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的二重性及其价值导向_大众文化论文

大众文化的二重性及其价值导向_大众文化论文

大众文化的二重性及其价值引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众论文,性及论文,价值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大众文化是在西方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发展的典型形态是20世纪的“文化工业”。“文化工业”是法兰克福学派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后现代社会)大众文化的总称,其意在指出这种文化的创造目的和创造手段与工业生产方式相似,是一种标准化、复制性、大批量的生产,为的是创造消费使用价值,经济效益是其运作杠杆。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作为“文化工业”的大众文化是商品生产原则普遍化的产物,也是社会信仰和价值中心历史性解体的结果,而绝对贫困者减少,科技手段提高,制作成本下降,则使这种文化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

在工业化、市场化向全球扩展的今天,大众文化已成为世界性的文化潮流。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扩大,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文化也成为日益崛起的文化景观。大众文化是社会全面发展,综合进步的结果。从大众文化的产生看,它有赖于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商品经济的相对发达,这是经济条件;二是言论出版自由的保障和社会观念的普遍开放,这是政治条件;三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和渠道的形成,这是技术条件。而当代和当前大众文化之所以呈现前所未有的普及浪潮及其强劲的发展势头,是由于在这三个基本条件上又增加了新的因素。在经济条件上,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一体化趋势打破了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壁垒,而横向交流中首先和直接的交流是大众文化的交流。在政治条件上,社会生活日趋民主开放,社会文化信息激增,人们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在技术条件上,在广播电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卫星、电脑和因特网,形成全球信息一体化的传播网络。这种信息一体化不仅是跨地域的,也是跨阶层的,百万富翁与平民、政治文化精英与寻常百姓,都收看同样的电视节目和电视转播,在电脑面前人人平等,结果是阶层特征淡化,文化朝雅俗共赏的方向发展。

大众文化是反映最大多数人的文化心理和取向,具有最为广泛的群众基础的文化。这里的“大众”兼有数量、时间和空间的三种规定性,其一是数量庞大,大众文化大量复制,消费对象或受众人数众多,与象牙塔上曲高和寡的所谓“文化精品”截然不同;其二是时间迅速,影响文化代替了印刷文化的主宰地位,大众文化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广泛传播,使过去对文化消费的“读”和“想”变成了“看”与“听”,在极短的时间内甚至几乎是同时被人们迅速认同和接受;其三是空间广阔,大众文化辐射范围宽广,冲破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因素造成的障碍,跨越年龄、性别、职业、阶层、地域等等的界限,为大众所喜闻乐见、雅俗共赏。而大众文化中的“文化”,无疑是广义的文化概念,即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在内的广泛的社会文化。

可以这样定义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以消费为中心,以大众传媒市场流行为走向,以文化时尚为内容,以社会大众为对象的文化样式。商业性、流行性和庞杂性是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

大众文化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打破了文化阶层对文化的垄断这种文化特权现象,使文化从文化的金字塔里走出来,走向民间,与亿万普通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生直接的关系,成为他们的日常活动,使文化(特别是狭义的文化艺术)摆脱了过去那种只依附于极少数人的寄生性,而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性,使文化精品从封闭的神秘存在中走出来,成为人人都可以欣赏到的东西。无疑这是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历史进步。所以,从上述意义上说,任何否定或贬斥大众文化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以“文化精英”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大众文化流露出本能的反感、蔑视或不屑一顾,对上流社会或精英文化无限惋惜和留恋,实质上表现出的是一种“没落贵族式的文化保守主义”。

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大众文化由于其商业性的显著特点,由于它具有某种自发盲目的成分以及由此带来的庞杂性,其消极性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大众文化是一种浅层次的文化。从历史发展中看,大众文化是一种文化提升;但从另一种意义上思考,这种历史进步也导致了文化的泛化,文化成了一种可复制的、唾手可得的东西,是一种平面性的、无深度感的、无深刻含义的东西(当然大众文化并非全部如此)。大众文化的主要功能或曰人们对它主要功能的理解,是娱乐、游戏和消遣方式,往往忽略它的思考性、启迪性和教育性。因此,在大众文化中,知识性文化消费与娱乐性文化消费是严重失衡的。人们往往把大众文化喻为“精神快餐”“量大,也吃得饱”,但长期一味的依赖,就会患“营养不良症”。

其次,大众文化是更多地追求经济效益的文化。所以,大众文化的特色之一是“炒”、“包装”。它对大众文化偶像——各种“星”的盲目吹捧有时会达到很浅薄的地步,很少见到像样的音乐评论和音乐批评,这显然是票房价值高于艺术价值所致。由此大众文化还往往透出一种“媚俗”的倾向。

此外,还有某些冠以“大众文化”的有害文化。如大吃大喝、挥霍浪费、酗酒等文化消费现象,灰色甚至黄色的街头小报、地摊文学、影视作品,宣扬封建迷信的各种形式的伪科学。

所以,对大众文化不能任其盲目的发展,特别是对其中的不健康成分更不能放任自流。大众文化的产业化、市场化并不能完全解决文化水准的提升和文化趣味正常化问题,需要加强对大众文化的管理和价值指导,发展它的积极作用,扼制它的消极影响。

(三)

对大众文化的价值引导的重要一点,是要有精英文化的介入。

与大众文化相对应的是精英文化,或称高雅文化、严肃文化这类由文化人创造,供文化人和文化阶层享受的文化。精英文化是高层次的文化,是经过了提炼的比较纯的文化,是以探求真、善、美的价值为基本职能的文化。所以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如经典学术著作,经典文学艺术作品。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相比,有四个不同的特点:(1)凡精英文化在内容上均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人们对真、善、美理想境界的追求,体现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2)精英文化在表现形式上比较规范,有确定的理论形态;(3)精英文化的生命力持久,经典性的文化可以跨越不同的时代,超越上百年甚至上千年而不衰;(4)精英文化正因为比较纯粹,层次比较高,所以一直是少数人欣赏的文化。不像大众文化那样普及,拥有最广大的受众。精英文化的职能和特点,决定了它不能像大众文化那样完全推向市场,不能把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等同起来,不能因为精英文化市场价值不如大众文化,而否认它的巨大社会价值。

当代世界文化的发展呈两种明显的流向,与大众文化的崛起相对应的另一极,是向精英文化挺进,这集中表现在建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的文化高峰上。只有大众文化的发达,没有高雅的精英文化的繁荣,没有黄钟大吕、振聋发聩的文化艺术力作的问世,没有享誉世界的文化名人,在今天的世界上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文化的作用说到底是要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人的文化素质乃是一个民族素质的最深厚的基础,是关乎民族兴衰的决定性因素,在世界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更是如此。如果没有发达的精英文化,即便大众文化多么发达,人的文化素质也是难以提升到高水平的,而只能养育出一个低文化水平的群体。只有把人的文化素质奠基在精英文化的基础上,才能使民族站立于文化的高峰上,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正因如此,我们在文化发展战略上,既不能否定大众文化的作用,更要看到精英文化的重要性;既要给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更要以主要精力建设发达的精英文化。鉴于大众文化的自发性和庞杂性,精英文化应积极介入大众文化领域,肩负起价值导向的职能。如果精英文化失却自己的职责,退出大众文化领域,大众文化庸俗化倾向就会自由泛滥。精英文化在介入大众文化的过程中,也会使自身得到发展,正是大众文化的发展为精英文化奠定了雄厚的文化基础,使精英文化向质量上更高、数量上更大的方向发展成为可能。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有矛盾的一面,但在根本上是互补的,精英文化是从大众文化中提升出来的,反过来又指导大众文化。

标签:;  ;  ;  ;  ;  

大众文化的二重性及其价值导向_大众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