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在治疗甲状腺瘤中的效果张静波论文_张静波

探讨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在治疗甲状腺瘤中的效果张静波论文_张静波

北安市通北林业局医院 164031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切口手术切除甲状腺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2012年3月-2013年1月收治的甲状腺瘤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9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53)与对照组(n=45),观察组行小切口甲状腺瘤切除术,对照组行传统甲状腺瘤切除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颈部紧缩感、颈部麻木不适、颈前区疼痛、吞咽不灵活及切口皮下结节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瘤应用小切口手术切除疗效确切,患者受损伤小,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小切口手术;甲状腺瘤切除术;甲状腺瘤

甲状腺瘤多为良性肿瘤,发病率占甲状腺肿瘤的70%~80%[1],甲状腺瘤的致病因素多为压力过大造成的内分泌失调、吸收的碘过多等[2],年轻女性发病率较高,目前临床治疗仍以手术为主。传统甲状腺瘤切除术切口较大,对患者损伤大,术中出血量较多,术后颈前留下的瘢痕对患者的身体美观造成影响。小切口甲状腺瘤切除术瘢痕较小且美观,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2012年3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对甲状腺瘤患者采取小切口手术切除,并与传统手术作对照,旨在探讨小切口手术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甲状腺瘤患者98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3例,男19例,女34例;年龄29~49岁,平均年龄(35.62±4.26)岁;单侧结节43例,双侧结节10例;甲状腺结节直径1.47~3.91 cm,平均直径(1.69±0.76)cm。对照组45例,男12例,女33例;年龄31~50岁,平均年龄(36.57±3.12)岁;单侧结节32例,双侧结节13例;甲状腺结节直径1.53~3.84 cm,平均直径(1.83±0.68)cm。所有患者均经B超检查及术后病理证实为良性甲状腺瘤,主要临床表现有颈前包块,咽部异物感,颈部有按压痛感,均无声音嘶哑和呼吸困难,经检查患者甲状腺功能正常。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结节个数及直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采用颈丛阻滞麻醉,于颈前部胸锁关节上方2 cm处取弧形横切口,切口两端到胸锁乳突肌的外缘,也可适当向患侧延长。高频电刀沿颈前筋膜与颈阔肌间游离疏松结缔组织,游离范围为上缘至舌骨水平,下缘至胸锁关节上缘。充分显露甲状腺并游离甲状腺叶。切除范围根据腺瘤的大小、位置及数量确定,单发腺瘤以瘤为中心行甲状腺腺叶次全切除,多发腺瘤行甲状腺腺叶全切除术。术毕彻底止血后于切口下放置硅胶引流管,缝合切口后略加压包扎。

观察组:术前均行血、尿常规及凝血功能、心电图检查、B超检查,采用颈丛强化局部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头部向后仰,拉伸颈部。于两锁骨交界处作为切口的中心点,作长度约3~5 cm弧形小切口,双侧腺瘤切口延长至6 cm。切口处的皮下组织注射10~20 ml肾上腺素生理盐水,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沿着皮下和颈前肌群的疏松结缔组织分离上缘和下缘,沿着颈正中线将颈白线纵形切开至甲状腺被膜,不要切断双胸的骨舌骨肌及胸骨甲状腺肌,将颈前肌群向两侧牵拉充分显露甲状腺后观察腺瘤的形态及性状,若怀疑瘤体为恶性时应冰冻后送检并经病理检查确定。将良性瘤提起,用7号线大圆针贯穿缝合,用钳夹分别夹住瘤体的3、6、9、12点处,每两个钳夹之间再加入一把血管钳,然后切下甲状腺腺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术后彻底止血,直接关闭切口,无需置放引流管,使用无创缝合线行皮内缝合,略加压包扎切口。

1.3 观察指标

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颈部紧缩感、颈部麻木不适、颈前区疼痛、吞咽不灵活及切口皮下结节等术后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术后出现颈部紧缩感、颈部麻木不适、颈前区疼痛、吞咽不灵活及切口皮下结节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甲状腺瘤大多为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单发腺瘤较多,常见于40岁以下的女性。腺瘤形状为比较小的圆形或椭圆形[3],一般都无功能,具有比较光滑的表面及完整包膜,边界清楚,质地硬于周围正常的甲状腺组织,与周围组织不粘连属单纯瘤体,随着吞咽可上下移动[4]。临床不适症状不明显,因此多为体检时偶然发现,随着病情的进展,极少数可引发甲状腺功能亢进与恶变,如及时、有效的治疗能避免病情恶化或腺瘤癌变。

甲状腺瘤临床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因甲状腺紧邻于气管和食管,迷走神经、喉返神经都与其紧贴走行,结构较复杂,手术操作具有一定的难度,术中稍有不慎及结扎血管都容易导致神经损伤,术后声音会嘶哑[5]。同时甲状腺具有非常丰富的血供,术中操作不当容易使血管受到损伤,严重者出现大出血,损害邻近脏器。传统的甲状腺瘤手术为了便于操作,切口一般较大,能充分显露甲状腺及周围组织结构,使得术中出血较多,因手术横断颈前肌群,易引起颈前皮肤与肌肉粘连[6],导致上下吞咽活动不灵活及吞咽疼痛等术后并发症,并且术后会留下明显的瘢痕,影响皮肤美观,因此传统手术疗效并不理想。近年来外科微创技术有了很大进展,小切口手术已成为甲状腺瘤的主要手术方法,此手术切口较低,切口长度尽量小,出血量比传统手术大大减少,颈部前肌群不被横行切断,让患者术后依然保持颈部原有的功能,手术切口较小,患者的美观要求不受到影响[5]。因此手术留下的瘢痕小,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恢复较快等,并且手术只要缝合仔细,术后加压包扎,可以不用放置引流管引流,术后患者颈部的伤口也能较快愈合。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术后颈部紧缩感、颈部麻木不适、颈前区疼痛、吞咽不灵活及切口皮下结节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小切口手术切除甲状腺瘤其疗效确切,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三元.腔镜甲状腺手术的研究进展[J].腹腔镜外科杂志,2009,14(3):236-239.

[2]梁平.120例甲状腺瘤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9):119.

[3]杨铁军,马狄威,曹霞.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腺瘤82例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8):178-179.

[4]彭仙保.小切口手术应用于甲状腺瘤患者的临床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6):42-43.

[5]杨晏东.小切口切除术在甲状腺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5):52-53.

[6]张玲.甲状腺瘤行小切口切除的治疗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7):176-178.

论文作者:张静波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3

标签:;  ;  ;  ;  ;  ;  ;  ;  

探讨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在治疗甲状腺瘤中的效果张静波论文_张静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