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公司论文,加快发展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企业集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召开这次会议的背景有三个,一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对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如何增强中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国有企业改革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后,如何巩固改革脱困成果,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三是中央提出“十五”期间要把发展作为主题,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整个工业战线面临很重的调整任务,如何实现在发展中推进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对此,各方面有一点共识,就是要尽快形成和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但目前我国还缺少这样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所以无论从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的新形势,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还是从调整我国工业结构的需要来考虑,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都是十分重要的。
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三年改革脱困目标如期基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我们已经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路子,各方面对搞好国有经济的信心进一步增强,为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二是近十年来在发展企业集团方面,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当然也有不少的教训。总结这些经验和教训,使我们对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发展的客观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三是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些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发展前景好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虽然这些企业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仍有不少差距,总体上还不强,仅处在发展的雏形阶段,但为参与国际竞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积极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企业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大问题。
支持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发展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第一,组建企业集团不搞拉郎配,不搞行政撮合。用行政干预的办法组建企业集团的事我们过去做过不少,但有当时的条件和需要。一是政府机构改革的需要。二是打破行业垄断,引进竞争机制的需要。目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政企分开跨出了大步子,市场竞争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市场体系尤其是资本市场已有很大发展,已经基本具备了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的条件。同时,我们也拥有了一些按市场规律重组形成企业集团的成功经验。所以,今后发展企业集团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以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来形成,不能靠行政手段勉强撮合,不能盲目求大求全。要在突出主业、增强竞争优势上下功夫。
第二,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到境外上市。境外上市是形成和发展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国有企业整体素质,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企业通过重组到境外资本市场上市,不仅可以筹集到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找到与世界一流企业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差距,更重要的是为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增添了外在的压力和内在的动力。境外上市涉及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一系列难点问题,要符合国际资本市场的规则和要求,使股票在市场上有良好的表现,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同时,要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境外上市是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继续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到境外上市,按照境外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的要求,规范行为,健全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形成既有外在压力又有内在动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企业经营机制。
第三,要为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的。温室里是培育不出参天大树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如果再单靠政府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吃“偏饭”的办法来发展企业集团,会使企业集团产生依赖思想,同时会损害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所以,今后从政策上支持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发展,关键是两条:一是在加强监管的基础上,赋予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以更大的自主权。政府部门一定要按照政企分开的要求,减少行政性审批,从有利于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发展大局出发,把企业应该具有的自主权放给企业。同时,要加大对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监督管理力度,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增值。二是一些改革可以先在这些大公司和企业集团进行试点,试点成功了,不仅可以解决这些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问题,而且便于推广解决面上的问题。可以选择一些大公司和企业集团进行投融资体制、银行授信额度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和授权经营等方面的改革试点,探索总结经验。
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发展壮大中需要突出解决好的四个问题
第一,要瞄准世界一流企业找差距、定目标。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大公司和企业集团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强者,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迎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参与国际竞争,必须瞄准世界一流企业,找差距、定目标。江总书记对宝钢的题词就是“办世界一流企业,创世界一流水平”,这不仅是对宝钢的要求,也是所有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奋斗目标。我们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不能仅把自己摆在国内足球“甲A”的水平上,而是要摆在“世界杯”的水平上去衡量。只有与国外大公司比较才能分出好坏,才能找到差距,才能明确改革发展的方向,也才能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关键是要敢于同世界一流企业比较,敢于向世界一流企业挑战。希望我们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有这个雄心壮志。这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国工业发展的需要;这不仅是一个局部的问题,更是一个全局性的战略问题。
第二,加大分离分流力度,突出主业,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大分离分流力度,既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和条件,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具体内容。对于目前发展状况相对比较好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有三个方面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下大决心进行改革、花大力量加以解决的。一要加大减员分流工作的力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二要解决大而全、小而全问题,增强研发和市场营销能力,推进专业化协作,调整和改善企业组织结构。三要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企业富余人员多、大而全小而全、办社会负担重等问题是深化企业改革,加快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以回避、绕不过去的问题,但解决起来确实有相当大的难度。从目前情况看,要在短期内解决所有国有企业的这些难题是不现实的。但对效益相对比较好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来说,利用效益好的时机是有条件和可能率先逐步解决这些难题的。解决好这些问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可以大大提高。
第三,加快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建设世界一流的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创新能力,而且要有通过创新增加财富的本领。但目前相当多的国有企业还不知道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还没有将钱变为技术,再将技术变成钱、钱再变为更新的技术的本领,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还只是停留在口号上,科技开发投入不足,没有花力气解决技术创新的机制问题。为此,国有企业一是要舍得在技术创新上增加投入;二是要在建立技术创新机制方面迈出大的实质性步伐,进行大胆探索和实践,促进整个企业机制的创新。只要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是不困难的。如期权、薪酬等分配制度的改革,要在几万人和几十万人的企业整体进行可能有难度,但在几百人、上千人的科技创新中心进行改革就比较容易。这种改革我相信职工是会理解和支持的。因为这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会给职工本身带来利益。实在不行还可以“物理隔离”,将技术创新与面上的生产管理分开。总之,要通过改革和探索,尽快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运行机制,下大力气做好将钱转化为技术,又把技术转化为钱这篇大文章,促进钱——技术——钱的良性循环,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高,竞争力不断增强。
第四,重视企业人才培养和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市场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高度重视科技和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努力营造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机制。目前,在我们的国有大公司和企业集团负责独挡一面的年轻人太少。国有企业还缺乏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文化氛围。现在在职的企业领导人工作的好坏,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能否培养出一批年轻的优秀高级管理人才。送出去培训是培养人才很重要的途径。除了在国内培训外,还可选择一些献身社会主义事业,事业心强、熟悉企业、外语好、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送到国外培训,如果能在一些跨国公司挂职学习就更好了。这些人三到五年后回到企业就会派上大用场。这是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对企业长远的发展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做这件事对于效益好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应该是不困难的,只要下决心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关于加强企业管理问题。这里要强调的是,企业要高度重视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在当今信息时代,企业的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大公司和企业集团要切实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运用先进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化手段,尽快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电子交易、货物配送、客户服务等信息系统,实现现金、物资、生产、设计工艺和流程的信息化管理,使企业管理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
正确把握国有企业改革方向,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发展
近几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和企业按照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企业发展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总的形势是好的。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目标已如期基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公司制改革全面展开,我们已经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路子。实践充分证明,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国有企业是可以搞好的,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可以有效结合的,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有的地方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倾向性问题。比如,将国有企业改革简单地演绎为“国退民进”,笼统地说“国有企业要从一切竞争性领域退出”;有的把国有资产“置换”为集体资产,将国有资产无偿或变相无偿量化给个人;有的搞半卖半进送“一卖了之”、“一送了之”等等,这些是完全违背中央精神的,必须坚决加以纠正,制止这种错误倾向蔓延。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把思想认识真正统一到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上来,增强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在一些重大的、原则性的问题上保持清醒头脑,决不能有任何含糊,使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
着眼于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是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在理论上的突破、实践上的创新和工作指导上的一大转变。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控制力上。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针对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也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进与退、为与不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进”和“有所为”是发展,“退”和“有所不为”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目的都是为了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提高国有经济的质量,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对此,我们要全面理解,并在实际工作中切实把握好三点:
一是要促进优势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尽快发展壮大,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要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支撑、引导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要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有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发挥他们在资本营运、资源配置、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优势,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控制力。
二是要通过战略性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分布,提高国有经济整体质量。国有经济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需要保持必要的数量和比重,否则就谈不上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但如果国有经济没有分布的优化和整体质量的提高,仅仅靠数量和比重是很难发挥其主导作用的,这是量和质的统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国有经济在不同产业和地区的分布还会有所变化,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可能会有所减少,但整体素质会进一步提高,分布更加合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会得到进一步增强。要建立和完善劣势企业的退出通道,把退出通道的建立与实现“两个确保”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结合起来,使产品没有市场、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和资源枯竭的矿山有序退出市场,形成优胜劣汰机制,这也是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主动退出和积极调整,集中力量,加强重点,实现国有经济分布的优化和质的提高。
三是要通过发展股份制,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这是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国有经济的作用既要通过国有独资企业来实现,更要大力发展股份制,探索通过国有控股和参股企业来实现。对国有企业进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革,可以使国有资本吸引、调动和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本,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股份制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涉及所有者权益、职工安置、债务处理等复杂问题,要依照法律和国家有关政策规范操作,确保出资人的权益不受侵害,职工和债权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今后,要进一步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相互持股等多种形式,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促使国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