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发展模式打造高品质美丽乡村论文_冯建昌

八大发展模式打造高品质美丽乡村论文_冯建昌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基于乡村建设发展的六种常见问题,提出构建高品质美丽乡村的八大发展模式。

关键词:高品质;美丽乡村;乡村建设常见问题;乡村建设的方法乡村建设的原则;乡村建设的模式

美丽乡村,顾名思义是要有良好的生态、宜居的生活和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按照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中的描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配套,乡村景观设计科学,村容村貌整洁有序,河塘沟渠得到综合治理,生产生活实现分区,主要道路硬化,人畜饮水设施完善、安全达标;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利用设施完善,处理利用率达到95%以上。

美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满足,高品质的美丽乡村是需要同时满足普通百姓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需求。

我们应该如何打造高品质的美丽乡村呢?

一、我国乡村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虽然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五年关注“三农”问题,乡村建设仍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和大力支持,主要在统筹规划、村两委干部、用人机制、乡村教育、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方面问题突出。

(1)乡村建设统筹规划缺乏。乡村规划应与当地生态、文化、产业相结合,但目前有些村没有规划;有些规划编制简单单一,在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方面不到位,没有突出鲜明特色的村庄文化;还有些村根据上级政策调整,多次规划,实施起来无所适从,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

(2)村级作用不强。村两委干部存在“能干的不想干,在干的不想出力干”的现象,工作“慢半拍”,执行力和工作效果差。很多村民对乡村建设主体认识不清,认为是政府行为和工程,与自己不沾边,“等、靠、要”思想严重。村级的堡垒攻坚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村民的自治和主体意识不强,政府对村级的激励和约束还很不到位。

(3)乡村建设缺少“选、育、用、留”用人机制。首先是选人,村长是乡村建设的关键,村长的格局、视野与乡村建设发展息息相关,看看全国各地村长的水平,就能判断出乡村建设发展的速度。其次是培育人才,技术人才缺乏,农民专业素质跟不上,影响现代农业发展。最后是用人和留人,人才外流、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国家培养了这么多大学生,几乎村村覆盖,为什么国家培养的大学生,不愿意留在农村做新时代的村民呢? 非常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

(4)乡村教育缺乏优先发展,造成贫困代际传递。农村的教育水平没有很好的提高,师资力量还不足,优质的教育内容缺乏。乡村小学的课程一般都是基础课程,语文、数学之类的,兴趣类的课程比较少,孩子的综合素养无法得到很好的锻炼。大部分普通百姓家子女因缺少良好的教育,而造成贫困代际传递。

(5)乡村环境保护发展缺少环保意识及环保设施不到位,影响生态环境保护。主要表现为,垃圾没有分类放置,农村的垃圾堆放处是露天的,容易受天气的影响,就比如说雨天,垃圾很容易随着雨水,溅出外面流到河流或者其它地方,农业化肥农药等的使用,污染土壤,污染水源。有些村民不注重卫生整洁,生活存在陋习,随手丢弃垃圾,乱扔烟头、口香糖,养的猫狗随地大小便,农民的文明观念、环保意识没有被唤醒。

(6)乡村建设经济发展存在三方面问题。首先,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农产品质量跟不上,农村农产品的供给方面出现了地区性、结构性、季节性的过剩。其次,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长期不足。一方面是受到资金的限制,另一方面是缺乏对农业投资的吸引力。最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农业的经济结构生产不合理,缺乏有特色的主产品,农产品基本都是自产自销,小农思想,很难发展农村特色,在向外拓展农产品市场存在很多阻碍。

(7)构建高质量美丽乡村发展建设的方法。建设美丽乡村是我国农村地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构建乡村振兴规划引领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多规合一、城乡融合、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的规划原则和理念,形成市、县、乡、村多层次的规划体系,加强规划的系统性、衔接性和执行约束力。

2)构建乡村人才培育招引机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人才,引导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农业科技人才等回乡、下乡创新创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人力、人才支撑。

3)构建乡村振兴土地保障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4)构建完善乡村投融资机制,完善财政支持三农资金稳定投入的政策体系,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文章;创新农村金融信贷服务,激励支持社会资本、工商资本参与乡村建设。

5)构建乡村振兴激励考核机制,建立乡村振兴战略责任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绩效监测,加大要素支持和制度供给,加强工作指导和协调配合,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工作合力。

6)乡村振兴发展由“外延型”转为“内涵型”。要求美丽乡村不仅以增加数量和扩大规模为主的“量”的发展,更要求美丽乡村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建,进行“质”的提高,即由“外延型”转为“内涵型”发展。

7)美丽乡村发展应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美丽乡村发展应改变以往的雷同现象,要发挥地区优势,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加以发展。

8)建设儿童友好型美丽乡村。儿童友好型美丽乡村的概念尚未明确定义,我们先参考“儿童友好城市”理念。“儿童友好城市”理念在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环境会议决议中首次提出,建议将儿童的根本需求纳入街区或城市的规划中。也就是说,所谓儿童友好城市空间,不是要建设一个儿童主导的街区或城市,而是通过一定措施,提升原有街区或城市的儿童友好度。我国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儿童活动空间普遍存在如下问题:1.活动空间缺乏。由于专门的活动场地和活动设施的缺乏,许多其他用途的设施或场地就成了儿童活动的空间。开放空间中专为儿童设计的、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尺度相一致的空间严重缺乏。2.活动设施单一。很多儿童活动空间只是空地上简单布置的活动器械和休闲设施,对儿童缺乏足够的吸引力。3.存在安全隐患。一些场地或设施的尺度往往并不适合儿童身高,表面多棱角,对自我保护能力较弱的儿童,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4.成人看护不便。儿童活动中成年人看护空间缺乏,监护人难以兼顾自身活动和看护行为,儿童在活动中往往没有得到成年人即时的指导和帮助而受伤。5.空间分布不均。在规划层面儿童活动空间是隐藏于所有人的游憩功能中,没有独立、明确的规划地位,更没有明确的用地性质。我国乡村与城市差距非常明显,首先要研究城市儿童友好空间的设计理念,其次遵循“儿童友好城市”理念,大力推动美丽乡村儿童政策友好、制度友好,围绕儿童“吃、住、行、游、学、玩、用”等设计美丽乡村儿童友好产品。

二、高质量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原则和措施

针对乡村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各级政府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乡村的区域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建设,落实各部门职能,加强管理,保证乡村建设二大原则,促进乡村和谐、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建设的二大原则

(1)保持乡村的生态。乡村居民的健康生活是基于自身周边的良好环境,所以保持水、土的纯净以及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就是乡村建设中主要的目的。乡村建设要建立在保持生态资源的基础之上,做到不破坏各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及各地自身的特色。

(2)保持有机结合。乡村生活和所使用的土地资源的组合是一种有机的结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种植业来看,所有农作物的种植都需要在特定的位置、特点的时间之中,尽管现在有很多高科技手段可以辅助农作物生长,但是从长远来看,这就是对乡村的生态自然的一种破坏。

乡村建设的四大措施建议

(1)科学规划、合理建设。科学合理的规划是乡村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乡村规划保证村庄房屋及基础设施建设经济适用、美观大方,适度超前开展乡村规划工作。

(2)健全管理机构。市规划局应设立单独的乡村规划管理科,指导乡村规划建设工作。乡村建设健全的规划管理机构,并配备专业的管理者,

对于现有的工作人员应加强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及规划执法水平。

(3)加强管理,权责到位。必须落实各方责任,保证乡村级有关部门的协调联动,促进乡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4)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乡村规划应切实保护好当前的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生产,发展生态农业,尽可能保留原有的资源、地貌,确保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不受影响。

四、高质量“美丽乡村”八大发展模式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但又不仅仅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理念的简单复制,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和谐发展的思路中,“美丽乡村”包含的是对整个“三农”发展新起点、新高度、新平台的新期待,即以多功能产业为支撑的农村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依托的农村重新凝聚起新时代农民守护宜居乡村生活的愿望,以耕读文化传家的农村实现文明的更新,融入现代化的进程。

美丽乡村创建应该符合产业发展的规律。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唐珂司长曾指出,美丽乡村建设要发挥政府、社会和市场作用,提出村镇建设的路径、方法、模式,笔者非常感激能够看到唐珂司长对村镇建设完整、系统的分析,结合乡村建设面临的常见问题,经过研究并梳理了“高品质“美丽乡村”八大发展模式“。

(1)产业发展型模式

针对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的经济发达地区的乡村,大力推动“三品一标”、“一村一业一品”,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规划路径:初步构建美丽乡村旅游产业链,针对每一个乡村独有的特色,打造一村一品牌超级IP,以主导产业融合相关产业,做IP衍生产品等特色产业,加速产业带动效应。

(2)生态保护型模式

在生态优美、环境污染少的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更多适宜做田园综合生态旅游开发。

规划路径:以优质生态环境为依托、以规模化单一大农业资源为基础、做大做强田园综合生态旅游开发,形成康养结合的养生基地、禅修基地、营地教育、农业观光采摘、民宿及生态农业种植项目。

(3)城郊集约型模式

位于大中城市郊区的城乡结合部,距离城市100公里、车程100分钟以内的乡村,如果经济条件较好,交通方便,农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高,可以大力发展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和城市的周末度假“后花园”,也是城市居民享受“5+2”的生活方式(5天工作在喧嚣的城市,2天生活在宁静的乡村)。

规划路径:在一、二线城市周边,以品质乡村旅游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社区建设示范项目。

(4)资源整合型模式

以渔业或者牧业,或其他农业资源为主的乡村,可以大力推动农业种植、养殖基地、农产品加工工厂、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农业景观观光、旅游接待管理中心等项目。

规划路径:大农业资源与其它旅游休闲业态有机融合的农业旅游综合项目,针对周边大中城市采取订单式种植、养殖及加工生产,开展订单式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示范基地。

(5)高效农业型模式

针对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人均耕地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产量大的乡村,比较适合发展设施农业、种苗种仔、生态餐厅及养殖加工等。

规划路径:以当地特有的优质大农业资源与差异化“高、精、尖、新”农业科普展示内容相结合,建立现代都市型生态科技农业产业示范园或者农家乐等增值服务项目。

(6)休闲旅游型模式

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模式主要是在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其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完善齐备,交通便捷,距离城市较近,适合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大。

规划路径:规划建设家庭休闲农场、家庭农庄、企业年会、表彰会议及员工拓展训练中心、禅修基地及养生度假等。

(7)文化传承型模式

文化传承模式比较适合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传统文化的区域,其特点是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潜力大,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独有的品牌IP。

规划路径:文化传承型乡村的规划。

(8)科技创新型模式

针对大学生人数比较多的乡村,可以发起乡村大学生组建创业团队,成立科技创新型企业,为乡村建设经济发展赋能。

规划路径:组建新型农村合作社,盘活资本方、乡村投资合伙人、乡村人才合伙人及乡村不动产资源等。

综上所述,对于建设高品质美丽乡村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相关部门在开展乡村建设时还伴随一些问题的出现,同时也制约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因此,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来不断的完善管理机构,并且加大管理的力度,将八大发展模式活学活用到打造高品质美丽乡村的实际工作中,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对小城镇发展问题的思考.前进,2001(4).

[2]王亚平.中国小城镇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经济研究参考,1999(38).

[3]邓卫.关于小城镇发展问题的思考.城市规划汇刊,2000(1).

[4]刘爱玲.浅析小城镇建设的几个问题.小城镇建设,2004(4).

[5]唐珂.“美丽乡村”七大发展模式及规划路径(人民网),2017.5.13.

作者简介

冯建昌,1980年出生、男、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软实力与战略管理、全域旅游与村镇治理、生命质量与思维方式。

论文作者:冯建昌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

标签:;  ;  ;  ;  ;  ;  ;  ;  

八大发展模式打造高品质美丽乡村论文_冯建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