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凡[1]1992年在《论新闻语体的“异变”倾向》文中研究说明一尽管新闻传播媒介的形式早已经从报刊杂志发展到广播电视,传播新闻的基本符号却依然是语言文字,新闻虽然不象文学那样是以语言为本体而可以称之为“语言的艺术”,却可以说是以语言为载体而传播的一种“信息”。随着新闻传媒形式的多样化和现代化,作为新闻载体的语言——新闻语体也面临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所谓语体,就是在不同交际场所中形成
祝克懿[2]2005年在《新闻语体的交融功能》文中研究说明新闻信息大众传播的目的性和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新闻语体功能交融的必然性。这种交融贯穿了自有文字以来的全部语体发展史,并且以与时俱进、适应社会需求为发展的外部动因,以语体体系自身建构的需要为原动力。交融是语体功能分化的结果,是交际功能表现的诉求,是认知理解的策略。论文着重讨论了新闻语体交融功能的必然性和语体交融的基本类型。
彭延荣[3]2014年在《网络互动性对新闻语体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任何一种语体,都是历史的产物。中国新闻语体的发展并不是一个由小到大由不成熟到成熟逐渐演进、完善、自然成长的历程,它移植于西方,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互动性作为新闻媒介孜孜不倦追求的特征,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新闻语体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我们甚至可以说,对互动的渴求是新闻语体变化的根源。腾讯网作为一种交互平台就综合性门户网站而言,是网络媒介的杰出代表,它不仅致力于内容上的广泛全面,而且也专注于在某一领域提供精深的内容和全面的服务。网络媒体强烈的平民意识,通过互动聚合人气资源等特点,在腾讯网中都有体现。和其他新闻门户网站相比,腾讯新闻的更容易实现传播者和用户之间,用户和用户之间,媒介和媒介之间,媒介和用户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如新闻载体不断更新,新闻理念日新月异,新闻传播方式的转变等。然后通过探讨人类克服重重信息交流的障碍的动力,如时空限制、载体限制、表达方式的限制等障碍,我们推导出对互动的渴求,是新闻语体变化的根源的结论。以腾讯为代表的网络新闻语体的特点,可概括为四点:网络新闻更加注重细节的撷取,内容更加平易近人;网络新闻标题有时会刻意夸大其词,捕风捉影;网络新闻多观点新闻;四、跟帖内容成为网络新闻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与用户更好的互动,腾讯新闻做了以下努力:选题重人情味新闻,重个人;采用各种方式拓展网友表达自我和展现自我的空间;在新闻写作过程中,主动和网友互动,注重挖掘网友观点。最后本文得出在网络互动性影响下,未来新闻语体会向以下叁个方向发展:新闻语体越来越注重用户体验;新闻搜索引擎优化影响到新闻写作过程;个性化的原创新闻将成为网络媒体追逐焦点。总之,在互联网时代,受众个体在无限放大,也出现某些个体的成长成熟度未能跟得上技术更新的步伐等不良状况,但整个趋势是新闻语体在不断走向丰富和饱满。
申晓彦[4]2011年在《播新闻与说新闻语体差异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末,以凤凰卫视陈鲁豫主持《凤凰早班车》为契机,一种全新的节目形态——“说新闻”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以其平实的语调,贴近生活的表达迅速打开受众市场并蔚然成风。这对传统的播新闻节目样态是一种新的挑战。随着更多电视人的更多尝试,说新闻脚本的增多,学术界的讨论也异常火热。各大杂志、学术期刊纷纷刊出关于说新闻的文章,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仅在中国期刊网中,就可以搜索到百余篇相关论文。但由于语料很难收集的原因,对说新闻的研究较多,而播新闻与说新闻之间的对比研究则比较少。大家更多的是以电视媒体人的角度,对播、说新闻进行大的理论上的框架界定、内涵区分,并进而分析说新闻如火如荼发展的原因,以及说新闻实践中产生的误区及规范化问题研究。此类研究文章大都短而精,理论色彩浓,大多只给我们提供一个大概性的框架,而没有更深层次地细致解读。也就是说,学界对播、说新闻的研究,依然停留在表面,对它们之间的差别依然停留在感官角度,主观臆断的成分比较浓,缺乏一定的实证研究。本文拟从语体这个角度对播新闻、说新闻进行比较研究,这是前人未曾涉及的角度。所谓语体,就是指以语言交际功能为标准所建立的一种语言风格类型与规范,是适应不同交际需要的语言表达体系。笔者认为,播新闻与说新闻这两种不同的节目样态,在实际操作中不可避免产生了表达方式、表达效果的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特征,形成不同的语体。本文通过对播新闻、说新闻进行细致的系统的多方面的比较研究,对播、说新闻之间的语体差异具体分析并进行深层次的解读,试图让播新闻与说新闻的特点明晰化。这样有助于拓展我们对新闻学及新闻语言的研究深度和范围,有利于让我们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更加深入了解播、说新闻特点及差异,不仅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语言学、语用学的研究,而且对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直接和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社会实践意义。与以往理论色彩浓厚的文章相比,本文将更注重一些实例上的佐证,增强说服力。本文不是单一地对说新闻进行研究,而是以比较分析的视角,通过一些对比分析,让大家对两种播音样态有更多了解,规避其中的误区,使得我们的说新闻在实践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郝会丽[5]2001年在《论新闻语体》文中认为20世纪后半期,社会科学领域有一种趋势,即各学科都把“语言”研究作为本学科关注的 中心。索绪尔早就提出: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并且是所有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 那么,新闻语言在人众传播学研究中处于何种位置?德弗勒认为:理解语言原理是这一学科 的核心。然而“核心”位置不是靠某个专家的“册封”,而需要经过论证。本文所做的正是其中 的一个点滴。 当今社会,人们破不断更新的信息所包围。新闻媒钵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渠道之一。而 大众传媒又是靠语言把各种信息记载下来并传播出去,所以,大众首先是通过接触语言才能 认识世界,认识生活。语言虽具有全民性、超行业性,但实际生活中,不同行业、不同身份 的人,所使用的语言却有着很大的差异。传统语法一般把现代汉语语体分为口头和书面两大 类。书面语体又分为科技、政论、文艺、事务等支语体。事实上,新闻也是一种独立的语体。 新闻语体是全民语言材料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形成的有明显特征的语言运用体系,是全民 语言材料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产生的语言功能变体。本文从报纸消息语言着手,从新闻语体的 词汇、句子结构方面归纳出新闻语体的特征。 新闻语体并非一开始就是一种独立的语体,它是随着社会进步、新闻业的发展而逐渐 成熟起来的。它曾归属于事务语体,但成熟后的新闻语体却综合了事务语体、文艺语体、科 技语体、政论语体、口头语体等语体的一些特证。 新闻语体的特征具体表现在词汇、语法方面。这些特征都是由新闻业的特性决定的。比 如,传播对象的大众化要求新闻语体在词汇的选择运用上,以通用书面语为主。客观报道要 求采用中性词语。在句子方面,以短句为主。真实准确位“引述语篇”成为新闻语体的“常 客”等等。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新闻语体还呈现出:时代性与继承性、多变性与模式化、准 确性与模糊性等双重性特征。本文对此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另外,由于信息分层论、普通 语义学与新闻语体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本文对此也有涉及。
许光灿, 黄琼[6]2006年在《仿拟格的新闻语体特征》文中研究表明语体与辞格的关系密不可分,以往的研究多从辞格的运用角度来研究语体的各种言语特点。作者认为也需要从语体的角度对辞格进行研究,也就是说要重视辞格的语体特征的研究。文章在讨论了仿拟在新闻语体中的类型及其所发挥的独特表达功能之后,初步探讨了仿拟的新闻语体特征。
向阳[7]2010年在《浅论新闻语体语言的特征》文中研究说明新闻语体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报道新近发生的或者发现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体,它既有语体的共性,也有新闻的个性。新闻语体作为一种功能语言,它同艺术语体,科技语体,
卢敏[8]2010年在《新闻语体修辞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闻语体是记者在采写、编辑新闻时,为了达到传播新闻的目的,为了满足读者对新闻的欲知心理而形成的语言表达手段特点的体系。新闻语体并非一开始就是一种独立的语体,它是随着社会进步、新闻业的发展而逐渐成熟起来的。它曾归属于事务语体,但成熟后的新闻语体综合了事务语体、文艺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口头语体等语体的一些特征。任何一种修辞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语体,都要受到语体的制约。适应语体,是修辞活动的一条基本原则。新闻修辞作为一种策略性的手段,在新闻语体中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准确具体,新鲜生动,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新闻语体中使用修辞是必要的。首先,可以使新闻语言生动形象,也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例如,比喻用在消息、通讯写作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新闻评论中,则可以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其次,可以增强新闻作品的权威性和感染力。例如,排比,在新闻评论中运用它,可以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在通讯中运用排比则可以更加灵活地抒发感情。第叁,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增强新闻作品的深度。例如,在新闻标题中使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可以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随着受众思想意识的变化,他们在从媒介提取信息的同时,对媒介提供信息的载体要求更高了。因此媒介必须重视劝服的技巧,增强表达的效果。比如对新闻语体准确性的要求,不仅要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准确无误,还要在使用引语、模糊语言等方面注重技巧。除了做到准确以外,还应注意新闻语体的简明性、接近性、灵活性等加强新闻可读性的方法的使用。新闻的可读性对新闻语言提出了生动活泼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必然要使用一定的修辞方法。这样我们就可以将新闻事实叙述得更清楚,思想感情表达得更真切,新闻语言运用得更生动。文章通过一些例子对新闻语体中常用的修辞方法进行了分析。不同的新闻体裁具有不同的语体和修辞特点。消息的主要任务是迅速及时地报道信息,这种讲求时效的报道也就使消息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结构——“倒金字塔”和基本的表现手法——叙述。消息的叙述一般都是概括性的、简明扼要的。它不需要对事件作具体、详尽、形象的描述。消息所集中使用的叙述手段、叙述所大量运用的叙述语言,以及由此所体现的叙述的概括性、明晰性、准确性,充分地反映了消息语体的基本特征。消息语体的这些特殊要求,使得它在使用描绘类辞格如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布置一类辞格如排比、对偶、层递等方面受到一定的局限。通讯和新闻评论由于写作方法的多样,所使用的辞格也丰富多样。通讯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具体、深入、形象地反映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和情况。通讯的表达方式,可以归结为“一个结合”、“一个配合”、“一个统一”,即描写和叙述的有机结合,议论和抒情的共同配合,描写、叙述、议论、抒情等手段的统一运用。通讯的性质和表达方式决定了通讯具有叙述的多样性、描写的真实性、形象的生动性、评论的精辟性和抒情的震撼性等语体特征。新闻评论是抽象思维的产物,是阐释道理、以理服人的。在辞格的运用上也是相当灵活的。文中通过例证具体分析了几种新闻评论中使用的辞格。新闻语体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不稳定到稳定,由无一定之规到有一定之规的过程,形成了有自身的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特征的体式。它伴随着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以大众传播为依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体系。它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新闻故事化的出现,网络新闻语体的出现都是它不断发展变化的有力证明。新闻语体正凭借着勃勃生机的电子媒体,在诸多语体类型中脱颖而出,成为在社会生活中渗透力最强、影响最大的语体。
霍效中[9]1996年在《科技新闻语体述略》文中研究表明科技新闻语体是科技语体和新闻语体交叉渗透的产物。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传播事业的高度发达是科技新闻语体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前提和保证,据93年出版的《中国新闻年鉴》统计,全国现有科技报刊75家,发行数量巨大,此外其它类报刊也大都有较大的科技新闻版面。可见,科技新闻语体在普及科技知识、推广科技新成果、宣传科技政策、报道科技人物方面已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的迅速性和广泛性是科技语体和其它语体交叉渗透而成的科学童话、科学诗歌所无法企及的。 从语体学的角度看,科技新闻语体产生于科技和新闻语体的借体式交叉。首先它的内容是科技内容,这是它与其它新闻报道语体的区别所在,也由此而决定了它所独有的一系列语言特点和风格色彩,它不仅要报道科技成果,而且要简要说明其原理和意义;报道人物,也要着重介绍其科技活动和所取得的成就;就是报道科学会议、科技展览的新闻,也要侧重从科学发展的动向上去写。但由于交
龚韶[10]2011年在《《新闻联播》与《政府工作报告》语言差异比较研究》文中指出语体是人们进行社会言语活动时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产生的语言功能变体。《新闻联播》、《政府工作报告》分别为不同的言语交际服务,由于使用场合、交际对象的差别它们各自形成了不同的语体特色。我们以选取6.5万字的《新闻联播》和《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建立语料库为基础,主要考察二者在词汇选择、句子运用、修辞格分布等方面的差异,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差异性产生的根本原因。词汇方面,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部分讨论,实词通过对《新闻联播》和《政府工作报告》中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区别词使用频度的差异以及数词、四字短语和成语使用上的相似性加以考察,分析二者在实词选择上的不同特点;虚词主要探讨二者在介词、连词、助词的选择和使用上的差异。句子运用的考察从句类、句型、句式、插说成分四方面着手。通过统计四种句类的使用频度,结合句类各自的功能分析《新闻联播》和《政府工作报告》的语体特点;句型考察既描写了两种语体整体使用的相似性,也力图寻找出它们区别使用单复句的个性特点;句式的选择分为长短句和整散句两个方面考察;探讨插说成分使用的差别目的在于突出两种语体的区别性特征。修辞格方面考察辞格在《新闻联播》和《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不同分布,结合辞格自身的语用功能特色分析两种语体在辞格选择上的差异性。本文认为,两种语体在词汇、句子、辞格的选取上所存在的明显差异是由它们不同的交际功能决定的。《新闻联播》具有口语语体的特点,追求的是全民性和通俗性;《政府工作报告》书面化程度较高,注重庄重性和严肃性。
参考文献:
[1]. 论新闻语体的“异变”倾向[J]. 羊凡.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992
[2]. 新闻语体的交融功能[J]. 祝克懿.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3]. 网络互动性对新闻语体的影响研究[D]. 彭延荣. 陕西师范大学. 2014
[4]. 播新闻与说新闻语体差异研究[D]. 申晓彦. 江西师范大学. 2011
[5]. 论新闻语体[D]. 郝会丽.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
[6]. 仿拟格的新闻语体特征[J]. 许光灿, 黄琼.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6
[7]. 浅论新闻语体语言的特征[J]. 向阳. 新闻知识. 2010
[8]. 新闻语体修辞研究[D]. 卢敏. 西北师范大学. 2010
[9]. 科技新闻语体述略[J]. 霍效中. 修辞学习. 1996
[10]. 《新闻联播》与《政府工作报告》语言差异比较研究[D]. 龚韶. 江西师范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