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的促醒康复方法。方法:27例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分为不同年龄段,均采用药物、声光电刺激及运动训练等在综合康复治疗2~5个月。按持续性植物状态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患者的病程与年龄段与康复疗效有关,10~30岁年龄段及发病3个月内的治疗效果最显著。结论:系统地综合康复治疗科明显提高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的促醒率,且年龄愈小发病时间越短,康复效果愈好,大部分植物状态患者有康复的可能性。
【关键词】持续性植物状态;颅脑损伤;促醒康复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5-0101-02
颅脑损伤后持续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e state,PVS)的促醒治疗,目前尚无成熟方案[1]。我院自2005年7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颅脑损伤后持续植物状态患者27例,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PVS 27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1例,年龄28~55岁,平均30岁。伤后2h~12月入院,格拉斯哥昏迷(GSC)评分3~8分,其中颅脑损伤术后13例,脑出血术后2例,广泛性脑挫裂伤5例,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后7例,伴有抽搐者11例。所有病人均符合1996年国内制定的PVS诊断标准[2]。PVS评分4~12分。
1.2 方法
采取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同时给予良好的基础护理。
1.2.1药物治疗 给予脑复康、脑活素、胞二磷胆碱、脑苷肌肽等静滴治疗改善脑细胞代谢,促进神经营养、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等,给予尼莫地平、银杏叶制剂保护脑细胞、改善血液循环。中药鼻饲:根据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选择不同方剂。
1.2.2脉冲式中频电刺激 采用脉冲式中频电脑治疗仪,电极置于四肢肌肉,多为伸肌运动点,下肢常选择踝背屈及屈肌运动点,电流强度5~20ma,脉冲电刺激20s,间断20s,16min/次,1次/d。
1.2.3语言、声乐及光刺激 通过传入神经不停地将外界刺激传入大脑,以达到促醒的目的。呼唤患者,耳边放亲人的唤醒语言录音或收音机播放柔缓的音乐、戏曲等,早、中、晚各1次,每次30min;反复向患者讲述以前经历的事。光刺激,每天1次的白光或彩光刺激,约10min;床前悬挂可移动发音玩具,刺激患者视觉跟踪。
1.2.4针灸、推拿治疗 根据中医经络理论选取穴位,行针灸治疗,1次/d,并对四肢肌肉进行被动活动,伸屈活动范围由小到大,自肢体远端小关节逐渐进展到大关节,配合揉按、挤压、牵拉等手法,轻揉被动运动,上、下午各1次,每次30min。
1.2.5运动疗法 采取神经促通技术,冷热刺激和关节加压等疗法;站立床站立,30min/次,1次/d;卧位采取良肢位摆放,防止痉挛;全身关节被动运动,2次/d,60min/次。
1.3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及组间比较用t检验。
2.结果
2.1 治疗前后PVS评分及GSC评分比较
27例患者经过2~5个月的综合康复治疗前后PVS评分及GSC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PVS评分及GSC评分比较
注:χ2=12.132,P<0.01.
3.讨论
对于PVS患者,家属和医生最为关心的是病人康复的可能性。本研究27例PVS患者通过综合促醒治疗,恢复率为48.1%,说明植物状态患者经过治疗仍有康复的可能性。从研究中看出,综合康复治疗方法的疗效与患者病程及患者年龄有关。10~30岁患者痊愈率为70.0%;31~50岁患者痊愈率为45.5%;而51岁以上仅1例基本痊愈。说明越年轻治疗效果越好。发病3个月内进行综合康复促醒治疗9例,基本痊愈7例,痊愈率为77.8%,而6个月以上的无1例基本痊愈。说明病程短者疗效好,应争取早期进行康复治疗。除年龄与病程外,康复疗效还与病因、临床分型、病情程度等有关[3]。
总之,早期促醒治疗对PVS患者的早期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年龄与病程影响康复的效果,促醒治疗单靠一种方法是不够的,除早期用药外,还需综合运用语言、声乐、光照刺激及针灸、超声、推拿、功能锻炼、高压氧等多种措施方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曾岚.高压氧治疗持续植物状态20例[J].人民军医,2001,52(2):92-93.
[2]马文龙,洪军.国外持续性植物状态的研究状况[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6):372-375.
[3]杨树发,王喜臣,王伟祥,等.持续性植物状态的临床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2):72-74.
论文作者:冯玉全,张雪梅,何丽,傅杰武,李轩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5
标签:患者论文; 状态论文; 植物论文; 颅脑论文; 持续性论文; 病程论文; 评分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