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几点思考_可持续发展论文

关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几点思考_可持续发展论文

关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社会主义现代化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即将过去的二十世纪,是中国几代志士仁人寻求中国现代化的坎坷历史。邓小平说:“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就是努力把中国变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 〕这将使中华民族在二十一世纪雄风再展。因此,围绕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跨世纪的主题,人们纷纷从多种角度进行反思和前瞻,本文拟就可持续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1

“可持续发展”作为国际上多学科研究确立的新范畴,是本世纪七十年代提出来的。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世界环境大会上,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1978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其文件《我们的共同未来》中第一次使用了这一概念。学者们的探索和研究很快受到了联合国有关组织和各国政府的重视。1989年5月, 联合国环境署第15届理事会发表了“可持续发展声明”。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方针,通过了《21世纪行动议程》和《里约宣言》等重要文件,号召各成员国制定本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决策。同年年底联合国还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1994年9 月在开罗召开的世界人口与发展会议上又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多学科的探讨。特别是1995年3 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社会发展首脑会议上,通过了《宣言和行动纲领》,对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作出了安排,对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了总结。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有它的必然性。这是人类对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关系进行痛苦的反思所得出的结论。本世纪以来,尤其是近三、四十年来,生产力以空前的速度发展,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由此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资源匮乏等问题。与此同时,世界上两极分化、南北矛盾突出等,这些问题越来越明显地制约和影响了人类生存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正因为如此,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当代具有全球性质的时代潮流。

目前,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理解和阐述不尽相同,不同国家、不同学派的理论着重点也不完全一样,但其主要理论观点或曰共性,可以简要地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强调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经济、社会、人、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是对传统的发展观的扬弃。传统发展观单纯以经济发展为导向,把现代化过程片面地归结为单纯的经济增长过程,把经济增长过程又片面地归结为物质财富的增长过程,因而将注意力集中在可以度量的经济指标上,如国民生产总值(GNP)、 人均收入、富裕程度等,增长和效率成为发展的尺度,这就直接导致了人们行为的短期化,这样,一方面造成了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畸形的片面的发展(一些能迅速获利的行业和产业会得到迅速发展,那些对发展虽具有长远战略价值但不能带来近期利润的行业和产业则受到抑制),另一方面,对经济效率的狂热追求,造成人的畸形的片面的发展,成为马尔库塞所描述的单向度的人,致使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衰颓没落。传统的发展观还使社会承受着因各种片面发展所造成的社会代价的沉重负担,如今天全世界都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等问题。可持续发展理论则主张人类社会应由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向追求综合的、整体的、协调的发展,既要充分利用人的、社会的、自然的各种资源,同时也应该为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发展的指标应依据经济的、社会的、人的、环境的一系列指标,追求系统的、整体的、全局的、长远的效益。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系统的、综合的、整体的发展观。

第二,主张人是发展的目的,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大体又有三层含义:(1)人的发展不是少数人的发展, 而是地球上全体人民都应得到公平的发展。就一国而言,既包括发达地区的人民,也包括不发达地区的人民;就世界而言,既包括发达国家的人民,也包括发展中国家的人民。(2 )人的发展也不仅仅是指当代人的发展,而是指包括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损害后代发展的趋势。(3)人的发展不仅仅指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要求, 还包括满足人们在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上的各种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正因为发展的目的是人的发展,所以经济的增长只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手段,经济、政治、社会等各种制度的改进也只是为了给人的发展创造一种更好的社会环境。正如佩鲁所指出“市场是为人而设的,而不是相反;工业属于世界,而不是世界属于工业;如果资源的分配和劳动的产品要有一个合法的基础的话,即便在经济学方面,它也应该依据以人为中心的战略”。〔2 〕“无论如何需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指出一条可以接受的一般研究路线,并指出每个人以及整个人类多方面的、全面的发展方向”。〔3〕

第三,强调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这是因为“发展变化总是指与人类历史一定阶段相联系的一种运动,这个过程不是均衡的、平直的,而是充满了波动和偏离、加速和减速、进步和退步等等复杂的情况;由行为者的持续活动,不断发生着从不平衡到平衡又从平衡到不平衡的持续过程。新发展观不仅要求从当代人、当代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待发展问题,还要求从未来人类、未来社会的角度看待发展问题”。〔4〕

由上可见,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当代哲学、经济学、环境学、生态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进行综合研究的成果,也是当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文化、经济等各社会子系统相互作用和彼此渗透结合的产物。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是两大主题,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发展,捕捉发展的机会,解决发展的问题,寻求发展的对策。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确立无疑是对经济发展等于社会发展的传统的发展观的突破,因而有着它的十分重大的意义。

2

中国正在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结合国际上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和实施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更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早在八十年代,邓小平就曾高瞻远瞩地指出:“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角度来认识,要从这个角度去观察和解决问题”。〔5〕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 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到了十分突出的地位。在会上,江泽民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李鹏也在会上讲:“‘九五’计划和15年远景目标,一定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方针,这是造福当代泽及子孙的大事”。在党中央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突出强调了要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要十分重视并妥善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并提出了“保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积极促进社会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发展”的社会发展总要求,这是中央以往的中长期规划或建议中从来没有过的,这正说明了中央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高度重视。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它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具体任务:即经济的现代化,政治的现代化,文化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如何在进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体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路呢?

第一,就经济的现代化而言,首先,从经济结构上讲,是指处理好同期各种经济关系的平衡,即应在宏观经济领域处理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农业发展的制约,工业整体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今后要大力加强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必然不断优化升级,逐步形成同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一、二、三产业的合理结构”〔6〕。 从社会空间领域来讲,则要处理好我国东部地区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目前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在经济上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有所扩大。就经济实力差距来看,据统计,十多年来,东、中、西部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所占比重发生了较大变化,1980年为52.3∶31.2∶16.5,1993年则为60.1 ∶26.8∶13.1。至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1993年来讲,中部地区不到东部的1/2,西部更不到东部的1/3。在深入改革开放的今天,这种地区间发展的差距,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江泽民指出:“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今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7〕

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看,处理好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处理好东部地区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是强调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产业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另一部分人、另一部分地区、另一部分产业的发展为代价,从而实现发展的整体性。

其次,就纵向的方面来看,保持发展的连续性,这既要“更新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还要重视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是人口压力大,而不少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3,人均淡水资源相当于1/4,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石油资源都相当于1/8,今后人口和人均资源的矛盾还会更加突出,这就更需要做到对人口、环境、资源的约束,像江泽民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指出的:“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第二,就政治的现代化而言,经济的现代化必然要求政治方面作相应的变革,没有与经济的现代化相适应的政治现代化,经济的现代化是很难深入和持续发展的。而政治现代化的关键就是要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治体制。而要实现这个目标,至少有以下问题值得重视:

1.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以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来看,“社会发展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中心需要和愿望,也是各国政府和民间社会各个部门的中心责任”。〔8 〕“人民是从事可持续发展的中心课题”。〔9〕因此一方面要政府调控行为, 另一方面社会公众监督、参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群众基础。在现阶段,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民主监督的程序和制度,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和侨务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发展基层民主等,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内容。与此同时,建立高度民主的政治管理体制和政治运行机制,使民主真正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制度化的民主生活方式。具体表现如:人民参政议政,逐步改变政治是少数人的专利品的现象。政治公开,增加透明度,消除政治神秘化的色彩。机会均等,即全体社会成员具有平等的政治地位,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有均等的发展机会(官僚主义和以权谋私是政治社会中最大的不平等)等等。

2.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使国家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这是因为现代化的民主政治是在健全的法制下正常发展的政治。按照人民的意志制定法律,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人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享有充分的自由民主权利,就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内容。在政治发展中,法律愈完备和愈有权威,人民就愈能摆脱传统的政治(专制政治、家长制政治)的束缚,获得充分的自由和权利。

3.转变政府职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宏观调控和优质服务。精简党政机构,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的改革,使政治结构趋于合理化,弱化政府直接管理经济的职能,增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从而达到管理的高效化。

第三,就文化的现代化而言,现代化不只是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同时也是文化发展。传统发展观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忽视了文化在发展中的地位,造成经济和文化之间的紧张和对立。今天,那些发达国家面临的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危机、精神的危机,这更说明了文化在实现社会整体的、全面进步中的不可缺少或替代的重要地位。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要比经济、政治的现代化艰巨复杂得多,这是因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既要面对传统文化(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本土文化),又要面对西方文化(包括西方的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我们应清醒地看到,由于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已经走出工业文明并开始向后工业文明或曰“后现代”过渡时期才起步的,是在开放的,即“一体化”的世界格局中展开的。因此,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面临着一种十分复杂的局面,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乃至后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混杂交陈,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鉴于中国文化现代化所面临的复杂局面,我们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深入领会文化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文化不仅指报刊杂志、电影戏剧之类的生活消闲,也不仅是知识、思想教育。文化主要是精神性范畴,是情感、信念、规范、价值观等的融炼,是一种人文精神或曰精神文明。因此,文化的现代化是指铸造一种具有“现代性”的精神文明模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是在中国实施文化现代化的特殊方式。如果说经济现代化属于物质文明的话,那么文化现代化便属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是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不可缺少的两大组成部分,它们的发展标志着社会发展的整体进步程度。因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应是同步进行、并行不悖的。我们要做到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能否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我们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二十一世纪”。2.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变的问题。一方面,借鉴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改善、净化现代文化;另一方面,又以现代意识扬弃传统(而不是整体性的反传统),发展传统文化中富于生命活力的部分,使其经过创造性的功能转换成为现代文化的内在构成要素。3.以世界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外来文化的价值,从整个世界文化的发展大道上去择取优秀的文化成果。西方是现代化的先行地区,在其现代化过程中,已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无疑是可以借鉴的。不过,这种学习与借鉴应具有高度选择性,因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有其自身的特殊背景和条件,对文化的现代化要求也不尽相同。尤其是像中国这个具有历史悠久文明的国家,如何立足于本土文化传统,有选择地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促使自身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中国文化的首要问题。

第四,就人的现代化而言,现代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全面成长,作为社会主体的人自身在心理、思想、观念和行为上的现代化是实现整个社会现代化的首要因素,也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美国学者英格尔说:“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够赋予这种制度真实生命力的广泛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行着这些现代化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10〕可见,现代化发展本身就力求不仅在物质,而且也在道德、精神等方面促进个人的全面成长。人的现代化有赖于社会和个体两方面的努力。从社会来讲,要努力实现科学技术、体育、卫生、教育等方面的现代化,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从个体来讲,现代化包括现代精神素质和现代行为模式两大内容。现代精神素质体现为自立、自主、自强意识、进取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务实求真意识、开拓创新意识及健全的人格心理。现代行为模式则是指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际能力。认识能力是人们观念地掌握外部世界的意识能力,表现为人的大脑的思维,是不可见的。实践能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表现为人的具体活动,是可见的,它包括人的生活能力、社交能力、操作能力、实验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认识能力是实践能力的基础,实践能力则是认识能力的运用、检验和发展。而这两种能力的提高,都有赖于人的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因此,在现阶段,培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则是培育现代中国人的具体目标。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人等因素在内的全方位的现代化。经济发展是物质的层面,政治发展是制度的层面,文化与人的发展则是精神层面,只有这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才有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而转变发展观念,更加自觉地用新的发展观指导现代化的建设,真正实现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得以顺利进行。

注释: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9、282页。

〔2〕〔3〕弗郎索瓦·佩鲁:《新发展观》,第2页。

〔4〕吴元梁:《论发展观和文化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

〔6〕〔7〕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8 〕〔9 〕哥本哈根世界社会发展首脑会议《哥本哈根宣言》第9、8条。

〔10〕英格尔:《人的现代化》,第4页。

标签:;  ;  ;  ;  ;  ;  ;  ;  

关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几点思考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