上下翻飞,比喻自己在官场上的挣扎。

“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未谓事已及,兴言在兹春。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与殷晋安别并序》)描写送别殷晋安时的自然景象。

《答庞参军并序》以“依依旧楚,邈邈西云”表达与朋友分别的依依别情。

“肃矣我祖,慎终如始。直方二台,惠和千里。于穆仁考,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冥兹愠喜。”(《命子》)以风云比喻变幻的政治形势,指的是仕途。描绘的是父亲寄身仕途,得官不喜,失官不怒,恬淡从容的人格。

《己酉岁九月九日诗》表现诗人感时伤逝,抒写伤悲之情。其中“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清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卷三评为“赋而兴也,以草木凋落,蝉去雁来,引起人生皆有没意,似说得甚可悲。”

又《拟古九首其四》:

“迢迢百尺楼,分明望四荒,暮作归云宅,朝为飞鸟堂。山河满目中,平原独茫茫。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

一旦百岁後,相与还北邙。松柏为人伐,高坟互低昂。颓基无遗主,游魂在何方!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

诗中感慨荣华难住,人世无定,乾坤反复引发的对沧桑之变的哀伤。桓玄之乱,刘裕篡位,诗人站在历史的高度冷静地审视人世的纷争,哀叹他们的愚妄。同样的喟叹表现在《拟古九首其七》中:“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歌竟长太息,持此感人多。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人生易老,良辰难再,达官显宦,踌躇满志,如同美人酣歌于清夜,鲜花灿烂于阳春,与其“违己交病”求一时的显耀,不如把握自我,过适己任性的退隐躬耕生活。

《闲情赋并序》中“云”字出现了四次,“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描绘心中恋人的美好品德。

“曲调将半,景落西轩。悲商叩林,白云依山。仰睇天路,俯促鸣弦。神仪妩媚,举止详妍。”写她弹瑟自娱,动人心弦。以“白云依山”衬托出诗人对美女的依恋之情。

“叶燮燮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日负影以偕没,月媚景于云端。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刻画诗人徘徊南林的忧伤,抒发无限思念的深情。

“意夫人之在兹,托行云以送怀;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就过。徒勤思而自悲,终阻山而滞河。”想请行云为媒,行云却飘逝无语,抒写音信难寄,无法表达爱慕之情时的怅惘之情。

《祭程氏妹文》:“黯黯高云,萧萧冬月,白雪掩晨,长风悲节。感为崩号,兴言泣血。”以景写情,用黑沉沉的乌云,清冷的冬月,大雪飘飞,北风怒号来渲染生母死后兄妹二人的忧患和痛苦。

通过以上的归纳探析,不难发现,陶渊明笔下的物象不但丰富,而且灵动,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云”也是如此,有单独使用的,也有许多不同的巧妙组合。诗人以大自然之风云变幻,或比喻,或烘托,或映衬,或对比要表达的情感和哲理。诗人紧扣云的自然特征,写出了“停云”、“重云”、“寒云”、“馀云”、“孤云”、“高云”、“白云”等等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陶渊明所处的时代风云和他的情趣和追求,赋予了“云”这一自然意象许多新的内涵,尤其是“孤云”、“白云”的意象的创造发展。从他笔下写云的诗文中我们能够清楚地感受到他的风神和意趣。黄昏中的归鸟,寒风中盛开的秋菊,冰雪中的青松、天空中的孤云,共同象喻着陶渊明的人格神韵,构成魏晋风流中最灿烂的华章。

注释:

①本文所引陶诗均出自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5月第一版.

②所引前人对陶诗文的评语均出自《陶渊明资料汇编》(上下),中华书局,1962年1月第一版.

标签:;  ;  ;  ;  ;  ;  ;  ;  

云不愿出玉,鸟儿不知疲倦地飞回来--陶渊明诗歌中的“云”意象分析_陶渊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