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李延梅

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李延梅

志丹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陕西 志丹 717500

【摘 要】在防汛抗旱中,信息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信息化的推广以及应用越来越广泛,能够有效提升防汛抗旱能力,在现代化的技术帮助下,如通信技术、卫星遥感、GPS、微电子以及GIS等,它们各自在防汛抗旱中发挥各自的优点,形成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全方位、系统化监测灾情的目的,进而提升信息化在水利防汛抗旱中的有效性,更好地服务于防汛抗旱工作。本文从在防洪抗旱中运用信息化处理技术的重要性入手,对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防汛抗旱;应用

面对日新月异、发展迅猛的信息化技术,如何顺应新技术发展趋势,提前布局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水平,是一项迫在眉睫的艰巨任务。以水雨情为核心的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与应用,标志着我国防汛抗旱信息化在数据化阶段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属于非常成熟的技术,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辐射和社会经济作用。我们必须拓宽思路,加强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

1在防洪抗旱中运用信息化处理技术的重要性

1.1可以提升预警能力

在自然灾害高发的地区,尤其是在季节性所发生的洪水以及干旱情况,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监测以及预警机制,那么将会带来严重的损失,以陕北某地区为例,在2016年夏季所发生的洪涝灾害,灾害共造成51156人受灾,因灾死亡7人,失踪2人,紧急转移安置452人;农作物受灾面积9050.79公顷,其中农作物绝收面积697.78公顷,865间房屋不同程度损坏,直接经济损失9666万元。因此,如果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洪水的防御中,提升洪水的预防能力,就可以有效地保障人民的财产安全,从而达到减少经济损失的目的。

1.2提升人们应对灾害的能力

在当前的工作中,水利部门的工作人员需要积极转变治理思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防汛抗旱能力。①加快信息技术的覆盖范围,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能够有效地提高洪涝灾害的应对能力;②在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加以收集各种红洪涝灾害的信息,然后通过专业技术的分析,达到有效应对险情的目的,可以为人们的转移争取时间,减少损失的发生;③在水利设施的建设中,需要信息技术来充分保障安全性,尤其是出现洪水灾害以及干旱灾害等灾难时,能够给人们提供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得水利工程能够在信息化的支持提升各方面的能力,进而实现水利工程可持续化的发展目标。

2防汛抗旱信息化应用的现状

2.1信息覆盖面范围有待扩大

根据了解,目前在水利部门只是形成了初级的网络覆盖,在信息的传输工作中需要对信息技术的依靠性没有得到较好的提升,在汛期,对河流实时流量情况、能够容纳水流量的大小等问题,当前所具有的信息技术难以做到全方位情况的监测,从而使得工作人员难以有效评估,不利于人们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从而增加了人们面对洪水灾害的危险性,因此需要实现有效性地控制以及预防灾害所带来的损失,需要扩大网络信息的覆盖面,而实际的情况是信息技术仍然难以满足当前的防汛抗旱需求。

2.2缺乏对专业数据库信息的建设与应用

由于当前发生洪涝灾害比较频繁,对每次所发生的灾情没有有效地将相关的信息加以收集、统计以及分析,并为之建立数据库,由此使得水利工程在应对灾害方面没有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使得人们在灾难面前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或者是盲目的采取应对方案,这不仅没有达到应对灾害的目的,而且还大量地浪费了资源。此外,对水利资料的收集,抢险知识以及水利工程的收集与整理还做得不够,使得在应对河流或者水库等在汛期所发生的各种问题,如科学的评估水库的蓄水能力、河流的流量等缺乏预见性,从而使得应对灾害能力大大削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加强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应用的措施

3.1加快大数据应用步伐

数据是通过物理观察得来的事实和概念,是关于现实世界中的地方、事件、其他对象或概念的描述。但从其作用属性来看,数据是各种因素多维度、多进程相互作用某一事物后一种结果的描述,就作用特性来讲具有收敛性和发散性。收敛性表现为影响该数据的因素从空间上来说是多维度的,如影响某一断面流量的因素有降雨强度、河道比降、控制断面以上流域面积、土壤含水量等;从时间上来说是多进程的,如土壤含水量就和前面一段时间的降雨有关。发散性表现为该数据对后续的影响也具有多维度性和多进程性。因此,大数据分析不仅表现在对该数据当前状态的统计和分析,更重要的是对其作用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探索提炼出规律性的成果,并利用该规律去影响和引导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就不仅仅需要一个部门的数据,也需要应用多部门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3.2充分利用云计算资源

搭建云环境,利用云资源,是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很多大型企业已经建设了不少云计算中心,今后一些基础条件差、技术力量薄弱的部门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利用这些云计算资源,特别是对于解决地市级及以下地区的水利部门更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将地市级和县级的数据和业务应用系统布置在云计算中心,不仅可以减少建设投资、避免重复建设,也能解决基层工作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防汛抢险属于应急性质,网络安全极为重要,一定要在当地考虑灾备问题,不仅仅包括数据灾备,也包括业务应用系统的应用灾备等。

3.3建设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移动端

随着智能手机、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移动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广大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广大民众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防汛抗旱指挥系统要充分利用手机等移动端随身携带等优势,加快移动端应用系统开发建设步伐,将统一信息展示平台和数据汇集平台及一些业务应用系统移植到移动端上,将移动端打造成信息查询平台、信息采集平台和移动工作平台,以适应应急抢险工作突发性强、作业环境艰苦、抢险条件恶劣等特点。

3.4建设具有专业信息技术的人才队伍

在防汛抗旱工作中,信息化技术确实带来了积极作用,除了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之外,还需大力培养专业化的信息技术人才,从而提升防汛抗旱中对各种灾情的分析以及判断能力,及时制定有效地应对方案,减少水旱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①要对现有的人员进行培训,根据不同工作岗位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而制定出不同的培训内容,以便更好地提升水利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②需要积极引进信息化技术的人才,在坚持公开、公平的原则下,扩大对人才引进的途径,能够有效补充水利部门对各种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地提升水利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有效性,使得应对防村抗旱的情况时,能够在信息技术的指导有步骤、有计划以及有目的地开展工作。

结束语

总的来说,近年来,我国水旱灾害频发,各地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洪水以及干旱灾害,人民群众的财产遭到严重的损害。因此,水旱灾害的应对部门水利部门需要进一步提高监测能力,依靠信息技术有效地采集、收集、传输以及分析信息,在这些可靠信息的支持下有针对性地安排部署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应对洪水以及干旱灾害的能力。为了进一步提升防洪抗旱能力,需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本文对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应用的加强措施进行了分析。

参考文献

[1]万海斌,刘汉宇,吕行.浅论我国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四个统一”[J].中国水利,2015,03:53-55.

[2]阴悦.北京市防汛抗旱预案修编工作思考[J].中国防汛抗旱,2015,02:77-79.

[3]邓琳.如何推进水文档案管理服务信息化[J].陕西档案,2015,03:53.

[4]张世全.辽宁省防汛抗旱减灾应急指挥决策系统设计与实现[J].中国防汛抗旱,2015,03:73-74.

[5]冯燕.江西省水利信息化管理系统[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5,06:92-94.

论文作者:李延梅

论文发表刊物:《低碳地产》2016年10月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4

标签:;  ;  ;  ;  ;  ;  ;  ;  

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李延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