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有关人士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实现过程中几个问题的看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中俄论文,伙伴关系论文,过程中论文,看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51.2文献标志码:E文章编号:1008-0961(2007)06-0088-03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和俄罗斯形成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即“平等互信伙伴和战略协作”[1]。这不仅对现在的,而且对未来的远东地区国际关系体系都有着巨大意义。因此研究实现战略伙伴关系过程中发生的所有问题是极其迫切而现实的,这有助于揭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对世界国际关系体系变化基本趋势产生的影响。
一、俄罗斯存在的几种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态度
观察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中俄关系必须从俄政治学、社会学界评价这一现象的一些基本观点出发。第一种观点是半官方的。21世纪初俄罗斯前驻华大使罗高寿的一篇文章最完整地表达了这种观点。在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和合作条约》时,他写道,在条约中“非常周密地研究了涉及具体部门相互协作的条款,而且确立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为与中国发展高质量的经贸合作建立了必要条件。”[2]这个观点与签订条约时两国联合声明里对条约的评价一致。联合声明称该条约是“确定新世纪中俄关系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大部分学院派学者的立场与官方观点相近[3]。
祖国自由主义派则对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持有另一种观点。它的领导人伊戈尔·盖达尔从希望远东与日本合作的立场出发,写道:“我们自己的虚弱、广大的而又无论如何不能开发完的远东领土正在引起危险。所以应该迅速加强远东及西伯利亚的一切基础设施、一切经济。远东地区,按照多数人的预测,将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的心脏。但在这里我们需要同盟者,其中之一是日本。”[4]
更加反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是自由主义派思想家,自认为是“唯心主义者”的莉利娅·舍夫佐娃。基于自己的反华立场,她称:“俄罗斯刚刚从西方吸引中挣脱出来,还完全没有巩固自己的主权,却又陷入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拉拢利用中。现在莫斯科十分积极地实现中国的利益,巩固中国人为了加强向中亚扩张和与美国对抗而建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夏季中俄军事演习(2005年)是中国迫使克里姆林宫为北京火中取栗的高超外交手腕的一个例子”[5]。
由此可见,俄罗斯各界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作用和意义存在着相当不同的意见。
二、关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阶段的分期问题
研究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另一重要问题是关于伙伴关系基本发展阶段的问题。著名中俄关系专家В.Л.拉林在其最新一部专著里非常详细地研究了这个问题。他提出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形成和发展分期的一些方案,但是确定伙伴关系发展的最初阶段存在困难。书中认为最早的起点是1981年,依据是中国社会从这一年开始发生影响中国对外政策的决定性变化,这些变化是从1978年宣布实现四个现代化方针开始的。但这段时间苏联的对外政策方针没有任何变化迹象,当时勃列日涅夫停滞时期还在继续,只是在1982年末勃列日涅夫逝世后开始有所变化。勃列日涅夫在苏共25大上有利于与中国关系正常化的讲话在很大程度上是表面文章而已。
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一个可能起点是20世纪80—90年代之交,当时经贸关系成为中俄相互关系的“主要形式”。著名中国对外政策专家Е.П.巴让诺夫在1990年出版的《中国和外部世界》里面提到,1982—1985年是中国对外政策变化的分界线,当时“中国开始了改善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转变”[6]。
В.Л.拉林还提出一个可能的分界线是1987年“戈尔巴乔夫宣布从蒙古撤军五年计划和为期十年的中俄快速接近方案。”[7]66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开始也可以确定为1989年5月18日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双方签订了下列原则基础上的联合公报: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7]15。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与所有外部世界相互关系的传统准则,所以严格地说,它不能算作2001年7月16日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中宣布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雏形。
真正的雏形是1992年12月17—19日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正式访问中国时签订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联合声明中宣布了中俄达成的两国关系基本原则:以和平方式解决所有问题,不参加任何旨在反对另一方的军事政治联盟,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互相首先使用核武器,准备发展政治对话和全方位经济合作[7]67。
综上所述,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的起点应是1992年末双方签订联合声明之时。
1996年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1996年出现了未来实质变化的迹象。开始了从传统贸易方式向现代贸易方式、从间接贸易关系模式向生产投资贸易关系模式的转变。”[7]45“1996年是中俄关系从开始阶段到90年代下半期(第二阶段)的分水岭,中俄相互合作关系已经调整好、系统化。其标志之一是1996年4月双方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7]97
如果说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第二阶段的起点是1996年,那么第二阶段的终点我们认为是2004年,因为就是在这年年末两国元首批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2005—2008年)》,提出发展各领域合作的原则和方向[7]69-70。《纲要》对这一阶段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做了评价:“中俄睦邻友好条约(2001年7月16日)的全面实施可靠地保证了两国伙伴关系和战略协作不断前进。”[8]
三、关于上海合作组织
到现在为止只谈了两国关系框架内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但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还在另一种形式——多边关系框架下发展。这方面起很大作用的是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6月,在中俄两国的推动下,包括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上海五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不仅致力于解决安全问题,而且还致力于多边合作。中俄两国把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作为本国外交的重要环节。几年以来,它奠定了巩固的法律基础,建立了一整套组织机构和合作机制,成为国际关系一支独特力量。
上海合作组织的目标是:巩固参加国相互信任、友谊和睦邻关系;共同努力维护和保障地区和平、安全和稳定;构建新的民主、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秩序。上海合作组织参加国还签订了反对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的《上海公约》,旨在消除非法武器贸易、毒品、非法移民以及其他各种犯罪活动[7]76-77。
上海合作组织更详细的目标、任务、原则和意义在2002年7月7日圣彼得堡峰会上通过的两个文件中得到具体阐述。这两个文件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首脑宣言》和《上海合作组织宪章》。《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首脑宣言》中写道:“上海合作组织的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不破坏边界、不干涉内部事务、不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所有成员国权利平等”[9]7。
《首脑宣言》确定,上海合作组织成员支持多极国际关系体系:“成员国在正在形成的多极国际关系框架下建立相互关系,21世纪世界秩序应建立在集体解决重要问题机制、尊重法律和循序渐进的国际关系民主化基础上。”[9]8
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不仅影响到中亚和远东地区的国际关系体系和国际形势,而且其影响已经超出上述范围和地区。其潜力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力非常大。现在上海合作组织包括两个核大国兼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以及中亚的主要国家。正如观察家们指出的:“这里蕴含着一个巨大的政治遏制潜力。”[10]
一位俄罗斯观察家认为: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不仅是地区范围而且是全球范围的非同寻常的事件。随着上海合作组织观察员国——印度、巴基斯坦、伊朗、蒙古的加入,它已是一个把国际生活中的欧洲大西洋侧面和东亚侧面有机地联系起来的跨大陆性组织。对俄罗斯和中国来说,它不仅是反对“三恶”(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的地区组织,而且是捍卫自己世界战略利益的重要地缘政治工具[10]。
2005年5月20日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召开了题为“完善上海合作组织和俄中在中亚的相互关系”的圆桌会议。会议参加者包括远东研究所的主要学者和俄罗斯外交部及国防部的专家。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和论断,其中包括:1.发展和提高上海合作组织的效力符合俄罗斯的利益,同时也是上海合作组织近几十年优先进行的国际活动之一,让该组织成为多极世界的一极是俄罗斯外交的主要目标;2.上海合作组织必须更积极地保证地区安全稳定、巩固在中亚的地位。利用美国及其盟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困难,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应适时地在联合国安理会上讨论中亚局势,提议改变美国的消灭“恐怖主义巢穴”的狭隘立场,代之以更广泛的目标:反对极端主义、分裂主义、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导弹工艺的扩散、毒品生产、新型奴隶贸易以及其他地区性挑战和威胁。
回顾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俄关系,想强调一点,它们的关系超出了两国关系范畴,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显然证实了这一点。中国和俄罗斯早已对国际问题的解决产生着影响。正如普京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见时称:“如果没有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国家参加,指望全面讨论经济和世界问题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