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亮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三灶中心卫生院内科 江苏 盐城 224402)
【摘要】 目的:对我院收治的62例慢性肺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62例慢性肺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用ACEI类药物治疗,诊断病例符合1983年全国肺心病专业会议所订的诊断标准,并对以上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总有效率达97%。结论:ACEI类药物在慢性肺心病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ACEI;慢性肺心病;心律失常;临床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3-0116-0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损坏,引起右心室肥厚及右心衰竭。在我国是中老年人呼吸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病程长,可持续加重,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力和生活质量,随着年龄增高而增加,冬春季节和气候骤变时,易出现急性发作而产生各种心律失常,治疗也较为棘手。现将我院从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慢性肺心病126例,其中并发心律失常62例的临床疗效观察,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临床收治观察的慢性肺心病126例中,并发心律失常的62例,按随机双盲法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29例。治疗组:男24例,女9例,年龄30--84岁平均57岁,病程5--45年。以动态心电图及十二导联心电图资料为依据,检出并发心律失常62例,其中:窦性 心动过速18例,房性早搏10例,偶发室性早发13例,频发室性早搏4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1例,心房颤动4例,不全右束支阻滞2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8例,1°房室传导阻滞1例,左前分支阻滞1例。对照组:男20例,女9例,心律失常类型同治疗组相似。
1.2诊断标准
诊断病例符合1983年全国肺心病专业会议所订的诊断标准。
1.3治疗方法
除原发病治疗外,如控制感染、纠正缺氧、控制心力衰竭、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衡等,治疗组加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其中用卡托普利9例,开博通24例,用量25—75mg/天,疗程最短3天,最长32天,平均应用14天,经治疗后心律失常逐渐消失,心悸、气喘等临床症状好转,疗效显著提高。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详细地观察病人的血压、心率、心电图及症状、体征的改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疗效评定标准
①症状消失,心电图检查正常为显效;②症状好转,心电图检查心律失常次数减少在50%以上为有效;③症状未好转,心电图检查心律失常未消失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及有效之和。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X2检验及t检验方法。
1.6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14天后进行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附表
附表 两组患者治疗比较
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26(78.8)6(18.2)1(3) 9765.5
对照组11(37.9)8(27.6)10(34.5)
2.讨论
慢性肺心病80-90%是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引起的,这类疾病具有病程长,伴随慢性缺氧、高碳酸血症和呼吸性酸中毒等特点,由于患者长期处于慢性缺氧状态,心肌和血管结构的改变在不断进行,使交感神经系统激活,体内环境的改变等因素,使得这类患者容易并发心律失常[1],又因长期体循环淤血和组织血液灌注不足,机体缺氧,患者易出现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稀释性低钠血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等一系列变化互为恶性循环,从而发生心律失常;炎症使支气管痉挛,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变性坏死和溃疡形成,基底部肉芽组织和机化纤维组织增生导致支气管官腔狭窄。气道壁的损伤和修复过程反复循环发生,导致气道壁的结构重塑;腺体分泌增多,痰液阻塞等造成通气功能障碍,肺泡间质的炎症,可使换气功能障碍而产生呼吸衰竭,导致严重的低氧血症,从而导致肺部不能正常循环,给心脏压力增加,甚至造成心肌组织的损害,而产生心律失常[2];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亦可引发心律失常;某些药物如氨茶碱、多巴胺、麻黄素等拟交感神经药物,因用量过大或滴速过快、浓度过高均可诱发心律失常。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为肽基二肽水解酶,能将血管紧张素Ⅰ(AngⅠ)转化为缩血管物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抑制ACG可以减少组织和血浆中AngⅡ的形成,减少醛固酮的分泌,提高血浆钾浓度。AngⅡ对肾素分泌的负反馈作用减弱可引起血浆肾素活性升高。抑制ACE可提高循环和局部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活性抑制,AngⅡ能增加细胞生长、减少细胞程序性死亡而增加细胞数,还能改变细胞外基质的成分,促进血管病的形成。ACEI能抑制AngⅡ的生成,是减轻心脏负荷的药物,有利于改善左室的重构,具有扩张动脉和静脉的双重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能逆转心室肥厚,防止重构,从而减轻心脏负荷,维持水钠平衡,改善器官灌注[3]。ACEI使血管紧张素Ⅰ不能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从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并通过抑制醛固酮分泌,减少水钠潴留,且还可通过干扰缓激肽的降解扩张外周血管[4]。ACEI类药物能减少和消除交感神经活性,交感神经活性增高易致室颤;ACEI抑制心肌细胞钙离子超负荷,从而抑制钙介导心律失常[5]。故ACEI类药物在慢性肺心病心律失常、心衰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荐。在临床应用中要严格掌握适应症,根据病人耐受程度增减剂量,以求达到最好疗效。
【参考文献】
[1]唐鹏飞,王蓉,王永.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并发低钠血症临床分析.使用医院临床杂记.2010,(02):453-456.
[2]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7-59.
[3]王双,董碧蓉,向兵.慢性充血性心率衰竭的循环治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1,21(7):432.
[4]师海波,王克林主编.最新临床药物手册(修订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625.
[5]翁心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肺源性心脏病.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279-280.
论文作者:曹亮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6
标签:心律失常论文; 肺心病论文; 血管论文; 心电图论文; 患者论文; 疗效论文; 紧张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2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