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峰谷平原高原--论地方高校学科生态系统建设_大学论文

建设峰谷平原高原--论地方高校学科生态系统建设_大学论文

造峰 填谷 平原 高原——论地方行业高校学科生态系统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平原论文,高原论文,生态系统论文,学科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11)18-0186-03

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主要是指那些源于行业管理,在世纪之交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中划入学校所在省区市为主管理的原行业部门所属高等学校。[1]传统的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由原行业部门管理和指导;二是其学科专业主要围绕行业的产业链进行设置;三是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主要服务于行业,这些高校对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随着隶属关系的改变,地方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若不转变发展思路,进行彻底改革,必然会在日趋激烈的高校竞争中败下阵来。学科是高校的发展的龙头,行业特色高校的改革必须从构建良性学科发展系统入手。笔者试着从“造峰”、“填谷”、“平原”、“高原”等方式入手,以期构建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学科的良性生态系统。

一、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学科发展的现实困境

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变革。原中央各部委下属的500多所高校纷纷划转到地方管理,形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两级管理。这对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其学科、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变革。首先,行业高校之前属于行业各部委管理,其资金、科研等主要来自于行业部委的支持。划转后,行业高校立即就面临着发展资金短缺的困境。其次,行业特色高校划转地方后,如何凝练自身的学科发展方向?原先的优势学科大部分都是依托行业,划转后,优势学科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错位”,地方经济发展高歌猛进,技术需求与日俱增,而行业高校却没有与之对应的学科支撑。凡此种种,都对行业高校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已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二、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学科生态系统构建的方法论研究

(一)“造峰”

“造峰”的意思就是指地方行业特色高校要大力发展其优势、特色学科,抢占学科前沿,形成高峰。但是随着管理体制的改革,行业高校与行业的关系逐渐弱化,在自身发展、舆论导向、招生规模等现实压力下,许多行业高校要么更换校名,开办新兴专业,走综合化发展之路;要么积极合并,走规模扩张来寻求发展机遇;要么保持学科原貌,以求不变应万变。因此,行业特色高校在大力实施其造就学科高峰的战略前,必须明确其学科发展定位,然后才能考虑实施“造峰”计划。

1.定位。行业特色高校根源于行业,其优势学科具有十分鲜明的行业色彩,若舍去其优势学科盲目地走综合化发展之路,可谓既不可取,又不明智。因此,继续保持特色学科是行业高校的生存之本。但特色也不是一劳永逸,高校必须冷静地分析形势,及时紧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准确把握行业及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凝聚资源,实现“集成创新”,统筹分析自身特色及优势,调整优势学科的主攻方向,做到“有特色,入主流”,“先做强,再做大”。

2.集成。行业特色高校优势学科发展定位明确之后,就得考虑如何发展的问题了。有研究者认为,特色如何选择,就是把自身的优势作为纵向坐标,把社会需求作为横向坐标,原点就是对特色的选择。[2]53笔者深受启发,在其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特色学科的形成不是二元的,而是三元的、立体的。即Y轴为高校自身的学科优势,X轴为国家经济发展需求,Z轴为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原点为高校学科特色的确定。行业特色高校就是要科学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明确分析自身学科优势,再统筹捕捉国家发展需求,最终集成考虑所有因素,形成自身优势、特色学科发展思路。

以笔者所在单位常州大学为例,学校在制定学科发展战略时,首先分析了天时、地利优势,即江苏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环保、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等)和常州市五大产业给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然后结合化工、过程机械、材料等传统优势学科,提出了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规划。

(二)“填谷”

“填谷”就是要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这是行业特色高校实现“弯道超越”的关键所在。建校仅十多年的香港科技大学,它以重点发展纳米材料研究而取得了国际科学界瞩目的成就,演绎了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段传奇。行业特色高校必须及时大力发展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学科,加强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着力提升新兴学科的原始创新能力,引领未来学科发展、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行业特色高校要将其新兴学科凝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领域及其他重要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凝聚到未来10年至15年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脑与认知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等领域;凝聚到电子信息、现代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科技农业等领域;凝聚到经济、法律、教育、现代商贸、现代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领域。而对于交叉学科的发展思路,笔者认为北京大学徐光宪院士在谈创新钻研要领16条的文中阐述得十分精辟。科学分为上、中、下游。数学、物理学是上游,化学是中游,生物、医学、社会科学等是下游。上游科学钻研得比较简略,但极具深度。下游科学钻研得比较庞杂,除了用本门科学的要领之外,假如借用上游科学的理论和要领,往往会产生新的交叉学科。MIT通过学科交叉、协同,充分发挥理工科对人文学科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培植与工程、科学直接相关的学科”,形成了“语言学与心理学携手并进,经济学与工业管理学紧密结合,政治学和电子学密切相关”[3]的学科发展态势。这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行业特色高校学科发展的着力方向。

(三)“平原”

“平原”就是打造基础学科平原。基础学科揭示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是人类技术创新、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行业高校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获得不竭的创新动力,只有高度重视基础学科的原始创新能力,才能在基础科学前沿和战略技术领域取得更多的科学成果,不断增强自身学科的自主创新能力。如何在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中发展基础学科呢?有研究者曾对如何发展文科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4]笔者认为其对基础学科的发展思路很有启示意义。行业特色高校中的基础学科发展首先必须认清自身实际,实施阶段性发展。初级阶段是发展为行业特色高校优势、特色学科服务的基础学科,其主要是为了给优势学科发展提供理论研究、哲学思考、社会学分析等。中级阶段是依托鲜明的行业特色学科发展独立的基础学科,其主要与行业高校的理工科专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发展而成。高级阶段就是构造比较完整的基础学科体系、形成与行业特色高校优势学科相同地位的基础学科。打造学科“平原”,就是要加大对基础学科的研究与扶持力度,选择与行业高校优势学科密切相关的基础学科进行重点建设,采取理工结合、应用与基础研究并重、文理渗透的思路,着力形成基础学科“平原”,为高校优势学科、应用学科、重点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创新、发展、共融共生提供不竭的理论发展动力。

(四)“高原”

地方行业特色高校的学科发展思路光有“造峰”、“填谷”、“平原”仍显不足,最终的目的必须打造成学科的“高原”,只有这样,高校的学科生态系统才能真正形成。行业高校在打造“平原”时,必须将基础学科与“高峰”的优势特色学科结合,大力发展基础研究到应用基础研究再到应用研究的创新链条;在“填谷”时,大力依托“平原”与“高峰”,瞄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前沿,积极寻求新的学科增长点;使得“造峰”、“填谷”、“平原”相互渗透、相互依托,最终形成行业高校的学科“高原”。以笔者所在单位常州大学为例,学校按照“重心下移、分层管理”的思路,提出了“点、线、面”三位一体的学科建设结构模式,着力打造学科“高原”,与“造峰”、“填谷”、“平原”、“高原”战略有异曲同工之效。“造峰”,学校打造以国家级重点学科为核心的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体系,以自身现有的国家重点学科为核心,带动一级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发展,构建起学校学科建设的最高水准;“平原”,学校大力发展基础学科建设,将具有相同或相关的基础学科进行集成组合,形成基础学科的“平原”;“填谷”,就是由跨学院、跨学科的多学科交叉组成的学科群体,即学科平台,这是产生新兴交叉学科和创新性成果的最佳学科结构体系。常州大学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学科体系:即石油化工、材料、过程机械、油气储运等优势学科群,生物制药、环境安全、电子信息等重点学科群,管理、经济、法学、理学、文学等继发学科群,适当增设了农学、医学等新建学科群,最终形成交叉、渗透和均衡的学科“高原”发展态势。

三、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学科生态系统构建的动力机制研究

(一)团队建设是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学科生态系统构建的动力核心

学科建设不仅需要硬环境,优良、和谐、共生的学术软环境对于学科建设同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行业高校必须大力营造以人为本、求真务实、敢于创新、团结合作、乐于奉献的和谐、宽松的学术氛围。要认真处理好学科带头人与成员之间、学科骨干与成员之间、各成员之间的关系,要尊重各成员的学术见解,允许不同学术观点共生,努力形成一种学术互补,使学科梯队建设得到良性发展。其次,择优选择学科带头人。选择的标准是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水准和人格魅力,其次考虑其在学术造诣和学术地位。学科带头人既能搞好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多出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又能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多出科研成果。

(二)管理创新是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学科生态系统构建的动力之一

坚持学科建设与管理创新并重。探索学科建设新模式,创新学科管理和运行机制。打破校、院、系的行政壁垒,实行横向管理与纵向管理相结合,既实施以学科发展规律形成的三级纵向管理,又推行以学科综合化或共同攻关重大科研项目而建立起来的横向学科管理模式。其次,实施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管理机制,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促使团队成员真正做到的人尽其才、人尽其用。最后,还需建立学科建设年度报告制度、中期检查制度和结项验收制度,做到权力与监督并重,从制度上保证学科团队良性、可持续发展。

(三)产学研是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学科生态系统构建的新型动力

产学研是一个平台,架起了企业与高校的桥梁。产学研过程既是产品生产的过程,也是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学科建设新动力产生过程。在行业高校以其优势学科的知识、科研成果实施产学研合作时,其结果意义是在新产品的诞生和新产品所产生的丰厚经济意义的同时,也在不断丰富着相关学科与专业知识的领域范畴,同时也还在不同的角度验证着相关学科领域内所研究的学术成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2]161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必须在产学研结合的理论机制上不断创新,在产学研结合的形式模式上不断推新,在产学研结合的实际成效上不断提高,畅通产学研合作与自身学科建设之间的互动机制,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的品牌。

四、结语

如今,随着管理体制的改革,隶属关系的划转,高考人数的逐年下降,高校间的竞争更趋激烈,地方行业特色高校的生源质量、就业形势及学校排名等必将面临更大考验,且这些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紧迫、更为重要。地方行业高校必须狠抓学科建设龙头,大力实施“造峰”、“填谷”、“平原”、“高原”战略,不断加强团队建设、管理创新、畅通产学研合作机制,努力构建学科生态系统,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着力打造自身鲜明办学特色,最终实现良性、高效、可持续发展。

标签:;  ;  ;  ;  

建设峰谷平原高原--论地方高校学科生态系统建设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