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四川文化产业的国际双向同构平台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同构论文,双向论文,文化产业论文,背景下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6)01—0200—04
全球化源于西方人对“市场全球化”(1985年,提奥多尔·拉维特)的认识和界定,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的逐步扩散,全球经济将逐步呈现一体化发展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就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的融合。全球化的浪潮从经济领域开始在世界全方位地展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环境出现新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更加速了各种国际思潮的传播与交流,文化的全球化就在各个民族在经济、政治领域的全球合作和势力扩展的行为中必然地产生了。
建立在数字化和网络时代的文化全球化给世界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它加强了全球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了全人类文化成果的共享:一方面数字化改革了知识的形成、储存、传递和交流的手段,其编码的核心技术极大地扩展了各类信息、图像和音像的内涵和容量,为全人类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厚的内容;而电子网络则将各种信息资源连接起来,并使他们实现了“无疆界”的流通,将全世界的各个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作为世界文化体系一部分的各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互联网的作用,在相互交流、制约和影响中发展、壮大。
一、四川文化及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四川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有以三星堆出土文物为代表的古蜀文化;以蜀汉政权在川遗址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杜甫、李白在川遗踪诗文为代表的盛唐文化;以佛教、道教、藏传佛教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康巴、纳西、白马、彝家歌舞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以五粮液、泸州老窖、文君酒等为代表的酒文化;以蒙顶茶等名优川茶及其制作工艺、茶馆为代表的茶文化;以川剧清音、谐剧为代表的戏剧文化和由各种少数民族的风俗、语言、民居、饮食和服饰构成的民俗文化,更有以甘孜、泸定桥、凉山彝汉结盟和老一代革命家纪念馆为代表的革命战争文化[1] 以及以府南河、沙河工程为代表的城市景观文化。这些文化既体现着四川悠久的辉煌历史,又展示着现代四川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但长期的封闭和停滞,使我们对包括峨嵋山、青城山、九寨沟、泸沽湖、阿坝大草原等四川的名山胜水一类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仅限于陈列[2];对包括古蜀文化、佛道文化在内的人文资源仅在于供养;而对于民俗艺术和风味特产仅停留在原位的使用上。这与四川经济的快速发展极不适应,与四川这个文化大省的形象极不吻合。四川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全省除少数民族、边远山区外,90%多的县已经基本进入小康[3]。人们的消费重心正逐步从吃、穿、住、行等基本物质需求转向对文化、体育、娱乐、信息等精神产品的追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就使得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和消费日益旺盛起来,因而尽快改变四川文化目前的状况,让四川文化加入到国内、国际文化交流的循环大体系中,通过异质文化的碰撞与激荡提升四川文化的内涵;通过异质文化的交流、融合,获得文化开发和利用的新思路、新路径,构建起文化发展的全新平台,形成经济发展的新道路;同时通过发展完善四川民族文化,也可建构其文化全球化环境中保护民族文化的正确和有效途径。因此,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互动,接受他域文化的影响,并且通过四川文化的对外交流,汇入到整个世界的新文化体系建设之中,充实和影响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就是当前四川文化及产业建设和发展的应有之义。
二、四川文化产业的国际双向同构平台构建
将四川文化置于国际文化交流的“数字化、超国界、超时空”背景中进行战略考虑与规划,是四川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所在。已有的研究表明,四川在近几年的文化体制改革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从对文化及产业发展的重新认识定位、重点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基础设施的建设到重点文化单位的体制改革,实质性地推动了四川文化产业市场的逐步繁荣。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在当今世界,文化通过与经济和政治的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呈现出的突出地位和作用;看到全国乃至世界飞速发展的政治、经济和科技形势;看到四川经济、政治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深刻变化以及四川文化建设与此的极不适应状况,尤其是由于诸多客观历史原因而形成的滞后的文化发展观和陈旧、落后的文化产业现状对四川经济发展的制约。
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正创造着一系列工业化时代意想不到的奇迹:旅游业成为全世界第一大产业,图书报刊出版业成了一些国家的支柱产业;美国的影视产品超过了航天工业产值,占了国际市场的40%,体育经济收入超过了石油工业和证券交易所的收入;英国的体育从业人员超过了煤炭、农业和汽车零件制造业的人数[4]。而在中国,近几年来,以北京、上海为龙头,文化产业已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北京的文化产业正在被打造为继高新技术之后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上海建立了一批文化产业实体,正探索着建立各类发展基金和多元主体投资的发展新路;而广东、浙江、江苏、深圳、湖南等地均以“文化立市”为文化发展策略,其文化产业发展都呈现出巨大的活力和辉煌的前景。相比之下,四川的文化产业才开始起步,要想在新一轮的建设发展中抓住机遇,就一定要站在“网络时代”、“全球化”的高度,研究掌握现代国际、国内国家发展局势、全球经济发展局势以及全球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结合四川文化发展的实际,以独特的视角构建有效的文化交流平台。
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要有内需的拉动,更需要外需的促进,用世界市场来刺激国内市场,用外需来拉动内需,从而使“引进来”成为更好地“走出去”的能力支持,这已经成为一些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从目前来看,四川的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瓶颈”,涉及从体制到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等诸多方面。采用逆向思维的办法,以策划文化交流经典“活动”为突破口,以点带面,通过资源整合,打造文化精品,锻炼文化产业队伍,拉动地区文化发展,促进文化体制改革;把握全局、突出重点、切实做好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形成对外文化工作新机制。
(一)组建“四川省文化产品国际交流中心”,构建四川文化产品的常规性推出机制
首先,加大对四川文化资源的挖掘、梳理和创造,结合市场经济的元素,对文化资源进行具有商业价值的深入挖掘拓展,以资本运作为手段进行包装、宣传和推销的高品质规划和设计,继续打造文化精品,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发展一批跨国生产、经营的文化企业,打造一批四川特色的文化品牌。其次,做好四川文化产品输出的策划和管理工作,可从两方面构建输出渠道,一是设立专门的四川文化产品国际交流机构,将对文化发展领域有潜在影响的政府各部门、机构,比如经济、教育、文化、外交、贸易、商业和旅游,甚至海关、邮政和电信等联合起来,形成一个从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到实施措施以及各项后续工作都可以完成的、集决策与管理为一体的实体组织,作为文化输出的主体;选好项目,有重点地组织好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形成品牌和系列;抓好战略性的分析,针对每一个领域(图书期刊出版、视听产品生产、手工艺产品、旅游等)的文化产品特色设计单个的全球发展计划;确定优先发展领域等。二是建立健全文化交流中介机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其在对外交往中的穿针引线的作用;发挥企业和民间团体的积极性,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统筹和拓宽对外文化交流渠道。三是与高校合作,加快实施文化及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战略,尽快改善和提高文化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努力培养造就在创作、文化经营、文化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优秀人才。
(二)发展以网络为核心的传媒“内容产业”,充分利用互联网构建四川文化产品国际交流快捷直通道
网络催生的新型文化产业表现出极为强大的生命力。这一生命力不仅表现为它的高速成长性,而且表现为对传统文化产业高度的渗透性。网络创造了“线上”、“线下”、“现实”、“虚拟”的多维立体的产品销售渠道,为文化产品能更广泛地传播和更迅捷、有效地产生影响提供了优质的平台,极大地拓展了文化产业的市场空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表明,20世纪80年代后,文化商品的国际贸易额呈几何数增长,其最重要的动因是多媒体、视听艺术、软件和其他基于版权的产业的迅速发展。“内容”(Content)产业是信息化与文化产业的互动中生成的新的产业领域,包含出版业、电影和录音、广播与传播业、信息服务和数据处理服务业[5]。在网络日渐普及的今天,谁利用好了网络谁就获得生存的机会。
发展网络文化产业,四川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1)政策优势: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就是最大的政策举措,最大的政策优势,比如对在西部地区新办高新技术企业,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定后,企业所得税实行两年免征、3年减半征收。 对为保护生态环境,退耕还生态林、草的特产品收入,在10年内免征农业特产税等。(2)资源优势:四川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对其进行大力开发,可最大限度满足保护生态环境的西部开发策略要求,它是低投资、高效率、高回报的“无烟产业”。(3)市场优势:四川众多的人口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主体,对文化的社会需求量大[6]。
四川应抓住西部大开发中央提供的在发展西部网络经济上的各项优惠政策,将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四川产业发展的核心,建立专门的四川文化网站,利用网络打造四川文化新形态,塑造文化新形式,拓展四川文化新内涵,并利用网络快速、无界的传播途径,实现知名度的快速提升。同时改变四川以自然资源的开发、加工和利用为主的落后的产业格局,构建新的产业链;借助“国家动漫游戏振兴计划”的推动,利用中央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四川的动漫游戏产业,以网络文化产业为四川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首先要将文化产品制作成有价值的信息产品,构建互联网交流和销售的商业化运营模式,即商业化的运营模式,比如将传统的网站资本运作、融资等政府经济管理行为,变成由政府引导,民营和私营等多个渠道共同融资和管理的模式。
其次,四川应抓住西部大开发中央提供的在发展西部网络经济上的各项优惠政策,组建“四川网络文化研发中心”,利用这一平台,将文化研创人员、网络技术人员和文化产业管理人员进行有效整合,打造四川文化新形态,拓展四川文化新内涵。
第三、发展网络信息内容产业链。内容作为一个大产业,一个突出的特点是链式生产。以某一个文化产品为核心,向相关行业纵向递进或横向延伸,衍生出无尽的相关产品,形成产业链。在网络文化内容产业建设中,信息内容企业向用户提供服务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向用户提供服务的不是一个企业,而是多个在内容、技术或市场上具有互补性的企业联合起来,形成一种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链条的关系,这就是信息内容产业与其他互补、相关产业形成的产业链。根据现代的供应链管理理论和迈克尔·波特教授的价值链管理思想,产业链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发展不均衡,都会影响整个产业链的价值创造能力和发展。因此,必须用系统的眼光来看待信息内容产业的发展,信息内容产业必须与其他产业如硬件、软件、网络以及一些传统产业相融合。在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实现价值创造活动的协调和最优化,均衡利润分配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圈环境,互相促进,真正实现四川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7]。
(三)构建国际艺术节立体的文化交流平台
国际艺术节作为一种集多种文化和地区文化缩影的文化盛宴,在文化交流尤其是文化的国际化交流方面越来越凸现其重要价值,它通过博览、交易、论坛及活动等形式,打造展示、交易和信息交流三大平台,对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既是打造品牌、推销产品、延伸产业链的特殊和有力的手段,也是提升整合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品味、锻炼队伍的重要平台,世界各地争先创办国际文化艺术节,通过打造各种艺术节品牌,获得了从工业到服务业、从生产到投资的组织实力的全面收益,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全面发展,比如世界各国对奥运会的申办权的争夺,足球世界杯的举行等等,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近几年,四川在国际文化艺术节建设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像友好城市合作与发展周、中国四川文化周、国际艺术节等活动,对巴蜀文化、旅游精品的推介和对四川省的对外形象和知名度提升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作为全国常设性文艺节的中国四川国际电视节,更是搭起了四川和国际间的影视文化交流的桥梁,但其品牌价值还有待深入挖掘:首先是要完全以市场化模式来运作,激活艺术节的融资、招商招展、事务管理等各项工作的运行机制;将文化产业贸易的概念明确为艺术节的宗旨,推动文化产业产品的展示和交易;拓宽艺术节的活动内容,以国际电视节目评奖、交易以及电视设备展览、交易为核心,将其他艺术门类的文化产品及交易加入其中,构架多门类文化产品展示和贸易平台;以相关人员参加为核心,将市民文化娱乐活动融入其中,将经典、高雅文化与市民、民俗文化结合起来,构建市民重大文化节日活动交流平台,等等,通过构建立体、多维的文化艺术节交流平台,全方位吸引社会各种文化资源,才能快速推动四川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四)加快文化外贸体制改革,加大四川文化商品出口的力度,赢得更多的对外文化贸易出口份额。
外经贸是四川省开放工作的薄弱环节,但同样也是建设“开放四川”必须和应该突破的一个关键点。根据加入世贸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整体战略需求,在国家文化外贸的政策系统和法律体系的改革框架下,开展四川省的文化外贸工作:一是要坚持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四川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建立鼓励国有的、民营的、国家的、地方的文化力量,按照国际惯例,开拓国际间的文化代理和终结服务,实施文化外贸新机制;二是着力发展壮大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外向型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出口商品基地;积极开展与世界跨国媒体集团的合作,利用他们的先进技术和有效的管理经验,雄厚的资金实力及全球性的市场系统和网络系统,开拓国际文化市场;三是要大力开发国内市场,引导企业建立适应全国大市场的营销体系和采购网络,动员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出口商品展销会,发挥产业和品牌优势,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提高四川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四是根据文化与娱乐相结合,四川文化与世界审美相结合的原则,打造国际社会可接受的文化产品形式,适应新的世界文化格局对文化传播提出的新要求。
三、结语
在全球生产力发展以及经济发展的驱动下,世界各种文化主动或被动地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进行着全球扩散,由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而后文化的全球化也正逐步成为事实。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在与外来文化的摩擦、撞击、竞争,在相互交流、融合中,进行相互的不断补充、丰富、启发而发展壮大,在相互交流、融合中,扬长避短,达到文化的共生共荣。
曾有不少学者认为文化全球化就是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传播其意识形态、文化价值,以达到诋毁和消除其民族文化的过程,文化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文化全球化、大国文化全球化的行为。但随着全球国际关系和经济实力结构的不断改变,我们却越来越多看到一些东西方文化在国际框架下实现平等交流的现实,它表现出来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异质文化间的双向流动:一方面是发达国家凭借技术和经济上的强大力量,占据文化传播的优势地位对发展中国家文化产生强势影响;另一方面是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影响;更有在人口输出大潮中,通过移民和教育等活动,来自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的文化对发达国家的反向流动,正如前联邦德国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在《全球化与道德重建》中指出的一样,“来自南方和东方的音乐、食物、思想、信念和文学等已经渗透到西方文化中,产生出新文化联系和文化断层领域”[8],而这种“全球化的效果势将削弱‘所有’民族国家的文化向心力,即使经济上的强势国家亦不能幸免于此”[9]。中国文化也不例外,尤其在当今的“全球化”和“网络化”背景下,文化交流尤其是跨文化的交流已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对文化的共生共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进一步,我们还应该认识到由西方发达国家掀起的全球化运动客观地、强大地带有“文化帝国主义”的主张和观念,巨大地消解着欠发达国家的国家意识、民族价值和行为方式。而文化要获得共生共荣的积极成果,唯一的途径就是中国文化参与其中,以自己的民族资源,丰富世界文化内涵,完善世界文化体系,只有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达到力量均衡、地位平等的交流地位时,这一目的才能实现。
四川文化本身固有的包容性特质使得她极易与其他文化产生沟通和融合,四川的跨文化交流的历史已表明,四川文化正是在与异域文化的相互碰撞中,在对多样文化的选择中,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发展成了自身文化的特色;另一方面,四川文化的特色引起了世界各国文化的广泛关注,因此将四川文化推向世界,扩大其影响力,使其主动地与世界文化交流,才能在世界文化发展中保持自身的特性,保持文化发展的主权性。四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地区文化,离不开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四川文化建设必须放在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体系中加以认知和实践,在建设中国先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制度、法规体系下交流和发展文化,将文化生产力真正转化为综合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