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价值矛盾与价值冲突_市场经济论文

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价值矛盾与价值冲突_市场经济论文

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价值矛盾与价值冲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论文,中国论文,冲突论文,矛盾论文,社会转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02)02-0036-04

社会转型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最突出特征。它不仅造成了社会结构的广泛而深 刻的变化,而且引起了社会价值系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并导致了尖锐的价值矛盾和 价值冲突。研究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及其所引起和包含的价值观念转变、价值矛盾和价值 冲突,探索价值整合的条件和途径,对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转型与价值观念转变

社会转型作为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基本范畴,一般指社会从一种型态向另一种型态转 换,这种转换既可以是同一种社会形态的量的变化,也可以是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转变 和过渡,转变方式既可以是渐进式的,也可以是爆发式的。从历史上看,社会转型最早 主要是指近代从传统的前资本主义社会转向近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是社会形态的根本 转变。转变的形式既有英国、法国、美国的革命形式,也有德国、日本的改良的形式。 通过转型,这些西方国家形成了与转型前社会具有鲜明对照的现代化社会的结构特征。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具有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特殊内容和形式。在鸦片战争影响下,中国社 会不是自然地转向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被动地转向依附于外国资本和外国政治的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尝试,但未 能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始了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 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这是社会的两次转型。但这两次社会转型实 际上一步走完,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改造成为性质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我们企图动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力量制定计划,发动 群众运动来发展生产,改革生产关系,改造政治,改造文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 代化。历史证明这种设想是不切实际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新时期 ,中国从此真正开始了向现代化转变的社会转型过程。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是指“中国社 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 变迁和发展”,(注:陆学艺、景天魁主编:《转型中的中国社会》,黑龙江人民出 版社,1994年版,第23页。)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的结构性变迁,包括结构转换、 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具体地说,所有制结构从一元转向多元,从集中转向 分散;分配方式从直接转向间接,从单一的按劳分配转向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 方式并存;经济运行机制由政府计划转向市场交换;社会从人治社会转向法治社会、由 封闭半封闭社会转向开放社会、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注:参见郑仑元、何建 华:《转型时期价值观的变革与建构》,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社会转型从宏观上看是社会结构的变迁,从微观上看是人的行为方式的转变,是支配 人的行为的价值观念的转变。当代中国社会转型造成的价值观念的转变及其结果具有六 个方面的特征,即价值目标的差别性,价值标准的相对性,价值行为的合理性,价值选 择的自主性,价值追求的实用性,价值实现的多样性。所谓价值目标的差别性是指,社 会转型时期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地区的人们行为的价值取向不同,这种不同是 社会的利益关系分化的结果;所谓价值标准的相对性是指转型时期人们判断价值是非的 尺度的多样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是非标准,没有为全社会所公认的统一的是非标准; 所谓价值行为的合理性是指人们的价值行为的根据不是情感或信仰,也不是经验或传统 ,而是理性的认知和计算,理性化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时期人们行为的最突出的 特征(马克思、韦伯);所谓价值选择的自主性是指人们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行为的选择不 是迫于外在的压力,而是来自人的自主自愿,是自由行为,因而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萨特);所谓价值追求的实用性是指人们追求的价值由神圣的终极价值转向世俗的具体 价值,世俗化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的社会和人的一个重要特征(贝克尔) 。所谓价值实现的多样性是指人们达到价值目标的道路和方式多种多样,在能力本位的 现代社会,职业具有多样性和流动性,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只要勤奋努力,都可 以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可谓“条条道路通罗马”。

价值观念转变是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观念反映,是社会转型造成的人们的利益关系 和社会利益结构变动的表现。价值目标的差别性是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需求多 样化的反映。由于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不同,活动方式不同,个性和能力不同,因 而追求的价值目标也不同。价值标准的相对性直接决定于价值目标的多样性,有什么样 的价值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价值标准,二者又共同根据于人们的利益和需要。价值行为 的合理性是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规则、制度合理化在价值主体行为上的表现,社会结构 和社会规则、制度的合理化决定了人的价值行为的合理化。价值选择的自主性的前提是 现代社会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而这又是社会的利益分化、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社会的制 度变革的结果。价值追求的实用性是工业化过程中的工具理性主导作用的反映,是科学 技术、工业文明对人类思想和行为影响的结果。而价值实现的多样性是以社会变革造成 的能力本位为前提,财富、权力、名声、荣誉等价值都不是少数职业的专利,而是来源 于人的业绩。

二、社会转型中的价值矛盾和价值冲突

转型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传统与现代既并存并立又矛盾冲突。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 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逐渐走上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道路。这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 中,不仅经济体制具有过渡性、两面性特征,我国的政治体制也是处于从人治到法治、 从精英政治到民主政治的过渡过程中。在思想文化领域,文化教育虽在走向市场,但刚 刚开始,仍然于新旧体制交替和磨合时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转型造成的 新旧体制的磨合、利益结构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使得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职业、 不同人群的利益冲突日益表面化、尖锐化、全局化,这一切反映在人的观念领域,就是 社会的价值观念处于激烈的矛盾和冲突之中。

价值观念冲突首先表现为价值目标的冲突,也就是人们的根本价值取向的冲突。在当 代中国,在基本的价值方向上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观念,一种是赞同变革,一种是反对 变革,前者固守传统的价值方向,后者选择了新的价值方向。七十年代末“两个凡是” 派和“实事求是”派的分歧,不仅仅是认识上的分歧,更是价值取向的分歧,双方代表 了社会发展的不同道路、社会发展的不同方向。价值观念冲突也表现为价值标准的冲突 。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的冲突实际上是价值标准的冲突。以“利他主义”作为标准, 则会认为雷锋式的人的行为是善的和好的行为,值得肯定和发扬;以“利己主义”作为 标准,则会认为雷锋式的行为是愚蠢的和非善的行为,不值得提倡。如果说改革开放以 前我国社会的价值标准是单一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那么现在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价 值标准不仅有社会主义的,而且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的、传统的、西方的和封建主 义的,呈现出多元局面。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的矛盾和冲突表现在价值选择上,就是个 人的价值选择的多样性与社会要求的统一性的矛盾和冲突,也是国人在选择价值目标和 价值行为时的“是”与“应当”的矛盾和冲突。就前者而言,社会要求各个个人的价值 选择应该有利于社会整体的长远利益的实现,但每个人的价值选择并不都符合这一要求 ;就后者而言,人们总是希望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行为,但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这只能是一厢情愿,因为市场经济规律往往以外部强制力驱使人们不得不选择 非自愿的目标和行为。价值观念冲突的集中表现是价值行为的冲突。在市场经济中,市 场主体的行为是相互合作又相互冲突的行为。这种冲突既表现为不同主体行为的矛盾, 又表现为同一主体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的冲突,还表现为主体的现实活动 与过去活动、未来活动的冲突。最后,价值观念的冲突还表现为价值实现的冲突。市场 经济是竞争经济、损益经济,优胜劣汰是其基本规律。社会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政 治资源、文化资源有限,因而市场主体的价值目标的实现不仅是相对的,而且是以竞争 对手的失败为前提。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的必要代价。

所有上述这些价值冲突,归根结底是中西古今价值冲突,主体活动中的价值冲突是中 西古今价值冲突的具体表现。中西古今价值冲突的核心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冲突, 因为当代中国主导性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西方资本主义 价值观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是群体主义,从形式上接近集体主义;而 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则具有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两种相互冲突的倾向。在当代中国,人们 对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内涵、关系及其同市场经济联系的认识既模糊又混乱。一些人 从发展市场经济的片面实际出发,为个人主义正名;一些人为了树立个人主义旗子,错 误地把个人主义理解为对个人利益的关心和追求;一些人为了宣传和维护集体主义而反 对市场经济;一些人为了替市场经济作伦理辩护而把市场经济价值观看作与集体主义完 全同一。所有这些都进一步增加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以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冲突为 核心的价值矛盾和价值冲突的复杂性。因此,只有从理论上阐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 科学内涵、表现形式、社会功能及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才能把握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矛盾和价值冲突的实质。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价值观。个人主义坚持个人是万物的尺度,以 个人利益标准判断人们行为的得失,在政治上强调个人自由、平等、人权,三权分立、 多党制、议会制是其理想的政治模式;在经济上追求经济活动自由化,主张减少或取消 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或控制,私有财产制度被认为是唯一合理的经济制度;在伦理上 从人的自私本性的道德假设出发,把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实际上与利己主义并 无二致。与个人主义相反,集体主义坚持社会本位,立足于社会整体利益衡量人们行为 的价值。在这种意义上,集体主义就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表现在社会生活 的各个方面。在政治上重视集体人权和社会解放,要求选择和建立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 民主政治,把民主集中制作为政治生活的根本原则;在经济上要求选择和建立人们共同 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经济制度,把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作为其价值目标;在伦理道德 上坚持集体和社会利益的至上性,强调“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人整 体利益,暂时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75页。)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价值冲突的复杂性在于:作为社会主导价值观的 集体主义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而市场经济作为配置社会资源的方式和人 的活动方式,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都有联系。具体地说,市场经济具有双重性。一方 面,它本身以人的依赖关系的解体和人的独立、自由、平等为前提,以追求经济主体利 益最大化为基本目标,包含有个体主义或个人主义的倾向;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又是社 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它以社会主体之间的分工合作相互需求为前提, 满足市场即社会需求是实现各经济主体利益的中介,在利他中才能利己,因而包含有产 生集体主义的可能性。现实的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都是与一定的社会制 度结合在一起的。资本主义的私有经济制度强化了市场经济中的个人主义的自发倾向, 仰制了集体主义自发倾向,从而使个人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以 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集体主义的成长,保证了集体主义成为社会主义社 会的主导性价值观。同时,也必须承认,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有矛盾,表现为:市场经 济要求建立明晰多元的产权制度和按资分配制度,而集体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公有制和按 劳分配;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这与集体主义共同富裕的价 值目标相冲突;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与以追求社会效益为中心 的集体主义协作原则的冲突;产权制度改革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过程中的“老三会”( 党委会、职代会、工会)与“新三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之间的摩擦与冲突直 接影响集体主义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理念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落实;伴随着政治体制 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而形成的政治利益多样化与集体主义的统一的政治理念相冲突;市 场经济自发产生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抵制着集体主义原则的贯彻。这说明,集体主义 与个人主义的矛盾不仅是存在于观念领域,而且存在于观念与经济、观念与政治的关系 中,从而大大增加了矛盾的复杂性和解决的难度。认清这一事实,是解决当代中国价值 矛盾和价值冲突以实现价值重建的前提。

三、价值整合与价值重建

新时期价值观念的变化、矛盾和冲突,造成了社会的价值观念的混乱、价值行为的失 范及某些价值真空,严重影响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行,迫切需要进行价值整合 与重建。所谓价值整合与价值重建是指,正确认识现实存在的各种价值观念的关系及其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的既体现时代特征又具有民族特色的新价值观体系,核 心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中外古今价值观的关系。我们认为,处理的基本原则,还是毛泽 东同志所提出的关于文化建设的“二十字”方针:汲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 为中用;推陈出新。这一方针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汲其精华,去其糟粕。”表 明了我们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和西方价值观的认识与态度: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 否定。企图建设纯之又纯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只能是空想;而应当采取开放的态度,既向 传统文化开放,又向西方文化开放。“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 价值观、中国传统价值观、西方价值观在所要构建的新价值观系统中的地位和关系。新 时期社会价值观的构建应该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主导,传统价值观和西方价值观要有利 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确立和发扬,在价值观上既不能搞 复古主义,也不能搞全盘西化。“推陈出新”是说,无论中国传统价值观还是西方价值 观都不能拿来就用,而必须结合实际进行加工改造,也就是说,传统的价值观必须现代 化,使其具有时代气息;西方的价值观必须中国化,使其具有民族特点。总之,毛泽东 提出的“二十字”方针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文化的科学方针。

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的整合,新的价值观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这一根本任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建设结合起来,其基础和关键是实现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从理 论上、本质上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集体主义有内在的一致性。然而,从理论到现实 毕竟有相当的路程。如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需要 长期探索一样,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的结合也需要经历一段艰苦的磨合过 程,其中充满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因而要采取 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加以解决。对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集体主义的冲击,主要依靠法 制和国家宏观调控以及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加以规范、约束、引导;对于市场经济 与集体主义因侧重面差异而产生的矛盾,要按照统筹兼顾原则寻求竞争与合作、经济效 益与社会效益、效率与公平的最佳结合点。在目前我国生产力比较落后、市场机制不完 善、不发达的历史条件下,应该按照竞争优先、兼顾协作,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经济 效益优先、兼顾社会效益的原则来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时,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要求,深化对集体主义内容的认识,积极探索其实现的新形式。

收稿日期:2002-01-08

标签:;  ;  ;  ;  ;  ;  ;  ;  ;  

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价值矛盾与价值冲突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