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财务统计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核算论文,国民论文,资产论文,财务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经济核算包括宏观经济核算、中观经济核算及微观经济核算三个部分。宏观经济核算是从国民经济整体出发,以国民经济活动整体为对象,用以反映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或某一个特定方面的核算。微观经济核算则是以基层生产经营或消费使用单位自身活动为对象的核算,具体包括基层企业、事业和社会团体的核算,严格来讲还包括居民家庭的核算。中观经济核算存在于宏观和微观经济核算之间,具有一定中介性质,中观经济核算既实现了特定的核算目标任务,也为微观经济核算和宏观经济核算的数据转化和过渡创造条件。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条”为特征的行业部门或机构部门的核算,如按国民经济行业部门组织的工业、农业、商业等部门核算,按机构部门组织的企业、金融、财政等部门核算等;二是以“块”为特征按区域组织的地区经济核算。宏观经济核算、中观经济核算和微观经济核算三者之间均是对相对应层次上的经济活动所作的记录和计算,除了在核算目标、核算框架、核算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外,在核算内容等诸多方面也存有很大的共性。
目前,在我国的各部门统计核算体系中,财政系统(含原国有资产管理局)的资产、财务统计是我国统计系列的重要分支。它是以基层企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核算为基础,对企业、单位(主要是国有企业、单位)的资产、负债、权益、收入支出、利润分配及生产、劳动、工资福利等方面的数据资料由基层逐级填列上报、层层汇总分析的整个工作过程,为资产管理和财务监督工作发挥重要的作用,构成为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基础部分。
一、资产、财务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异同
资产、财务统计是分别由财政部和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统一组织进行的、侧重反映企业单位的资产财务综合状况的部门统计核算工作体系,整个统计核算直接以基层企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为基础并对有关指标进行归并、精简后汇总编制而成。国民经济核算是由国家综合统计部门组织进行的、以各有关部门统计核算为基础、综合反映国民经济总体运营状况的宏观经济统计核算,在国家统计体系中居于统帅地位。资产、财务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两者相比较,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别所在。
两者相同之处具体表现在:(1)都是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手段,所提供的都是价值量信息资料;(2)都是以一定的核算时期进行核算,并且核算时期的划分规定基本相同,都是按年度核算为主;(3)核算的内容大致相同,既包括本期流量核算又包括期末的存量核算,而且核算的原始指标来源基本相同;(4)国民经济核算吸收引用了会计核算的复式记帐方法,使得两者的记帐方法基本一致;(5)都遵循权责发生制的记帐原则,按照经济活动发生的时间而不是货币结算时间作为记帐时间基础;等等。这两类核算的一致性保证了资产、财务统计资料用于国民经济核算的可能性。
但是,资产、财务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之间又存在许多不同之处。最根本的是二者核算的对象和目标差异。资产、财务统计是企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的汇总,核算的对象是企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而获得全社会的企业、单位生产经营活动和资产、财务管理状况等方面信息,从而服务于微观企业单位和宏观经济分析。国民经济核算则着眼于一国整体经济活动,服务于宏观经济分析、政策制定和决策。国民经济核算中各机构部门帐户虽然主体上是各单个机构(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等)的组合,但因服从整个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而且也不再是各单个机构会计核算的汇总。
从核算对象和目标的差别展开,国民经济核算和资产、财务统计在内容框架、概念与分类、核算原则等方面还存在具体差异。
1.核算内容与框架的差异。资产、财务统计着眼于从基层企业单位,立足于企业单位经营状况、投资效果和财务资产管理等方面考虑。整个核算由六大要素组成两个主要平衡式。即: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收入-费用=收益
国民经济核算从一国经济整体出发,主要反映一国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投资的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基本核算过程可归纳成三组平衡式。即:
(1)总产出-中间消耗=增加值
增加值=劳动报酬+固定资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2)可支配收入=消耗+储蓄
储蓄+固定资产消耗+资本转移=投资
投资=固定资产形成+库存变动+金融资产净增加
(3)资产=负债+净值
2.概念定义及分类差异。首先,两种核算的总量计量基础不同导致概念上的差异。表现为资产、财务统计以基层企业单位的当期销售为基础确定其收入、费用和收益各流量概念;国民经济核算则以当期生产为基础来定义其主要总量,包括总产出、增加值及各种收入分配指标。其次,核算中各分量指标因不同归口形成的概念差异,如劳动报酬在资产、财务统计中被视作费用的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则被作为增加值的组成部分;资产、财务统计的“所有者权益”核算口径和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资产负债差额”是不同的。对基层企业单位来说,以发行股票接受投资形成的资金来源,均作为所有者权益进行统计核算。而按照国民经济核算原则,股票和其他股权是作为金融资产或负债来处理的,资产负债差额不包括这部分内容。第三,两种核算下概念相同但分类形成的差异。资产、财务统计核算对资产按其流动性进行分类,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则对资产首先按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分类,于是也带来核算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区别。
3.核算原则的差异。两种核算原则除了存在相同之处外,其差异主要表现在计价原则上。资产、财务统计遵循历史成本计价原则,所有资产均按照其历史形成时的价格计帐入册,而国民经济核算则按现时计帐原则,即按照当期市场交易价格进行估价记帐。由于这一差异的存在,成为国民经济核算利用资产、财务统计及基层企业单位会计核算资料的最大障碍,使得资产负债存量核算的估价工作成为一项严重的负担。
二、资产、财务统计资料向国民经济核算资料的转化
正是因为资产、财务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既存在核算上的共同点,也存在相互间的差异。所以,通过对资产、财务统计资料进行调整,可以实现从资产、财务统计资料向国民经济核算资料的转化,为国家宏观经济核算提供真实的基础资料。
在实际调整转化工作中,可以利用有关的基层核算单位的会计核算资料,通过编制基层单位经济帐户,从而实现向国民经济核算资料的转化。但是,由于众多的微观企业单位核算制度残缺不齐,核算人员素质高低不等,对成千上万的基层企业单位要求编制其经济帐户是不现实的。特别是对大量的小型企业单位,不适宜要求每个小型企业单位都能够建立企业单位经济帐户。全国资产、财务统计以全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其他相关经济类型的企业单位为统计范围,准确按照各种经营类别(企业、非金融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建设单位等)的划分,建立了一个对企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核算资料和资产管理等信息进行统计汇总的中观核算框架。所以说,根据资产、财务统计的分类框架和汇总统计形成的数据资料,最后做统一的数据调整转换,可以较好地实现由基层资产、财务会计核算资料向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转化。
现以企业类资产、财务统计资料为基础,阐述如何编制企业部门经济帐户: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要求,企业部门经济核算帐户主要有生产帐户、收入支出帐户、储蓄投资帐户和资产负债帐户。
1.生产帐户,由资产、财务统计的资产负债表及损益表的内容调整而来。企业生产的总成果是总产出,它是当期销售收入和在制品、产成品变动额之和。总产出内包含的中间消耗是当期材料、劳务购进额扣除材料库存变化额得到的。总产出减去中间消耗的结果即为企业部门当期创造的增加值,具体包含有成本费用中的工资、折旧、利息净支出、生产税净额和利润等项目。所以,由财务资产统计中的企业类汇总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指标科目,经过整理、归并和计算,即可编制完整的企业部门生产帐户。见下表:
2.收入支出帐户,主要根据损益表中的企业利润分配内容进行编制。以增加值为核算起点,通过各收入和支出项目表现企业内部和外部发生的收入分配和消费活动。企业在各生产要素取得的收入基础上,通过投资等形式所取得的投资净收益作为企业的财产收入,以及营业外收入有关项目(包括转移收入)转化来的收入,最后构成企业当期的总支配收入计入来源方。在使用方,除了工资、折旧、生产税利息净支出等项目外,还重点记录了包括所得税、对投资者分配支出及营业外支出中的体现的转移支付等项目。总收入减去总支出后形成企业的储蓄节余。见下表:
3.储蓄投资帐户,以财务状况变动表为基础编制。通过企业资金来源和支出去向,集中反映企业非金融资产投资和金融交易参与状况。该帐户以企业储蓄为起点,通过企业用于当期购置固定资产、增加存货和其他非金融资产的购买,进而反映因资金余缺而进行的金融资产、负债的增减变动情况。见下表:
4.资产负债帐户,由资产负债表调整转化而来,通过对资产负债作重新分组,将资产首先按资产形态分为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负债部分包括原有的借款、应付款、债券等项目外,再加上所有者权益项目中的“股票及其他股权”贷方数额。负债方的其余数额作为“资产负债差额”。见下表:
通过以上的数据资料的调整转换,基本上可以形成企业部门的国民经济核算帐户。如果对资产财务统计的分项数据资料进一步分解、整理,还可对企业部门经济帐户进行细化。此外,如果根据资产、财务统计中的金融保险类、行政事业单位类等年报数据类似地作数据调整,也可以形成国民经济核算中的金融机构、政府机构等的主要经济帐户。
总之,资产、财务统计建立了我国企业微观核算和宏观国民经济核算之间的一座桥梁,可以较好地实现企业单位微观核算数据资料向宏观核算资料的转化。而且,随着机构改革的到位,资产、财务统计将由国家财政部门统一组织实施,资产财务统计的工作体系、分类、标准、内容等将得到进一步丰富、规范和完善,其在我国统计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会更加巩固和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