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理解线
线是由于面的透视形成压缩面的现象,它游离于点与面之间, 它不是点,不是面,却来自于运动的点,又在运动中创造着面, 它以多种形式,形态,运动存在作用于世界。除了被物体本身遮 挡而看不到的体面外,凡与视线同方向即平行视线的体面,则因 透视的极度缩形而缩扁成为线,这种线一般表现为形体的边缘, 即为视觉所看到的轮廓线。在轮廓线以内,体面的转折即相邻体 面的衔接处,我们的视觉也感知到线,即通常所说的结构线,或 称内轮廓线。而在物象的塑造中,轮廓线体现为一种力、一种张 力与控制力相结合的力,将体积的张力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从 而显示体积的大小。特别是弧线的大小和方向对体积的影响很大, 关系到体积的丰满和凹陷。初学者往往认为光用线不画明暗似乎 很难表现,因而常在不求甚解的情况下画上不能说明问题的线条, 其实线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用线条画素描能使训练任务具体而 单纯化,有利于造型观念的形成。到了熟练掌握用线造型的时候, 就能显示出线条的灵性和多样化的品格,如能在各种绘画艺术中 线的巧妙运用,更显示出作者的艺术魅力和造型功底,比如画服 装效果图,能以流畅简煉的勾线并施以淡彩,也可使画面达到一 种干净利落又洒脱的艺术效果。
二、认识设计素描的过程
设计素描,可理解为依附于设计并服务于设计的一种单色的 绘画形式。“设计”一词来源于意大利语“Desing”,而“Desing” 在文艺复兴时期则表示为素描的概念。它主要指艺术家在创作构 思的过程中,来探讨作品的规模、内容与造型的视觉化草图或草 稿。 因为早期的视觉艺术,常常不是独立地具有单纯的审美价值, 而是服务于宗教、科学、建筑与制造手工业等。素描的作用常常 是用来探讨自然规律、形态结构,或作为一种发明的视觉化手段; 而被后人视为素描典范的许多作品也指的是“Desing”,它大多 是画家为完成一些教堂的壁画、雕塑、建筑、机械与飞行器等的 设计所作的草图或草稿。文艺复兴以后,以再现为原则的绘画已 达到系统性的完整,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文思想的萌发,使 人们在精神上有了很大的解脱。
在早期的包豪斯设计教育中,因反对以纯艺术和再现的观点 所进行的素描训练,才完全抛开以“Desing”命名的课目,把涉 及造型基础训练方面的课目统一叫做“造型基础课”或“自然分 析课”。
素描教学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已形成固定的模式,作为 纯艺术培养的方式不管是法国学院式还是前苏联模式都长期占有 主导地位,在人们心理上也已形成一种定势。这种定势在设计教 学开始时也被引用沿袭。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设计业的日益蓬勃 与完善,人们逐渐开始认识到也不断开始探索一种符合设计的本 质特征与规律的素描训练内容与方法,并冠之于这种素描训练为 “设计素描”。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设计素描是以研究和表现与创造有 关所有领域而展开的素描造型训练。只要有益于启迪主体思维与 专业所需的基础练习,设计素描都可能涉及到。
三、设计素描与线表现的三个步骤
(一)观察与感受 设计素描作为素描造型的一种,它虽然很多的表现倾向于艺术的形式美,倾向于物象的结构特征,但要使线条富有表情,富 有生命,富有性格,就要动用全身心的情感,自觉地把对艺术的理解浓缩在其中。首先,我们要对物象进行全方位的整体观察, 以获得全面的感性认识和立体的整体印象。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 分析、归纳,加深对形体结构的理解,准确把握形体各部分的结 构关系比例关系及整体特征。感受结构造型,从整体到局部,从 局部到整体的分析基本形体,通过分析,把握形体外轮廓线与内 轮廓线的联系,明确肯定形体的结构,比例和透视关系。这点常常为初学者所忽略, 其实这个环节是很重要的,这 好比我们了解一个人一样,我们从相片或某一件事上是很难了解 这个人的,我们只有对这个人的经历、人品、性格、言行等深入 的了解,才会真正的了解这个人。作画也是如此,在作画之前, 首先应突破视觉局限,将物体设想为玻璃体,既能看到物体的外 形特征,也能看到物体的内部结构,包括形体透视缩形的变化。 认真的观察对象,观察的过程中,始终要贯穿着整体,不断的分析, 综合,判断形体,深化对形体结构的认识,以加强对形体的感受。 通过观察后,会对对象的印象有个具体的感受:比如,对象的造 型特征如何?动态如何?结构关系如何?对象的线条如何?哪些 地方最突出,哪些地方最该实,哪些地方该虚,哪些地方需要强 调甚至夸张?在表现时该用什么样的线来表现?这些都在观察感 受之列。对物象进行全方位的整体观察,目的是获得物象的全面 感性认识和立体的整体印象,作为技法处理上的前提,这种观察 甚至比个性特征的观察还要重要和具体,因为这是从具体的作画 对象作画条件出发,通过观察感受获得体现技巧的细节及处理灵 感。这样,画起来就心中有数,通过多方面的观察,脑子里就会 逐步形成较完整的画面效果,包括技巧处理,构思与表现。
(二)构思与表现 作画过程要从整个形体出发,先用淡淡的辅助性的线条,以长线、直线弧线为主,表示出形体被包络后的几何形的位置,并 且尽可能把细节简化,把注意力放在形体的最大关系上,同时安 排好构图,处理好画面空间的分割。大的线条框架是继续深入描绘的基础,用线条画出看不见的 “透明的状态”的那部份结构,物体中基本形体的性质和组合关系, 如画面中的各种线条:水平线、垂直线、弧线、包络线、中轴线、 结构线,表示出画面的构图,透视的变化,形体的联系,前后的位置、 对称的关系以及面的转折。这些线有的是实线,如形体结构线、 边缘线,有的则是虚线,如包络线、联系线,也要初步表现出来。线条造型的进一步深入细致的刻画,是继续校正形体的准确 程度,并且用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加以肯定。画出具体的局部使物 体充实起来,必要的细节有助于物体特征的表达。除了画好结构 关系外,形体上那些面的转折起伏也会随着不断的深入用轻淡的 线条顺手带过。
为了客观地表现物体的结构关系,在线条的组织上要下功夫, 线条之间要有恰当的交接来表现面的过渡和面的转换,要有相互 穿插来表现前后方位、交替重叠关系;要有疏密繁简来表现结构 的紧密程度与对比衬托。一幅好的线条的作品要靠自己去营造, 在组织线条的过程中,理解和经验是不可少的。平时我们要多看 些用线条造型的画,学习别人组织线条的方法,还要对物体的内 部结构和外在表现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才能在训练中逐步取得组 织线条的经验。整个作画过程,尽量不要或不用橡皮檫,逐渐培 养自己的敏锐感觉。线条的表现力很强,线的直曲,刚柔,流畅,顿挫等变化, 则可用于表现物体的质感,丰富物体的内涵。根据对象的不同特 点运用不同品格的线条,可达到表现的目的,如坚实朴质的物体 宜用粗浓刚直的线条去表现,光滑轻巧的对象宜用纤细曲折的线 条去描绘。此外,单独的一根线是不成形的,一根线再好表现力 也是有限,而一组有相互关系的线却可以构成各种感觉,线与线 之间可以形成很丰富的对比关系,造成曲直,方圆,软硬,薄厚 的韵律;细腻,粗糙,畅快,断续的节奏,还可以造成飞扬,挺拔, 丰满圆浑,古朴遒劲等许多审美感受。 对物体的形体结构,体面转折,体块起迄关系的表现,用线要明确肯定,多用实线,其它 部分则相对减弱,多用虚线。对物体形体的空间表现,则采用前 实后虚,前重后轻,前粗后细等线条的变化予以表现。适当地运用一些淡的色调加强空间、体积或是固有色的表现 是允许的,有时也是必要的。这些淡色调可以用线条紧密排成, 也可以用柔和的色块,特别是要防止色调和线条互相脱节。以少 许明暗色调相结合作为一种表现手段,当然,在这里明暗色调的 运用只是服从于形体结构的,而起主要作用的还是富有轻重虚实 变化的线,特别是加重线的运用,明确而清晰地表现了坚实的形 体及其自身的体积空间。以线为主,辅以色调,可以达到圆满的 造型效果,大师们的素描作品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这方面的示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调整与完善 在作品完成的最后阶段,我们要搞清画面的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整这一具体方式,来使作品达到各 种关系的和谐。调整是对局部状态的改动,以适应周围关系的, 它的任务不在于画完整某一部分,而是在加强或减弱之中完善这 种关系,使各部分获得怡到好处的融合,给予它们在整体中应有 的位置。这一调整阶段不仅是关系以处理得当或画面润色的事情, 而且是对艺术理解的深化过程。局部是整体的一部分,局部存在于整体之中,而整体又通过 局部的具体性获得的,作品都是由不同层次的局部按其特定次序 排列而构成。就整体的一部分而言,局部是不完善的,但就部分 的念义而言,局部又都各自保持某种程度的相对自我性,表达着 作品的部分含义,这也是其所以成为部分的真正特征。部分与部 分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彼此依存的关系。各部分的自我特征 是与其它部分比较而存在的,它同时又能决定其它部分的特征。 找到正确关系的关键是学会把握分寸,只有把握画面的分寸才能 使作品日臻完美。
四、设计素描在教学中的思考
在设计基础教学中,设计素描作为一种重要的培养及训练手 段,我们提倡以培养设计的实际需要为目的,认为应着眼于创造 性思维,以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及创造能力。 设计艺术范围的广泛性,使得设计素描教学涉及许多方面的 课题。如何从设计的角度,有效地进行设计素描教学,来发展设计所需要的造型能力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设计素描的教学与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美的角度来表示表现物象:设计意念的表达主要是 通过视觉化的方式来达到, 而视觉化活动就包括了表示和表现两 种能力。而这两种能力的训练,主要是训练学生在视觉的设计表 现中所需要的绘画表现能力,同时又是对学生视觉因素的提取、 归纳、综合、组织及形式构成能力的训练。比如可以开展一些以 表现形式美的造型课,让学生抛开传统的表现形式,而自己观察 感受创作,独自表现画面最美的部分。
(二)用形态观点去考察捕捉设计:设计由于受社会、经济、 文化、生产等条件的制约,必须在充分地考虑社会、文化、经济 以及生产技术的前提下,在一定的设计意念引导下进行造型表现, 设计中的形态创造是在各种因素的限制中所进行的造型表现,并 且完全是一种综合性工作。对于设计师来讲,不从限定的因素出 发把握形态的创造方法,不具备丰富的形态语汇是不可想象的, 而从设计的功能和实用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形态的理念、形成、 机能、视觉心理效果,是获得基本的设计技能及造型表现的有效 方法,通过设计素描的“草图”,能借此可以发现新的创意及领 悟美的形态的能力和技巧。设计人员必须培养这种形态的敏锐观 察、分析和表现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美感的意识,应 用于设计中的表现。在高职高专设计素描教学教学实训中,不妨 专业化细分,如服装专业的就以表现服装人物造型基础为主,培 养学生在专业造型上的能力,突显专业创造与应用能力。
(三)以人的知觉规律为中心去思考研究自然:设计素描的 训练作为一门造型的基础科目,若以设计的形态观点为原则,其 本质上是一种自然研究。设计素描的训练应该说反映了对自然多 方面的探索功能。如果从设计的角度来理解造型的基础,是以取 得理性与感性的共同发展为目的,那么,同其它造型基础科目比较, 设计素描是一种浅层次的直觉训练,并以此来发展视觉化的绘画 技巧和造型素质,同时,也为向深层次的理念训练和设计意念的 实现创造必要的基础。比如,在素描教学中引入设计创作理念, 创作与素描相结合,在创作中提高造型能力,一举两得,学生也 会觉得学习素描有意思。
五、如何提高对线的理解与运用
要提高对线的理解和运用,除了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以外, 应从以下三点来理解和感悟:
(一)加强对线的实践:主要是对线有计划有科学的不断的实践。
(二)观察感受生活中自然物象的变化启示
古人言 :“外师造化”。其实是“人化自然,自然人化”的过程, 我们的身体在自然法则的控制之下运动,我们无时无刻不受自身 或外因的作用,我们通过观察自然,体验和感受自然之美,将心 灵感受转变为视觉形式,在自然运动规律中总结出规律与方法, 以使作品来于自然,却高于自然的理想化的美。为什么我们看不 见物象中的线?是我们忽视了结构和其内在的节奏。比如水,本 是平面的视觉感受,但白描中却勾出了平行线来表现“吹皱春水”, 勾出了狂乱的线来表现“狂风巨浪”。这些线的出现,根本不可 能在水的表象中看到,但作为水的结构的节奏,却确是有着平行、 曲平行、狂乱交叉等等的。又如烟和云,本是没有形的,但在中 国画中的线描却强化为了飞动的线!这些,即是从生活物象的提 取出来的,我们如果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线的存在,客观对象和自然, 与生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三)吸收中国画线条艺术的养料 中国画的线条,千变万化,若无穷尽,着重表现线自身的变化所产生的趣味。不仅体现纯素描的白描中,更体现写意水墨画 与工笔重彩的造型中,运用腕力操纵笔的运动所产生的力变化, 形成线条轻重,偏正直曲 ,抑扬顿挫的不同效果,造成出“十八描” 程式,精确表现结构的来龙去脉,动势气韵,质量感。顾恺之的《女 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中的线描如“春蚕吐丝”、“游云浮空”,《八十七神仙卷》中的线异常圆浑而富动感;陈老莲的线内在富 有内涵。线描写实的技法发展到高峰,使线描演化成具有独立审 美价值的形式美,由于不同新笔法的出现,形成多种风格,从单 一走向多元。以线作为造型手段的中国画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 向中国传统绘画学习,有助于帮助我们提高线在结构造型中的表 现力。
(四)借鉴西方绘画中线的精华: 西方绘画中的线,着重表达对象,它的准确度是惊人的,它的价值在于体现在所属形的表现上,不注重线自身的变化性,中 国的绘画以线造型是线的绘画,以线造型的绘画不只出现在中国, 埃及,希腊,巴比伦,印度,美洲的玛雅文化也都有以线造型的 绘画精品存在,欧洲不少大师,如达芬奇,安格尔,毕加索,马 蒂斯等都曾用线创造了不朽之作。米罗的线画具有天真,纯朴的美, 马蒂斯的线具有简练,单纯的概括美。与此相反,蒙得里安利用 直线的分割,追求立体的几何空间最有效地使用直线所特有的多 种性格,发挥直线与横线的异样的感情,创建着线的立体世界。 他在直线的框架结构中,顺着科学时代的合理主义,追求有秩序 的理性美。我们在建筑或工业设计,多侧面的生活中会找到它的 影响。西方文化艺术灿若星晨,这些大师们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 养料,我们要善于借鉴西方绘画中线的精华,在绘画实践中不断 加深对线条的认识,掌握用线规律和技巧,真正使线条成为自身 感情的媒介,心灵的琴弦。不断地艺术实践,可以创造着线的美,也会发现着线的新表 现力。
参考文献:
[1] 朱万芳编著.素描 [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 成 佩 主 编. 美 术 之 友 [M]. 上 海: 上 海 文 艺 出 版, 1995:12
[3] 王中义、许江编著.从素描走向设计 [M].北京:中国 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4] 周度其著.素描入门 [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5
[5] 刘剑虹著.素描——具象研究 [M].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4
[6] 张争、叶强编著.素描基础教学 [M].重庆:四川美术 出版社,1998
论文作者:王麒霁
论文发表刊物:《红地产》2017年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
标签:素描论文; 线条论文; 造型论文; 形体论文; 结构论文; 关系论文; 物象论文; 《红地产》2017年7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