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毛泽东、刘少奇理论的差异_社会主义改造论文

转型期毛泽东、刘少奇理论的差异_社会主义改造论文

毛泽东与刘少奇过渡时期理论之异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异同论文,理论论文,过渡时期论文,毛泽东论文,刘少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具有中国特色的过渡时期理论的提出,凝聚着毛泽东、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集体智慧。客观地分析毛泽东、刘少奇在过渡时期理论问题上的分歧与一致,对于我们深入地理解和科学地评价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在1948年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以前,由于分工,刘少奇较少思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9月政治局会议以后,刘少奇负责准备七届二中全会的文件。于是,他开始对我国社会的经济、政治等现状作深入的调查研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观点。由于观察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不同,刘少奇的看法与毛泽东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条件。刘少奇较多地强调社会主义改造必须以工业化的实现为前提条件。1948年9月,刘少奇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由于中国的工业生产“顶多占国民经济的10~20%”,因此,“过早地采取社会主义政策是要下得的”。①1919年5月2日、10日,他分别在教育座谈会和冀东区党委扩大会上强调:只有搞到工业生产过剩的时候,那时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用完了,那时我们就限制让其过渡到社会主义。6月,他在《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一文中指出:“只有在经过长期积累资金、建设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之后,在各方面有了准备之后,才能向城市资产阶级举行第一个社会主义的进攻,把私人大企业及一部分中等企业归国家经营。只有在重工业大大发展并能生产大批农业机器之后,才能在乡村中向富农经济实行社会主义的进攻,实行农业集体化。”②他认为,只有在工业化过程结束以后,才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51年5月13日,他在同参加全国政协民主人士学习座谈会的成员进行谈话时说:“中国实行社会主义至少需要10年20年以后。”“如果目前即采取社会主义的步骤,对人民是无益的。伤害私人工业生产的积极性,无疑是破坏着目前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为此,他提出了“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的口号。③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条件有一个认识变化的过程。1948年9月8日,他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报告时说:“我们反对农业社会主义,所指的是脱离工业的,只要农业来搞社会主义。”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针对有些人要过早地消灭资本主义的“左”倾错误,明确指出:“只有在国家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大为兴盛以后,在各种条件具备了以后,在全国人民考虑成熟并在大家同意了以后”,才可以“走进社会主义的新时期”。1951年下半年起,毛泽东的看法逐渐发生了变化。他认为:既然西方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工场手工业阶段,即尚未采用蒸汽动力机械、而依靠工场手工业以形成新生产力的阶段,则中国的合作社,依靠统一经营形成新生产力,去动摇私有基础,也是可行的。在总路线的提出过程中,毛泽东又把“国家的工业化”改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主张国家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

2、在过渡时期的起点问题上,究竟是革命一胜利就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还是先进行一段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然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关于社会主义改造条件论一脉相承,刘少奇强调先工业化,后社会主义改造。在工业实现后,一举实现革命性质的转变,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直到1952年10月,他在访苏时给斯大林的信中仍坚持:10年之后,把私人企业收归国有,实现社会主义改造。⑤

毛泽东在考虑这一问题时开始也认为:20年后,我们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看其情况即转入社会主义。但从1952年9月起,毛泽东则着重强调:是10年到15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⑥

3、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方法上。刘少奇虽然也提出过“和平转变”、“逐步过渡”、“不流血转变”等主张,如1949年4月,他在天津同工商业者座谈时说:“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经过革命……但是将来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就可以和平地走去,不必经过流血革命。”⑦但他更多的是强调了“直接过渡”的可能性和采取剥夺手段。1949年4、5月间,他在天津蹲点时说:到社会主义的时候,由国家下个命令,资本家将企业交给国家或国家加以收买,就可以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51年6、7月间,他进一步指出:取消私有只能采取革命剥夺的手段,不能采取逐步动摇的改良主义办法。将来搞社会主义,在城市20个人以上的工厂,都采取剥夺的手段。在农村搞集体农场是一片一片搞。不是逐渐的,而是用一二年时间来一个运动就解决问题。他说:“逐步地动摇、削弱直至否定私有基础,把农业生产互助组织提高到农业生产合作社,以此作为新因素,去‘战胜农民的自发因素’。这是一种错误的、危险的、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⑧

毛泽东则更多的是强调“和平转变”,“逐步过渡”。1950年6月他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闭幕词中提出,要使我们国家“从容地和妥善地走进社会主义的新时期”。⑨1953年2月27日,他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讲了他在湖北孝感等地观察时,用扳指头的办法解释“逐步过渡”的思想。他说:比如过桥、走一步算是过渡一年,两步两年,三步三年。在10到15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及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要水到渠成,防止急躁冒进。毛泽东后来还把和平转变的做法当作成功的经验加以总结,认为“出了这么一点钱,就赎买了这样一个阶级”,这一政策是“正确的”。⑩

4、关于革命胜利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对资政策。1948年9月的政治局会议前后,刘少奇的看法与毛泽东是一致的,认为“在新民主主义经济中,基本矛盾就是资本主义(资本家和富农)与社会主义的矛盾”。大约一年之后,刘少奇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949年7月,他在访苏时给斯大林的报告中指出:“有人说,‘在推翻国民党政权之后中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便立即成为主要矛盾,工人与资本家的斗争便立即成为主要斗争’这种说法,我们认为是不正确的。因为一个政权如果以主要的火力去反对资产阶级,即便正式开始变成无产阶级专政了。这将把目前尚能与我们合作的民族资产阶级赶到帝国主义那一边去。这在目前的中国实行起来,将是一种危险的冒险主义的政策。”刘少奇的这一思想,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1949年4月24日,刘少奇在天津市党政军民干部会议上指出:对资本家有斗争有联合,今天重点是联合,不要把它统统反掉。我们对自由资产阶级的政策重点摆在联合是一个长期的政策。4月28日,在天津职工代表大会上又说:其他国家的资本主义都发展几百年,而我们才只几十年,让资本家存在和发展几十年,这样做,对工人阶级的好处多,坏处少。在这期间的另外几次讲话中,还说到:“今天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年青时代”,因而“今天资本主义的剥削不但没有罪恶,而且有功劳”。5月13日,刘少奇在同全国政协民主人士学习座谈会上的谈话时又说:“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现阶段,是有它的进步作用和革命作用的。”“不管是国营的还是私营的工业都应使之发展”。“伤害私人工业生产的积极性,无疑地是破坏着目前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这是‘左’的错误。那么今天资本家对工人有没有剥削呢?自然有。但这种剥削有其进步的作用。”11月4日,他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的讲话中说:“中国的资本主义还没有大发展,刚刚在发展一点,还不够。”现在看来,刘少奇的上述思想是极为深刻的。

毛泽东则更多是在战略上认识民族资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的,强调对它实行利用和限制的方针。1948年10月,毛泽东致信刘少奇,建议将其修改张闻天的《关于东北经济构成及经济建设基本方针》一文时使用“决不可采取过早地限制私人资本经济的办法”的提法改为“决不可以过早地采取限制现时还有益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经济的办法”,并指出:“因为就我们整个经济政策说来,是限制私人资本的,只是有益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才在不限制之列。而‘有益于国计民生’,这就是一条极大的限制,即引导私人资本纳入‘国计民生’的轨道之上。”(11)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详细地论述了利用、限制私人资本主义的观点。建国之初,面对国民经济恢复过程中存在的极大困难,针对有人想乘机尽早消灭民族资产阶级的“左”倾看法,毛泽东指出:“民族资产阶级将来是要消灭的,但是现在要把他们团结在我们身边,不要把他们推开。我们一方面要同他们作斗争,另一方面要团结他们。”“现在我们需要采取这个策略。”(12)由于在“五反”斗争中暴露出来的严重问题,使毛泽东对资产阶级的认识发生了急剧的变化。1952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统战部起草的一份文件的批语中,重申了他在1948年9月政治局会议上的观点,指出:“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13)1952年9月5日,他在给黄炎培的信中仍然强调:不宜“要求资产阶级接受工人阶级的基本思想”,“接受社会主义”,而只应当责成他们“接受工人阶级的领导,亦即接受共同纲领”,只可以向资产阶级中少数有远见的人“宣传社会主义”。同时强调:“在现阶段,允许资产阶级存在,但终须经营有益于国家人民的事业,不犯‘五毒’。”(14)

5、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最终目标的选择上,刘少奇比较倾向于苏联式的集体农庄。1951年5月7日,他在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说:“列宁说农民经过合作社道路走向社会主义,一般说是对的。但列宁说的合作社主要是指集体农庄,没有人说经过互助组可以到社会主义。”(15)毛泽东则主张通过组织农业互助组,经过初级社,达到高级社,实现集体化,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他更多地强调农民在土改后互助合作的积极性。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仍然是叫合作社,而不叫集体农庄。

(二)

尽管有上述不同意见,毛泽东、刘少奇对如下几个方面,看法始终是基本一致的。

1、关于过渡时期所需要的时间,都主张不少于10年,不超过30年。1948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全国胜利后,至少要15年,才能进行全线进攻。1949年7月,他向中央团校毕业生说:20年后,看其情况即转入社会主义。1950年4月,又在一次讲话中说: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时间需15年左右。刘少奇1948年12月25日在华北财经委员会上作报告时说:过渡性质不能长久,可能是10年。1951年7月,他在一份提纲手稿中写道:整个新民主主义“估计至少10年,多则15年、20年。”

2、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都认为是过渡性的社会。在1937年5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毛泽东首次把两个革命阶段的关系比喻为两篇文章,认为只有上篇做好了,才能做好下篇。1940年3月14日,他在陕甘宁边区党政联席大会上说:新民主主义是暂时的、过渡的,是一个楼梯,将来还要上楼和苏联一样。这一观点在他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著作中都有过反复的说明。1948年12月,刘少奇也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特殊的历史状态,其特点是过渡时期。1949年6月,他又指出:“我们认为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种过渡性质的经济。”

3、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前途,都认为是社会主义。这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中是有过明确的论证的。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也说:要使我们国家稳步地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对此,刘少奇是完全赞成的。

4、都认为应该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48年9月,刘少奇在政治局会议上首次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总路线提出过程中,毛泽东刘少奇都一致强调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逐步地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16)毛泽东更进一步指出:“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完成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较健全的方针和方法。”(17)

5、都主张通过确立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由它领导其他经济成分过渡到社会主义。

(三)

怎样看待毛泽东、刘少奇在过渡时期理论问题上的分歧与一致呢?

首先,正因为毛泽东、刘少奇两人在过渡时期理论问题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因此,当1952年下半年毛泽东开始酝酿并于1953年6月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时,刘少奇很快就放弃了自己的不同意见,自觉地统一到毛泽东的意见上来,积极地宣传、阐释并在实践中努力贯彻这条总路线。刘少奇之所以能很快地放弃自己的意见,即不仅仅是由于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情况下,总是毛泽东的意见正确。也不仅仅是受 党的纪律的约束,最基本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

其次,两人对某些具体问题的认识存在分歧显而易见,因此可以看出,在建国前后,党内民主生活是正常的,党的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是认真负责的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态度,建国初期的各项工作才搞得有声有色。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出现了一些失误,从本质上不应被看作是必然产生的结果。

再次,应该正确处理战略与策略、目标与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战略家,所提出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战略方针,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怎样把这一抽象的理论原则具体地运用到实践中去,的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刘少奇在这一过程中所提出的许多观点,尽管有不够完善的地方,但却是比较具体、切实可行的。如果在我国过渡时期的实践中,注意采纳刘少奇等人的主张和见解,失误或许要少得多。

最后,对一个复杂的理论问题进行探索、分析,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意见;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也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有新的认识。这本是正常的。不同的意见在实践中受到检验,在争论中得到发展,这是一个成熟的政党保持生气和活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后来出于政治需要,毛泽东、刘少奇在过渡时期理论问题上的分歧被无原则地夸大,刘少奇的个别不恰当提法被说成是:“一头栽进资本家的怀抱”、“妄图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道路”。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历史留给人们的启示,是值得深思的。

注释:

①《党的文献》1989年第5期第9~11页。

②⑦《刘少奇选集》上卷第430、428页。

③⑥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84~191、213页。

④⑨⑩(12)(13)(17)《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7、27、337、23、65、98页。

⑤《党的文献》1988年第5期第53~55页。

⑧(15)陶鲁笳:《一个省委书记回忆毛主席》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22、22页。

(11)(14)《毛泽东书信选集》第306、441~442页。

(16)《刘少奇选集》下卷第119页。

标签:;  ;  ;  ;  ;  ;  ;  ;  ;  ;  ;  ;  ;  

转型期毛泽东、刘少奇理论的差异_社会主义改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