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kV直流架空线路带电作业安全距离的研究论文_陈远登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广州局 510000)

摘要:±800kV直流架空线路是输电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稳定运行对整个直流系统至关重要。带电作业技术是保障±800kV直流架空线路安全运行的重要技术手段,而带电作业最小安全距离是其中的关键参数。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总结得到不同带电作业方法的典型作业位置;根据带电作业危险率理论,计算得到不同典型作业位置安全距离及组合间隙的带电作业危险率,验证了±800kV直流架空线路典型带电作业方法路径的合理性。

关键词:±800kV;直流架空线路;带电作业;安全距离

1.±800kV直流架空线路带电作业典型作业位置

关于±800kV直流架空线路的带电作业,导线形式结构、各种塔型具体的构件布置等皆不相同,然而带电作业典型工作位置基本相同。±800kV线路带电作业的几种典型工作位置分别如图1所示:

1)带电作业人员立于塔身(地电位),如图1(a)所示;

2)带电作业人员在铁塔横担上(地电位),如图1(b)所示;

3)带电作业人员位于导线与铁塔之间(中间电位),如图1(c)所示;

4)带电作业人员位于导线上(等电位),对带电导线进行作业如图3.1(d)所不;

±800kV线路中典型带电作业位置如图1中所示。

图1 典型带电作业位置图

2.±800kV直流架空线路带电作业危险率计算原理

带电作业危险率指带电作业绝缘间隙的绝缘损坏率,根据统计学原理,假设操作过电压及空气间隙击穿的概率都服从正态分布,则带电作业危险率可通过以下计算公式得到:

根据GB/T18037《带电作业工具基本技术要求与设计导则》标准的规定,可接受的危险率水平应小于1.0 x10-5,故此次作业中关于带电作业危险率的计算均基于以上理论,运用数学函数编制计算机编程可计算相应的带电作业危险率。

带电作业危险率是衡量作业安全性的一个重要依据。本文选取直线塔和耐张塔为典型杆塔。根据所选的典型杆塔和作业位置点,对作业中不同位置的作业危险率进行计算。根据GB/T 18037规定,可接受的危险率水平应小于1.0X10-5。计算中设人体身宽为0.6米,人坐姿高度为1.45米。

3.±800kV直流架空线路吊篮法安全距离及组合间隙分析

±800kV吊篮法等电位作业是输电线路带电作业中常用的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能有效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本文针对±800kV输电线路等电位作业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确保作业人员安全性和作业过程的有效进行,等电位作业人员利用吊篮法进入等电位,进入等电位方式如图2所示。

3.1吊篮法安全距离

安全作业距离是指作业人员与不同电位的物体之间所应保持的最小空气间隙距离之和,包括地电位作业人员与带电体之间的距离及等电位作业人员与接地体之间的距离。根据安规规定:±800kV线路带电作业过程中,地电位作业人员距带电体、等电位作业人员距塔身、等电位作业人员距横担或顶部构架的最小安全距离为6.8m。

图2 进入等电位过程分析图

根据上文中危险率计算理论计算可知,地电位作业人员在位置1距导线的最小距离约为S1=14.69m,进入等电位后,即作业人员在位置3时,等电位作业人员与接地体之间的电气距离(包括上横担和塔身)的最小距离分为S1=9.44m, S2=11.25m符合安全距离大于6.8m的要求。各位置危险率计算如表1所示。

表1 吊篮法作业不同作业位置安全距离危险率

3.2吊篮法组合间隙分析

图3 等电位作业人员在进入等电位过程中安全性分析

带电作业组合间隙是“接地体一作业人员一带电体”的组合情况,包括在作业人员向带电体移动过程中,作业人员与接地体、带电体与作业人员的间隙距离之和。根据安规规定:在±800kV输电线路进行的带电作业过程中,规定最小组合间隙为6.6m经过分析杆塔结构,作业人员通过吊篮法进入等电位的过程,如图3中作业人员在位置2时,作业人员与带电体、接地体(包括上横担和塔身)的最小组合间隙S1+S3和S2+S3:分别约为1105cm/1201cm置2危险率计算入表2所示。

表2 ±800kV吊篮法作业不同组合间隙时的危险率

经过上述分析可知,在进入等电位过程中的组合间隙均满足大于6.6m最小组合间隙的要求,故采用吊篮法进入等电位,安全距离充裕,能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

4.档外荡入法安全距离及组合间隙分析

档外荡入法等电位作业是输电线路带电作业中常用的方法,它具有操作方便、简便、能有效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等特点,论文对±800kV输电线路等电位作业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以确保作业人员安全和作业过程的有效进行,等电位作业人员利用档外荡入法进入等电位,进入等电位方式及作业人员位置分析图如图4所示。

图4 等电位电工通过档外荡入法进入强电场全过程示意图

4.1±800kV档外荡入法带电作业安全距离分析

以典型杆塔为例进行分析,如图4,作业人员在位置1距带电体的最小距离约为S1=9.2m(与跳线侧导线距离),符合安全距离大于6.8m的要求;进入电场后,即作业人员在位置3时,等电位作业人员与接地体之间的距离(包括塔身和地线)分别为S2=12.5m,S3=15m,符合安全距离大于6.8m的要求。各个位置危险率计算如表3。

表3 ±800kV档外荡入法不同安全距离时的危险率

经过上述分析可知,在位置1、位置3进行作业时的作业距离均大于6.8m的安全距离要求,故在位置1、位置3作业时能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

4.2档外荡入法带电作业组合间隙分析

根据安规规定:在±800kV输电线路进行的带电作业时,要求最小组合间隙为6.6m。经过分析杆塔此次作业杆塔结构,作业人员通过档外荡入法进入等电位的过程,如图5。

图5 ±800kV档外荡入法组合问隙示意图

作业人员在位置2时,作业人员与带电体、接地体的组合间隙S1+S2分别约为12.5m。位置2危险率计算如表4。

表4 ±800kV档外荡入法组合间隙的危险率

经过上述分析可知,在进入等电位的整个过程中的组合间隙均满足大于6.6m的最小组合间隙的要求,故通过档外荡入法进入等电位的过程,间隙距离充裕,能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陶留海, 唐盼, 刘凯, et al. 哈郑±800 kV直流接地极架空线路带电作业安全距离研究[J]. 高电压技术, 2018.

[2]范建斌, 廖蔚明, 李庆峰, et al. ±800 kV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方式的试验研究[J]. 电力建设, 2009, 30(7):7-12.

[3]简洪宇. ±800kV楚穗直流线路带电作业安全距离研究[J]. 广东电力, 2010, 23(12):27-29.

论文作者:陈远登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8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

标签:;  ;  ;  ;  ;  ;  ;  ;  

±800kV直流架空线路带电作业安全距离的研究论文_陈远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