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主体施工水平高低影响到建筑施工整体施工水平,因此,在实际施工中,必须要保证建筑主体施工质量。在应用建筑主体施工技术过程中,既需要明确施工部位各项施工技术,也需要根据施工具体状况,做到对施工技术合理选择,明确各项施工步骤,进而确保建筑主体结构整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而大大提高建筑施工质量,在提高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建筑企业获得更多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主体结构;施工技术
引言:
在现代化社会中的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主体结构比较多。主体结构的施工属于一项重要的内容,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主体结构的质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建筑工程项目的功能与质量。
1 建筑主体结构施工的一般流程
通常而言,在开展主体结构施工当中,为了进一步加快施工进程提高施工效率,往往会在实践中选择流水施工的施工方法,并形成了由下而上的一套施工技术应用流程。通常情况下,在建筑主体结构施工中,较常遵循以下施工程序及步骤:在建筑主体施工前,要进行前期的数据测量及施工定位工作,在测量及定位的同时,及时跟进钢筋及柱的绑扎工序;安装建筑主体施工的模板,模板安装完毕后开展混凝土浇筑施工;混凝土振捣、压实及凝固后,拆除柱模板并对建筑主体结构混凝土进行养护;安装建筑物梁板模板,绑扎建筑物梁板钢筋并加装建筑预应力钢筋,开展建筑物梁板结构的混凝土浇筑及混凝土养护施工;张拉建筑主体结构预应力钢筋,拆除建筑物模板。从建筑主体结构施工的流程步骤可以看到,在建筑主体结构施工中,建筑钢筋工程、建筑模板工程及建筑混凝土工程所占的比重较大,这几个环节的施工技术也可视为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技术的重点。
2 建筑主体结构质量对建筑产生的影响
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直接关系着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建筑主体结构是保证建筑空间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是分割各类空间的基础,也是建筑的骨架,所以它会对人民的利益产生极大的影响。第二,直接关系着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利益。在设计主体结构时必须要考虑结构的稳定性、用材、强度等问题,这些因素会对建筑的质量和成本产生极大影响,优化这些因素可以有效的节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所以,建筑主体结构是一个建筑的骨架,是最关键的环节。第三,作为建筑工程空间使用功能的基础,建筑主体工程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各种设施和装饰设备的安全,直接影响着建筑上部空间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种结构功能的发挥。每一个空间,都存在一定的静荷载,无论这个空间的大小、高低、形状。在使用这些空间时,各种设备会对其产生一定的荷载作用,此外每个空间的使用者也会产生一定的荷载,还要承受一些不可预知的自然力的影响。
3 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技术
3.1 开挖基坑技术
通常状况下,对建筑工程实施开挖放线深基坑,应以设计中的基础平面图纸计算的放坡尺寸来直接定位现场,也可以结合CAD 软件制作出的施工设计图进行。若是运用第一种方法,就会牵涉到非常复杂的计算方法,进而可能会出现很多漏洞。使用第二种方法,就会加大绘制图纸的工作难度,容易遗漏很多尺寸的标注。若是开挖基坑面积体量太大,布置基坑集群过于复杂,利用这两种中任何一种方法都会暴露缺陷。常常会因为开挖基坑施工放线不准确进而出现了漏挖或者错挖的状况,从而影响施工进度。在进行这项工程过程中,若是运用 BIM 技术,就能够缩短施工工期,在有效指导开挖基坑的情况下,根据模型来开展放样工作,为顺利进行施工奠定坚实基础,提高定位基坑精准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 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建筑主体结构的混凝土施工结构相对比较复杂、体积大、配筋多,并且施工工艺要求较高,为了保障主体结构施工质量,应严格按照施工设计要求,合理控制施工温度,加强施工材料质量管理,做好混凝土的养护、振捣、浇筑、运输、配置等环节控制,提高混凝土施工质量。由于混凝土具有水硬性特点,为了避免产生裂缝,应做好养护管理,减少混凝土表面的水分大量流失,提高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在养护过程中,可适当添加一些养护剂,利用养护剂将混凝土表面和空气有效隔离开来,控制水泥水化热反应。同时,还应考虑温度、天气等因素的变化,养护时间尽量大于14天,如果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过快或者天气比较炎热,可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一层布袋或者塑料薄膜。
3.3 模板工程施工技术
模板工程是建筑主体结构施工中的重要工序,施工工期较长、劳动量较大、施工造价占整个主体结构施工用工量的40%以上。模板工程施工质量对于整个建筑主体结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规划设计阶段,应结合建筑施工现场的地质、水文、环境等情况,编制合理的施工组织方案,模板支架必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较高的刚度、强度。然后,根据建筑主体结构施工要求,选择合适的模板材料。最后,严格把关模板搭设质量控制,根据建筑主体结构的轴线位置,合理调整模板尺寸,使其符合施工设计要求,并且在拆除模板之前,应全面了解混凝土凝固情况,拆除时注意把握楼板荷载、拆模强度等。
3.4 钢筋工程施工技术
在建筑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钢筋工程是一项重点项目,直接关系着整个主体结构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因此应严格把关钢筋的安装、存放、加工、采购等各个环节,加强钢筋施工质量管理和控制,优化和改进施工工艺,保障施工质量。首先,相关工作人员在采购钢筋材料时,应仔细审查钢筋材料的出厂证明、合格证明等,在钢筋材料到达建筑施工现场后,技术人员应对钢筋材料进行抽样检测,严格检查钢筋材料的强度、型号、合格证等,将不符合主体结构施工要求或质量不合格的钢筋材料清理出施工现场,将质量合格的钢筋材料入库,整齐的排放在合适位置,并且做好有效的防潮、防锈蚀措施。其次,按照建筑主体结构的施工设计图纸,进行钢筋加工制作,结合主体结构的类型和形状,提高钢筋加工精度,合理存放各种钢筋配件。在连接钢筋材料时,对自下而上的荷载构件,在跨中上铁,在支座下铁,使接头位置的受力钢筋交错布置,并且注意绑扎板钢和梁柱。最后,加强钢筋安装施工管理,在施工现场准备好齐全的施工工具,安排专业的施工人员,结合钢筋施工设计要求,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严格按照钢筋工程的施工要求和操作规范开展安装施工。
3.5 预应力工程施工技术
预应力施工过程是建筑工程中最重要的施工程序,预应力工程是组成建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高度重视对预应力工程的施工,从机械方面来看,应力会提前产生,应力的产生会大大增强构件的整体稳固性,增强了构件的抗震性能,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施工过程中变形问题的产生,大大改善了建筑工程的整体强度和硬度,同时在预应力建筑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张拉力的技术、环境因素以及材料性质等因素,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对预应力技术的影响。因此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外界因素对预应力技术的影响,使得与设计要求相符合。
结束语:
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技术的运用决定着其施工效果,也影响着建筑的综合性能。为此,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时,要结合施工实际确定施工技术要点,并选择最佳的施工技术措施,规划施工流程,从而在确保主体结构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提升施工效率。如今越来越多的新型技术被运用到建筑施工中,在不断的实践总结中,建筑事业的发展也将取得巨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廖勇.试论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施工的管理[J].建筑设计管理.2016(03)
[2] 连世润,赵飞.土建主体结构施工工艺标准论述[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09)
[3] 沈诗琦.房屋建筑主体结构施工的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7(21)
论文作者:张建锋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2
标签:主体论文; 建筑论文; 结构论文; 钢筋论文; 混凝土论文; 预应力论文; 模板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