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进行安置房小区项目规划设计时,应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力求成为本地区经济、宜居、舒适的安居小区样板。
关键词:安置区项目 高品质 人文关怀 宜居
前言
长期以来安置居住区设计都没有得到很高的重视,其仅仅被定位为被拆迁居民迫于无奈的居住需求,从而也被冠以了一种“低档次居住区”的普遍认知。本次规划的某居住安置区作为当地的第一个拆迁安置居住小区,对整个地区的规划的顺利实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起点、高定位的建设前提注定了该居住安置区的建设标准必定高于普通政府安置项目。本项目将充分结合基地的自然环境与特色,以创造高品质滨水居住区为目标,力求打造成为当地安置居住区的新一代典范工程。
1 项目概况
某居住安置区位于河畔,肩负拆迁安置量的回迁任务,同时也有部分住宅作为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是一个以安置居住区为主导功能的混合型居住小区。
占地面积:拆迁区:2830000㎡,安置小区:98185.7㎡ 建筑面积:388041㎡,含21栋住宅楼,共1062户。 总体容积率控制在3.0以下,绿地率高达35%以上。整体设计既要满足安置容量,又要以人为本,塑造经济、宜居的安居小区样板,妥善解决拆迁安置中存在的问题。
2 总体规划
2.1规划目标
致力打造高标准的拆迁安置区,充分协调经济、环境、实用、技术等方面的相互关系,深入细致地考虑建筑空间的组合、建筑风格形式、内在居住功能、住区景观构成以及文化体育和生活配套设施等方面因素。合理确定社区的职能、规模、发展方向,合理配套各类城市公共设施,努力营造新区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加强规划设计的可操作性,同时注意居住区分期实施的整体性和阶段完整性,保证规划管理的顺利进行。强调多样性空间的营造,为多元性的城市生活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形成“融合自然、高效便捷、包容多样、活力四溢”的居住区。同时尊重当地自然地貌与生态系统,以水系及绿化系统构筑生态景观网络。以塑造花地河沿岸优质滨河居住区为核心的,以人文关怀以及生态重塑的角度出发,打造高品质的安置居住区。
2.2规划布局
整个居住安置区由四个居住功能组团围绕一个商业组团以及一个小学构成了用地功能结构的主要特征,依托一纵一横两条交通主轴及横向的河道绿化景观主轴构成发展框架,有机整合住区发展、交通导向、景观网络于一体,构筑全面综合的总体发展格局。
总体布局上,超市、商业、酒店公寓等商业设施统一设置在小区南侧、毗邻河畔,景观良好;同时,临近有交通站场,有助于人流、商流的汇聚。主入口结合上述商业设置,增进本区域的可识别性;有助居民形成领域感及归属感。社区中心集中设置在4个居住组团中间,半圆形广场可以提供多样性活动功能;小学、幼儿园设置在主入口北侧,方便居民;区域“绿道”与居住区内部慢性系统衔接,结合河涌营造丰富的休闲空间,并结合商业、休闲设施与步行系统,形成富有吸引力的场所空间;立体绿化结合独立的带状运动区,降低快速路噪声影响并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
共享空间的营造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重建传统的社区模式。小区住宅布局采用小组团围合的布局形式,每个组团内部都有一个独立的花园,确保每栋的住户都可以享受到良好的景观环境,也为社区活动提供一个共享空间,促进邻里关系的发展。围绕小区现状河涌改建而成的滨水景观轴,通过局部放大的空间设计,成为领导全区的共享互动公共空间。
3 交通组织
3.1交通组织规划
本着合理组织各种人流,车流,追求交通安全、便捷、通畅的总体原则。本区的交通组织主要以周边城市道路为依托,本着“以人为本、使用方便、人车适度分流”的原则,利用两条南北向、一条东西向道路作为居住区主干道,承担着对外疏散的主要功能。三条居住小区级道路联系区内交通。组团级道路在保证内外交通联系便利、畅顺的前提下,创造适度的人车分流系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静态交通规划
依据相关规范,结合本项目多为小户型住宅的实际情况,并借鉴相关案例,提出本区停车位配建标准。100㎡住宅建筑面积配建0.65辆机动车;100㎡商业配套面积配建0.6辆机动车;100㎡小学建筑面积配建0.15辆机动车;合共配建机动车停车位3367个。地下车库出入口结合各组团出入口就近布置,方便车辆出入。同时考虑对降低整体开发成本,结合绿化景观,在组团级道路两侧适当配置部分机动车泊位。此外,考虑到本安置居住区使用人群的多样性,在各组团也分设多个非机动车地下停车库,方便居民就近停车。
3.3慢行交通规划
结合小区毗邻河畔的优越自然环境与整个城市的绿道工程,营造安全的、舒适的慢行系统,提升居住品质。
(1)沿河边建设“绿道”,丰富沿河边滨水步道以及结合居住区内东西向河涌景观,形成环境舒适宜人的滨水步行道。
(2)沿着河滨水公园和市政路二期防护绿地及小区南侧道路设置自行车径,配合整个城区绿道的建设,为健康环保的出行方式提供一个舒适可行的环境。
(3)创建组团内部自行体系地的舒适步行环境,同时通过人行次轴的设置将整个小区的步行空间有机串联,形成一个整体的步行系统。
4 绿地景观规划
4.1总体结构
(1)在景观规划方面,形成一心、两轴空间景观体系。
(2)以商业中心为核心景观,通过东西向的河涌自然景观绿化轴与南北向人文景观轴两侧建筑界面与环境的营造搭建出纵横2条的景观轴线框架。
4.2滨水空间的营造
水景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小区的整体品质。本项目在总体设计上紧握幸福宜居这一重要主旨,通过水景的引入与塑造满足使用者对生活环境的关注以及对自然融入的渴求,致力创造一个具有当地特色的全水景滨水小区。自由灵活的水体布局是本方案的一大亮点,方案中水的做法不再是简单的河涌,而是将景观、功能结合在一起处理,营造一个舒适天然的休闲环境。
4.3绿地空间的营造
毗邻河沿岸是本项目得天独厚的景观优势,本项目巧妙地利用小区外围有利的自然条件,结合整个区域性“绿道”的建设,打造舒适宜人的滨河景观步道。在小区内部,每一个居住组团均有独立的中心花园,保证每一户均有良好的景观环境与活动空间;同时通过对所有居住建筑的底层架空处理,使能组团内部的生态景观相互渗透融合,从而创造出一个整体的、生机勃勃的绿地景观系统。此外,小区东侧的快捷路隔离绿带除了一般防护功能以外,还可以肩负娱乐休闲、居民健身的功能性绿地。
5 户型设计
高品质的外部环境、舒适宜人的规划布局与完善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都为安置小区成为一个高品质安置居住区打下了一个坚实的环境基础;然而对于使用者来说,户型的通风采光、实用性、与多样性才是选择的关键。作为本次项目的甲方单位也对户型的比例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数据以满足及适应多种拆迁户的不同需求。其次,在面积相同的户型也需要提供多种的设计方案,以满足不同年龄结构、人口构成的家庭需要,满足安置户的实际居住需求。
结语
安置房建设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关系到民生和社会和谐等重要社会问题。本居住安置区项目位于中心城区,更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重点。在本次规划设计中,我们以:体现人文关怀、重塑邻里关系、避免“廉价”感、增加可识别性、减少消极影响、注重设施配套与生态环境为规划目标,着力塑造出一个宜居的生活环境,提高使用者的生活品质,体现幸福宜居的设计主旨,成为当地高品质安置居住区的设计典范。
参考文献:
[1]陈娣,宜居重庆背景下的拆迁安置小区规划设计探讨,重庆建筑,2010,09
[2]龙秀文,程克容,广州南沙区广隆安置区景观设计分析,中国科技博览,2009(19)
论文作者:邹巧鸿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0
标签:居住区论文; 小区论文; 景观论文; 项目论文; 高品质论文; 环境论文; 空间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