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活动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_社会因素论文

论教育活动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_社会因素论文

论教育活动在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活动论文,过程中论文,作用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04)06-0090-05

在我们对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考察后便不难发现,教育活动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民族形成的原始推动力之一,又是民族这种社会现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演变的重要因素。具体地讲,教育活动在民族的形成过程、发展过程和消亡过程中都曾发挥、正在发挥或将要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教育活动对民族形成的影响

民族是人们历史上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稳定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主要与两种历史事象同时发生和彼此互动。其一是与人类社会出现的等级、阶级,并向阶级社会过渡相联系。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两次大分工,出现了私有制、产品交换和阶级分化等过去没有的社会现象,使以地域关系为基础并有着共同经济文化特征的原始民族得以形成。其二是与原始部落制度向国家制度过渡相联系。这期间,原始部落制度出现裂痕,使过去那些地域活动范围极为有限的部落向活动范围十分宽阔的民族过渡。

一般而言,稳定共同体的发展经历了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等几个发展阶段。各个阶段相互联系、相互区别和相互衔接,呈现出一定规律性的运动变化过程。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对民族最初形成的一般规律进行过论述。他认为:“劳动本身一代一代地变得更加不同、更加完善和更加多方面。除打猎和畜牧外,又有了农业,农业以后又有了纺纱、织布、冶金、制陶器和航行。同商业和手工业一起,最后出现了艺术和科学;从部落发展成了民族和国家。”[1]当然,上述民族形成的过程来自于对比较典型民族发生过程的考察。事实上,由于社会历史环境的不同,又由于世界上各个地区最初人类实践活动的差异,民族形成的方式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既有从部落形成为民族的;又有几个民族相互融合而形成民族的;还存在着由氏族部落直接过渡到民族的形式。除此之外,不同种族和不同信仰人群之间的通婚也是形成新的民族的途径。民族形成过程中的这种多类型特点,为我们研究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

虽然民族形成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就民族最终形成的状况而言则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即民族形成后一般都具有的相对稳定的共同特征。按照斯大林给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下的定义,所谓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着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斯大林给民族下的定义虽然在理论界存有争议,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用这一理论研究民族形成过程中教育活动的作用问题。

从民族所具有的以上四个基本特征出发,我们可以得到教育活动在民族形成过程中作用的认识。民族特征的形成与教育活动息息相关,尽管这一时期教育活动更突出地表现为濡化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活动是使民族特征从雏型到成熟不断演变的重要因素。没有教育活动,民族特征就难以形成;没有民族特征的最终确认,民族的最终形成也是不可能的。

1.形成稳定共同体的共同语言离不开教育活动。大家知道,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活动的工具,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共同语言。从民族形成的最初过程来看,它是随不同氏族、部落经历长期发展而形成的,其间难以避免地存在着使用不同语言的社会群体向使用共同语言的新的群体的转化过程。尽管在共同语言形成过程中会产生不同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借用,甚至还可能出现一种与原氏族和部落所使用语言不同的新的语言。但是,共同语言的产生却成为民族形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语言的这种演化越复杂,越丰富,形式越多样,在客观上也就越说明教育活动在形成共同语言中的作用不可缺少。因为如果没有有意识的传授过程,原有不同氏族、部落的异种语言便难以保留和发展,新的共同语言要素也就难以发挥和保持。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教育活动,旧的稳定共同体内难以接受新的共同语言要素;没有教育活动,新的稳定共同体内新的共同语言也就难以最终形成。

2.形成稳定共同体的共同地域离不开教育活动。共同地域是指单一稳定共同体共同居住的地区,是单一稳定共同体赖以生存的物质空间和物质条件。从历史演变来看,居住在同一地区的社会群体,会因为迁徙和地域范围的变化而发展成不同的民族;而不属于同一共同体的社会群体,也会因地域范围的扩大而逐渐成为同一稳定共同体的社会成员。

谈稳定共同体的共同地域问题,必然涉及国家问题。从区别上讲,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实行统治的机器;而民族则是稳定的共同体。从联系上讲,一个民族既可以成为一个国家,也可以分属不同的几个国家。多个民族同样可以成为一个国家中相互依存的成员。可以看出,民族形成中的这些特点,在客观上决定着前国家形式对不同经济文化群体的教育政策。在单一经济文化群体中,教育政策只可能是单一的教育政策;而在多经济文化群体中,教育政策的表现形式则可能具有多样性。即在一个国家形成过程中存在着既有针对主体经济文化群体的教育政策,又有针对非主体经济文化群体的教育政策。

对单一经济文化群体而言,当它处于单个的前国家形态时,教育政策是政权实施统治的一部分,政权管理和教育活动达到完美和谐。而当这一经济文化群体处于多个前国家形态中时,它的一部分可能在前国家形态中以主体经济文化群体的身份接受社会主流文化的教育;而它的另一部分则可能在另一个前国家形态中以非主体经济文化群体的身份接受社会主流文化教育,而将本民族共同体的社会主流文化排斥在外。无论是哪种情况,教育活动都是前国家形态实施其政治统治的一部分,起着其他社会现象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它的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教育活动对一定范围内的不同经济文化群体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使相对稳定区域内的不同经济文化群体和睦相处,在调整人际关系与国家政权关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3.形成稳定共同体的共同经济生活离不开教育活动。共同经济生活是民族诸要素中最具特点的要素,是指相同经济文化群体内部经济上的联系性和相互依存性,表现在共同的经济类型以及共同体内部经济要素之间的有机搭配与相互分工等方面。它是民族赖以形成的物质基础,维系着稳定共同体的存在与发展。不难看出,无论是共同经济生活的形成,还是使这种已经形成的共同经济生活得到保持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活动的影响。通过教育活动,实现着稳定共同体内部经济要素的合理配置和趋同。通过教育活动,能够使共同体成员行为更加符合共同经济生活的客观要求,提高经济生活的质量,为民族共同体的演化提供驱动能量。

4.形成稳定共同体的共同心理素质离不开教育活动。稳定共同体的共同心理素质,是指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本民族所特有的心理状态,是一个民族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及地理环境特点等在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它通过语言、文化艺术、社会风尚、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以及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对乡土的眷恋等形式,来表现本民族的爱好、兴趣、能力、气质、性格、情操和自豪感等[2]。从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定义可以看出,在民族形成过程中,教育活动对稳定共同体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共同心理素质是从不同心理素质发展而来的,它经历了长时期的熏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可能排除人们有意识的传授活动;另一方面,既然共同心理素质由不同心理素质发展而来,也就不能排除人们有意识的选择和创造过程,对教育的内容及形式进行创新。因此,共同文化特点的形成,需要有意识的教育活动的参与;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同样需要有意识的教育活动在其中发挥作用。教育活动在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形成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当然,教育活动在民族形成中的作用,因为缺少实证资料,只能从作用与结果的相关性中去作上述描述和推断。但有一点是确信无疑的:没有教育活动,民族形成的历史便不会发生,即便可能发生也难以谈上发展。因为只有当相同经济文化群体的文化成果不但可能产生,并能得以保存和再发展时,民族的最终确立才可能变为现实。可见,教育活动与民族形成紧密相连,是影响民族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教育活动对民族发展的影响

民族作为一种社会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从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来看,主要取决于各民族的社会生产、分工以及交往程度。从民族发展的制约因素来看,主要受社会发展的制约。民族属性、民族结构、民族素质、民族关系、民族社会环境、民族自然环境等与民族的发展直接相关[3]。

民族发展与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具有相关性。民族根据人类社会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的特点,可划分为原始民族、奴隶制民族、封建制民族、资本主义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等五种主要类型。这五种民族发展类型各自具有特色且彼此区别,共同构成人类民族发展史中最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可见,民族发展具有阶段性和顺序性的特点。所谓民族发展的阶段性,是指民族随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这种进程相一致的并彼此区别的时代特征的总和。正是这种区别特征才形成了民族发展的阶段性和民族发展的不同类型。所谓民族发展的顺序性,是指相互区别的民族类型在其本质联系上表现出来的上下相接、前后相继的现象。这种发展特点,使民族发展成为了一个有规律的运动变化过程。

当然,民族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性只是就民族发展的一般性规律而言的,它不是绝对的。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有的民族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身发展条件的特殊性,跨越了民族发展的一般性发展阶段,呈现出跳跃式的发展状态,从而加快了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这是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特殊历史环境中发生作用的结果。

虽然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可以表现出多类型的特点,但就民族形态开始发生变化,不断完成量的积累,并最终引起民族形态更递的因素而言,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二是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斗争;三是各民族自身的整体素质。而这三个方面都与教育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

1.教育活动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的作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生产力是实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最革命、最基本的要素。正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才使生产关系发生变革和调整,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而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形成又成为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人类社会正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矛盾并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

社会的发展如此,民族的发展也有相类似的现象。由于社会的发展,一般都是表现为一定民族社会的发展,而一定民族的发展过程又都与一定的社会发展相联系。因此,民族发展与社会发展具有同一性。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不仅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决定着民族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因,又是民族形态发展变化的重要动因。

教育活动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中的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

第一,引起社会生产力变化的因素不外乎有三个方面:一是具有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二是与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三是人们的劳动对象[4]。可以看出,对劳动者来说,得到科学知识、形成生产经验和掌握劳动技能都离不开教育活动的影响。对劳动资料来说,生产工具的变革必须建立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才能够完成,这一过程同样离不开教育活动。对劳动对象来说,能够使劳动对象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以及新的劳动对象的形成等,同样离不开教育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来看,生产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分配形式。某一民族内部所形成的生产关系是这一民族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必备条件,缺少这个条件,社会生产和交换便不能进行,社会发展便成为一句空话。而维系一定的生产关系存在以及使劳动者适应一定生产关系的要求,则必须依赖教育活动。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以及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如果说教育活动在形成和维系一定生产关系方面还存在着某些间接影响的话,那么,教育活动对形成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影响方面,则更多地表现为直接的促进作用。不论是形成社会的各种观念,还是形成一定的政治和法律制度,都与教育活动密不可分,甚至有些方面就是教育活动直接作用的结果。

第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一个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并有效地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的高低,直接构成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程度。而影响人们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的因素则主要依赖于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如果人们对自然、社会、思维运动规律认识的程度高,有利于人类社会实践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也主要取决于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

2.教育活动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阶级斗争也是影响民族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来看,人类社会经历了从无阶级到有阶级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从这种意义上讲,民族也是伴随着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人类社会存在着阶级的情况下,阶级的对立往往是通过民族内部的对立来表现的。同属于一个民族的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彼此处于相互对立的统一体中,由于他们根本利益的冲突而形成阶级对抗,又由于他们相互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而使他们同处一定的社会结构中。正是这样一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抗的矛盾斗争,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实现着社会发展阶段的更迭,也实现着民族发展类型的转换。在一个民族处于对另一个民族实施政治统治的条件下,民族之间的这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抗的关系则有着更多的表现形式。

在有阶级对抗和有民族对抗的社会环境里,无论是在经济地位上处于上层的统治阶级,还是处于下层的被统治阶级,都不能离开教育活动。作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政治统治,一方面,必须在发展完善其政治制度的同时完成与这种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为其统治的合理合法性寻求理论根据;另一方面,还必须实施面对社区所有人的社会公众教育,为其统治的合理合法性进行辩护。作为被统治者,在经济利益严重不平等和没有任何政治地位可言的情况下,同样存在着为社会变革而制造舆论、寻求思想武器的过程。这些都离不开教育活动的作用。

教育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为一定的阶级和一定的政治服务,为一定生产关系服务的特点十分明显。一般而言,当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相对稳定,生产关系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教育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服务的功能就比较明显,教育活动为生产斗争服务的作用就会占据突出地位;当社会需要通过变革生产关系而实现进一步发展和解放社会生产力时,教育为阶级斗争服务的功能则占据突出地位。既存在着旧的教育活动竭力维护其旧有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方面,又存在着新的教育活动为推翻旧有生产关系和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方面。

可见,教育活动在阶级社会中通过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形式对民族发展产生影响。

3.教育在民族自身素质改善中的作用。民族素质的含义十分丰富,如果从教育的角度来考察,民族素质是民族群体或个体表现在知识、智力、能力等各个方面的要素的总和,具有综合性、发展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其基本范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是就民族整体而言,主要包括民族的文化素质、技术素质、科学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二是就民族个体成员而言,主要包括先天的生理素质、政治思想素质、文化技术素质和心理素质等[5]。民族自身素质是影响民族发展的重要因素。

民族素质与民族发展直接相关,相辅相成。提高民族素质是实现民族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民族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民族素质的提高只有在民族发展中才能得到实现,民族发展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条件。此外,民族素质也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高民族素质可以带来民族自身更大程度的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讲,民族持续发展的过程就是民族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在民族素质的各种要素中,民族群体或民族个性所具有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其核心内容,对民族的发展影响也最大。首先,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民族经济的发展程度,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发展水平高,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因素的增长,实现民族经济的振兴,促进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其次,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对各民族民主政治的实现也有着重大影响,科学文化素质水平高,是各民族实现当家做主、真正享有平等权利、实施本民族自治权利的保证。

提高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途径在于发展教育事业,因为教育活动对改善民族群体或民族个体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的作用最为明显和最为直接。可见,教育活动对民族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通过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来实现的。由于教育活动对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改善的作用最大,而科学文化素质对民族发展的作用最大,因而,从理论上讲,教育活动对民族发展的作用也应该是最大。

三、教育活动对民族消亡的影响

所谓民族消亡,是指在共产主义社会条件下,由于各民族特征和民族差别的日趋消失而最终融为统一的全人类共同体的过程。从民族消亡的定义可以看出:第一,民族消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以所有民族长期的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和共同发展为条件。第二,民族消亡绝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决不能将这一过程“归入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内胜利的时期”,而是应当“归入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内胜利的时期即世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已经奠定的时期”[6]。第三,民族消亡还是一个艰难和存在着反复的过程,因为要实现民族消亡,不仅首先要具备消灭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这一社会的前提条件,而且要消除各民族之间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差别。要做到后一点,必须经过社会的长期发展才能实现。

要实现民族的消亡,必须通过民族融合因素增长这一途径。民族融合因素是指各民族在各自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交往、学习,使之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逐渐趋于一致的现象。民族融合因素的增长,不但意味着民族差别的逐渐消失,各民族共同因素和特征的逐渐形成,而且意味着各民族在生理素质方面的逐渐接近等。民族消亡只有在民族融合因素得到充分增长后才能实现。

不难看出,实现民族最终消亡虽然必须具备多方面的条件,但教育活动则是各种条件中最为首要的条件。从教育的功能讲,虽然教育活动只具有为一定社会生产关系服务而不直接具备实现社会生产关系变革的功能,但在消灭了阶级和民族压迫后,在实现国家和民族逐渐消亡的过程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因为促进民族融合因素增长的必备条件是各民族发展中先进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相互吸收,表现在人们思想观念上就是各民族文化现象的相互认同和相互学习。这种过程的实现确实是教育活动“唱主角”的时期。除此之外不能设想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消除人们在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上的差别。教育活动是促进民族融合因素增长的首要的和必要的条件。

可见,教育活动是促进民族形成、实现民族发展和完成民族消亡全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

[收稿日期]2004-02-09

标签:;  ;  ;  ;  ;  ;  ;  ;  ;  ;  ;  

论教育活动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_社会因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