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南朝三吴地区的工商业_南朝论文

论南朝三吴地区的商贸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朝论文,地区论文,商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南朝(公元420~589年)三吴地区是帝都所在,又是江南财富集中之地,所谓“江左大镇,莫过荆扬”,①在当时是国内最重要经济区。②古代三吴地区大致相当于今长江三角洲地区加上宁绍平原。③中国历史上,长江流域经济在六朝时进入大发展时期,由于江南经济发展,形成了古代全国经济新格局,并由此出现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趋势。这点学界已少有异议。本文主要探讨南朝(宋、齐、梁、陈四朝)起在全国经济格局中,首次占据了左右全局地位的三吴地区高度发达的商贸业状况,并就正方家。

一、南朝三吴地区经济发展到极高水平,成为商贸发达的基础

南朝三吴地区主要指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建康和京口(今江苏省南京和镇江)三个地区。会稽地处宁绍平原,汉时郡治山阴(今绍兴),由于晋永嘉丧乱后,北方王、谢等大族迁居于此,使这一地区经济、文化大为发展,而使会稽地位,可比昔日关中。④当时会稽地区农田水利得到大力开发,一些贵族“表徙无赀之家,于余姚、鄞、鄮三县界,垦起湖田。”⑤这类记载很多。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将会稽、东阳、永嘉、临海、新安五郡,从原属扬州中分出,置东扬州,治会稽。⑥大明三年(459年),甚至一度改东扬州为扬州,扬州州治原在首都建康,此时也迁至会稽。⑦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复立扬州,会稽五郡仍为东扬州。前废帝永光元年(465年),撤东扬州并为扬州。⑧而从梁初起又立为东扬州。所以南朝时,会稽是一大政治经济都会,与首都建康,可谓东西并峙。

吴郡地区是江南大姓顾、陆、朱、张立足基地,这些豪族在江南无论政治和经济上,都有举足轻重地位。北方大族南下多至会稽,其中重要原因也是无法在此地插足。这一带经济发达,“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⑨政治地位也极重要,如刘宋、南齐时吴郡属县十二:吴、娄、嘉兴、海虞、海盐、盐官、钱唐、富阳、新城、建德、桐庐、寿昌,都是经济发达地区。因此当时首都建康与会稽、吴郡之间,开凿人工河道互通,以加强政治中心与三吴经济中心的联系。⑩

建康和京口地区,是整个南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京口是首都建康北方屏障。永嘉之后,幽、冀、青、并、兖、徐诸州淮北流民,相率过江淮,京口成为北来侨民集中聚居区。主要以北方侨民构成的京口集团,在东晋朝后期及南朝前期,曾左右政局。北方豪族定居,广开山泽荒田,至南朝时,京口地区因重要地理位置和经济实力,“东通吴、会,南接江、湖,西连都邑”,亦成大都会。(11)建康城市经济发展,东吴孙氏政权时已奠定基础。东晋时,因北方侨民南下定居极多,促使经济日趋繁荣。南朝时,已是“贡使商旅,方舟万计”。(12)梁朝时,建康作为都城,“户二十八万,西石头城,东至倪塘,南至石子岗,北过蒋山,南北各四十里。”(13)若以每户五人计,人口已有140万,在当时是世界上第一个有确切记载的人口数超过百万的大都市。(14)

由于历史、政治等各种因素影响,当时江南尤其是三吴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在中国历史上首次稳定地呈现出繁荣兴旺面貌,“良田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岁忘饥”。(15)在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商贸业也首次获得高度发展。

二、三吴地区是南朝商贸最发达地区

经济发展必然拓展流通领域,促使商品交换规模扩大。两汉以后江南经济开始发展,同时使弃农经商之风渐长。早在东吴孙氏政权时,永安二年(259年),已经出现这样的情况:“州郡吏民及诸营兵,……皆浮船长江,贾作上下”,“致使良田渐废,见谷日少”。(16)东晋时这种趋势进一步发展,“征战运漕,朝廷宗庙,百官用度,既已殷广,下及工商流寓,僮仆不亲农桑而游食者,以十万计。”(17)游食贾作队伍十分庞大。因经商较易获利,南朝时投入商贸流通领域者更是增加,“穑人去而从商,商子事逸,末业流而浸广。”(18)商人增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奸商,如梁时有“陆验、徐驎,并吴郡吴人。验少而贫苦,落魄无行。邑人郁吉卿者甚富,验倾身事之。吉卿贷以钱米,验借以商贩,遂致千金,因出都下,散资以事权贵。……验、蠢并以苛刻为务,百贾畏之,(朱)异尤与之昵,世人谓之三蠹。”(19)一般商人既畏且恨,又无可奈何。

南朝商贸活动最发达的即为三吴地区,以至到了“人竞商贩,不为田业”(20)的程度。当时较大宗的商品主要有粮食、绵布、丝绸、茶叶、竹木等农产品,盐、漆、蜜、水产等土特产品和陶瓷、纸张、草席、铜铁制品等手工业产品,其中最重要的是粮食,所以有“千斛为货”,“万斛为市”的说法。(21)商贸的发达涌现出一批身居市井而富敌王侯的富商大贾,生活骄奢淫逸,“长袖低昂,等和戎之;珍馐百品,同伐冰之家。愚民因之,浸以成俗;骄艳竞爽,夸丽相高;乃至市井之家,貂狐在御;工商之子,缇绣是袭。”(22)官僚阶层更以权谋私,参与经商,如梁时朝廷大臣多行此道:“百僚卿士,尠有奉公;尸禄竞利,不尚廉洁。”(23)左思《吴都赋》描述建康商市繁华道:“开市朝而并纳,横阛阓而流溢;混品物而同尘,并都鄙而为一。仕女伫眙,商货骈坒,纻衣絺服,杂沓似萃。轻舆控辔以经隧,楼船举帆而过肆。”商市上各种商品令人目不暇接,“金缢磊砢,珠琲阑干;桃笙象簟,韬于简中;蕉葛升越,弱于罗纨。”(24)江岸商贾云集,舟船万计,都市珍货辐聚,繁荣兴旺;吴郡会稽等地,情况也大致如此。江南经济最发达的三吴地区,也成为商贸最发达、最活跃的地区。

三、南朝三吴地区商贸发达的原因分析

南朝三吴地区商贸业的繁荣是和江南经济崛起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下的各种政治、历史、文化条件,也都会综合地起作用。以下试析之。

其一,政治稳定。南北朝时,北方地区各民族矛盾极其激烈,自晋末永嘉之后,约一个半世纪分裂割据的十六国期间,北方曾先后出现过21个政权,战事不断。其中北魏孝文帝改革,曾使北方经济一度有所恢复,但也好景不长。中国自秦汉以来,中原向是经济最发达地区,但从董卓之乱后,大小军阀多如牛毛,连年混战不休,规模最大最激烈的战事多在这个地区,正所谓“中原逐鹿”,由此使这个地区经济破坏也最严重。南方自永嘉后建东晋,之后的南朝只有宋、齐、梁、陈4个政权更迭,且各朝交替,往往采用禅让的和平方式,故相对安宁,所以经济获得较稳定发展,商贸活动也异常繁荣。

其二,政策放宽和观念改变。东晋南朝起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抑商政策发生了微妙调整,总的来说,是逐步放宽。《魏书》卷六八《甄琛传》载甄琛所上表疏说:“今伪弊(指南朝)相承,崇关鄽之税”。关鄽之税即商税。南朝重商税,因为重商税,以之作为国家重要财政收入,所以保护工商业,采取轻税政策。如宋元嘉十七年(440年)十一月诏:“州郡估税,所在市调,多有烦刻。……自今咸依法令,务尽优允。”(25)估税是东晋南朝开始加征的商税,这一新税种的出现,表明南方商贸活跃,也表明政府扩大商税范围。(26)为保护正常商贸活动,政府也力图保护私营商业,禁制官商垄断,如宋时皇帝曾下诏:“贵戚竞利,兴货鄽肆者,悉皆禁制。……其中若有犯违,则应依制裁纠。……大臣在禄位者,尤不宜与民争利。”(27)当然封建社会条件下,这类禁令未必真能起作用。上文甄琛表疏又说,“大魏恢博,惟曼谷帛之输。是使远方闻者,无不歌德。”表明北朝重农税,不重商税;也表明相对而言,南朝商贸发达。南朝抑商政策的变化,也反映了当时对商贸观念的变化。《晋令》曾规定:“侩卖者皆当著巾,白帖额,题所侩卖者及姓名,一足著白履,一足著黑履。”(28)可见经商者地位的低下。南朝时政府不再抑商,而采用税收方式加强管理引导,以促使商贸发展,《隋书·地理志》载“丹阳旧京所在,人物本盛。小人率多商贩,君子资于官禄。市鄽列肆,埒于二京”(二京指隋时东西二京洛阳、长安)。由于社会变化,经商之风影响权贵上层,官僚以及佛寺地主都大规模参与经商,成为南朝三吴地区商贸活动中突出现象。

其三,官僚经商空前活跃。皇帝带头,宋文帝刘义符“于华林园为列肆,亲自酤卖。”(29)齐东昏侯“于苑中立店肆,模大市,日游市中,杂所货物,与官人阉竖共为裨贩。以潘妃为市令,自为市吏录事。”(30)当时,“在朝勋要,多事产业。”(31)宋丹阳尹柳文景在建康城外经营菜园数十亩,“守园人卖得钱二万,送还吏。”(32)宋长吏邓琬“性鄙闇,贪吝过甚,财货酒食,皆自身量校。至是父子并卖官鬻爵,使婢仆出市道贩卖,酣歌博奕,日夜不休。”(33)陈时大臣徐度“世居京师,恒使僮仆居酤为事。”(34)大宗商品长途返运获利最丰,因此几乎被官僚们垄断,《宋书·孔传》记:“弟道存、以弟徽,颇营产业;二弟请假东还,出渚迎之,辎重十余船,皆是绵绢纸席之属。”《宋书·吴喜传》记:“(喜)又遣部下将吏,兼因土地富人,往襄阳或蜀、汉,属托郡县,侵官害民,兴生求利,千端万绪。从西还,大艑小,爰及草舫,钱米布绢,无船不满。自喜以下,迨至小将,人人重载,莫不兼资。”此外,官僚还利用职权,兼营高利贷业,参与海外贸易与边境走私。(35)权贵官僚大规模参与经商,一方面能促使封建社会中的商贸繁荣,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商贸的畸形发展。

其四,佛寺大规模参与商贸活动。南朝帝王大都佞佛,统治者认为佛教是教化人民,麻醉百姓,巩固统治的有力武器,宋文帝说:“若使率土之滨,皆敦此化,则朕坐致太平矣”。(36)当时佛寺极多,唐法琳《辩正论·十代奉佛篇》载,梁时建康一地有寺700所,陈有300所,梁陈二朝全国则有寺分别为2846所和1232所;全国僧尼数则梁朝有82700人,陈朝有32000人。佛寺皆“穷极宏丽,资产丰沃”。(37)梁武帝亲自造寺就有同泰、大敬爱、阿育王、长干等十余所,“皆穷工极巧,殚竭财力”。(38)佛寺资产雄厚,富僧极多。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宋文帝为充军用下诏:“扬、南徐、兖、江四州富有之民,家资满五十万,僧尼满二十万者,并四分换一,过此率计,事息即还。”(39)特别列上僧尼,可想而知,僧尼之富,为社会瞩目。依仗这些条件,寺僧“营营孜孜,无暂宁息。或垦殖田圃,与农夫齐流;或商旅博易,与众人竞利;……或聚畜委积,颐养有余”。(40)不少僧人“或常居邸肆,恒处田园。”(41)寺院还放高利贷,“贷三宝物,差已,十倍偿之。”(42)利率高得惊人,由此也可见其经营作风霸道已极。佛教僧团是当时不可忽视的巨大社会力量,佛寺以巨大财力参与经商,也是推动当时商贸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43)

四、若干思考

综上所述,南朝三吴地区商贸业的发展达到了全国最高水平。原因主要是社会政治相对安定,农业经济繁荣,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随着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政府放宽了政策,人们的观念由轻商、贱商、抑商,转变为开始重商。这种局面的形成,是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问题,建国前就为众多学者关注,建国后,历史学、经济史学、历史地理学等各学科学者又发表过许多论著,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研究的兴起,这一研究又有新的发展。笔者认为,探讨三吴地区商贸业的发展,除了可以论证当时全国经济中心南移之外,还在以下三个方面有重要认识意义:

其一,南方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了中世纪中国政治。隋时杨广(隋炀帝)夺嫡之媒成功,与其为晋王时,任扬州刺史,统领江淮44州,多是富饶之地,因而拥有强大经济实力有关。扬广心腹郭衍曾说:“若所谋事果,自可以为皇太子;如其不谐,亦须据淮海,复梁、陈之旧。”(44)隋唐时皆以长安洛阳为二京,原因之一,也是因为经洛阳漕运江南之米入京,是朝廷经济命脉所系。宋时长江三角洲一带农业商贸业更发达,南宋高宗时,两浙路稻米产量最高,明州(今宁波)亩产六、七石,比北宋时产米最多的苏州,产量高一倍,故“高宗南渡虽失旧物之半,犹席东南地产之饶,足以裕国。”(45)

其二,从此基本奠定历史上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和商贸发达的基础。唐时这一带以繁富素称,白居易说:“况今国用多出江南,江南渚州,苏(州)为大”。(46)杜牧曾说:三吴地区“国用半在焉”(47)几乎形成“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的局面。(48)商业更趋繁华,如扬州不仅是“南北大冲,百货所集”,(49)也是中国的国际贸易中心:“扬州常节制淮南十一郡之地,自淮南之西,大江之东南,至五岭、蜀汉十五路,百州之迁徙贸易之人,往还皆出其下,舟车南北,日夜灌输京师者,居天下之七”。(50)苏州也类同扬州:“重叠江山壮,平铺井邑宽;人稠过扬府,坊闹半长安。”(51)宋代这一地区商品市场更是大大发展,商贸呈现空前繁荣景象,尤其是南宋商贸业比北宋愈加繁盛,都城临安(今杭州)既是全国政治中心,也是国内最大的商业城市。

其三,可以从中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近代地缘经济体系形成的历史规律。1843年上海开埠,当时的经济地位尚远不如杭州、苏州、宁波,但约过百年,至1936年,上海通过轮运的埠际贸易总额已相当于汉口、天津、广州、胶州、汕头、重庆六大城市总和,(52)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缘经济板块,终于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经济、金融和商贸中心。当前,在党中央正确决策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正在重新起飞,商业贸易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令世人瞩目。探索和认识其内涵的历史经验,可作为我们今天发展商品经济的借鉴。

注释:

①《南齐书·州郡志》。

②《资治通鉴》卷九四咸帝咸和三年条:“晋都建康,粮运皆仰三吴”。

③(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五《苏州吴郡》:“秦置会稽二十六县于吴。……汉亦为会稽郡。后汉顺帝永建四年,……割浙江以东为会稽,浙江以西为吴郡。孙氏创业,亦肇迹于此。历晋至陈不改,常为吴郡,与吴兴,丹阳(今南京)号为三吴。”(元)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卷九四:“汉置吴郡;吴分吴郡置吴兴郡;晋又分吴兴、丹阳置义兴郡,是为三吴。郦道元曰:世谓吴郡、吴兴、会稽为三吴。杜佑曰:晋宋之间,以吴郡、吴兴、丹阳为三吴”。

④《晋书·诸葛恢传》:“今之会稽,昔之关中”。

⑤《宋书·孔季传》。

⑥⑧《宋书·州郡志》。

⑦《宋书·沈怀文传》。

⑨(11)《隋书·地理志》。

⑩《南齐书·州郡志》:“丹徒水道,入通吴、会”(丹徒即今南京)。

(12)《宋书·五行志》。

(13)《资治通鉴》卷一六二武帝太清三年条引《金陵记》。

(14)胡焕庸等:《中国人口地理》上册,246页。

(15)左思:《吴都赋》(载《昭明文选》卷五)。《宋书·孔季恭传论》。

(16)《三国志·吴书·孙休传》。

(17)《晋书·食货志》。

(18)《宋书·孔琳之传》。

(19)《南史·恩倖传》。

(20)《隋书·食货志》。

(21)《宋书·周朗传》、《宋书·孔谦之传》。

(22)《梁书·武帝纪》上。

(23)(37)《南史·郭祖深传》。

(24)《昭明文选》卷五。

(25)《宋书·文帝纪》。

(26)西晋、十六国北朝均无估税记载,而南朝关于估税记载很多,见《隋书·食货志》、《晋书·甘卓传》、《宋书·文帝纪》、《南齐书·武十七王传》、《梁书·侯景传》。

(27)《宋书·谢庄传》。

(28)《太平御览》卷八二八引。

(29)《宋书·少帝纪》。

(30)《南史·齐本纪》。

(31)(32)《宋书·柳元景传》。

(33)《宋书·邓琬传》。

(34)《陈书·徐度传》。

(35)参见《北京师院学报》1991年4期载文:《东晋南朝的官僚经商》。

(36)《广弘明集·宋文帝集朝宰论佛教》。

(38)《魏书·萧衍传》。

(39)《宋书·索虏传》。

(40)《弘明集·释驳论》。

(41)《广弘明集·与徐仆射领军述役僧书》。

(42)《行事钞·赡病送终篇》。

(43)参见王仲尧:《中世纪佛寺商贸活动试析》。载本刊1994年2期。

(44)《隋书·郭衍传》。

(45)《宋史·食货志》。

(46)《白居易集》卷六八。

(47)《文苑精华》卷九五七。

(48)《全唐文》卷五五五。

(49)《唐会要》卷八六:《市》。

(50)《古今图书集成》卷七六二:《职方典·平山堂记》。

(51)《全唐诗》卷六○九:白居易《齐云楼晚望偶题十韵》。

(52)《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的比较》,《上海经济》1994年1期。

标签:;  ;  ;  ;  ;  

论南朝三吴地区的工商业_南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