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语言素养通识 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许 晋 贾徐维
(内蒙古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摘 要] 语言素养是大学生的基本素养,是其他各项能力得以提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语言素养教育在增强国家和民族认同感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开展语言素养教育应当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语言素养课程包括大学生语言知识素养教育、大学生语言能力素养教育和大学生语言伦理素养教育三个板块,课程应以通识教育理念为指导进行课程模式设置,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开展教学实践,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语言素养和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关键词] 语言素养 通识教育 高等院校
1892年通识教育概念引入大学教育,“通识”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融会贯通的知识,二是指适用于所有人的知识。“通识”概念的提出意在强调打通各学科之间的隔阂和文化之间的隔阂,使知识具有广泛适用性,使人具有完善人格。因此,通识教育实质是一种全人教育,是有益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
改革开放后,我国偏向单一学科教育的高等教育模式逐步被多元化的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式取代,通识教育的广泛开展,使高校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得到提升,各高校通过整合现有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高质量的课程学习机会。
一、语言素养通识教育课程:大学生的必修课
语言素养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以语言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包括语言知识素养、语言能力素养和语言伦理素养。语言素养是公民语言能力的外在显现,其本质上是文化素养,蕴涵着哲学、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文化底蕴。
(一)语言素养通识教育课程开设的理论依据
现实生活中人类所有的理解与表达都要依赖于语言,语言素养彰显了公民的精神与风貌,促进了社会发展和人类的进步。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国家语言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其教育目标不只限于学习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唤醒学生内在的力量,培养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让大学生在思想修养、道德情操、文化底蕴等综合素质方面都得到大幅提升。
在学府街公铁立交桥施工中,他结合学府街的地理位置和地质特点,组织技术小组开展技术攻关,确保了学府街的工期节点和创效目标。学府路框构中桥原设计方案是顶进施工,计划施工工期为24个月。由于该道路处于佳木斯市繁华地带,是佳木斯市跨越铁路南北的主要交通干道,不允许封闭道路时间过长,最终通过既有线双线外绕的办法空出框构中桥位置改顶进施工为明挖现浇施工,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又对施工方案进行进一步优化,减少了部分横撑、格构柱、防护桩数量,通过以上措施办法,缩短了施工工期,降低了施工成本。将通江街2m-12m框构中桥变更为2个1m-12m框构中桥,工期得到保证,效益更加可观。
语言素养课程是重要的通识选修课程,该类课程担负着文化素养教育的重任。内蒙古大学自2015年起开设人文修养与艺术鉴赏类通识选修课,其中“媒体发展与当代语言生活”课程主要致力于大学生语言素养的培养与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紧扣当前语言生活中最活跃、影响最大的热点问题,将语言理论真正运用到日常语言分析中,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对语言问题的敏感性和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伦理观、语言规范观,最终提高语言素养。
(二)语言素养通识教育课程开设的现实依据
语言素养是以语言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媒体发展与当代语言生活”课程将语言素养教育分为三大模块:语言知识素养教育、语言能力素养教育和语言伦理素养教育。
针对语言素养存在的问题,2011年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实施了国家级汉语综合应用能力水平测试项目“汉语综合应用能力水平测试”(俗称“汉语四六级”),该测试是我国第一个全面考查听、说、读、写能力的汉语母语语言评价系统,旨在以考促学,推进全民汉语学习和应用。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指出,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一个人的素养最直观的表现,它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母语能力的培养在增强国家和民族认同感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3]
综上,高等院校开设语言素养通识教育课程,是社会的需要、时代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二、语言素养通识教育课程的模式设置
(一)语言素养课程模式设置的指导原则
语言伦理素养教育是指从语言伦理、语言规范等视角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语言生活中的各类现象,树立正确的语言规范观和语言伦理观。课程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列举当下语言生活中的不规范现象,如电视语言乱象、网络低俗语言、语言暴力等,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语言文明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语言伦理观和构建和谐语言世界的基本理念。
信息技术已深入各行各业,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要求,对土地整治从业人员有了新的考验,土地整治更加区别于传统的土地平整,有了更多的技术含量。当前的信息技术还在继续发展中,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必然将全覆盖。
高校通识教育能力主要体现在通识教育课程模式设置的科学性和适宜性上。语言素养课程模式设置要考虑课程结构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否采用符合校情和学生需求的课程组织模式等,课程设置应遵照基本性、主体性、多元性、整合性和通贯性等通识教育课程原则进行。[4]
(二)语言素养课程模式设置探索
对大学生来说,语言素养是大学生的基本素养,是其他各项能力得以提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语言素养在协调人际关系、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开展语言素养教育,应当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有关大学生语言素养的调查逐渐增多。2009年一项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调查的数据显示,在319名大学生中,30%的学生语言文字能力测试不及格,68%的学生得分在70分以下,几乎100%的人存在语法问题。[1]2012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3.6%的人认为当下人们的汉语应用水平“下降”,其中45%的人认为“下降很多”。[2]
以通识课程理念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后,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还需要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充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使通识教育的知识能够以更适宜的教学方法得到展示。“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FC)曾被《环球邮报》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5],受到世界各国教师的普遍关注。“翻转”实现了知识传递和知识内化的翻转、教师与学生角色重心的翻转,使“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交流形式转化为多维度的立体式交流,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和自主探究能力、辩论能力、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协同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增强了学习效果。[6]
语言能力素养教育是指对学生语言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听说能力的培养从语言交际的视角展开,融入交际策略、演讲技巧、礼仪知识等项目,读写能力培养旨在解决当下大学生提笔忘字、写错别字等现象,通过纠正易错字、掌握微小说写作手法、了解社会用字规范条例等提升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
在课堂上不仅仅需要传授基础的英语语言知识,为了使得我国的旅游事业能够和国际接轨,让我国的传统文化能够被弘扬到世界各地,就必须要重视对中英文化相关知识的传播,尤其是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研究。注重对词汇的文化内容、句子的翻译策略训练,积极引导学生对源文相关背景的研读,将有助于学生能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针对性地了解彼此之间的文化,方便日后的国际交流。
酒店其基本定义是提供安全、舒适,令利用者得到短期的休息或睡眠的空间的商业机构。一般地说来就是给宾客提供歇宿和饮食的场所。
发展通识教育是中国大学发展的趋势。通识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基本素养和行为范式,使大学生成为社会创新与发展的中坚力量。通识教育依赖于课程,课程是通识教育的核心,是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目前,我国高校通识课程分为通识必修和通识选修两大类。必修课程大都为国家规定的课程,有统一的大纲和教学要求,通识选修课程主要是高校结合学校自身特点、由各院系专业老师开设。
在汪宗星的心里一直认为,民营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实体,更是一个社会肌体,履行社会责任不是“补偿”,也不仅仅是回报,而是企业立足社会的根本需要,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同样,回报社会、奉献社会更是企业的神圣使命,也是企业家自身价值的根本所在。
三、语言素养通识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语言知识素养教育是指对构成语言能力的知识体系的教育,包括语言起源、文字发展史、基础语音知识、语用知识等。语言知识素养教育与媒介发展史的知识学习紧密关联,媒介发展史与语言生活史的内容相得益彰。课程设置专题式语言讨论深化课程内容,语言禁忌、吉祥语、秘密语、人名、地名等语言专题知识有机融入语言知识素养教育模块。
“媒体发展与当代语言生活”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将“翻转”理念运用到学生语言素养教育中。
首先,课程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新范式进行翻转。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先进行课堂知识传递,学生课下完成知识内化,翻转课堂中学生先内化知识,教师后传递知识。如“人名地名的命名理据与文化”一节,教师先预留作业,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完成知识的初步积累,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在内化知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点对点的指导,实现了知识内化的最大化效用,语言素养教育也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二维翻转。
其次,课程搭建结构化、主题式的学习微环境。教师通过微内容、微课件、微视频、微素材等形式组织课堂活动,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和任务型学习活动。如“微时代的微语言生活”一节,教师设置了微小说、微简历、微博等多个微话题供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布置任务型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分组探讨微时代的各种微生活,学生从各自的专业和兴趣出发,生发出微话剧、微祝福、微新闻、微简历、微杂志、微课堂、微词典、微批评、微书等一系列微语言行为,教师与学生共同搭建出结构化、主题式的学习微环境。
总之,课程充分吸收运用“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学生在参与中学习、感知、领悟语言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大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当今,社会对人才语言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大学生语言素养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知识学习和听说读写等几项基本语言技能的培训,还要切实提升大学生的语言伦理素养,即从道德意识层面对自我的语言行为进行约束。公民语言素养的高低,不仅关涉个人素养,还关系到社会和谐。因此,加强高等院校语言素养通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和谐、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步骤4 将决策变量决策变量Wli的值Wlit代入下层模型目标函数中,获得下层模型函数目标值θ,s-,s+及目标值符合满意值范围时(下层约束条件),则转入步骤5;如果目标值未达到满意值范围时,根据松驰变量s-,s+的值,调整的Wlit值,转入步骤1。
[参考文献]
[1]向 楠.80.8%的人确认我们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危机[N].中国青年报,2010-12-21.
[2]黄 冲.83.6%受访者认为国人汉语应用水平下降[N].中国青年报,2012-01-10.
[3]尹晓燕.中国将推汉语四六级测试 力纠外语热母语冷偏象[N].工人日报,2011-07-28.
[4]庞海芍.通识教育困境与希望[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59-190.
[5]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 2014,(7):5-16.
[6]崔艳辉,王 轶.翻转课堂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116-121.
[收稿日期] 2019-09-20
[基金项目] 内蒙古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建设项目在线开放课程“媒体发展与当代语言生活”。
[作者简介] 许 晋(1980-),女,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贾徐维(1994-),女,内蒙古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G 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473( 2019) 06-0057-03
DOI: 10.16162/ j.issn.1672-3473.2019.06.014
[责任编辑:刘 洁]
标签:语言素养论文; 通识教育论文; 高等院校论文;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