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我国商业连锁经营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连锁经营论文,我国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商业的连锁经营方式应运而生。但是,我国商业的连锁经营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一个正在向经济大国发展的国家极不相称。本文摆出我国商业连锁经营的客观事实,从质、量、度的角度探求商业连锁经营的发展战略,借以求教于学术界同仁。
一、我国商业连锁经营的现状
连锁经营在国外的发展已有百年的历史,被誉为继百货店兴起之后零售业的第二次革命。它对于改变传统零售业小型、分散,无序的弊端,在短时期内为企业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增强竞争实力,进入大市场,发展大流通,组织大贸易提供了较优的组织方式。
我国连锁商业经过80年代的挫折之后,于90年代初期起发展了,截止1995年底,我国连锁经营的企业已达到300家,店铺数量为6000 个,年销售额可达80亿元,约占当年社会商品零售额的5‰。 按照国家内贸部的规定,“到2000年,连锁企业发展到1500家,各种形式的连锁店铺达60000个,连锁经营的销售额约1200亿元”〔1〕。
表面上看,企业搞连锁经营是多成立几个连锁企业,多增加些连锁店铺,以实现销售额成百上千倍地增长。实际上,不解决当前连锁经营中存在的理论的实践问题,诸如订位偏、规模小、不规范、内功差、资金缺的问题,商业难以有较大的发展。
二、进一步发展我国商业连锁经营的思路
我们应从“质”、“量”、“度”三维的角度,以成本费用核算和市场竞争力为出发点,根据我国商业企业现实特点,来分析和策划我国商业连锁经营发展的思路,也就是:以“度”为原则,抓’质”促量,推动商业连锁经营的发展。“质”是指抓连锁经营的本质。在企业的决策,组织协调、管理上下功夫搞规范化的连锁。我国目前在连锁经营实践中,既有“八个统一”的介绍,也有“七个统一”的总结。归根到底,反应连锁经营本质要求的是四个统一,即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决策、统一管理。是将现代化大工业原理应用于商品流通领域,实现商业活动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中化,以期降低流通成本、费用。
连锁经营要走上正轨,除了国家进行整体上综合配套改革及一系列政策倾斜外目前还应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进行科学的可行性分析,包括连锁形式的选择、规模大小设置,产品订位、目标顾客预测等。第二,纠正只注重店容、店貌标识的统一,忽视采购、配送、决策、管理的统一等舍本求末的做法,切实引导企业抓内部管理,提高经营效率;第三解决好总部集权和分店的分权关系问题,切实做到进货和销售的分离,加强专业化管理。如对某些连锁店违犯规定私自进货现象,及仍然沿袭传统的单体商店管理方法的连锁店等进行规范引导、加强制度化管理;第四,对连锁店进货、财会、广告、形象设计及连锁选址、营销策略等国内还少有研究,有待人们去进一步作积极深入的探索;第四,搞好配送中心的建设,为发挥配送中心快捷分配,及时供货的功能,对于配送的时间、工具、路线的选择、分货、包装等一系列管理程序需要科学的按排;第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商店管理的现代化、自动化、逐步改变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也是连锁经营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量”是指连锁店取得一定的效益所应具备的规模以及数量和速度。国外连锁经营的实践已经证明以下两点:(1 )连锁店经营能促进企业迅速扩大规模,从而使销售额不受限制地扩大。我们从美国学者格德瑞在《美国连锁店百年史》中对单个大百货商场梅西公司和百货连锁店彭尼公司的发展速度比较中可略见一斑:彭尼用20年达到了梅西用60年达到的规模,即1902年成立的彭尼公司在1912年与1858年成立的梅西公司规模相当。后来梅西公司也发展成连锁店,到1990年,彭尼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梅西,彭尼公司销售额为174亿美元,分店为1700家, 梅西公司的销售额为72亿美元,分店为140家。格德瑞在分析时指出, 单个商店可以发展成大商场,但有很大的局限性,商店规模迅速扩张最好的手段是走连锁店开分店之路。〔2〕(2)连锁店的销售额远远高于独立店的销售额。据美国联邦调查局《1987和1972年零售商业调查》统计。1987年,美国独立店总计为1936395个,连锁店总计为55941个。独立店和连锁店(包括连锁分店数量)所占商店总量的百分比分别80%和20%,而占20%的连锁店的销售额占总额的53%,占80%的独立商店仅占总销售额的47%。可见单个连锁分店的销售额远远高于单个独立的销售额。从国内目前情况来看,首先已成立的连锁店由于资金短缺等种种原因规模普遍偏小网点少,不利于发挥企业的规模优势。据《经济日报》1995年3月10日报道,北京市有连锁公司25家,门店300多个。上海有连锁公司30多家,门店1000个左右。全国成立150多家连锁公司,上海、北京、广州发展较快,除了北京“希福”已办31分店,上海的联华超市和华联商厦均有24个分店,广州的“美佳”连锁有26个分店,大都是几个或十几个不等,规模较小。据行家预测,上海的连锁超级市场,就300-5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而言,办14家连锁店盈亏刚好持平,体现规模效益刚要达到15家以上。
其次,我国商业企业现代化水平较低,管理技术落后,也是制约企业规模迅速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搞连锁企业必须实现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号转变,商店的硬件设施如条形码管理系统、POS系统, 通讯网络技术的应用等是必不可少的。而现实中商业系统技术装备明显低于邮电、信息等部门,商业系统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各类专门人才只占3%左右。不仅如此,我国科技水平较低,对于电脑语言、 条形码技术,远程通讯等应用技术研究尚处于初期开发阶段,资金短缺问题也难于在短期内解决,因此连锁经营要在全国大面积推开,必须做好人才的培养、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等基础性工作。
“度”是指商业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要与生产、消费的结构、规模、发展速度相适应。连锁经营是现代化大生产和现代化科技的产物,它适应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方式。从生产力角度看,它对应于生产的集中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适应了大流通、大市场发展趋势;从消费结构来看,是在人们收入水平提高,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的条件下,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普遍希望购物省时、集中、方便而产生的。因此,连锁经营首先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产生并迅速发展,而内地、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应适当或缓后进行,这是其一。其二,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平稳,不宜大小商店都实行连锁经营,并非“一连就灵”,亦并非各商店均可作为连锁的品种。其三,确立商业多样化经营方式格局。在鼓励实力较强的企业、公司搞连锁经营的同时,努力发展商业集团、代理制、联购分销制和承包制等多种经营方式,适当保护中小型独立商业发展,以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消费需要。其四,鼓励并支持连锁经营实力强的企业积蓄力量,扩大经营规模,采用多种形式组织紧密型联合体,搞跨地区、跨行业的连锁经营,搞全国性的连锁集团,组建跨国连锁公司去参与国际经济的大循环。
因此,对于连锁经营企业发展的“度”,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把握。一方面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即:第一,国家应制定区域性连锁企业和全国性连锁企业的标准,通过国家在政策上引导和扶持,促进连锁企业的发展;第二,尽快出台有关连锁企业的法规和管理办法。美国连锁业很发达,与美国政府及各州经济立法建立健全有很大关系。我国应尽早制定连锁企业法,建立和完善地区性行业性的连锁管理制度;第三,选择几个适合我国国情的连锁企业类型进行试点,总结经验教训,进行规范引导;第四,给连锁企业一定外贸自主权,鼓励他们在具备一定实力时走出国门,以独资、合资、协作等形式在国外发展连锁店。
另一方面,国家和政府应根据连锁企业发展速度、规模等适度推进连锁经营战略。在连锁经营发展初期,着重鼓励企业打破部门、行业界限,发展区域性连锁企业;在连锁经营大力发展时期,通过政策方面倾斜扶持全国性连锁企业,鼓励实力雄厚的企业搞跨国连锁。但是,切忌“一涌而上”。经济发达的美国即使在连锁店销售额比重占到50%左右时,连锁店及连锁分店与独立店比重仍保持在1:4左右。
三、结束语
我国发展连锁经营企业,不能只重视连锁形式而忽视连锁的实质内容;只求连锁店的数量,不注意连锁店的质量;不能搞“唯商连锁”,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只有这样,我国商业的连锁经营才能健康顺利地发展,早日走出国门,发展国际性连锁性经营组织。
注释:
〔1〕国内贸易部:《全国连锁经营发展规划》,1995年第8期。
〔2〕赵建明:《美国连锁店作用的考察》,《北京商学院学报》,1995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