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人才流动的十大障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大论文,人才流动论文,障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系障碍 在双向选择和人才流动中,关系成为某些人求职至关重要的因素。不少单位聘人不是任人唯贤,而是任人唯亲,甚至人为降低用人标准。有的人单凭关系优势就可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甚至可以在几个颇具吸引力的单位之间任意选择。不少自身素质能力较好而没有关系的人才,往往四处碰壁。高素质者找不到单位或就低职位,低素质者就高位的现象很普遍。
户籍障碍 目前,虽有部分地方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改革,打破区域界限,广纳贤才,但仍有不少大中城市以限制人口增长为由,拒绝接收外地人才,或者收取高额的城市容纳费,严格控制外地人员流入,使户籍制度成为人才流动的羁绊。户籍障碍往往把人才择业的范围限制在某个区域内,人为造成人才择业的地域不平等竞争。
“本位主义”障碍 部分地区和部分领导存在本位思想、人才地区所有、部门所有的现象依然存在,人才社会化意识不强。一些地方把人才流动限制在本地区,部门壁垒、地域封锁、地区割据严重存在。一些单位地方视人才为“私有财产”,自己用不完、用不上,也绝不让别人用。人才要求流动时,单位又不放,理由是单位需要人才,舍不得放。看似爱才、惜才,实际上是在浪费人才,真正需要的单位却得不到人才。
学历障碍 部分中专学校受利益趋动,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甚至私招滥收,大量普通中专、职业中专、成人中专业生涌向社会,学历层次低、人数多、教学质量不高,降低了学历的含金量,加大了就业压力。而一些单位往往不顾人才资源状况和自身发展水平,盲目追求“名牌产品”和高学历,造成人才高消费,加剧了低层次人才的流动难度。
专业障碍 大中专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但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加之目前人才的专业口径过窄,知识结构不合理,也影响着人才流动。
性别障碍 招聘活动中,重男轻女现象显得非常突出,除文秘、公关等少数几个专业青睐女性外,其他岗位大多是男性主宰。一些单位招聘时虽没明说不收女性,但暗中以种种理由淘汰女性。一些单位甚至在招聘中明确提出只要男性,而此岗位女性同样胜任有余。
心理障碍 部分人才找单位不是看岗位是否合适,专业是否对口,而是在单位性质上思前虑后,在“所有制”问题上举棋不定,一些人才择业期望值偏高,眼睛瞄准机关事业单位,或有钱单位,对一般企业不屑一顾;有些人才挑肥拣瘦,要到管理岗位当干部,不愿到一线做工人;有些人才“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乡下一栋楼”。
身分障碍 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员身分将被逐步打破。但很多单位在招聘时不论人才的素质高低、能力大小,首先强调“身分”二字,甚至非“干部”不要,使得一些通过成人教育或自学成才的人,往往被拒之门外。由于对人才身分的苛求,使得一些有一技之长,但非科班出生的专业人才难以流动。
保障障碍 国家虽然正在改革旧的社会保障模式,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社会保障体制,但是仍有一些问题还没有得到切实解决。如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缴费标准不统一;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障覆盖面不一致;行业、地区之间改革进度有差异;单位与单位之间参保情况不平衡,等等,使得人才流动后因社会保险不衔接产生后顾之忧,给人才流动带来困难。
信息障碍 人才市场中人才供求信息的容量、速度等直接影响人才的流动速度与质量。然而我国目前的人才市场,特别是市、县级人才市场信息传递方式仍较为落后,信息传递迟缓、覆盖面小、范围窄,没有形成网络,不能快速、远程、大容量地传递人才信息,“足不出户,网上招聘”也就无法实现。信息渠道不畅制约了人才配置的优化和人才社会化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