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需要和需要范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利益是重要的社会现象,认识人类社会必须认识利益问题。需要是利益的前提和基础。研究利益必须首先研究需要,认识利益的本质必须首先认识需要的本质,确立利益范畴必须首先确立需要范畴。
一、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
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与利益理论是一致的。认识需要有必要重温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重要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是马克思制定劳动力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危机理论的重要基础理论。1842年10月15日,马克思任《莱茵报》编辑期间,遇到了经济问题,并接触到需要和利益问题。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谈到德国的状况时指出:“在这里,实际生活缺乏精神内容,精神生活也同实践缺乏联系,市民社会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是它的直接地位、物质需要、自己的锁链强迫它,它一直也不会感到普遍解放的需要和自己实现普遍解放的能力。”(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66页。)在这里,马克思已经提出了物质需要概念。在1844年4—8月写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比较详尽地论述了需要问题,提出了社会的需要、肉体的需要、工人的需要、文明的需要和粗陋的需要、人的需要、利己的需要、交往的需要、自然的需要等概念。如果把马克思的需要概念作大体分类的话,可以概括为这样几大类:自然的需要(肉体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工人粗陋的需要和富人考究的需要;劳动的需要和谋生的需要,等等。在马克思主义成熟的著作《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在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的同时,指出:“感性的印象和自私的欲望、享乐和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5—166页。 )这就为需要理论打下了深厚的唯物主义基础。马克思在50年AI写作作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首先,他指出了必要需要概念,把必要需要和必要劳动联系起来;其次,阐明了社会需要概念的基本含义。他指出,在商品社会中,人们不是为了自己的直接需要而生产,而是互相为对方而生产,于是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04页。)还有, 阐述了奢侈需要与必要需要的对立和互相转化。最后,指出了需要总量是使用价值的尺度的观点。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有三个最重要的观点: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人的需要是社会需要,需要产生社会关系;生产决定需要,需要推动生产。
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马克思在提到人的需要时指出:人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人的“内在规定性”。需要是生命活动的表现,具有众多人的需要的人,“同时就是需要有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的人,在这样的人身上,他自己的实现表现为内在的必然性、表现为需要。”(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9页。)人之所以为人, 就表现为具有人的众多需要这一“内在的必然性”。人作为有生命活动的社会存在物,只要具有生命,是活生生的人,生活在社会上,他就有需要,需要吃饭、喝水、穿衣、住房……,需要维持生命运动的必需品;在解决物质生活资料的基础上,还需要识字、读书、欣赏艺术……,需要维持精神活动的必需品。这就是说,需要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表现,只要有生命活动的人,就有需要。需要是人的本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的基本规定。
人的需要是社会需要,需要产生社会关系。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页。)需要是人的本质,而人的本质又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的需要是社会需要,需要具有社会性。需要同时又产生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还曾明确地指出,人们的社会关系也是由人的需要产生的,是人的需要的现实产物。他说:“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39页。)真正的社会联系并不是由反思产生的,它是由于有了个人的思想和利己主义才出现的,也就是个人在积极实现其存在时的直接产物。但是,需要作为人的最基本的本质规定,也不是孤立的、静止的、抽象的存在,它也总是在对象中,在与对象的联系中表现为现实性,来确立人的需要本身,并不断地变化发展,时时更新,日益丰富。马克思是从需要的社会性质来认识需要的。
生产决定需要,需要推动生产,从而生产与需要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发展。马克思阐明了需要的作用、性质和需要的发展机制。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对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进行了更为全面、系统的阐述。他们认为,“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第31页。)这句话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人要生活,就必须从事满足生活本身的生产活动,生产决定生活需求;二层正是人的需要推动生产,也就是说需要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生产决定需要,需要推动生产。生产与需要、需要与生产的相互作用决定人们之间的物质联系,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形成历史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人们之间的物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采取新的形式,”从而形成历史。(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第34页。)他们认为,需要是发展变化的,“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其社会制度。”(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8—49页。 )生产决定需要,需要既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同时需要又是为生产与分工所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需要在社会发展中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但同时它又是一个被决定的因素,“需要取决于分工以及由分工产生的人们所受教育的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59页。)他们认为,满足需要的不平等产生于占有的不平等, “人们的头脑和智力的差距根本不应引起胃和肉体需要的差距”,(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637页。)在未来应以“按需分配”来代替“按劳分配。”他们还认为,自人类由于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而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在生产力发展的低级阶段,人们的发展形式只能是“一些人靠另一些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一些人(少数)得到了发展的垄断权;而另一些人(多数)经常地为满足最迫切的需要而进行斗争,因而暂时(即在新的革命的生产力产生以前)失去了任何发展的可能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07页。)由此,论述了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需要的阶级性。
二、人的需要的实质及其特点
需要并不是人这一“社会动物”所独有的本质。在地球上,作为物质运动的生物形式,自产生以来就具有一定的需要,需要反映任何生物物种对于外部环境的物质要素、能量要素和信息要素的依赖关系,而掌握这些要素是它们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任何生物都必须通过摄取同化、新陈代谢,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才能维持自身与环境的平衡,生命形式才能得以存在和延续,需要是任何生物的生命表现。生物作为需要主体能够对维持其存在和发展的要素作出独立的、有选择的反应,所谓生物维持其存在和发展的要素就是需要客体,即需要对象。需要主体与需要客体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这种矛盾表现为生物还没有掌握需要对象,这种矛盾需要生物通过积极的行动来掌握需要对象,通过满足需要来得到解决。生命与需要是同一的,没有需要,就没有生命,这是任何生命有机体的共性。生命的外部物理环境是生命需要的客观物质基础。但是,人作为自然界最发达的生物物种,是崭新的需要体现者,他的需要发生了根本飞跃,从而与自然界一般动物的需要区分开来。
众所周知,人的需要同其它生物需要不同。首先,动物是通过本能来满足自身需要以维持其生态平衡及生命延续的,一般来说,动物的需要永远是被动的、不自主的、下意识的。但是人的需要却是一种主动的、自觉的、有意识的需要。人是主动地改造自然,主动地向自然摄取需要。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其次,动物的需要虽然对外界环境能够适应,但只限于与其生命形式直接相关的范围之内,永远不会超出维持生命存在的自然生理需要的范围,它的需要对象(在没有人干预的情况下)也永远指向自然物。而人是通过生产生活资料的劳动活动来满足其需要的,尽管这种劳动在人类祖先那里是极其原始和简单的,但当他们举起第一块石头朝另一块石头砸去,以便使它更加锋利合用的时候,就冲破了动物本能活动的牢笼,使他们超越了动物的纯粹的自然生理需要,需要的对象超出了纯粹自然生物的范围,使人的需要具有了动物需要所不具有的崭新而广阔的内容和属性。最后,人的需要不仅受自然物质条件的局限和制约,而且还受社会条件的局限和制约。动物的需要来自外部自然环境,而人的需要则不仅来自外部的自然物质环境,还来自人自身的社会环境。社会条件、社会环境对人的需要具有相当的制约性和影响性。
第一,人的需要产生出真正的社会联系,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的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因此,上面提到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是由于有了个人的需要和利己主义才出现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4页。)人的需要产生社会联系,而这种真正的社会联系即是人的本质。动物的需要不可能产生出真正的社会联系。
人是通过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的,而进行劳动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人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主要是生产关系中从事劳动活动的,人的劳动就是社会劳动。劳动的社会性,即满足需要方式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的需要的社会性。首先,人的需要是社会地生产出来的需要。动物的需要是由动物的生理结构和本能决定的。人的需要虽然以其生理需要为基础,但主要是社会地生产出来的需要。人的需要首先取决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人们必然具有不同的需要。就个人需要而言,也是由他在该社会中所处的经济、政治地位,所受的文化教育,以及社会、家庭等各种环境所决定的。人的需要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其次,人类个体的需要必然上升为社会需要,同时也就成为社会性需要。任何个体需要都离不开社会需要,同时就是社会需要。尽管人的需要是由个体需要构成的,但个体需要必须通过社会形式来满足,必须形成社会需要。一方面,个体需要本来就具有社会性,就是社会性需要。另一方面,社会需要是个体需要的有机总和,它制约着个体需要,制约着个体需要的内容及其满足程度。从历史上看,除原始社会以外,社会需要总是在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需要,这种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之间存在着矛盾,有时这种矛盾甚至是极其尖锐和根本对立的。尽管如此,社会需要依然是个体需要的必然形式和实现个体需要的必然中介。
第二,人的需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具有无限发展性。人与动物需要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人的需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固定的水平上。动物则不同,除非外界给予它更新的条件,否则它的需要永远表现为一个水准。人的这种需要的无限发展性是由满足需要的方式和能力—生产力的无限发展所决定的。生产力的无限发展为人的需要的无限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前景。“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94页。 )“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第32页。)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需要无限发展的基础,但就人的全部需要而言,其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社会实践无限发展的过程。人们通过社会实践(生产实践是基础)来满足需要。第一个需要的满足和满足这一需要的实践活动又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会促使人们去进行新的社会实践,这是一个不断反馈、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第三,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具有无限丰富性。人和人的生产是多方面的,从而人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人的需要要求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需要十分简单,动物的需要使动物只生产其自身,只生产它和它的幼仔所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不仅仅只受肉体需要的支配来进行生产,并且在不受这种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将生产自身生存的环境。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由于人的需要的无限发展,必然导致人的需要日益丰富和全面,这是人的需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和沉积的结果。从物质需要来看,维持人生存的自然需要逐步摆脱其原始形式而不断得到丰富。如食物不仅仅满足充饥的需要,还有适合各种口味的需要,因而使食品的种类繁多;衣服也不仅仅是遮体御寒的需要,还必须以其款式、色彩等满足一定的审美需要,成为美的需要。随着物质需要的不断提高,人还具有日益丰富和全面的精神需要,如社会交往、感情交流、审美情趣、文化教养以及实现自我等需要。人的需要的无限丰富性是以生产和其他社会实践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同时也促进生产及其他社会实践的全面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第130页。)
第四,人的需要是一个历史过程,具有历史性。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是无限发展、无限丰富的,同时人的需要也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人的需要的历史发展大体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原始社会时期,在这个阶段,社会生产水平很低,需要的对象往往直接取自大自然,人的需要也是低级的、简单的、粗陋的。第二个阶段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在这个阶段,社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人的需要也进一步丰富。但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力还是较低下的,生产的产品也是极其有限的,人们的社会需要较为单纯、简单。第三个阶段是高度商品化的社会,在这个阶段,由于产品转化为商品以及商品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人的需要越来越多样化。人的需要范围大大扩大,不再直接取之于自然,人为的需要对象越来越多。第四个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品经济阶段,在这个阶段,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异常丰富,人的需要更为多样化、丰富化。人们的需要发展就呈现出这样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第五,人的需要内容是客观的,形式却是主观的,具有主体能动性。人的需要的主体能动性就在于,人的需要处于不断实践——需要——再实践——再需要的无限往复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创造出自己新的需要,而且创造出新的满足需要的方式。人的需要具有主体能动性,就在于人的需要是通过人的主体来实现的,是同人的主体能动性分不开的,需要必须通过人的肉体感官来实现,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来实现,人的需要实际上是一种有意识的能动的需要。比如,那些与人的肉体生存直接相关的需要如饥则食、渴则饮等需要,都要“通过头脑感觉到饥渴引起的,并且是由于同样通过头脑感觉到的饱足而停止。”(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228页。)动物的需要只是对它所依赖的物质、能量、信息要素作出有选择的自然生理的反应,而人的需要则是对这些依赖的要素进行主体能动的反映。人的需要正是在这种反映的基础上,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行动来获得满足的。经过亲身实践和需要满足的体验,人们会在思想上对自己的需要有更加深刻的反映,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即创造出新的观念上的需要对象(这种需要对象也许在现实世界中还不存在),以进一步推动人们为满足新的需要而进行实践。动物的需要至多是在自然生理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有方向的需要探求,而在人的需要中则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和对世界进行实践改造的需要。人的需要包括对工具的需要,而动物则没有这种对工具的需要。为了征服自然界,人不能只靠自己的躯干,人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创造出工具,用以延长自己的肢体。富兰克林把人说成是“制造工具的动物”。因此,人的需要更有积极主动的性质,动物的需要只有消极被动的性质,人的需要具有动物的需要所不能比拟的主体能动性。
第六,人的需要的谋取、满足过程就是人的实践过程,具有实践性。首先满足人的生活需要的生产劳动过程就是人的实践过程。人对需要的谋取过程、分配过程、消费过程也都是人的实践过程。所以人的需要过程就是人的实践过程,人的需要具有实践性。马克思说,人的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也是在物质生产实践的意义上说的。
以上是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的一些主要区别。到底什么是人的需要?人的需要的实质是什么?有一种看法把需要看作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一种匮乏感,即“人感到缺乏点什么”;还有一种看法则把需要定义为“人们对外界对象的依赖关系”。前者重在强调需要的主观性,后者着重强调需要的客观性。其实,人的需要是从一般动物的需要发展而来的,与动物的需要既有联系,又有着质的区别。
第一,人的需要是以人直接依赖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为客观基础的。
人作为有生命的物质实体,必定和一般动物一样,依赖外部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要素,只有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人才能存在和发展。但是,人作为自然界高度发达的生物——社会动物,对客观外界的依赖关系比一般动物要复杂得多。人不仅直接依赖外部自然的诸多要素,还必须依赖各种人化自然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不仅依赖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还必须依赖社会精神生活条件。人对外部环境的依赖具有更广泛的内容和更复杂的关系,这些是动物所不具备的,从而使人对客观外界的依赖与动物对客观外界的依赖区分开来。人所依赖的外界的客观环境、及人的客观外界的物质依赖关系,是人的需要比动物的需要更为复杂、丰富的客观基础。
第二,人的需要是对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的依赖及其关系的有意识的、能动的反映。
人的需要具有能动的反映,这是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的根本区别之一。动物只是对那些与其生命存续的至关重要的条件做出反应,这一反应的基础是其生物的自然本能。所以,作为同一种类的动物,其需要是同一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一窝蜂实质上只是一只蜜蜂,它们都生产同一种东西。”(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95 页。)这是因为它们的需要是同样的。而人的需要则是对物质、精神生活条件的能动反映,是以人脑的意识活动为指向的,因而使人的需要带有个体性、主体性。客观外界是复杂多样的,人的个体自然差异也是复杂多样的,同时不同的人对客观外界的依赖的反映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由于环境和主观因素的作用影响,在周围环境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人的需要内容和层次是千差万别的。人的需要不会象动物那样,同一种类的动物,需要都是同一的,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需要。也正是由于人的需要在主观形式上表现为是对客观外界依赖关系的反映,所以人才有那些虚幻的需要,如宗教信仰的需要、神奇幻想的需要等。这些需要有的是因为人对客观外界的依赖关系做了颠倒歪曲的反映,有的则是在反映客观外界时插上了幻想的翅膀,这更是动物的需要反应所不能比拟的。
人的需要是需要主体对需要对象的能动的明确指向,这是任何人的需要的基本特征。“饥饿是自然的需要;因而为了使自己得到满足、得到温饱,他需要在他之外的自然界、在他之外的对象。”(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8页。)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是这样, 精神需要也是如此。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就需要能使其满足的精神需要对象(如电视、录音机)等。人的需要都是明确地指向物质的、精神的需要对象,这是以人对物质、精神等生活条件的能动的反映为基础的,这说明人的需要具有一定的主观形式。需要是需要主体与他所依赖的需要对象之间的一种矛盾关系,是需要主体对这些需要对象感到匮乏,因而需要它们,这表明需要主体与需要客体的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关系。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使需要主体积极地活动,掌握其需要对象,从而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
第三,人的需要在内容上是物质的、现实的、客观的,在形式上却又是主观的。
人的需要是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为客观基础的,人所依赖的需要对象都是实实在在的物质生活环境、物质生活资料以及所派生的精神生活资料,比如食物、住房、交通工具、电视、电话等等,所以人的需要的实际内容都是物质的、现实的、客观的。然而,人的需要又是积极的、能动的、有意识的需要,是以对需要对象的主观指向为表现的,所以人的需要在形式上又表现为意向、情欲等心理上、思想上的主观的东西。
关于需要范畴,可以从生理学、生物学等各个学科角度来下定义,但我们这里是从历史观的角度来研究需要范畴。从历史观角度来分析,人的需要实质上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表现。但人的需要又同动物的需要不同,人的需要是社会需要,是积极的、能动的社会需要。人是社会需要的主体,人所依赖的生存、发展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则是社会需要的对象。人的需要反映了对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精神生活条件,诸如自然地理环境、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及其派生的精神生活资料的一种直接依赖关系。人的需要在内容上是物质的、现实的、客观的,在形式上却表现为一种心理活动、主观意愿。因此,人的需要是人所具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的对需求对象的反映、指向、谋取、吸收和满足,表现为人对外部需要对象的一种直接依赖关系。
人对客观外部需要对象的依赖,表现为人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对精神生活资料的一种依赖关系。当然人对他人、对社会群体的依存关系,也是一种需要,如感情需要、婚姻需要、情欲需要、结社需要等。人对客观外界需要对象的依赖,也同样表现为个体对社会群体的依赖关系。由此看来,需要并不是一种主观的产物,不是一种任意的想象,而是客观外界同人的主体世界发生的一种必然联系,是人对客观外界的一种必然的、客观的依赖。
有人认为,承认人的需要这种形式上的主观性,会滑到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潭中去。实际上,这种认识是不对头的,承认人的需要的形式上的主观性,并不等于说需要是一种主观的产物,更不是说需要是人的任意想象和随心所欲。需要作为人对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的直接依赖,它的内容必定是物质的、现实的、客观的。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着、制约着人们的不同需要。当然,如果只承认人的需要的客观基础,看不到它的主观性,就不能说明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的根本区别,就不能说明人的需要的特点,这样就会走上机械唯物主义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