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竞赛项目发展趋势及我们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对策论文,奥运论文,项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探讨奥运项目设置特点及发展趋势,是我们成功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我国将有限的竞技体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与及时调整。本文以历届奥运会竞赛项目设置为基础,对其设置特点与发展趋势进行剖析,结合我国奥运项目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我国在奥运项目设置中应采取的措施。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历届奥运会竞赛项目设置,中国奥运参赛项目设置
1.2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奥运项目发展趋势分析
2.1.1 战前发展时期(1896~1936年)
2.1.1.1 夏季奥运项目设置发展特点
(1)竞赛项目数量设置的随意性。二战前共举行10届奥运会,统计显示,该阶段在竞赛项目数量设置上体现了随意性特点,譬如大项设置方面,第1届9项、第2届18项、第4届21项、第5届15项、第7届23项,第10届16项、第11届21项。小项设置方面,第1届43项、第2届88项,第7届突增至166项、第8届又减为133项。
(2)竞赛项目设置不规范。如田径马拉松距离曾历经了40km,40.6km、40.75km、42.195km几个发展阶段,200m栏、立定跳高、左右手推铅球、左右手掷标枪、铁饼、掷壶铃等被列为比赛项目;体操设爬绳;游泳设跳水竞远、60m潜泳,因当时冬奥会尚未举办,花样滑冰也被列入夏季比赛项目。
(3)竞赛项目设置男女不平等。国际奥委会成立之初禁止女子参赛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导致这段时间从参赛人数、项目数量上看,女子都无法与同期男子相比。统计显示,第2、3、4、5、7、8、9、10、11九届,女子项目占小项总数仅分别为1.1%、3.1%、2.8%、7.5%、4.2%、6.0%、13.2%、11.1%、10.5%,女子占参赛运动员总数仅分别为3.3%、0.9%、1.8%、2.2%、2.5%、4.4%、9.6%、9.0%、8.1%。
2.1.1.2 冬季奥运项目设置发展特点
(1)大项稳定不变,小项略有增长。二战前冬奥会共举行四届,大项一直保持滑雪、滑冰、滑车、冰球四项,小项前三届均为14项,直到第4届才增至17项。体现出大项稳定不变、小项略有增长的特点。
(2)男项居统治地位。女项发展缓慢。据统计,第1、2、3、4届冬奥会女子小项占总数比例分别为14.3%、14.3%、14.3%、17.7%,大项前3届女子均占1项,第4届增为2项。相反,男子则参赛了所有大项,小项占各届总数比例也分别达到85.7%、85.7%、85.7%、82.3%。由此显示,冬奥会项目设置也体现出严重的男女不平等性。
2.1.2 战后发展时期(1948~2004年)
2.1.2.1 夏季奥运项目设置发展特点
(1)竞赛项目设置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二战结束,奥运项目设置逐步走向成熟,更加注重项目设置的合理性、观赏性,保持了较高稳定性,期间虽有部分调整,基本上属于数量的增加和男女单项比例分配的协调。
(2)大项稳中有升,小项逐步增长。据统计,第14~17连续4届大项稳定在17项,第18届增至19项,第19届减为18项,第20~23连续4届保持21项,随后几届虽不断增长,但幅度不大,第24~28届分别设23、25、26、28、28个大项。小项除17届减少1项、28届增加1项外,均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从第14~27届平均每届增长12.6项,平均增长率达6.4%。
(3)女子项目所占比例逐步上升。二战后,女子项目得到了较快发展,统计显示(表1)。从第14至第28届,女子大项已由第14届的5项、占总数的29.4%增为第28届的26项,占总数的92.9%。小项则由第14届的19项、占总数的14%增为第28届的125项、占总数的41.5%。女子项目的比例逐步提高,符合现代体育男女平等的参与宗旨。
表1 14~28届夏季奥运项目设置男女所占比例概况
(4)举办国借东道主之机增加本国强项已成惯例。资料表明,此阶段奥运会举办国借东道主之机增加本国运动强项已是不成文惯例,并为大多数奥委会委员和国家所默认,这也是奥运项目持续增长的原因之一。
(5)田径、游泳成为各届设项重点。据统计,从第14-22届,田径、游泳两大项的小项之和分别为49、49、51、54、59、70、72、68、69项。23届后又有新的增加(表2),从23~28届,田径、游泳小项之和分别为77、80、81、82、90、90项,为历届之最。
表2 23~28届夏季奥运竞赛项目男女单项设置概况
2.1.2.2 冬季奥运项目设置发展特点
(1)项目设置远未达到稳定状态。由于冬奥会举办较晚,再加上冬季项目开展受地理环境限制,因此,其规模要远逊于夏季奥运会,竞赛项目的设置特别是小项设置一直处于不断探索之中,远未达到较为稳定状态。
(2)大项稳中略有上升,小项逐步增加。据统计,大项设置上,从第5~8届始终稳定在4项,从第9~18届又始终稳定在6项。小项设置上,从第5届的22项增到第18届的68项,其中除第6、8、11届与上届持平外,其余各届均有增加。
(3)女子项目比例快速上升。与奥运项目数量总体增长相比,女子项目得到更快提高。女子大、小项目已由分别占第5届大、小项总数的50%、18%增长到第18届的100%、43%,体现出女子在现代体育中的重要地位。
2.1.3 未来奥运项目设置发展趋势
2.1.3.1 夏季奥运项目设置发展趋势
(1)大、小项总数基本保持稳定。奥运会规模不断扩大,使举办城市不堪重负,未来奥运项目设置将不会有太大变化,增加新项目的难度越来越大。虽因非奥运项目迅速开展、举办国增项惯例等因素存在将导致奥运“瘦身”计划面临挑战,但未来奥运设项将体现大、小项总数在新旧项目增减相抵基础上无明显变化。
(2)男子项目调整与压缩,女子项目增加,最后实现“男女平等”。“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奥林匹克运动将标志着女子体育的新纪元”。展望未来,女子全面涉足奥运项目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竞赛项目在数量、形式上的“男女平等”将真正变为现实。第28届奥运会充分体现这一发展态势(表1、2)。
(3)观赏性强、适宜商业运作的项目将逐步占据奥运舞台。随着现代体育日益社会化、商业化,奥运项目设置将出现新的调整,观赏性强、适宜商业运作将是未来项目设置的重要影响因素,他们将逐步取代不适宜时代发展的运动项目。
(4)公开项目退出,混合项目艰难生存。随着奥运项目的设置逐步合理化,男女公开项目将逐步退出竞赛舞台,从历届项目设置上也可以得到证实(表1)。男女混合项目作为一种特定比赛形式,将会在设单项较少且易于男女混合参加的项目中艰难生存。
(5)田径、水上项目仍占据重要地位,但将略有减少。田径、水上运动作为现代奥运会保留项目,未来将依旧占有重要地位。但随着项目结构的不断调整,这两个大项将会出现一定的减少,一些内容重复、观赏性不强的单项将被压缩,如田径50km、20km竞走以及部分游泳项目等。
2.1.3.2 冬季奥运项目设置发展趋势
(1)大项缓慢增加,小项快速发展。相对夏奥会来说,冬奥会项目设置远未达到“超负荷”状态,可以预测,未来冬奥会项目设置将会有较快发展,具体表现在:大项缓慢增加,小项快速发展,室内项目所占比例逐步增多。
(2)男女项目设置亦将逐步走向平等。近几届冬奥会项目设置男女所占比例变化及现代体育发展趋势表明,冬奥会男女项目设置走向最后的平等也与夏奥会一样仅是时间问题。
(3)新增项目将以注重环保、观赏性强、易于商业运作为主。保护自然、保护环境是倡导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鉴于冬季项目比赛的特殊性,更多时候需要借助大自然环境来完成,这对比赛的观赏性、商业操作性以及环保等问题提出了要求,未来项目设置将会在着手解决上述问题基础上扩大规模。
2.2 我国奥运项目设置面临的问题
2.2.1 夏季奥运项目设置面临的问题
(1)优势项目数量不足。我国第23~28届奥运会获金牌数分别为15、5、16、16、28、32枚,大项分布分别为6、3、7、9、9、14项,基本都集中在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体操、射击、举重、柔道等单项上。虽然28届有14个大项获得金牌,但必须看到其中部分项目并未形成集团优势,而另一些项目已达到或接近顶点,很难再有潜力可挖(如乒乓球、羽毛球、跳水、女子举重)。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2)基础项目薄弱。田径、水上项目为历届设项重点,我国成绩极不理想。据统计,第23、24届未获金牌,第25届获5枚,第26届获2枚,第27届获1枚,28届获4枚。从实践和未来发展趋势看,上述三大项如无较大突破,则总体成绩很难再有大的提高。
(3)社会影响大、观赏性强的项目水平不高。篮、排、足三大球风靡世界,我国除女排重夺雅典奥运冠军外,整体成绩不容乐观。女篮获得过奥运银牌,目前却面临着冲出亚洲的挑战;女足的惨败,使我们只能在痛苦中遥想昔日的辉煌;男子项目虽有一定进步,但总体水平始终未有实质性突破。
(4)潜优势项目少、水平不高。28届奥运会我国获得32枚金牌,但排除七大优势项目,明显看出,其他进入前八名的单项总体数量较少,没有形成集团冲击力,而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短期内难于冲击奖牌的项目,这是制约我国奖牌数量增加的重要因素。
2.2.2冬季奥运项目设置面临的问题
冬奥会将是未来竞争的热点,从我国参赛情况看,成绩逐步提高,问题也不少。突出表现在:项目开展不普及、优势项目少,金牌虽完成零的突破,但总体成绩不够理想,项目设置未充分发挥地区优势。
2.3 我国奥运项目布局优化对策
《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应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针对现代奥运项目设置发展趋势,对我国奥运项目进行合理布局,以促进奥运战略可持续发展。
2.3.1 传统优势项目不断创新与发展
1995年原国家体委确定了18个重点发展的奥运项目,目前已形成乒乓球、羽毛球、举重、跳水、体操、射击、柔道、跆拳道等八大优势项目(雅典奥运会上获25块金牌),这是我国奥运夺金的支柱。对八大项目中的超优势项目(跳水、乒乓球、羽毛球、女举)要不断探索技术创新,继续保持优势。对优势项目(体操、射击、女柔、女跆、男举)应在不断完善布局、实施创新的基础上挖掘潜力、寻求突破。
2.3.2 潜优势项目不断加大投入,基础项目兼顾重点、寻求较大突破
对自行车、花样滑冰、男子花剑、男女速滑、短道速滑等已具备夺金实力的大项,必须加大投入力度,这是下届奥运会金牌能否有新突破的保证。田径、水上项目是展示国家体育实力的标志,我们应借雅典胜利的东风,对有望获得新突破的项目合理布局、重点投入,如中长跑、马拉松、竞走、跳跃、短跨、女子投掷、女子中短距离游泳等。
2.3.3 社会影响大、观赏性强的项目积极推行市场化、职业化
篮、排、足等运动,社会影响大、观赏性强。虽然依奥运金牌投入与产出效益比分析,均属于高投入、低产出项目,但从社会需要及长远战略考虑应大力提高水平。主管部门在对项目设置实施积极的宏观调控同时,应大力推行市场化运作。
2.3.4 关注奥运项目增加态势、促进女子项目开展
对可能进入奥运会的新兴运动项目及举办国增项态势进行分析预测,有利于提前应对、把握先机。悉尼奥运会我们成为新增项目最大受益国,与我国女子举重一直保持系统的训练有很大关系。而女子项目将是未来新增项目的主要组成部分,这对我们是一种机遇,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发展趋势,增大女子优势、潜优势项目的投入,促进女子项目的开展与普及。
2.3.5 重视单人、双人项目的投入
奥运会注重单人、双人项目的增加,符合未来增加单项、减少规模的总体发展趋势,也符合现阶段我国奥运战略在缺少资金状况下实施的低投入、高产出整体规划。对此,我们应针对性进行项目结构调整。
2.3.6 结合竞赛项目与我国运动员身体素质特点,科学界定项目设置
由于人种与生活地域不同,导致各大洲运动员身体素质在先天遗传上有较大差异,也因此影响了运动员在不同项目上的成绩。结合我国运动员身体素质特点,建议项目设置上应以体现灵巧性、技术性、表演性、快速小力量性、准确性特点的项目为主,从而有利于发挥我国运动员特长。
2.3.7 扶持冬季奥运项目快速普及与发展
冬奥会不断扩大规模将是未来发展趋势,我们要前瞻性地推动冬季项目开展。操作中坚持全面普及、重点突破原则,逐步形成几个优势、潜优势项目,同时注重对适宜开展冬季运动的地区(如东北地区)加大扶持力度。
3、主要结论与建议
3.1 随着奥运项目设置逐步走向成熟,夏季项目增加将受到严格限制,冬季项目较长时期内将得到快速发展,具体表现在:夏季项目大、小项总数增减相抵后基本保持稳定;冬季项目大项缓慢增加、小项快速增长。建议在注重现有夏季项目设置上应加快冬季项目快速开展力度。
3.2 项目设置将逐步实现男女平等,体现在男子项目调整与压缩,女子项目继续增加。这对我国是一种机遇,应积极促进女子项目的开展;新增项目将以单人为主,观赏性强、适宜商业运作的项目将占据竞赛舞台。我国应及时关注有望进入奥运会的新兴项目发展及举办国增项态势,提前做好应对准备;田径、水上项目部分观赏性不强、内容重复的单项将被压缩,但仍占据重要地位,我们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建议两大基础项目在二、三线队伍中全面普及,在一线队伍中重点兼顾、寻求突破。
3.3 奥运项目设置整体对策是:优势项目不断创新发展;潜优势项目不断加大投入;薄弱、基础项目普及开展、重点突破;社会影响大的项目应注重提高水平、积极推行市场化;倡导社会参与、构建合理的项目梯队结构。
标签:奥运会田径论文; 2008年北京奥运会论文; 奥运会项目论文; 田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