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筋散自拟方早期烫熨治疗配合偏瘫肢体早期被动训练护理预防卒中后偏瘫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论文_李媛

(广西柳州鹿寨县中医医院脑病科 545600)

摘要:目的 研究舒筋散自拟方早期烫熨治疗配合偏瘫肢体早期被动训练护理预防卒中后偏瘫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132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舒筋散烫熨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住院21d LDTV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LDTV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0.2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舒筋散烫熨治疗可以有效的预防和减少LDVT发生,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关键词:脑卒中;静脉血栓形成;舒筋散烫熨

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是指静脉血液因各种原因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的凝结,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引起下肢肿胀、疼痛、皮炎、色素沉着、淤滞性溃疡等[1]。LDVT是脑卒中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主要是因为活动减少和长期卧床导致的,多在发病后1~2周内发生。一旦发生LDVT,不仅加重患者的痛苦,同时可能导致患者残疾,甚至发生肺栓塞而危及生命安全[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132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脑卒正诊断标准,并经MRI和头颅CT确诊;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侧下肢肌力3级以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3例。其中观察组男352例,女311例,平均年龄(62.3±7.4)岁;脑梗死486例,脑出血177例。对照组男369例,女264例,平均年龄(63.1±7.6)岁;脑梗死499例,脑出血16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具体来说,使对照组患者接受神经内科疾病常规治疗、原有慢性疾病的药物治疗,配合常规护理、偏瘫肢体的康复训练。连续治疗3周并观察疗效。早期被动训练的内容包括:(1)入院后给予弹力长袜,穿在双下肢,每天睡醒后穿上,睡觉时脱下。选择时依据患者情况,松紧适宜;(2)瘫痪肢体被动训练时,护士左手固定踝部,右手握住前足,进行踝关节屈伸运动,30~35次/min;对腓肠肌进行自上而下有节律的挤压,挤压1s放开1s,交替进行;抬起肢体后左手扶膝下方,右手手心抵住足底跖趾关节,进行髋关节、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同时进行髋关节的外展、内旋、内收、外旋活动。

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山加用舒筋散烫熨进行治疗。舒筋散组方的构成成分包括红花20g、桃仁30g、制川乌20g、制草乌20g、威灵仙20g、独活20g、桑寄生20g、杜仲20g、牛膝20g、木瓜20g、防已20g、海桐皮20g、半枫荷20g、延胡索20g、鸡血藤20g、羌活20g。水煎,每日一剂,打粉装袋,隔水蒸1小时,自然冷却至40-45℃,烫熨偏瘫肢体,并予循经拍打偏瘫肢体肌肉。连续治疗3周并观察疗效。

1.3观察指标

观察组两组患者的LDVT发生率。LDVT发生率是指入组患者在3周观察期间被确诊为LDVT的例数占总例数比率,主要是通过临床症状及血管彩超明确诊断。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研究中,观察组的LDVT发生率为0%。对照组的LDVT发生率为0.2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下表1所示。

3讨论

导致脑卒中患者发生LDVT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液流变学、血小板等。脑卒中偏瘫患者并发LDVT将会增加患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一般认为LDVT在脑卒中后1周内形成,而且大部分血栓发生在患侧下肢[3]。脑卒中偏瘫患者易发LDVT,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本来正常活动的人突然长期卧床,肢体活动或者重力因素对正常静脉循环的维持作用消失;长期使用脱水剂,导致患者的血容量减少,并使血液粘稠度增加;患者肢体瘫痪,导致其肌力大大降低,对血管的支撑作用降低;血液回流不畅、血管受压等因素也会诱发脑卒中患者发生LDVT。

LDVT的危害不仅在于其的死亡率,其发病后30天内反复住院的比例也在增加。因此,在预防卒中后LDVT的形成是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目前现有的预防手段主要有加强护理、良肢位的摆放、早期康复介入被动康复训练、空气压力波治疗及对卒中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糖尿病的控制等,但是由于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较差,卒中后患者LDVT的发生率仍在增加[]。因此迫切需要寻求一种有效的预防卒中后LDVT的方法,降低LDVT的发生。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应用中,总结经验及不断创新,舒筋散是我科应用于烫熨治疗偏瘫肢体的方药,具有很好的疗效。

在中医中,下肢静脉血栓属于“股肿”、“脉痹”、“黄鳝痈”的范畴。卒中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由于久卧,久坐,气血运行滞缓,或外伤手术损伤筋脉,气血运行不畅,以致瘀血阻于络道,脉络滞塞不通,营血回流受阻溢于脉外,流注下肢而成。舒筋散方中制川草乌、辛温,通经活络止痛为君桃仁、红花活血化疲为臣药独活、桑寄生、牛膝、防己、杜仲、木瓜、海桐皮舒筋活络、益肝肾、强筋骨之功,起佐助之功灵仙以其辛散温通,性猛善走,通行十二经脉,通经止痛,起引经药作用。再加一味壮药半枫荷活血消肿,通络同时预防梗阻后脉络不通形成肢体水肿。全方共奏温补阳气、温经通阳、活血通络、舒筋强肌之功效,可使阳气通达,疲血痰浊得以清化,则脉络畅通,血流循经,不易出现股肿。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LDVT发生率为0%。对照组的LDVT发生率为0.2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舒筋散烫熨治疗可以有效的预防和减少LDVT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海娟. 脑卒中后偏瘫病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60).

[2]应海丽,江崇凤,张丽艳.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在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疗效观察[J]. 实用临床医学,2017,18(8):88-89.

[3]龙红丹. 护理干预对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 当代护士(中旬刊),2017(3):16-17.

[4]刘雪芳,张红梅,苗凤茹. 神经内科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8):17-20.

论文作者:李媛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7

标签:;  ;  ;  ;  ;  ;  ;  ;  

舒筋散自拟方早期烫熨治疗配合偏瘫肢体早期被动训练护理预防卒中后偏瘫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论文_李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