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志愿者生长的沃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襄樊论文,沃土论文,志愿者论文,生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虽然有些疲惫,但我们一直带着微笑面对每一名检票进场的观众。因为我们知道,志愿者的微笑就是北京奥运最好的名片!”
9月1日,襄樊大学生志愿者刘潇向记者展示着自己在奥运期间写的日记时,笑得一脸阳光。今年7月,她和襄樊另外3名大学生一起,代表襄樊10万多名志愿者,进京服务奥运会。
如今,在古城襄樊,随时随处都可以看到志愿者繁忙的身影:保护汉江的“绿色汉江”环保志愿者、保护民间文化的“拾穗者”志愿者、帮助“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志愿者、免费接送孤残老人的“做东爱心车队”志愿者……他们用自己的理想、爱心与信念,为古城谱写了一曲和谐之歌。
志愿之花满城香
从2002年起,襄樊市团委就开始组织成立青年志愿者队伍。2003年,在“非典”疫情突来之时,团市委公开招募了800多名青年志愿者,在襄樊火车站建立了旅客健康登记站,对来(返)襄樊旅客进行健康登记、检测排查,45天时间内,共为28万多名旅客进行了健康登记,受到省政府、团省委表彰。目前,该市已组建了110个青年志愿者协会和320个志愿者服务中心(站),2100多支志愿者服务队的组织体系。
由群团组织发起的志愿者还有该市妇联发起的“爱心妈妈”志愿者。2005年,该市妇联在湖北省率先发起并招募“爱心妈妈”志愿者,和农村“留守孩子”结对子,解决学习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而更多的志愿者,是以民间、草根的形式在襄樊迅速萌发、成长的。
“绿色汉江”环保志愿者是襄樊最早注册成立的志愿者组织之一。2002年10月,59岁的市政协常委的运建立,发起并成立了“绿色汉江”环保志愿者组织,这是湖北省首个民间环保组织。
“绿色汉江”成立后,运建立带领会员将工作重点放保护母亲河上,为了从源头上保护汉江水质不受污染,唤醒汉水及其支流群众的环境意识,他们从环境教育入手,在汉水沿岸地区的边缘人群中开展了“沿汉水流域边缘人群的环境宣传教育及网络建设”活动,编写通俗易懂的汉江水源保护手册,定期送环保知识到农村、进校园、企业和社区、机关,举办各种类型的环保知识培训班,成立7年多来,先后做环保讲座350多场次,直接听众就有17万多;针对水资源保护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她带领会员深入汉江及支流进行调研150多次,行程23000多公里,通过大量翔实的资料,向各级反映环境保护方面的社情民意,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今年3月又利用美国纽约的河流保护联盟捐款,购买了一艘“绿色汉江号”汉江水质监测船,除了用于环保志愿者检测汉江水质,还作为水上流动环保教育基地,每月开放3次,供学生、社区居民、机关干部查看水情,现场进行河流保护宣传教育……在“绿色汉江”志愿者的努力下,汉江襄樊段水质常年保持在二级以上,成为国内大江大河中水质最好的流域之一。
7年间,“绿色汉江”发展成拥2000多人的志愿者组织;2006年4月22日,运建立获得了“地球奖”提名奖。2006年11月,她又被提名“2006年绿色中国年度人物”24名候选人之一。
2004年,襄樊市人大常委会机关车队司机李秀桦等3人,发起并成立了旨在保护民间文化的“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4年来,该志愿者团队为南漳古山寨撰写的7000多字、配有10多幅图片的全景式报道刊登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轰动全国;深入南漳深山峡谷拍摄古法造纸工艺,制作的DV纪录片《漳源纸事》获第29届东京JVC录影节优秀作品奖;积极参与全国“公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对知名老街陈老巷42号进行了保护性修缮;搜集整理散落于民间的历史文化资料达30多万字,在《南方周末》等数十家媒体上发表文化遗产保护的图文作品500余篇幅……清华大学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家、副教授刘晓峰称赞拾穗者说:“他们在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具有标本价值!”
如今,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人数已发展到20多人,并扩展到周边的宜昌、荆州等地,在全国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像这种志愿者组织,襄樊还有很多:“滴水爱心捐赠”志愿者、大学生暑期社区志愿者、家庭辅导站志愿者……这些志愿者组织就像一朵朵鲜花,开遍了襄樊,为古城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吹送着爱的清香。
为了花儿能常艳
“没有市委、市政府和各级领导的支持,就没有我们‘绿色汉江’的今天”,运建立向记者说:“在成立之初,我们一无所有,市人大提供了办公用房;市委宣传部组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环保志愿者活动,传播先进的环保理念;市环保局支持了办公桌椅板凳;市民政局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创新审批流程,不到两个月,就为‘绿色汉江’注册……还有一些市委、市政府领导,主动当起了志愿者,和我们一块儿在汉江边上捡拾垃圾,宣传环保知识。”
拾穗者志愿者开展的活动,更是得到了该市宣传部、文化局的大力支持。去年,该市文化局积极向文化部申报全国大奖,今年6月12日,该组织在首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评选活动”颁奖典礼中,荣获“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贡献奖”,成为全国获得该奖项的3个团队之一。今年初,市文明办和团市委又积极为拾穗者申报了全省优秀青年志愿者集体。
“做东爱心车队”志愿者出现后,就受到该市文明办的关注,帮助研究制定了该志愿者组织章程,统一了服务内容,使该志愿者组织成功注册,成为全省出租行业的一大品牌。
该市每年都要评选“襄樊十大爱心人物”、“感动襄樊十大人物”,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人士争当志愿者,奉献爱心,服务社会。从而在全市涌现了一批知名志愿者:襄樊市第一个捐献造血干细胞青年冯耀东,用自己的捐献的造血干细胞,成功救助了素不相识的四川白血病患者杨尚贵;襄樊市“无偿献血状元”、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获得者康根林,十年来献血28300多毫升;襄樊小姑娘刘小璇,是中华骨髓库湖北分库的志愿者,今年7月18日,成为我国第1000例骨髓捐献者,走上了国家邮政局发行的纪念邮票封面……
爱心奏出和谐曲
襄樊志愿者的大量涌现,使该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当文明人,做文明事儿,说文明话,在该市蔚然成风,促进了社会和谐。
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志愿者的及时出现,稳定了民心、鼓舞了士气。今年7月22日,襄樊突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袭击,造成市区严重内涝,雨后不到10小时,200多名志愿者挺身而出,深入严重的襄城庞公社区居委会,帮助居民排水、清运垃圾、消毒。
在一些重大文体活动中,志愿者的默默奉献的身影,促进了市民文明意识的觉醒。2006年,襄樊作为省运会分会场之一,团市委征召了5200多名青年志愿者,为省运会提供了接(送)站、跟车讲解服务、赛事场馆、礼仪等服务,这些志愿者默默奉献的,不计报酬,始终微笑的文明形象,使观赛市民身受感染,主动配合志愿者,遵守观赛纪律,遵守文明礼仪,提升了市民文明素质。
在一些社会热点、难点中,正是志愿者无私地奉献,解决了社会难题,促进了社会和谐。市妇联发起的“爱心妈妈”活动,引起了社会对“留守孩子”问题的关注,使全市5000多留守孩子受到“爱心妈妈”爱心帮助。在“爱心妈妈”的带动下,该市还出现了一大批“爱心叔叔”、“爱心爷爷”……襄阳区“爱心爷爷”李运生,创办了家庭辅导站16年来,免费辅导少年学生5200多人,挽救迷途少年500多人;樊城区董台社区“爱心奶奶”高美丽,靠打零工和捡破烂为生,在10年的时间里收留了11名流浪儿;樊城供电局“爱心叔叔”江建军,从1992年至今,他收留“问题孩子”40多人,使这些孩子走上正道……
“一个志愿者,就像一滴水,但千千万万个志愿者,汇聚起来,就变成了爱的海洋,这些志愿者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间大爱”。襄樊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胡立华说,“正是众多志愿者无私的奉献,使襄樊这座古城,变得越来越有生机和活力,越来越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