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农村劳动力转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任何国家在其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中国作为一农业大国,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将更是引人注目。本文将从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背景入手,分析其特征,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寻求解决办法,以促进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一、转移的背景
(一)人口背景:中国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自建国初到1982年尽管有所下降,但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详见表1)。人口持续增长,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中国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又较快地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劳动力人口比重不断上升(详见表2)。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口若每年增长1%,要保持人们生活水平不下降,那么平均经济增长率就必须超过4%,中国农村在1949年-1978年间人口增长率高达2.07%,而农业国民收入平均增长率仅为5.59%,因而,自50年代开始到70年代,就已形成了大规模低收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队伍,且一直持续到现在。按照现有的耕作方式和经济水平,农村劳动力剩余60%左右,约2.7亿。据计算,乡镇企业与城市二、三产业已经吸收了“农民工”约1.2亿,那么还有1.5亿仍待转移。
表1 1954年-1982年中国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单位:‰
时间 1954 1953 1964
1971
1982
自然增长率 23.80 21.74 28.10 24.29 16.58
资料来源:胡焕庸、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137页。
表2 1957-1990年中国劳动力人口比重变化单位:%
时间1957 1964 1975 1978 1982 1990
劳动力系数 56.5 56.1 58.4 59.4 61.6 66.7
资料来源:1978年以前数据源于胡焕庸、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151页;1982、1990年数据源于“三普”、四普”资料。
(二)生态背景:众所周知,中国农村人多地少,有限的耕地上堆积着过多的农村劳动力,这不仅给土地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也造成乱垦滥伐、生态失衡、环境质量下降。农业人口密度是指农业人口与国土面积之比。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1982年日本人口密度是中国的3倍,但农业人口密度,日本(75人/Km[2])只为中国的(85人/Km[2])的88%。这说明,虽然日本人口密度很高,但农业人口密度并不高,表明日本农业人口对自然环境的压力较轻。这也是日本自然环境保护相当好的原因之一。令人担忧的是,我国农业人口密度仍在增长,1994年达到94人/平方公里,我们不能不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三)文化背景: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称谓。70年代是“外流动劳动力”,80年代是“盲流”,90年代是“农民工”。这些概念的产生一方面表明旧体制虽在解体,但仍有影响;另一方面表明人的思想认识在进步。有人从最终打破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出发,把“农民工”称之为“新市民”,这是一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移民观。另外,就农村劳动力本身而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固守一方”、“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坑头”的观念日渐弱化,而向往城市生活方式的现代意识在逐渐增强,从而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四)体制背景:进入80年代,中国农村实施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把资源配置的基本单位由生产队转换为家庭,那种乡土社会的不流动被打破;同时由家庭来配置劳动力资源,农民有了支配劳动力的自主权,其资源配置行为就极易受利益最大化追求的影响,从而产生寻求职业的可能性。90年代,中国改革进一步深化,劳动力市场出应运而生,意味着农村劳动力会更易于通过利益比较,追求最大化,从而走上转移的道路。
以上共同构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背景,可以看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个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而且是个关系到现代化的重大问题,需慎重对待。
二、现状特征
分析其过程,可以清楚地发现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现状具有以下特征:
(一)阶段性鲜明。从改革开放到80年代未是第一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途径主要是“离土不离乡”,即首先在本地寻找非农就业机会。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表明,1993年底,全国乡镇企业职工人数为12345万人,占乡村劳动力总数的27.9%。1978-1991年转移到乡镇企业等非产业的劳动力占总转移的83.5%,转移到城市的占16.5%。这主要是由于受转移成本的限制和影响。正如费孝通所指出的:“农民充分利用原有的农村生活设施,进镇从事工商业活动,在当前不失为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
第二阶段(从90年代初至今),90年代初“离土又离乡”的转移途径占了主流。这在于到了90年代,乡镇企业发展趋于规范化,且已经表现出资金增密的现象,吸引力减弱,此为其一;其二,城市就业引入竟争机制,劳动力市场允许农村劳动力参与竟争;其三,由于城市就业观念的影响,城市中许多脏、累、差、苦、险之类的就业岗位必然由农业剩余劳动力来调剂、补充;其四,困扰农民进城的制度障碍日益弱化。尤其是随着粮食定量制度的改革,城市各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市场经济调节范围的扩大,城乡农贸市场的蓬勃发展,各种基本消费品价格的放开等等都为“离土又离乡”的农村人口跨区域转移创造了宽松的环境。根据国家统计局总队抽样调查,1994年我国从事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由上年底的58.4%下降到54.2%,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比例相对上升。这说明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依然保持着强劲势头。就其转移途径来讲,“离土又离乡”将仍占主流。
(二)速度快。表现在:中国经济主要是通过内发式增长途径,即资金和技术主要依靠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它也加速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据有关资料,1977年-1994年农业劳动力比重由74.4%下降到58.4%,15年下降了16个百分点,年平均下降1.06个百分点,照此速度,再过48年,该比例将由目前的1/2以上下降到1/10左右。而1/10左右是一个国家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在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就业人口中所占比重由1/2以上下降到1/10左右一般经历80-100年(详见表3)。由此可见,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是相当快的。预计到2035年,中国第一产业人员比重将下降到1/2左右前后所用时间大致是60年。
表3 各国经济活动人口产业结构变化单位(%)
国家 英国 前苏联 发展中国家
年代 1820 1880 1950 1986 1913 1940 1986 1990 1900 1970
第一产业比重 72.3 49.4 12.5 3.1 75.0 54.0 19.0 77.9 73.3 66.0
资料来源:胡焕庸、张善余编著,世界人口地理,华东师范大学,1982;中国统计,1990.3
(三)不稳定性。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抽样调查资料显示:1994年全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的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3%,而当年从非农产业返回占转移劳动力总数的24.2%。近1/4的回流是农业劳动力转移不稳定性的集中反映。
三、存在的问题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所产生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围绕乡镇企业而产生的问题。乡镇企业、村办企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发展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其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1.乱占耕地,土地浪费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的资金膨胀了,由于技术、意识等因素的作用,处延式扩大再生产占了主流,从而使大规模的厂房剧增,用地面积迅速扩展,使本来就少的土地又在流失。
2.环境意识差,污染严重。乡镇企业技术水平差,资金力量相对薄弱,再加上环保观念淡薄,造成许多地方“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排放严重,环境污染急剧恶化,生态严重失衡,由此而引起的食物中毒,饮水中毒,相关疾病发病率明显上升。
3.布局混乱,缺乏聚集效应。我国乡镇企业与村办企业分散在一个个村落中。“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分散格局具有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交通费用耗资大等弊病,缺聚集效应。
(二)“职业双重化”,使农业生产率不所下降。所谓“职业双重化”是指已经从事非农业的原农村劳动力现在仍有一份土地。这种状况会导致两种结果:
1.土地利用率低。一部分转向非农产业的“兼业者”“进有发财之路,退有养生之本”满足于“粮食够吃就行”,只种“应付田”,不肯在土地上下功夫和增加物化劳动投资,造成农业粗放式经营,甚至出现撂荒现象,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2.一部分种田能手因受土地规模限制,难以搞家庭式农场经营,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三)文化素质低影响了转移的深层次发展。根据1990年普查资料计算,“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明显低于全国迁移人口的平均水平,(见表4)。低素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以下不利影响:
表4 全国迁移人口与农村外出劳动力文化素质比较单位(%)
文化程度大学高中初中小学不识字
全国迁移人口10.32 20.3634.5026.688.29
农村外出劳动力 0.17
14.0130.8022.106.20
资料来源:韩晓耘,人口迁称与流动的成因、趋势与对策,中国人口科学,1995.6
1.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深层次转移。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岗位从第十位到第10位:①瓦工、抹灰工②采矿、采石土③家具、营建木工④装卸搬运⑤缝纫、缝制工⑥力工⑦砖瓦制造工⑧织布工⑨针织工⑩皮革制品制造工;由此可见,农民工所以从事的职业属脏、累、差的非技术性或技术性差的职业。
2.降低了转移的巩固率。据年国家统计局调查资料表明,1987年已转移的劳动力回流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17.80%。文盲高达21.00%,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9.46%,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技术构成的不断提高,低素质将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进城“农民工”的低位保障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低位保障首先表现在生活条件差、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等方面。珠江三角洲的有关调查资料显示:
1.关于生活条件调查表明:工厂不设职工食堂的占调查总数的21.4%,不设澡堂的占39.7%,不设医疗室的占76.8%,无娱乐设施的占83.2%,不予职工提供宿舍的占17.7%。
2.关于劳动时间的调查表明:工厂中只有67.4%能遵守8小时工作制,其余37.6%均超过8小时。正常平均工作时间为8.5小时,标准差为1.05小时,个别的工厂正常工作时间达15小时。
3.关于“农民工”的劳动条件,参见表5。由此可见,进城“农民工”吃得差、住得糟、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
表5 珠江三角洲“农民工”条件调查结果单位%
问题 高温问题 粉尘问题 噪音 工作毒性 通风好不好
严重33.7 38.050.128.9 39.0
不严重 66.3 62.049.971.1 61.0
(五)城镇中“农民工”的违法犯罪率有所上升。据统计,全国刑事案件1982年50万起,1992年152万起,1993年161万起,重大案件中涉及流动人口的占到50%以上,广东占80%,是全国最高的,上海70%。违法犯罪人数占外来“农民工”的0.8%左右,这无疑对社会治安与当地居民安全造成巨大威胁,不些“农民工”与无业游民以租住私房和水一船只为落脚点,打着拾荒收破的幌子,或伺机偷盗、抢劫或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等等。
四、对策与建议
(一)首先在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目前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吸引力不强,有一重要原因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中国农副产品加工业还不到农业总产值的20%,而发达国家前者则数倍于后者;中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仅为27%,而发达国家一般高达60-70%,发展中国家平均也有30-40%,如果调整产业结构,乡镇企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仍有很大潜力。其次,要注意规范乡镇企业行为。以法律形式确保耕地,防止耕地进一步减少。再次,加强企业主和职工教育,增加环保意识,强化监督机关的作用。最后,实行跨区经济联合,集中经营,增加聚集效应,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二)继续大力发展农业。其实,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治本方法就是大力发展农业。只有农业有了充分发展,才能使农村劳动力转移规范化,正常化、持久化。为此,在今后一段时间,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尽快解决土地有偿转让;2.实行庭农场制,发展规模经营;3.采取扶农政策,适当向农业倾斜。如政府对农业生产资料实行补贴;继续提高或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变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现象;继续有效地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从来的积极性。
(三)继续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1.流出地要设立适当的“素质门槛”,如对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不给予劳务输出;在流入地要建立民工培训计划,联合有关教育部门如高等院校,创办民工学校,加强外来民工的文化、技能教育。
2.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具有周期短、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特点,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具有突出的作用。实践证明确实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西德的经济腾飞与其注重发展职业教育是分不开的。所以借鉴国外经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使农村劳动力都有一技之长,这对其转移到第二、三产业是非常有效的。
3.积极发展普通教育。从转移和发展的长景看,普通教育是治本之计。
(四)国家要采取适当措施,建立健全各项法规,加强用工的社会保障措施,规范合理法的用工制度,约束用工单位遵纪守法,保障雇工的各项权益。同时对民工加强法制教育,进一步增强其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五)治安部门要注意改善治安管理措施。遏制各种违法犯罪。
1.加强对复杂地段、要害部位的控制。改变以往的勤务形式,把干警从室内转向室外,置警力于第一线,并作三个延伸:①向前延伸。即增强超前意识,随时注意捕获探索社会的治安动态和信息;②向后延伸。即向社区基层延伸、建立巡警队伍,按点、线、面分工,采取徒步、车巡等形式,全方们控制监督;③向时空延伸,改变过去日出而作,日落的形式,建立24小时工作制,减少脱节与空档。
2.利用社区资源,增强社区自身防范措施,实行社区多角度控制。
3.建立民工自治组织,外来民工居住中心,充分发挥民工骨干民工带头人的作用。同时还应在基础上建立派出所,健全党组织、团组织、妇女组织,齐抓共管,周密管理、维护社会、减少外来民工的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
(六)要注意加强各种中介组织建设,积极发挥其职能,帮助、引导外出民工找工作谋职业,减少“盲流”,变盲目流动为有序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