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标准论文,普通高中论文,课程目标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2年4月公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以下称《大纲》),2003年4月正式颁布《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称《标准》).以下,笔者将对《标准》的课程目标(以下称课程目标)与《大纲》的教学目的(以下称教学目的)进行比较.并引表如下.希望能对新课程的实施有所帮助.┌─────────┬────────────┬──────────────────────┬───────────┐│
分类
│
基础知识
│
能力
│
││
├───────┬────┼────────┬─────────────┤
个性发展
││文件名
│ 理论经验
│思想方法│
思维
│
解题
│
│├─────────┼───────┼────┼────────┼─────────────┼───────────┤│
│
│
│
空间想象、 │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 │
学习数学的兴趣, ││《全日制普通高级 │代数、几何、概│数学思想│直觉猜想、归纳抽│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探究能│学好数学的信心,科学态││中学数学教学大
│率统计、微积 │和方法 │象、符号表示、运│力,数学建模能力,数学交流│度和钻研精神.
││纲》(2002)
│分初步
│
│算求解、演绎证 │能力
│
认识数学的科学价 ││
│
│
│明、体系构建
│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
│值和人文价值,辩证唯物││
│
│
│
│
│主义世界观
│├─────────┼───────┼────┼────────┼─────────────┼───────────┤│
│
│
│
│
│
学习数学的兴趣, ││
│
基本的
│
│
│
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 │学好数学的信心,科学态││《普通高中数学课 │数学概念、数 │
│
空间想象、 │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应用│度和钻研精神.
││
│学结论的本
│数学思想│抽象概括、推理论│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
数学视野,认识数 ││程标准(实验稿)》│
│
│
│
│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
│质,概念、结论│和方法 │证、运算求解、数│流能力,独立获取数学知识能│
││(2003)
│产生的背景、 │
│据处理
│力
│和文化价值,批判性的思││
│应用
│
│
│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
│维习惯,理性精神,体会││
│
│
│
│
│数学的美学意义,辩证唯││
│
│
│
│
│物主义世界观
│└─────────┴───────┴────┴────────┴─────────────┴───────────┘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的是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值得我们探讨研究.以下笔者从总体结构、基础知识、能力、个性发展四个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从而说明课程目标的发展进步.
一、总体结构的比较
教学目的与课程目标均指出“高中数学教学是建立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之上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者都暗含着这样的意义:初、高中数学教学必须衔接得当,使学生能够适应“角色”的转变.
对于教学目的,它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多种能力;它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作为能力培养的核心,并且给数学思维能力一个全新的界定;此外,它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提出一定的要求.
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它们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上对高中数学课程提出要求.总目标改教学目的中的“进一步做到使学生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所需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可见总目标中的“满足个人发展”体现了数学教育更加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具体目标是从知识、技能、能力、个性发展等方面逐层深入进行阐述的.相比之下,教学目的没有这种总分式的结构,笔者认为这是课程目标的一个特色.
二、关于基础知识要求的比较
教学目的关于基础知识的要求是,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几何、概率统计、微积分初步的基础知识,以及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概率统计和微积分初步都已确定为我国中学数学课程的主要内容,而且将“数学思想方法”从“基础知识”中单列出来,进一步提高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地位[1].此外,和以往大纲(如1996和2000年)相比,教学目的没有给基础知识下具体的定义,这样会给一些教师的教学留有一定的发挥空间.但是同时,对另一些教师来说,他们可能仍然会受以往大纲的影响,将基础知识限制在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等之中.
课程目标也没有规定哪些是“基础知识”,但我们通过仔细研读可以发现它们蕴涵于“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之中.与教学目的相比,课程目标也将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基础知识,这是需要继承与发扬的方面.但目标更强调要揭示数学概念、结论的本质和发展过程,如此就可以把“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活动”脱离“形式化的海洋”,把知识活生生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这是课程目标的一大进步.
《大纲》在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中,用“了解”“理解”“掌握”等用语来描述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不同层次.而《标准》除了在“内容与要求”中使用上述用语,一开始在课程目标中就提出:“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等.如此,在课程目标的宏观指导下,“内容标准”才能对各项基础知识作定性的规定,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指明方向.这是教学目的未曾提及的,笔者认为这是《标准》的一个优点,有助于我们在明确高中数学基础知识的内容的同时,进一步知道各项知识需要把握的深度和广度.
总之,课程目标不仅吸收教学目的的优点——将数学思想和方法作为基础知识,而且更关注基础知识的本质和来源,同时也指出各项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程度.
三、关于能力要求的比较
关于数学能力,我国长期流行的提法是“三大能力”.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家提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方针,关于数学能力的提法也逐步有了变化.
教学目的和课程目标都没有沿用旧大纲的三大能力的提法,从表中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首先是,两者都很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数学交流”能力;其次是,两者都提出要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这体现了数学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贯彻了21世纪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思想,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
除了上述能力外,教学目的将数学学科才有的“数学思维能力”作为能力培养的核心,它包括“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演绎证明、体系构建等诸多方面”.这一提法,涵盖了三大能力,但更全面、更具体.它体现了数学思维从直观想象和猜想开始,通过抽象表示和运算,用证明演绎方法加以论证,乃至构成学科体系过程[2].2002年教学目的关于数学思维能力的界定,是一个突破.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课程目标基本上沿用了目的中的提法,只是《标准》没有指明它们是属于数学思维能力的范畴.
进一步我们发现,课程目标提出“逐步地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这体现出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完全必要的,对学生离校后的发展大有益处.这是《大纲》没有提到过的能力要求,应该是《标准》的一个进步.
综上比较,教学目的能力要求的制定对课程目标是有借鉴意义的,尤其是数学思维能力的界定.而目标提出的“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也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四、关于个性发展要求的比较
培养具有优良个性的人是时代的要求,21世纪的数学教育更要着眼于培养具有良好个性品质的人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方面,数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的和课程目标都指出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只有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才能主动地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钻研数学、运用数学、创造数学,并在此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获得信心.目的和目标提出的这些要求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形成优良的品质.
教学目的还提出了“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进一步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从表中可以发现,课程目标在教学目的的基础上,提出更丰富、具体的要求,它指出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由此可以看出,目的和目标都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因素.而后者还强调要学生明确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养成批判、质疑等思维习惯.在课程目标的宏观指导下,《标准》设定了大量选修课程(包括数学史、数学家的事迹贡献),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数学视野,帮助他们了解数学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通过丰富的数学材料的教学,学生的个性会得到发展,世界观也会相伴而生.
通过比较,笔者认为,课程目标对学生个性发展提出的要求比教学目的更有指导意义,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制定.
总之如何确定具有切实指导意义的数学课程目标,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对课程目标与教学目的所做的简单化较,可以看出,课程目标面向全体学生,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同时更加注重联系现实生活与社会.我们要不断地以“与时俱进”的眼光审视《标准》,使其得到不断丰富与完善,真正做到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