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视剧艺术的假定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假定性论文,电视剧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如果说纪实性是电视剧的本质特征的话,那么假定性则是电视剧的基本特征。假定性是电视剧成为艺术的标志,也是电视剧获得艺术真实的重要前提和必经途径。同时,真实性又是检验假定性是否合理,一部电视剧成功与否的试金石。电视剧艺术的假定性,既体现在内容提炼方面,也体现在艺术表现方面。纪实性与假定性是电视剧美学特征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电视剧艺术的纪实性与假定性,各有所长和所短,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扬长避短,相互补充。这既是电视剧自身发展的需要,也为全面地、完整地反映生活所必需。
【关键词】电视剧 假定性 真实性 艺术表现 纪实性
电视剧,作为反映现实的最年轻的艺术样式,是带着电视媒体特有的纪实性功能步入艺坛的。那么,电视剧的基本属性,除了纪实性以外,是否还具有假定性呢?假定性在电视剧中体现在哪些方面?电视剧的纪实性与假定性又是什么关系呢?探讨这些问题,对于进一步认识电视剧自身,提高电视剧质量,促进电视剧艺术的发展与繁荣,是至关重要的。
一、假定性与真实性
如果说纪实性是电视剧的本质特征的话,那么,假定性则是电视剧的基本特征。因为假定性是一切艺术共有的属性,离开假定性,就没有艺术。电视剧作为艺术,不能不具备假定性。
(一)假定性是电视剧艺术的基本属性
所谓假定性,无非是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于不同的艺术样式所提供的独特的表现手段,对生活素材进行提炼、集中、概括、加工、改造的程度。加工改造的程度越大,距生活原貌的差距越大,假定性越强。电视剧艺术的假定性,就是借助于电视剧特有的假定性手段──电视化的蒙太奇技巧和屏幕语言,充分发挥电视剧灵活自由的艺术表现力,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按照内容的要求,把生活素材重新排列组合,创造出有别于生活原貌的新的艺术时间和空间;可以运用各种摄影技巧和蒙太奇手段,天上地下,月球海洋,大至宇宙太空,小至心灵意识,从宏观到微观,上下四方,纵横驰骋,从而使所创造的屏幕形象与生活原貌之间,产生差异,甚至变形,因此称之为假定性。
诚然,与其它姊妹艺术相比,电视剧是最接近生活的艺术。然而,它既然是艺术,就不能与实际生活相等同。从电视剧的本性看,尽管摄像机具有物质现实复原的功能,纪实性又使它接近于初始真实。但是这种“物质现实的复原”只能是相对的,纪实性也不等于纪录性。接近只不过是一种“幻觉”,它与生活原貌之间还是有一定差别的,这种差别就是假定性的创造。否定了假定性,就抹杀了电视剧艺术与实际生活的界限,电视剧也就不成其为艺术了。
从哲学角度看,客观世界的物质,始终是处于持续运动状态的。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人们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因为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①运动本身就是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出现,开始新的运动过程。所以,物质的运动是没有止境的。而摄像机只能摄取物质运动的某些片断或某个阶段,这就意味着选择、提炼和省略,其本身也就具备了假定性的因素。而且选择、提炼的过程,必然要融进人的主观因素,受人的世界观和美学理想的支配。所以,纪实性本身就浸透着假定性的因素。运动的物质总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要出现空间的转移,这样,摄像机的镜头就不能有所中断……最后,要展现运动的全过程,又必须把很多镜头组接起来,这就是蒙太奇的功能。不言而喻,蒙太奇是最大的假定性。客观世界中运动着的物质,是处于三维空间,呈立体状态的,而经过摄录后播映在屏幕上的影像,却是处于二维空间,呈平面状态的,这实际上也是原物质的一种变形,因而也是假定性的。
从电视剧与其它艺术的关系看,血缘最近的是戏剧,它不仅脱胎于戏剧,而且直到今天,一些外国电视剧艺术家还把电视剧称作“家庭戏剧”。一些戏剧美学原则仍然保留在电视剧中。有些中外电视剧,如《卞卡》、《女奴》、《人在旅途》、《努尔哈赤》、《戏说乾隆》、等等,之所以大受观众欢迎,其主要原因就是它们具有较强的戏剧性,故事有头有尾,情节引人入胜。可见,戏剧性,作为最能吊住观众胃口的因素,已经带着电视化的特征,成为电视剧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即使是纪实性很强的电视剧,也不排斥戏剧性因素。而戏剧性,则意味着不同程度地集中、浓缩矛盾冲突,强化情节,注重偶然、巧合、误会等因素的发掘和采用,等等。这一切,都必须使所创造的屏幕形象与生活原貌之间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显然,戏剧性是假定性的。有的人甚至把假定性看作是戏剧性的同义语。电视剧要吸引观众,离不开戏剧性,因而也就缺少不了假定性。
除了戏剧以外,电视剧又是与电影最亲近的艺术,二者同属于视听综合艺术。电视剧在摄影、蒙太奇、剪辑、场面调度以及表现手段方面,更直接地借鉴于电影艺术,以至很长时间,不少理论家把二者视为同一种艺术。把电视剧称作“小电影”,或“电视电影”。今天看来,这种看法尽管不十分妥当,但毕竟可以说明二者之间的亲密关系。电影同戏剧相比,似乎更接近生活,电影的活动照相性和“物质现实的复原”功能,使其极大地减少了假定性的因素。但是,蒙太奇的本质就是假定性,蒙太奇剪辑和蒙太奇技巧,又把假定性推向了极限。同样,靠蒙太奇创造艺术时空的电视剧,尽管比电影更接近生活,但它仍然不可能摆脱假定性特征。
总之,电视剧作为艺术,具备其它艺术所共有的假定性原则,同时,又有属于自己的假定性方式和手段。假定性是电视剧成为艺术的标志,因为当电视剧只能起转播作用的时候,它只是一种传播工具,还不具备自己的假定性。只有当电视剧开始成为艺术的时候,它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假定性特征。
(二)假定性与真实性的关系
既然假定性是电视剧成为艺术的标志,那么,它也应该是电视剧获得艺术真实的重要前提和必经途径。所以,假定性与真实性在电视剧艺术中是有内在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因为真实性,并不单纯指艺术形象与生活原貌表面的近似,而应是现象与本质、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实践证明,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事物,只能是生活真实,原封不动地拿到电视剧中来,并不一定成为艺术真实。因为本质和规律是抽象的,它深寓于个别的、具体的现象之中,只有在生活中认真观察,反复思考,精心提炼,深入挖掘,才能找到。这个过程,也就是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的创作过程。要完成这个过程,必需借助于各种各样的假定性手段和技巧。没有假定性,就没有概括性,就达不到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的辩证统一,也就不具备真实性。正如亚里斯多德所说:“一桩不可能发生而可能成为可信的事,比一桩要能发生而不可能成为可信的事更为可取。”②
比如,剧作家周锴曾经谈过这样一段经历:最初,他根据一个15岁女孩子与癌症作斗争的真实材料,写成了剧本《萤火虫》。可是人们读后,却感到不可信。原因就是作者忽略、筛除了人物活生生的思想斗争和丰富情感变化,就是说,没有捕捉到事物的本质,结果写出来的艺术形象,是一个“超人”,使人感到不可思议。后来,作者有意地揭示了女孩子内心那种巨大的痛苦和矛盾,使剧本成功地提供了通向艺术真实的基础。导演周寰在拍摄过程中,又充分采用了景次的变幻和象征,定格、空镜头等电视剧特有的假定性手段技巧,把女孩子那幼小心灵的剧烈搏斗,直观地展示于屏幕上,收到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可见,真实性离不开假定性,假定性也不能脱离真实性。离开了假定性,就不能实现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的升华。而脱离了真实性,假定性就会流于概念化,或者变成胡编乱造和虚假的同义语,就是一部不可信的失败的剧作。所以,真实性又是检验假定性是否合理,一部电视剧成功与否,成就高低的试金石。
二、假定性在电视剧中的体现
电视剧艺术的假定性,既体现在内容提炼方面,也体现在艺术表现方面。
(一)内容提炼中的假定性
内容提炼中的假定性,包括题材的选择,主题的确立,人物塑造,情节设计,以及环境处理等各个方面的加工和改造。
题材,是进入创作的生活素材,是构成作品内容的基础和材料。作家根据题材,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必须考虑电视剧的艺术特征,电视剧自身的长处和短处,原始的材料能否转化为屏幕形象,能否挖掘出较深刻的思想意义,能否吸引观众等等。因此,会对原始素材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有所组织,有所补充,有所加工。这样,势必使加工前后的题材显示出明显的区别:前者──生活中的事件或故事,是零散的,不完整的,无组织状态的,不一定有很深刻的思想意义;后者──构成电视剧内容的因素之一,是完整的,有条理的,有组织的,体现一定思想性的,正如捷克美学家欧根·希穆涅克所说:“作为艺术描绘对象的题材与已经体现在艺术形象中的题材在内容上并不是等同的。由于在作品创作中进行了艺术构思,所以经过艺术加工的题材要比描绘的对象具有更丰富的思想意义。一定的题材成为艺术作品的内容,并非是客观主义地或是自然主义地,而是要根据一定的思想意图和认识。”“在艺术作品的内容中,题材具有思想的特征。”③可见,题材经过作家的选择、加工后,已经融进了作者的认识、理解和创造,它以形象和情节的方式存在于电视剧中,成为思想内容的有机因素。所以,与原始素材相比,已经更上一层楼,显示出了很大的差距,这就是假定性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人物形象,作为构成电视剧内容的核心因素,其假定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是加工后的题材的具体体现,也是典型化的必然结果。关于典型化的过程,鲁迅先生曾经作过精辟的论述,他说:“作家的取人为模特儿,有两法。一是专用一个人,……二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④无论是专用一个人,还是“杂取种种人”,经过典型化处理后形成的电视剧的艺术形象,都不会是生活原型(模特儿)的机械再现和复制。因为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虚构和创造,融进了作家的主观因素,已经从生活真实上升为艺术真实。即使是纪实性很强的传记性电视剧,屏幕上的典型形象也不会等同于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因为他们都是经过作家艺术家的分析、综合、概括后,重新塑造出来的,其中浸透着作家艺术家的认识、理解、思考和评价,是更加典型化的艺术形象。至于分解性电视剧,与生活原型的差距就更大了。
情节设计的假定性,主要体现为对矛盾冲突的处理。因为矛盾是构成情节的基础和动力,作家艺术家的美学追求不同,对矛盾处理的方法也就不同。有的从“面对面交流的特征出发,追求亲近感,现实性,善于采用纪实法。有的则考虑电视剧长于叙事,讲述故事的特长,追求戏剧性,生动性,喜欢采用分解法。不论怎样处理矛盾冲突,其情节都会对生活原貌有所改变,其间假定性程度虽有大、小之分,但都不会是现实生活的翻版。空间物质环境的假定性,电视剧一直受戏剧影响。戏剧环境的假定性是很大的,为了造成与实际生活相似的幻觉,它要在舞台上搭置模拟实物的布景、道具,并用幻灯投影的方式,造成空间远景。电视剧在转播、直播阶段,对物质环境的处理,完全承袭了戏剧的假定性手段。直播与转播的区别,就是把舞台上布景移植到演播室或摄影棚。这种方法一直延续下来,直到今天,一些外国电视剧,特别是日本等国,大多还在摄影棚里搭置假景。它对舞台剧的突破,就是可以在摄影棚里同时搭置几个空间不同的布景,以示空间的转换,间或穿插少量外景。有的理论家认为,他们这样做比较适合电视剧独有的现场感,时效性和日常性播放等特点,也便于“面对面交流”,调动观众的参与意识。可见,电视剧在成熟、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把戏剧的假定性,化为了电视剧的。自然,电视剧在展现直观物质环境方面,与戏剧相比,显示了更大的灵活性、自由性、逼真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假定性幅度似乎是减小了。但是,摄像机摄取的立体的物体和自然景观,播映在屏幕上,却变成了平面的影像,而不是实物本身。而戏剧布景中的道具,大多是立体的实物,或仿制物,从这个角度看,二者的假定性又很难说哪个大哪个小。
除了戏剧外,有些国家的电视剧,比如美国,在视觉物质环境的设置上,更多地借鉴电影的经验,大多采用实景、外景拍摄,使电视剧突破了舞台和摄影棚的局限,增强了生活实感,体现了贴近生活的特点。这种借鉴绝非机械的挪用,而是在借鉴的基础上,吸收、化用,以适应自己的特性。比如,在展示自然环境的广阔性、多义性方面,电视剧的小屏幕与电影的大银幕相比,显然是短处和劣势,为了扬长避短,艺术家们在长期的探索中,根据电视剧不受篇幅、时间限制,容易展现事物的连续性等特点,多采用摇镜头,以逐次地展现自然环境的一个个局部,同样可以收到预想的整体性效果,说明电视剧在借鉴电影的过程中,已逐渐把电影的经验化为适合自己个性的假定性手段。
(二)艺术传达中的假定性
既然假定性是各种艺术共有的属性,那么,不同的艺术样式在再现现实的过程中,必然要采用自己特有的材料和手段,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的假定性方式,这就是艺术传达中的假定性。电视剧作为视听的综合艺术,离不开画面、声音、蒙太奇等电视语言和表现手段。
1.声音的假定性。画面与声音是电视屏幕语言的主要构成元素。声音包括言语、音响、音乐三种,是电视剧诉诸观众听觉的元素,电视剧和电影都是采用声音和画面进行叙事的艺术。但相比之下,电影更注重画面语言,凡是通过画面能表述清楚的,尽量不用言语,甚至把对话多看作是电影的一大忌讳。电视剧则相反,它注重叙事因素,因而更重视声音,特别是言语的元素,以适应家庭随意收看的特点。当观众偶而离开电视机时,可凭对话了解剧情和发展。这里,声音不仅起叙事作用,而且还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段。这可以体现人物性格,心态,抒发情感,引发行动,推动情节的发展,创造惊奇,紧张悬念等艺术效果。还可以拓展艺术的表现空间,扩大剧作的含量,深化剧作的主题等等。都体现了作者的精心构意,巧妙安排,无疑是假定性的。比如《围城》、《那五》、《特殊连队》等电视剧,都间或采用作者画外音的办法,介绍背景、剧情、说明人物心态,偶而还加以评论。这些都体现了电视剧注重叙事的特点,这种处理,实际上继承、化用了叙事文学和广播剧的特点,似乎是作者在讲述事件,使电视剧与观众之间产生间离效果。作为剧情的辅助说明,这显然是假定性的。有时画外音还以人物内心独白的方式出现,有时候人死了,灵魂还出来讲话,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都是编导者的假设、假想,或虚拟的,而这种方式又是被观众所接受、默契的,也可以说是约定俗成的,因而是假定性的。
至于音乐的抒情,体现人物情感的波澜,音响烘托人物的心情、环境氛围,主题歌升华意境,深化主题揭示人生哲理等等,在电视剧中更是常见的。说明声音在电视剧中起着决定成败得失,艺术成就高低的作用。即使是采用同步录音的纪实性处理,也是编导根据剧情的需要,体现其美学追求的一种艺术创造,其假定性幅度虽说相对减小了,但减小并不等于消失,依然是存在的。
2.镜头画面的假定性。镜头画面是电视剧诉诸观众视觉的元素,是传达思想内容的语言和符号,也是电视剧艺术再现现实的特殊传达方式。从摄像机的功能看,镜头画面具有逼真性。但是,作为电视剧再现现实的一种艺术传达手段,它又具有假定性。
首先,特写镜头是最具有电视剧特征的假定性手段,电视屏幕小,囊括不尽人的视野,在展现宏观世界方面不如电影。但是,电视剧具有近距离观赏,“面对面交流”的特点,它长于展示微观世界和人的心理状态,这种特性决定电视剧宜于采用特写和近景,在静态场面中,通过人物的面部表情和动作细节,来挖掘人物的内心活动和丰富的思想感情。它可以象放大镜一样,把生活中那些细微小事,隐蔽事物的细微末节,加以放大,以进一步缩小屏幕与观众之间的距离,造成可视性,产生独具的艺术感染力。正如著名电视理论家巴拉兹所说:特写可以“揭示我们的多音部的生活中最隐蔽的东西,并且教会我们象读管弦乐谱似的去观察生活中一切可见的复杂细节”,“特写往往能生动地揭示出内心的真正生活”⑤。
比如,电视连续剧《辘轳·女人和井》中,枣花和小庚结婚后,坐在她家小院房门前,镜头由近景推成特写:只见她手拿一根小棍,神情木然地观看着那上面一个慢慢蠕动的小虫。这个镜头,把主人公婚后失去自由的寂寞、百无聊赖的空虚和苦闷,表现得淋离尽致,这在戏剧中是绝对不可能的。剧场中,由于舞台与观众位置的固定,演员的表演无论如何夸张,观众也无法看清其面部细微的表情,更不能走上台去看枣花拿着小棍在瞅什么。显然,特写只属于视听艺术。
诚然,特写是电视剧从电影中借鉴来的,但电视剧的艺术特征,决定它比电影运用得更加自由、灵活、、广泛,更加得心应手,因而更具艺术感染力。比如,在电视剧《赵尚志》中,艺术家们充分把握了电视小屏幕的特点,采用“艺术省略法”,通过局部来显示整体。当屏幕上出现赵尚志同他的战友谈话的特写镜头时,听话者往往在画框外。有时讲话人背靠边框,面向画内;有时讲话人面部紧贴画框,背后空间展示出谈话的环境,……这一切,都造成了更多的画外意境。这对于电影的大银幕,就不十分合适,也显得不够自然。这里电视的局限化为了长处,特写真正成为了电视剧的假定性手段。
其次,意识的屏幕化,也是电视剧的重要假定性手段。意识的屏幕化,就是把人物的内心世界种种无形的、看不见的活动,化为直观的、可见的视觉形象,即心理活动的物化。其中包括“闪回”“回忆”“想象”“梦幻”“意识流”等等。比如,电视连续剧《少师春秋》第九集“西望云天”中,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后,被蒋强行囚禁,非常气愤,。这时,屏幕上出现两个张学良,一问一答,一审一辩,把主人公内心的困惑、迷惘、痛楚、惆怅、壮志未酬的忧愤,自我牺牲的信念等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直观地展现于屏幕上,充分发挥了电视剧艺术视觉造型的长处,使抽象的无形的意识活动具体化,形象化了。这是一种假想和变形。实际上人不可能一分为二。人的一切意识活动,都是在自己的脑子里进行的,是无形的,别人是看不见的,更不能走进人的梦幻、想象和灵魂中,过去的事情也不可能重现……,这一切,都是假定性的,而且这种假定性与特写相比,幅度更大。
3.蒙太奇的假定性。蒙太奇最基本的含义是指镜头组接的技巧。它反映了影视艺术进行艺术创作的特殊规律,也是影视艺术再现现实的独特方式和手段。艺术家借助于这种方式和手段,可以把一个事件极其简练地叙述清楚;还可以把几个发生在不同空间的事件相互交织、穿插地叙述出来,以体现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这些最简单的叙事性蒙太奇,已经蕴含着对实际生活的选择、强调、省略、组织和创造了,其假定性是不言而喻的。至于那些更为复杂的表现性蒙太奇,其假定性程度就更大了。这里,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
(1)“对比”蒙太奇的假定性。把两个性质不同,截然相反的形象或事物,通过镜头的组接,并列在一起,造成强烈反差,形成鲜明对照,使之互相衬托,彼此加强,引导观众进行比较和思考,这种手法就是对比性蒙太奇。比如,电视剧《少帅春秋》第一集“国耻惊魂”中,有这样两组镜头:当接受了蒋介石不抵抗手谕的张学良,正在北京中和剧场看戏时,沈阳北大营院内,日寇正向东北军发起攻击。剧场里欢声笑语,北大营血流成河……两组镜头反复交替穿插,使同一时间内两个空间发生的事件形成强烈对比,大大强化了“九·一八”事变的悲剧,深刻地揭示了蒋介石不抵抗主义的罪恶实质。镜头把相隔千里之遥的两个事件同时交错穿插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这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可能的。这种艺术处理显然是假定性的。
(2)“隐喻”、“象征”蒙太奇的假定性。隐喻,是一种比方,即为了说明一个事物而举一个例子,多以具体的事物来隐喻抽象的事物。在影视艺术中,隐喻要靠本体和喻体两种镜头的组接来完成。比如影片《红高梁》中,把剥牛皮与剥人皮的镜头组接在一起,隐喻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野蛮暴行。电视剧与电影的区别是,电影常用场面或段落性隐喻,这符合电影大银幕、观赏性的特点。电视剧则常用细节或画面性隐喻,并多以特写或近镜头加以体现,以适应小屏幕,亲切感,近距离观赏等特点。电视剧中的隐喻性蒙太奇,也不像电影那样追求刺激性场面,它结合电视剧尽量生活化的要求,往往用来烘托人物的某种心情,某种处境,其种趋向等等。比如,电视剧《末代皇帝》中,溥仪为淑妃与他离婚之事十分懊恼,抓起皇后婉容的鸟笼狠摔在地上,并操起“家法”痛打婉容。紧接下一个镜头是:婉容扑向鸟笼(镜头推成特写),其中一只鸟已被摔死,另一史鸟在笼子里拼命挣扎……这个细节性隐喻,十分形象地揭示了婉容的命运。象征也是一种比方,只是被比喻者不出现,靠镜头帮助联想。隐喻,象征式蒙太奇的功能,不仅仅在于叙事,更在于表现,传达某种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具有更强的假定性。所以电视剧对这类蒙太奇的要求也比较严格。
三、纪实性与假定性的有机统一
纪实性与假定性是电视剧美学特征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缺一不可的。离开纪实性,电视剧就会失去自身的特点;脱离假定性,电视剧就永远成不了艺术。这是他们相辅相成的一面。同时,二者还有对立统一的一面:纪实性本身虽然浸透着假定性的因素,但从纪实性美学的要求看,对排斥过多的假定性,要求最大限度地贴近生活原貌,追求亲切和逼真性,过多的假定性必然要损害纪实性。而假定性强调艺术概括和艺术加工,不忌讳与生活原貌之间的差异,甚至变形。从这个上意义上说,又是与纪实性相悖的,过分地强调纪实性,势必束缚艺术想象力,损害艺术的典型性和思想深度。电视剧艺术的纪实性与假定性各有所长与所短,我们不能各执一端,排斥另一端。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扬长避短,相互补充,既充分发挥电视剧的艺术个性;又能深入挖掘其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段,真正实现艺术真实──电视剧特有的真实形态。
生活本身是五彩斑斓、纷繁复杂的,既有平常性现象,也有异常性现象,二者相互交织,有机融合,才构成生活整体。正有如长长的流水,有时风平浪静,有时又会波涛汹涌,相互交替,川流不息。电视剧艺术要真实地反映生活,既需要纪实性,也需要假定性。纪实性与假定性的有机结合,既是电视剧艺术自身发展趋势,也为全面地、完整地反映生活所必需。
从接受美学看,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观众的审美情趣、欣赏水平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单纯意义上的纪实性电视剧,或者纯粹意义上的假定性电视剧,越来越满足不了观众的审美需要。一方面,人们喜欢从屏幕上看到自己熟悉的生活,从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发现自己,并从中引发出哲理性的思考,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另一方面,人们仍然愿意看那些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富于传奇色彩,能够吊住胃口的异常性生活和事件,从中得到审美愉悦。因而,人们越来越喜欢那些以一种美学为主,兼容其它的电视剧,这也使纪实性与假定性的有机综合成为必然。
在电视剧创作实践中,纪实性与假定性有机结合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的是纪实性与戏剧性的综合。“任何戏剧艺术都是假定性的”,戏剧性电视剧在电视艺术史上历来是占主导地位的。目前,这类电视剧仍是主流,但已与初期大不一样。其重大变化之一,就是兼容了纪实性因素。这样,既可以发挥情节性强,能强烈吸引观众的长处,又能体现出电视剧独具的亲切感和逼真性,因而是观众最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比如,电视连续剧《渴望》的戏剧性是比较强的。其中不乏偶然、巧合、误会和悬念等戏剧的假定性因素。同时编导又兼容了大量的纪实性因素,再加上北京方言土语的采用,给剧作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大大弥补了人为编排的痕迹和个别情节失真的缺憾,使这部电视剧引起了轰动效应。
其次,是纪实性与史诗性的综合。纪实性以平常性美学为基础,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质朴的自然美,追求生活表象的近似,往往不善于反映生活中的大波大澜,很难全面地再现时代、民族的重大事件。纪实性与史诗性综合,就很容易克服这种局限。史诗性,多以重大题材为基础,要求创作者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再现时代、历史或民族的宏伟画卷,在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上,再现生活真实和历史真实,奏出时代的主旋律。这就要求创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以鲜明的主观意识,去观照历史和现实,体现出对生活的深沉思考和评价,所以,史诗性不等于对重大事件的机构复制,它无疑是假定性的。纪实性与史诗性的有机结合,使电视剧既具有概括性、生动性,又给人以总体真实、自然的美感。目前,这类电视剧很多,如《少帅春秋》、《努尔哈赤》、《末代皇帝》、《宋庆龄和她的姊妹们》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再次,是纪实性与哲理性的综合。纪实性电视剧情节恬淡,节奏舒缓,容易吸引不住观众。如果在看似平常的生活现象中融进某种哲理,就会引起观众的欣赏兴趣。哲理性深寓于各种生活现象之中。是创作者独到的思想发现和生活体验。电视剧艺术中的哲理性不是哲学讲义,它必须通过精心塑造的艺术形象体现出来。所以,哲理性也是假定性的结晶。纪实性与哲理性有机结合,可以增强电视的思想深度和份量,使人于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引起深沉的思考,受到深刻的启迪。比如:《好人燕居谦》是根据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经历创作的纪实性电视剧,燕居谦是某县的县志办主任,生活、工作都十分平凡。然而编导透过一系列看似平常的现象,挖掘了他不平凡的品质。特别是,当他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将不久于人世的时候,他没有忘记自己还没有写完的碑文和县志,于是,强忍巨痛,继续工作。当县志写完,碑文镶嵌到某寺院的墙壁上时,他早已离开人世。他死了,然而他用生命撰写的碑文和县志将永留于后世,那不就是他生命的延续吗!他那平凡而又崇高的品质,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精神,不就是镌刻在人们心中无字的碑文吗!显然,哲理性对纪实性起了深化作用,它留给观众的是深沉的思考和无尽的回味。
除此之外,还有纪实性与散文性、纪实性与政论性、纪实性与表现性等多种综合形式,随着电视剧艺术的发展,电视剧艺术家们的辛勤探索,电视剧美学也必将更加成熟,丰富和发展。电视剧纪实性与假定性的综合方式也将更加多样化,定会发掘出更大的艺术潜力。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83页,人民出版社1968年版。
②《西方文论选》(上)第80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版。
③《美学与艺术论》第62页,文学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
④《且介亭杂文末编》第6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⑤《电影美学》第40~41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