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竞争、债权人监督与盈余稳健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债权人论文,盈余论文,银行业论文,稳健论文,竞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债权不仅仅是一种融资工具,而且还是一种重要的公司治理工具,债权人有激励和动机来监督企业的经营业绩(Williamson,1988)。债务这种治理作用往往伴随着相应的债务契约,大多数债务契约都备有借款人在契约期间必须遵守的保护性条款。因此,债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往往不是通过直接监督、观察经理人行为来实现,而是通过观察企业是否违反契约中重要的会计指标进行间接监督。与股东相比,债权人更加关心企业资产变现的可能性并对损害自己利益的行为进行限制。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债权人会要求企业采用相对稳健的会计政策,从而保证没有高估利润和资产,保证债务能够安全回收。债务契约是影响盈余信息稳健性特征的重要因素,债权人的监督作用越强,企业的盈余稳健性越高(Watts,2003)。
按照信息不对称理论,银行作为企业债务契约的重要角色,在获取和处理借款人的私有信息上具有更低的成本,因此他们可以更好地监督贷款人,起到“大贷款人监督”的作用(Diamond,1984;Fama,1985)。但是,只有满足预算硬约束以及银行大贷款人具有较强的监督动机时,银行贷款才能对盈余稳健性形成影响。与此同时,银行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行业,其行业竞争程度也会极大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监督效应。一方面银行业竞争促使银行为了留住老客户和吸引新客户,必将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运行效率,另一方面银行业竞争加剧时,银行有从事高风险投资的激励,产生冒险持有高风险资产的动机。贷款作为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必定会受到银行业竞争程度的影响,银行债权对盈余稳健性的监督作用也会由于银行业竞争程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那么,银行贷款是否通过影响盈余稳健性在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过程中发挥作用?银行业竞争程度是否对银行贷款的治理作用产生影响?本文将在实证数据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
二、理论分析
(一)银行债权人监督与盈余稳健性
现有的银行贷款和监控方面的文献中,Diamond(1984)最早提出,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对获得贷款的企业进行监督,而且他通过理论模型证明了银行监控比一般的债权人监控更具有效率。银行较高的监督效率在于银行在获得和处理借款人的私人信息上具有更低的成本,银行可获取其他资本市场参与者无法获取的私人信息(Fama,1985)。相关的国外实证研究总体上支持银行在获取信息、监督借款人方面起到了独特的作用。Mikkelson和Partch(1986)发现银行贷款公告的市场反应为正向,James(1987)也找到了与以上观点吻合的证据,发现市场对银行贷款公告的反应为正,并且比对私募及债务公共发行的公告反应要大。国内的文献中,胡奕明(2005)通过调查问卷发现银行对长短期借款、主营业务收入以及资产负债率、流动比和速动比等财务信息高度重视,对有助于进一步判别企业潜在风险的报表附注信息也比较重视。沈红波、张春和陈欣(2007)研究了银行贷款公告的信息含量,发现自由现金流越高的公司其公告的累计超额收益越高,提供了支持自由现金流量假说的经验证据。可见银行债权往往要求企业采用相对稳健的会计政策,保证没有高估利润和资产,以确保贷款能够安全回收。
(二)贷款期限结构与监督效率
银行贷款分为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通常情况下这两种贷款的性质完全不同。短期贷款一般用于临时性用途,如购置流动性资产。由于流动资产变现性较好,而且在短期内贷款企业的资产结构和资产价值不至于发生很大的变化,有利于银行对偿债风险的掌控,银行要求的回报率较低。而长期贷款多用于战略投资,如购置长期资产。由于期限较长,不确定性较大,长期贷款的发放面临更高的风险,银行为了补偿长期信用风险而要求高额的回报率。短期贷款往往比长期贷款更能够发挥银行的信息优势。首先,随着期限的延长,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贷款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加大,导致银行对贷款企业的财务状况难以把握,因此长期贷款对企业的监督作用较弱;其次,在授信额度内短期贷款的续新需要银行与企业的不断谈判和协商,银行获得关于企业经营状况信息的机会更多,因此短期贷款相比长期贷款对企业的监督能力更强。
中国的贷款发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公有产权的制度背景下,政府干预对企业债务期限结构带来以下两个方面的影响:首先政府通过财政补贴降低企业违约的可能,从而企业更容易从银行取得长期贷款;其次政府直接干预银行借贷决策,帮助企业获得贷款,且这种贷款更多的是长期贷款(Fan等,2004)。在以上两种情况下,长期贷款对企业的监督作用可能会更弱。
(三)银行业竞争的经济后果
西方关于银行业竞争的经济后果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银行业的竞争能够提高银行业的运行效率,降低贷款利率,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Stur和Williams(2004)基于澳大利亚1988-2001年的数据,研究发现澳大利亚银行效率的提高得益于单个银行之间的竞争加强。Body和Nicolo(2005)并不主张竞争的增强一定会诱使单个银行从事高风险活动,而当竞争变得激烈时,单个银行的利润减少,由于破产而支付的成本相对增加,反而会抑制单个银行的冒险活动。但另外一种观点认为银行业竞争也会对银行的发展产生负面效应,竞争加剧会导致贷款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Hellman和Stiglitz(2000)认为银行通过发放贷款获得收入,贷款质量的高低决定银行收入的多少。为了减少逆向选择的程度,单个银行必须通过识别贷款来提高贷款的质量。市场上银行数量的增加即竞争增强时,单个银行倾向于减少贷款识别,从而导致贷款质量的下降。Cordella和Yeyati(2002)也指出随着银行竞争的增强,单个银行识别高质量贷款的动力减弱。
我国的银行业竞争具有自己的特点,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正由完全垄断转向垄断竞争。如果在一定条件下贷款市场的竞争能够降低贷款利率,银行为了获得较高利润而必须提高贷款的回收效率,那么银行业竞争程度的提高将强化贷款对企业盈余的监督作用。在银行业竞争程度高的地区,长短期贷款都会对企业盈余具有较强的监督作用;如果贷款市场的竞争使得贷款市场的逆向选择程度加剧,企业识别高质量贷款的动机减弱,那么银行业竞争程度的提高将削弱贷款对企业盈余的监督作用。由于长期贷款的监督难度较大,在银行业竞争程度强的地区,逆向选择对长期贷款的监督作用影响更大。
三、研究设计与样本选择
(一)样本选择
本文研究A股上市公司银行贷款监督对盈余稳健性的影响以及地区银行业竞争程度对监督效率的影响,主要使用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股价数据及地区银行业竞争程度的数据。其中财务数据以及上市公司基本资料来自万德金融数据库(WIND)和中国股票市场研究数据库(CSMAR),地区银行业竞争程度的数据取自樊纲、王小鲁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6年报告》。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初期,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并没有严格、统一的规范,因此我们以2002年作为研究窗口起始年份,样本截至2009年。文中选取沪深两市所有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虑了上市年限及数据缺失问题,并且剔除ST公司及金融类上市公司后,研究样本为4950个有效样本点。样本选择的具体过程如表1所示。
(二)模型设定和变量定义
1.银行业竞争程度的度量
对银行业竞争程度的主要衡量方法可以分为两种:结构分析法和非结构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的主要思想是银行业竞争程度可以由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等市场结构指标确定,银行市场的结构指标越高,竞争程度越弱。结构化方法的重要缺陷是对如何恰当定义银行业市场以及集中度的测量存在争议,而且银行的多元化产品结构使这个问题更加复杂;非结构分析法主要依赖于Baumol(1982)提出的可竞争理论,这种方法更加注重对银行竞争行为的研究,其中Panzar-Rosse模型是目前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
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特殊的管制背景,上述模型可能并不一定能够很好地衡量中国银行业竞争的现状,本文借鉴樊纲、王小鲁的“中国市场化指数”中衡量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的“金融业的市场化”指标,该指标由“金融业的市场竞争”和“信贷资金分配的市场化”这两个分指标来近似地衡量。其中“金融业的市场竞争”反映了非国有金融机构吸收存款占全部金融机构吸收存款的比例;“信贷资金分配的市场化”反映了金融机构非国有贷款比重占全部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比重。“金融业的市场化”指标的分值由分指标“金融业的市场竞争”和“信贷资金分配的市场化”等加权求和得到。文中采用“金融业的市场化”作为地区银行业竞争程度的衡量指标。非国有金融机构吸收存款占全部金融机构吸收存款的比例越大,地区银行业竞争程度越高;金融机构非国有贷款比重占全部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比重越大,地区银行业竞争程度越高,因此衡量指标“金融业的市场化”的值越大,地区银行业竞争程度越高。
2.模型设定
Basu模型在有效市场的假设下,通过计算和比较会计盈余对好消息和坏消息的敏感性来反映财务报告的稳健性程度。会计盈余对坏消息的敏感性较对好消息的敏感性越大,盈余的稳健程度就越高。文中使用的基本模型如下:
四、实证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列出了模型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本文采用Winsorization的方法对极端值进行处理,对所有小于1%分位数(大于99%分位数)的变量,令其等于1%分位数(99%分位数)。统计分析表明上市公司的银行贷款比例均值为22.8%,上市公司在整体上银行贷款程度还较低,但是不同公司之间的差异很大,银行贷款在总资产中的比例最高达到了82.9%。上市公司的银行贷款大多是短期借款(均值为16.3%),约为长期借款(均值为6.5%)的2.5倍。最小值为—0.648,最大值为1.007,表明不同公司的盈余股价比差别较大。的标准差为0.877,表明研究窗口中股票市场的波动性较大。
(二)债务期限与盈余稳健性
(三)银行业竞争、银行债权对盈余稳健性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研究地区银行业竞争程度对银行债权监督的影响,我们将样本按照银行业竞争程度分成3组,分别检验银行业竞争强弱对监督效率的影响。由于研究样本分布在31个省市及地区,我们将样本所处地区按照银行业竞争程度指标“金融业的市场化”的五年平均分值进行排序,处于排名前10地区的样本作为银行业竞争程度高的组,处于排名11~21地区的样本作为银行业竞争程度中的组,处于排名22~31地区的样本作为银行业竞争程度低的组。实证研究结果如表4所示。
0.018、0.016,其显著性水平也均高于1%,表明短期贷款在不同的组别中均对盈余稳健性具有较强的监督作用,且短期贷款的监督作用较长期贷款的监督作用更强,这与前文结果一致。
长期贷款的监督作用在不同的地区则存在较大差异。在银行业竞争较强的地区,长期贷款的作用并不明显;在银行业竞争程度较低的地区,长期贷款开始显现一定的监督作用。在表4的第7列即银行业竞争较低的地区,长期贷款(LLOAN)的回归系数为0.006,且在高于1%的水平上显著,但是在表4的第3列即银行业竞争较高的地区,长期贷款(LLOAN)的回归系数为0.002,且并不显著。无论从回归系数还是显著性程度,都表明长期贷款在银行业竞争较弱的地区相比竞争较强的地区更具有监督作用。原因可能是:一是银行业竞争程度高的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信息市场较发达,企业盈余不仅受到银行贷款的监督,还受到其他市场力量的监督,因此银行可能适当放松长期贷款的监督作用,表现为长期贷款对盈余稳健性的监管作用不明显。银行竞争程度低的地区市场化程度较低,信息市场不够发达,长期贷款需要发挥监督作用,这与孙铮(2006)的结论基本一致,表明在法治不健全的制度背景下,长期贷款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二是银行业竞争程度高的地区,银行利润相对较低,在金融市场发展不够完善的时期银行业竞争的加剧使得银行采取冒险行动,放松了识别高质量贷款的动机,加上长期贷款的监督成本较高,导致长期贷款的逆向选择问题更加严重,因此长期贷款对盈余稳健性的监督作用不明显。这与Demirguc和Detragiache(1999)、Cordella和Yeyati(2002)研究结果相一致。
(四)稳健性检验
孙铮、刘凤委和李增泉(2005)实证分析了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对当地企业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发现企业所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越高,长期债务的比重越低。地区银行业竞争程度与地区市场化程度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上述的研究可能存在一个潜在的问题,即短期贷款与长期贷款的比例并不是随机的,而是受到银行业竞争程度的影响。我们采用两阶段回归解决这个问题。第一阶段,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分别与公司规模(SIZE)、杠杆(LEV)、净资产收益率(ROE)、企业投资机会③(TOBINQ)、银行业竞争程度(COMP)、行业(Industry)、年份(Year)做回归(孙铮、刘凤委、李增泉,2005),并取其标准化残差,该回归的作用是剔除银行业竞争程度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第二阶段,用第一阶段所得到的标准化残差替代原有模型中的短期债务占总资产的比重()和长期债务占总资产的比重()做回归,两阶段的实证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表5中第2列中,COMP的系数为0.006,显著性水平高于1%;第7列中COMP的系数为—0.005,显著性水平高于1%。表明地区银行业竞争程度对债务期限结构具有显著的影响,且银行业竞争程度越高,短期债务所占的比重越大,长期债务的比重越低,这与孙铮等(2005)的实证结果保持一致。表5中第4列至第6列中,考虑第一阶段回归的标准化残差的RES()·系数在不同的组别中分别为0.021、0.016、0.018,且均在较高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剔除银行业竞争程度对短期贷款比重的影响之后,短期贷款依然对盈余稳健性具有较强的监督作用,而RES()·的系数只有在银行业竞争程度较低的组别中才表现出一定的显著性,表明长期贷款比短期贷款的监督作用弱。长期贷款的监督作用仍然有较大的差异,在地区银行业竞争程度高的地区,长期贷款的监督作用不明显。
五、研究结论
本文分析了2002-2009年银行贷款的监督作用对盈余稳健性的影响,以及债务期限的作用和地区银行业竞争程度的影响。三个研究角度层层递进,解释了银行贷款的监督效应。实证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银行贷款对盈余稳健性具有监督作用,企业银行总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越高,盈余稳健性越高。从银行贷款的期限来看,短期银行债务和长期银行债务都对盈余稳健性有显著影响,长期借款由于受到政府干预影响较大,监管成本较高,对上市公司的约束作用相对较小;银行短期贷款的发放相对独立,且银行可以在贷款不断续新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有关企业经营状况的信息,监管成本较低,因此其监督作用大于长期银行贷款的监督作用。地区银行业竞争程度对银行债权的监督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在银行业竞争程度不同的地区短期贷款对盈余稳健性都具有较强的监督作用;长期贷款的监督作用则存在较大的差异,在银行业竞争程度较高的地区,长期贷款的监督作用不明显,在银行业竞争程度较低的地区,长期贷款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控制银行业竞争和债务期限结构的内生性问题之后,该结果依然显著。
本文的研究表明,中国的银行贷款已经具有一定的监督效应。银行贷款的这种监督效应不是通过直接监督、观察经理人的行为来实现的,而是通过企业是否违反契约中的会计盈余指标实现间接监督。在研究银行作为贷款人的监督效应时,需要考虑银行贷款的期限以及地区银行业竞争的影响。由于不同期限的银行贷款监督效应有较大差异,地区银行业竞争程度也对商业银行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分析银行贷款的监督效应时要充分考虑不同期限的银行贷款的差异,促进银行业竞争也要在充分考虑竞争经济后果的基础上逐步进行。
注释:
①朱茶芬、李志文(2008)实证研究了国家控股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及其制度根源,发现国家控股的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更低,且内部人控制、债务软约束和政府干预是抑制国有上市公司提供高质量信息的动因。
②短期借款比例(SLOAN)=短期借款/总资产;长期借款比例(LLOAN)=长期借款/总资产。
③本文采用托宾Q来衡量投资机会,托宾Q=(股价×流通股股数+每股净资产×非流通股股数+总负债的账面价值)/总资产的账面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