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信息交换的概念、分类及特点_非正式论文

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信息交流的概念、类别与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交流论文,类别论文,概念论文,环境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诞生伊始,个体之间便有了简单的信息交流。从现代信息科学的角度来看,当时的交流属于非正式的范畴。图书的出现,使得人类的信息交流开始步入正式交流的轨道,各种有关信息交流的理论也相继发展起来。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正式信息交流的历史要远落后于非正式信息交流。然而随着信息交流理论的不断发展壮大,人们的目光更多的集中在信息交流的正式过程,而对于信息交流的始祖——非正式信息交流,并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信息交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为其发展赋予了更多的内涵。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和深入,也使得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信息交流得到飞速发展。但是,以科学交流为基本特征的传统信息交流理论面对当今网络信息环境,却显得那么的苍白而无力。以网络为背景的非正式信息交流的兴起,在应用上弥补了以往科学交流方式的不足,在理论上也对传统交流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

正是基于上述理由,本文将对正式信息交流和非正式信息交流加以分析,并给出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信息交流的定义和分类,同时对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信息交流的一些理论和应用进行简要的分析和展望。传统图书情报领域中有关正式信息和非正式信息的理论都围绕着科技情报交流或者说科技信息的交流这个中心,而在现代信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图书情报部门服务的领域愈来愈广,信息用户的数量愈来愈多,类型也愈来愈复杂,在这种条件下,本文的论述环境侧重于社会化的网络环境,而不仅仅局限于图书情报领域。

1 信息交流的定义和分类

正如上文所述,非正式信息交流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始终,书籍的出现标志着正式交流的初步形成,而17世纪中叶科学期刊的出现为信息交流理论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传统图书情报学领域内,对于正式信息交流和非正式信息交流的定义由来已久。美国社会学家门泽尔(H.Menzel)根据信息交流的载体类型不同,把科学交流分为“正式”和“非正式”过程,从而强调了科技期刊在正式情报交流中的作用[1]。前苏联的米哈依洛夫对科学交流过程也作如下表述:“基本上由科学家和专家自己来完成的那些过程属于科学交流的非正式范畴”[2]。严怡民在《情报学概论》中也同样指出:“凡是不通过科学文献系统和情报工作者的帮助所完成的情报交流,都可以成为非正式过程。”吴天俊和宋翠琴则对上述理论进一步细化,称“没有情报人员参与的,不以文献为载体的情报交流属于非正式情报交流工程;有情报人员参与的,不以文献为载体的情报交流过程也称为非正式情报交流过程。”[3]

总之,在传统图书情报学领域内,信息交流可分为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两种过程。非正式信息交流指信息在信息源和信息用户间的直接传递,诸如座谈、谈论、报告、展览、演示、参观、通信等,具有明显的个体性;正式信息交流指信息部门借助于文献信息系统,以文献为媒介,向信息用户进行信息的间接传递,如文献的搜集、整理、储存、检索、综合、研究、分析、提供等,其基本表现是已经正式出版发行的文献的交流,具有明显的社会性。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信息源和信息用户是否通过文献信息系统并以文献为媒介进行信息的传递。

2 非正式信息交流的作用与特点

在现代图书情报学领域内,非正式交流这一概念已为人们广泛接受。据国外研究学者M.哈尔伯特和R.阿克夫的资料介绍,全部科学信息的三分之一是通过非正式交流传递的。原美国国防部技术情报处的W.卡尔森在分析研究了国防部系统的工程师们获取科学情报的来源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工程师们查找为科研和试制工作所必需的科学情报过程中,在70%的场合下,他们首先着眼于非正式来源,并且……较之首先着眼于正式来源的那些人,获得了更多的必需的情报”。[4]

与正式信息交流相比,非正式信息交流主要有以下特点:

a.交流迅速实效性强。个人接触或交换信件的交流比印刷的速度快得多。

b.具有高度的选择性、直接性和针对性,信息交流更直接、有效。

c.具有很强的过滤,加工和评价功能,避免了盲目性。

d.可从物化的信息中提炼出很有价值的信息,增加了获取信息的手段。

e.富有生动性,可交流言语不可表达的内容,如技术细节、技巧、特殊或独到的方法等。

f.反馈速度快,连续性强。

g.激发思维,引起联想。

非正式交流的以上特点,使得其成为正式信息交流渠道的有力的补充,进一步完善了信息交流理论,并能很好的适应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交流环境。

3 非正式信息交流理论发展现状分析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在传统图书情报理论中,对正式信息交流和非正式信息交流的定义与分别已基本上明确。但在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理论的发展上,却存在着严重的差异,非正式信息交流的理论发展远落后于正式信息交流。正如米哈依洛夫所坦言的那样,“既然在定义上就是非正式的,就不可能成为特有的或严正的”。可以说,在门泽尔和米哈依洛夫之后的科学交流理论中对非正式交流的否定都远远大于肯定。事实上,在以图书、期刊为核心的纸型出版物体系形成后,尤其是在门泽尔的正式交流过程与非正式交流过程的理论出台后,图书情报学界对非正式信息交流的作用和地位做出了过低的估价。可以说,在纸型出版物处于统治地位的整个历史过程中,非正式交流在科学交流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处于一个相对低潮的时期。

同时,传统理论体系下,针对于正式信息交流和非正式信息交流的理论紧紧局限于图书情报领域,即科学交流的范畴,而对于信息交流的其它方面诸如企业信息交流,政府部门信息发布,普通信息用户等等方面没有过多的论述,这也成为了阻碍信息交流理论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4 现代信息技术下非正式信息交流的发展机遇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总是为实践服务的。17世纪科学期刊的出现和发展客观上促进了情报学理论的出现和发展,而随之出现的相关信息交流理论又是适应当时纸质媒介占主体地位的社会环境而发展起来的。

随着书籍和期刊发行流通渠道的不断完善,客观上促进了对相关信息交流理论的需求,而相关理论的出现,又使得书籍和期刊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传统的图书情报理论是基于纸质媒介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现实而出现的,在当时的条件下,图书、期刊完全满足了信息交流的需要,也就是实现了正式交流的职能,同时这些隶属正式交流系统中的图书期刊还吸收了一些非正式交流的成分来实现自我完善。如,《科学》杂志在正式定位于传播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这一功能后,还以“致编辑部的信”、“下期内容预告”等方式适时承担起了非正式交流的某些功能。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当时信息交流系统中的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的功能似乎完全可以由图书期刊来实现[5]。

但是在当今网络等信息传播方式异军突起,网络载体已成为继传统四大媒介之外的又一主流信息载体。同时,在社会信息和科学信息量爆炸式增长、信息的半衰期日益缩短的条件下,传统图书期刊的滞后性缺点日益明显,特别是大量的图书情报部门也在不断的借助网络寻求新的发展出路的前提下,社会对信息的速度和质量的要求日益严格,传统信息交流理论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足以弥补其在现代信息环境下的缺点和不足的信息传播理论和方法来为其打个“补丁”。蓬勃发展的Internet正以其强大的优越性为传统信息交流的这一不足提供了一个弥补的契机。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冲破了传统信息交流局限于图书情报领域的障碍,为信息交流服务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同时网络环境下的非正式信息交流不仅传承了传统非正式交流的一切优点,还以其实时性,普及性和便利性的优点而“深入人心”,虽然大多数的非正式交流都是交流者无意识下进行的。

5 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信息交流的概念与定义

和传统信息交流不同,网络环境下无论是正式信息交流还是非正式信息交流都以网络载体为媒介,信息的存在和传输形式都是基于网络,故在概念定义和类别划分上也更加困难。但对网络上信息交流的过程仔细分析后,并不难发现其固有的规律性。

与传统信息交流相同,网络信息交流的主体都是由信息源和信息用户组成,交流过程均包括信息的存储和传递两个部分,不同的是信息的存储方式和信息由信息源到信息用户的传递方式。以下是对网络信息交流主体和过程的分析:

信息交流的流程如下:

①从信息源角度定义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

网络交流信息大致有以下两个来源:

a.来自于传统正式信息交流渠道的信息。这些信息大都来自传统图书情报系统,经历了专门情报人员的加工整理,隶属网络环境下的正式交流信息的范畴,如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电子版的标准、专利数据库等。

b.网络原创信息。网络原创信息包括新闻,各种论坛上发布的信息、电子邮件信息、实时交互信息等。根据是否有专职人员加工整理,可分为正式信息和非正式信息两种。网络原创中的正式信息主要以正规网站Web发布的信息为主,包括新闻、文学原创、科学原创等,均有专职信息人员对其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可类比与传统信息渠道中的正式期刊;网络原创中的非正式信息主要包括电子邮件、BBS论坛、实时交互信息等,其内容一般无专职信息人员对其进行加工整理,带有明显的个体性,其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也存在差异。

通过上文分析,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抛开技术层面的差异,可以根据信息是否经过专职信息人员对其内容进行加工整理,进行正式交流信息和非正式交流信息的区分。

②从信息交流过程(渠道)分析网络交流

网络信息交流主要通过如下几种途径实现:

a.Web发布类。可类比与传统信息交流模式下的纸质载体。其交流模式包括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两种,区别在于其交流是否有专职信息人员进行管理。如上文提及的来自于传统正式交流的Web发布信息和正规网站Web发布的网络原创信息等,其内容经过了专职人员的加工整理,属于正式交流范围;而一些个人主页等,带有明显的个体性,则属于非正式交流范畴。

b.网络搜索引擎。网络搜索引擎的反馈信息经过了专职信息人员的加工整理,属于正式交流的范畴,尽管其信息内容既可能是正式信息也可能是非正式信息。

c.电子邮件类。电子邮件相当于传统信息交流中的信件,属于非正式交流范畴。

d.BBS论坛类。BBS论坛可类比于传统非正式交流中的会议交流,属于网络非正式交流。

e.实时交互类。基本上由网络上的实时交互系统来交流的信息,如ICQ类实时通讯软件、网络电话、网络视频会议等。这类信息没有经过专职信息人员对其进行加工整理,大部分相关信息没有得到存储,属于非正式交流信息的范畴。

可见,网络信息交流因其载体和传输渠道的单一性,没有办法完全从信息交流的实现方式上对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进行区分,但可以以该过程是否有专职信息人员参与进行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的区分。

③从信息用户角度分析网络交流

由于网络信息用户进行网络交流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其所需要的信息,可以认为其对信息的获得是在其认知范围内“不择手段”的,故在对其本身获取的途径是正式途径还是非正式途径的区别上意义不大。

综上所述,对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我们可以引入以下的定义:抛开技术实现的角度,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可以根据是否有专职信息人员的参与分为正式信息交流和非正式信息交流。在信息由信息源到信息用户的信息存储和传递过程中,有专职信息人员参与的交流为正式交流;反之,没有专职信息人员参与的,自发性的个体交流属于非正式信息交流。但上述划分仅仅是针对信息交流这一现象而言,而非信息交流的内容。诚然,非正式交流过程中所交流的信息并非完全是非正式信息,而正式交流过程中所交流的信息也并非完全是正式信息。但这并不妨碍以是否经过专职信息人员加工整理来区别正式信息交流和非正式信息交流。

6 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信息交流的特点和分类

如上文所述,网络非正式信息交流除了具有传统非正式信息交流的一切优点之外,还对原有优点进行了优化并弥补了其很多不足。

a.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网络非正式交流使得绝大多数传统非正式交流在Internet环境下,以新的模式重新实现。如,传统的信件可以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实现,而且速度更快;传统的会议可以由网络视频会议或者是网络讨论的形式来实现。

b.网络非正式交流为信息交流理论带来了新的内涵。网络交流只需要两个条件就可以实现:电脑相网络连接。而BBS论坛,ICQ类实时通讯软件似的几乎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有非正式交流的存在。故而,网络交流弥补了传统交流涉及不到的领域,同时集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将信息交流的外延扩大到社会交流的领域。

网络环境下的非正式信息交流的技术实现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类型:

a.点对点的非正式交流。点对点的非正式交流,即P2P模式交流,包括ICQ类即时通讯、Naster类数据共享、Netbatch(Intel)类协同计算等方式、Infrasearch、Pointera类数据搜索及查询软件、Groove类数据或行动协同软件等,以其在网络对等计算、协同工作、搜索引擎等方面的优势,代表了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信息交流的最高境界。

b.点对面的非正式交流。主要有BBS类讨论版、网络视频音频交流系统,网络新闻组类系统、电子公告栏等。和网络正式交流融合在一起,成为网络信息交流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网络载体技术方兴未艾,全球范围内Internet的普及为信息交流带来了新的契机,网络交流已成为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非正式交流作为信息交流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网络环境下愈发展现了其在传统领域里的固有优点,同时传统信息交流在与网络载体相结合后,非正式信息交流的优越性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网络非正式信息交流将引起信息交流新的革命,带来信息交流理论和技术新的飞跃。

标签:;  ;  ;  ;  

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信息交换的概念、分类及特点_非正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