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_工人阶级论文

先进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_工人阶级论文

先进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力论文,先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指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人类又来到一个新的世纪之交和新的千年之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更好地做到这‘三个代表’,是一个需要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深刻思考的重大课题。”[1]“三个代表”思想是一套新的理论体系,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问题所形成的新概括、新创造。

一、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

“三个代表”思想涵盖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各个领域,其中生产力是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马克思主义历来注重生产力在社会变革中的决定作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2]毛泽东于1945年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用生产力标准来衡量中国政党的活动,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3]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人们又对几十年辩论不休的老问题进行辩论,其中主要有市场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外资企业等等。邓小平同志用生产力标准来衡量工作中的得与失,问题便迎刃而解。他在1985年的一次谈话中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又说:“吸收外资也好,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也好,归根到底,是要更有力地发展生产力”[4]。

生产力同先进生产力的差别,在一种历史条件下是微不足道的,但在另一种条件下就可能失之千里。如铁器出现于3000年前,代表着一种先进生产力。而在两三千年的农业社会,一直使用铁器,生产力发展缓慢,未出现先进生产力,还没有一个国家因为忽视先进生产力而衰亡的事例。如古巴比伦、古罗马以及中国的秦朝,并非由于生产力落后而衰亡,都是由于政治原因而衰亡的。而当生产力发生大变革,出现了先进生产力,那些掌握了先进生产力的国家会强盛起来,而忽视先进生产力的国家会衰败甚至灭亡。如18世纪正是生产力大变革时期,出现了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先进生产力,西欧国家掌握了先进生产力,迅速强盛起来。中国的康熙、乾隆大搞开荒屯田,兴修水利,可说是最重视发展生产力的皇帝,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都有了长足的进展,但由于忽视了工业这一先进生产力,导致中国由盛而衰。当然,闭关锁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长达几千年的农业社会,生产力发展极其缓慢,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没有明显的变化。当政者只要关注生产、关注民生,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自从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发展加快,而且越来越快。特别是到了20世纪末,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加速变革,当代先进生产力已露出地平线,类似于18世纪末的情形,并出现了经济全球化潮流,当政者只关注生产远远不够,而应关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落伍。江泽民同志提出“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论断,是顺应时代潮流,迎接21世纪挑战的宣言书,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

二、何谓先进生产力

何谓先进生产力?过去都是以劳动工具作为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准,如根据劳动工具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分为石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电力时代等等。以工具作为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对于古代、近代生产力是完全适用的,而对于当代生产力来说则显示出其局限性。因为古代、近代生产力要素少,结构简单,功能单一,可看做一维事物,而工具一个要素就决定了全部属性,工具就标志着生产力水平,从而也是先进生产力标志。2000年前铁器代表先进生产力,200年前蒸汽机代表先进生产力,100年前电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直到20世纪20年代,电力还代表先进生产力。到20世纪末,无法找到一种工具能代表先进生产力,也无法像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那样有个统一的划分,而是出现了多种划分方法,如原子时代、信息时代、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时代、生物技术时代等等。因为当代生产力具有多维性,有多种要素、多种结构、多种功能,并非只有某一个要素能标志着生产力发展水平。从不同视角会观察到不同的维度,这就要从多维视角观察生产力的多种属性。

生产力有个基本特点,那就是全球有共同的发展轨迹,以劳动工具为坐标,各国都沿着石器、铁器、蒸汽机、电力这一轨迹前进。选择另一种坐标,也会发现有共同的发展轨迹。判断生产力先进与否,应遵循“后来居上”法则,即后产生的比以前的先进。这样,确定先进生产力,比确定先进的文化和生产关系就简单明确得多。当前人们之所以对先进生产力有不同的表述,是由于从不同视角出发,选择不同的坐标系。

以生产力要素为坐标,每个时代总有个占主导地位的要素,主导要素变了,生产力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远古时代,自然条件占主导地位。在采集和渔猎经济中,动植物是一种劳动对象,劳动对象丰富,人类很容易取得食物,生产力就发达,形成了最初的文明。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农耕,土地是经过人改造了的自然。当铁器工具发明以后,土地逐步取代自然条件而成为生产力的主导因素,由牧业社会随即进入农业社会。在农业社会就有手工业,当蒸汽机发明后,引发工业革命。工业和农业生产,都用机器,机器成为生产力的主导因素,并推动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在工业社会后期,科学技术渗透到各要素中,尤其劳动者掌握科学技术,劳动资料中的科技含量增多,产品的科技含量也增多。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力的主导因素,其明显标志就是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提高。在21世纪,科技将成为生产力的主导因素,可称之为科技生产力。

在生产力要素中,主体要素是劳动者,是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力量。以主体为坐标系,劳动者经历了以下3个发展阶段:一是能源动力型发展阶段;二是经验技巧型发展阶段;三是智力型发展阶段。一切大的创造发明都依靠科学,乃至操作机器也要先掌握科学,劳动者由经验型向智力型转变。

生产力要素与产品聚合而形成产业,可看做一种生产力结构,最早产生的是牧业,而后随着种植业的出现特别是铁器的发明,农业成为主导产业;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工业成为主导产业;到了20世纪70年代,人们在纷纷议论工业社会以后的经济形态,称之为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超工业经济等等;到了90年代,又提出知识经济。知识经济以科学知识为主导,同以能源原料为主导的工业经济相比,是一种更高级的经济形态。

生产力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就是生产力的功能。最初的功能是人从自然界取得食物,得以生存,是一种生存型功能。人有一种求生向上的本性,为了生活得更好,就从自然界多索取,除了索取生物以外,又索取矿物,生产力功能由生存型变为征服型。人征服自然的结果也就大规模地改变了自然。而人是在自然环境中经历几百万年进化而成的,人体结构适应了自然,工业生产在上百年内骤然地改变了自然,人体无法适应这一变化了的自然,就必然会危害人的生存。20世纪70年代一些有识之士已发现了这一危害。80年代联合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引起各国政府高度重视。人们开始认识到征服自然不能持续下去,应努力创造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生产力功能将由征服型转变为和谐型。

以上是从多维视角出发,分别以生产力的要素、结构、功能为坐标描绘出生产力发展的轨迹。在当代,科学技术要素、智力型劳动、知识经济与和谐型功能标志着先进生产力。上述各种轨迹的关系,可用集合论的方法加以证明。生产力要素、生产力主体、生产力结构三个集大部分相交,接近重合。如在知识经济中,科技要素和智力型劳动占主导地位,三者是重合的。而此三集与生产力功能这个集,有相交之处,如知识经济消耗能源和原料少,对环境的危害比工业经济小得多。但并非完全相交,有些先进科学技术会引发新的环境问题,最明显的是原子能的利用。生物技术特别是人类基因技术,并不肯定会优化人的生存环境,也有可能引发新的天人对立。如何解决生产力的结构与功能的矛盾,将是21世纪面临的新课题。

三、怎样适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先进生产力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根本不同的概念。所谓先进生产力,是生产力领域的概念,并以生产力的要素、结构、功能为衡量标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则涉及到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领域,是指生产力发展要求什么样的政治文化以及生产关系、经济体制来与之相适应。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一论断本身就是一种理论,而且这一理论来之不易,是经过长期探索而得来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除了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以外,还要有正确的政治路线。所谓政治就是处理和调整社会集团之间的关系。在阶级社会,处理阶级关系是首要的政治,故在革命战争时期,人们将政治归结为阶级斗争。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政治仍然是处理和调整社会集团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工人阶级与其他社会集团的关系,是政治的首要问题。

工人群体同农民群体一样是个职业集团,是以做工谋生。中国古代所说的士农工商,就是四个职业集团。在18和19世纪,工人这一职业集团代表先进生产力,在生产关系领域是无产阶级,《共产党宣言》中称为无产者;到了19世纪末年,恩格斯的著作中将无产阶级与工人阶级通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多称工人阶级。

以生产力为坐标,智力型劳动者是个职业集团,代表当代先进生产力。智力型劳动者是掌握知识的人群,包括科技管理人员和有知识的工人农民。以生产关系为坐标系,智力型劳动者属于无产阶级。阶级是根据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来划分的,奴隶主、地主和资本家是有产阶级,没有财产的就是无产阶级。近现代的无产阶级是指产业工人,又称工人阶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过,工厂中的科技人员属于“总体工人”的范围;恩格斯后来提出“体力无产阶级”与“脑力无产阶级”的新概念;列宁在20世纪初讲过,在西欧出现了“工程师无产阶级”的新情况。从现实情况考察,现在工作场所摆满一排排的电脑、仪器、仪表,这同工厂车间内摆满一排排车床或纺织机一样。操作电脑的人员,称之为白领工人、脑力工人、智力工人等等,同操作车床、纺织机的工人一样,属于工人阶级。工人阶级仍然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如何认识和对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个政治路线问题,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甚大,而在生产力处于大变革时期更是至关重要,这有历史为证。17世纪的欧洲,正处在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折时期,技术工匠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欧洲大陆盛行教会和君主专制,英国实行君主立宪,政治较开明,大批技术工匠从大陆逃往英国,这是产业革命首先兴起于英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有些发达国家白领工人的比重已超过了蓝领工人,发展中国家也在向这个方向发展,中国的发展趋势也不例外,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转变。1956年党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提出向科学进军,宣布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正确地反映了世界的新潮流和中国的变化。但后来“左”的思想逐渐占了上风,否定了知识分子属于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邓小平从1975年提出进行全面整顿,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进行拨乱反正,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来立论,以论证科技人员是劳动者,并引申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之结论。在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点时,又以此来立论,提出了以下论点:“要把‘文化大革命’时的‘老九’提到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嘛”。江泽民同志也指出:“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我国工人阶级,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我国农民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同工人阶级紧密团结,是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5]智力型劳动者代表当今的先进生产力,确立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政治路线,是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关键性一步。

改革开放以来,党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针、战略,都是以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为宗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从近百年的世界历史可以看出,在战争时期,计划经济较为适合,而在和平时期,市场经济较为适合。在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世界处在扩军备战、二次大战和战后恢复时期,计划经济有明显优势,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7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优于计划经济,采用市场经济是正确的选择。在当今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最能适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在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人类完全受自然控制,无改变自然的能力,只能被动地来适应自然。在工业社会初期乃至到了20世纪上半叶,人类改变自然的规模也不大,只是在某一局部地区形成环境灾害,如英国伦敦是个最老的工业城市,工业烟尘弥漫空间,成为延续近百年的雾都。到了20世纪末,由二氧化碳大量排放而引起的温室效应,以及由氟利昂大量排放而破坏臭氧层,就不只是限于一个地区,而是危害全球。人类兴办一些巨型工程,大规模地改变自然,同时又在更深层上改变自然。18世纪以前是用机械方法改变物体,19世纪开始用化学方法改变分子结构,到了20世纪50年代,又改变原子结构。分裂原子核会引发核辐射,改变基因会引起不测后果。人在大规模地更深层次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自然和人类的关系更加紧密,影响更大。可持续发展就是能持续地利用自然,趋利避害,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必须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考虑,从应付世界上的突发事件考虑,从为子孙后代考虑,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6]。

18世纪末,世界开始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飞跃;20世纪末,世界开始了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飞跃。这是近代以来经济结构的两次飞跃。当前,中国经济结构的基本态势是:从静态看,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三级并存;从动态看,一方面要继续完成第一次飞跃,同时又开始进行第二次飞跃。当代中国经济结构所处的大背景可概括为“三级两跳”。调整好产业结构,是发展生产力的关键所在。中央制定“十五”计划,确定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正是适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政策方针。

标签:;  ;  ;  

先进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_工人阶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