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研究_农民论文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研究_农民论文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产业化论文,有效途径论文,农村经济发展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我国有些地区,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现代农业转变,在认真总结完善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实施农业产业化。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把农民引向市场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村经济总量增长,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九五”发展计划和2010年奋斗目标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农业产业化的内涵、思路和类型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村经济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也就是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总体上组织、改造和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使之和市场接轨,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是: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在工作指导上把握6条原则:一是面向国内外大市场;二是依托当地优势;三是搞好专业分工;四是形成规模经营;五是农工商、产加销密切结合;六是实行现代企业的管理。

各地从实际出发,坚持多种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从目前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市场联接型。就是围绕优势产业的发展,健全完善市场体系,拓宽商品流通渠道,运用市场的导向作用,带动优势产业扩大规模,以及发展与其相配套的加工、运销业等,进而形成一体化经营格局。如山东省寿光市的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带动周围4个县的20多个乡镇,蔬菜面积扩大到50多万亩,年产瓜菜25亿公斤,收入达30亿元。同时,这个市场还外联着除西藏以外的省、市、自治区参与市场交易,形成了在全国影响极大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中心和信息中心。

2.龙头企业带动型。以经济实力较强的公司或企业为龙头,围绕一种或多种重点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联结相关的企业和农户,进行一体化经营。山东省诸城市外贸公司,覆盖了附近40多个乡镇的肉鸡生产,仅诸城市23万农户就被它带起了18万户。

3.农科教结合型。就是运用高新技术,对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进行开发和更新换代,推动生产、加工配套发展。山东临朐县果品公司,应用生物组织培养技术,成功繁育出优质脱毒果树苗木,年产400万株,已带起了全县20万亩苹果基地,形成了以科技为先导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机制。

4.专业协会带动型。就是以农民技术员、能工巧匠为骨干,组建群众性科技团体,通过联办经济实体,开展科研、推广和销售服务,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如诸城市的后官庄绿宝蔬菜协会,现已辐射到11个省、108个县、拥有团体会员366个,个体会员6684名,它不仅向会员提供技术服务,还负责蔬菜的加工销售,提高了蔬菜的生产素质和经济效益。

二、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效果

实践证明,凡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地方,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快了市场主体发育,使分散的农民家庭经营与大市场之间找到了一种有效的连接方式。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一方面,突破了家庭分散经营的局限和区域壁垒,培植壮大了一大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领广大农民“成建制”地进入市场,减少了农民生产上的盲目性,随意性和趋同性。另一方面,农产品的收购、加工、贮藏、运输等相关产业迅速发育起来,广大农民围绕着主导产业的生产经营,与龙头企业和各种服务组织通过契约和股份合作的形式结成链条,提高了参与市场竞争的本领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促进了规模优势的形成,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加快了主导产业的膨胀,形成了一条条具有规模优势的经营隆起带,使农村经济总量大幅度增加。山东省潍坊市近年来畜禽养殖、蔬菜种植等产业的迅速发展就是很好的证明。去年全市畜牧业产值达到7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8.6%,仅此一项,农业人口人均增收近150元。农副产品通过精深加工,实现了多次增值,减少了后续利益的流失,提高了农业的比较效益,增强了农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3.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的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和农民的整体素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大面积、系列化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提供了载体。也为科技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攻关创造了条件。同时,农业产业化的实施,使广大农民切身体会到农产品的品种、质量、规格对市场的重要性,激发了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自觉地接受科技成果的辐射,提高了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山东寿光市获得县级以上证书的农民技术员达6375人。全市有3300多名农民被省内外聘去担任蔬菜技术员,其中29个被聘为科技副县长、副乡镇长,还有60多名农民跨出国门,到美国、科威特、日本等国家从事蔬菜生产经营。

4.促进了城乡结合、工农结合,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使一大批新的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企业迅速崛起,并呈现出相对集中的发展趋势,逐步改变了农村单一的生产结构,使大量农民从农业上脱离出来,加快了劳动力转移和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同时,由于龙头企业的作用,使城乡之间的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生产要素实现了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一、二、三产业实现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5.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引导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农村实行“大包干”的前些年,不少地方集体经营实力和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一度削弱和减弱。实施农业产业化之后,通过龙头企业把千家万户带入了各个产业链,用经济利益把他们与集体连在了一起。集体经济组织以龙头企业为抓手,帮助农民及时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高质量地提供系列服务,使其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特别是把一些落后户和困难户带动扶持了起来,让他们共同参与到一体化生产经营中去,缩小了经济收入的差别,进入了共同富裕的行列,使广大农民切身感受到了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和发展集体经济的优越性。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发展龙头企业,增加了经济收入,壮大了实力,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党群、干群关系的改善,从而促进了农村的政策稳定和社会稳定。

三、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措施

1.以市场为导向,培育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支柱。发展主导产业,要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按市场需求发展趋势来建立。因此无论发展哪个行业、哪项产品的主导产业,首先是搞好市场预测,及时了解市场变动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将其立足点建立在适应市场需求上。同时,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避免小而全、大而全的趋同结构。从市县到乡镇实行“四个一”,即每个主导产业都有一个班子、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套实施办法,每个班子都由党委政府的领导、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科技人员组成,实行科、物、政结合,统一负责政策,规划的制定实施。在资金、物资、技术投入上,实行政策倾斜,重点培植。

2.加强和扶持龙头企业建设。龙头企业上联国内外市场,下联千家万户,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的功能。因此,要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来抓,并且要做到按生产规模和发展需要来规划布局龙头企业。在龙头企业的发展方向上,要突出大(规模)、高(水平)、外(向型)、强(带动、辐射),对规模大、起点高、外向型的农副产品加工经营企业,实行政策倾斜,从财力、物力、人力上予以重点扶持,促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在经济主体上,打破门户之见,鼓励支持多层次、多成份、多形式地发展龙头企业,谁有辐射能力谁就当龙头;在经营形式上,采取合同契约、股份合作、资产参与以及联产、联营、合股多种模式,使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户之间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按照这些基本要求,坚持多渠道、多途径建设发展龙头企业。一是把龙头企业建设与农业村对外开放结合起来,瞄准国际市场,建设新的。二是把龙头企业建设与老企业挖潜结合起来,改造、扩建旧的。三是把龙头企业建设与优化乡镇企业结构结合起来,促进中小企业联合,发展大的。四是把发展龙头企业和深化供销社改革结合起来,形成与千家万户联系紧密、覆盖面广的龙头企业群体。

3.抓好商品基地建设。农产品商品基地,是龙头企业的依托,也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只有形成较大规模的商品基地,才能保证农副产品成批量地均衡供应,提高市场占有率。因此,要按照发挥资源优势、合理区域布局的原则,抓好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要按照确立的主导产业,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形成资源特点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区域化经济格局。要充分发挥各类专业大户、专业村的带动示范作用,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连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为了提高各类农产品商品基地的集约化水平,要优化对农业的资金投向,在财力、物力方面实行倾斜,不断加强水利、农机及流通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不断改善商品基地的生产条件。

4.抓好科技推广。农业产业化是一种新的运行机制,它的完善和发展,既要靠政策、靠投入、更要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和科学管理。农业产业化的水平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了适应农业产业化对科学技术的要求,首先对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方式进行改革。坚持一抓一个大系列,一推一个全过程,使新技术、新成果渗透到产前、产中、产后的每一个生产经营环节中。如蔬菜生产,从优良品种的引进繁育,到土壤改良,耕作方式,一直到加工、包装、运输、营销等每一个生产经营环节,全部推广应用先进技术,防止因一个“断环”而影响“全链”的质量。其次是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培训方式和内容。按照确定的主导产业和实施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在农村各职业学校,以传统农经专业为基础,增设生物技术、食品加工、市场营销等专业,并立足于培养应用型、技艺型人才,打破专业界限,坚持系列化、多专业培训,真正做到产业化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再就是积极探索农业技术管理体制的改革。对各类农业科技人员的管理,要打破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改部门所有和部门管理为产业系统管理,按每个产业的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把科技人员组织到各农业产业化体系中,做到用其所长,展其所能。

5.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市场体系建设要以初级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建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市场网络。还要积极发展资金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为推进产业化创造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和平等竞争的条件。要大力培育农工商经营联合体、专业协会、农产品购销公司及股份合作企业等各类中介组织,帮助农民进入市场。要发挥龙头企业市场开拓能力强、信息来源广的优势,巩固、开辟和占有市场,不断提高对国内外市场的覆盖面。要采取与大中城市建立供销关系。在沿海沿边口岸和经济特区,设立对外窗口,开展补偿贸易、期货贸易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产品销路。

6.完善经营机制。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形成互惠互利,共兴共衰的关系,是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按照经济规律,妥善处理生产、加工、经营三者之间的关系,至为重要。在处理这些关系时,所要遵循的原则:一是扶持生产、保护农民利益。在生产、加工和经营体系中,生产是基础,加工、经营部门必须着眼长远利益,把生产当作实现自身利益的源泉,主动地扶持生产、服务生产、保护生产。二是利益均沾,风险共担。无论是生产者,还是加工、经营者,在市场波峰期,都能够得到均衡合理的利益分配,在市场低谷期,能够共同承担市场风险和利益损失,真正结成共损共荣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从而使产业化体系持久稳定地运行下去。三是依法按章办事。各产业体系通过健全章程,用法规契约规范各方的经济行为,使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利益分配以及违约处罚等,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真正把农村经济纳入依法管理,有序运行的轨道。

标签:;  ;  ;  ;  ;  ;  ;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研究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