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爱尔兰问题的实质何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爱尔兰论文,实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7月11日晚,北爱尔兰巴利马尼镇发生一起令人发指的教派纵火案!新教徒组织向镇上一居民房内投掷汽油弹,年仅10岁、9岁和7岁的理查德、马克和贾森3兄弟在一片凄惨的嚎啕中被烈火吞噬。无辜的孩子惨遭毒手,其原因就是他们的父母是与新教徒水火不相容的天主教教徒。这一纵火案使一周来的教派骚乱达到了顶点,也使北爱和平进程面临严峻的考验。
在纵火惨案发生的一周前,北爱5000名新教徒按照传统习惯在波塔当市游行,企图通过首府贝尔法斯特的天主教徒居民区。他们的计划遭到警方的阻拦,从而引发了近500起骚乱,使北爱自4月份英国、爱尔兰两国政府以及北爱8大主要政党签订和平协议以来出现的平稳局势再度恶化。布莱尔首相7月9日与新教徒代表举行了会谈,为解决危机进行努力,但未能达到预期目的。
北爱问题实质上是英国殖民主义政策遗留下来的极其复杂的历史问题,主要体现在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对北爱归属的争端及由此引发的对立和冲突上。北爱尔兰是爱尔兰岛北部属于英国管辖的6个郡,原为爱尔的一部分,面积1.41万平方公里,人口160万,其中54%是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的后裔,信奉新教;爱尔兰人占人口总数的43%,信奉天主教。1169年,英格兰国王享利二世发动入侵爱尔兰的战争,开始了英国在爱尔兰的殖民统治。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英格兰对爱尔兰的统治比较宽松。从15世纪末期的都铎王朝开始,英格兰逐步加强了对爱尔兰的干预。16世纪,爱尔兰国王由历任英国国王兼任。17和18世纪,伊丽莎白一世及后来的历任英国君主鼓励人们从英格兰和苏格兰移居爱尔兰,以期在这个麻烦不断的岛上建立一个忠于英国王室的大本营。大多数新教徒的祖先在这一时期来到爱尔兰,他们称自己为“阿尔斯特人”。在英国殖民当局的鼓动下,他们大肆掠夺当地天主教徒的土地和家园,美其名曰“十字军运动”。经过不断强化对爱尔兰的殖民统治,英国于1801年完成了对爱尔兰的吞并,宣告“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成立。由于不堪长期忍受英国的殖民统治,爱尔兰民族派于1905年成立反英的民族主义政党——新芬党,并拥有自己的武装——爱尔兰共和军,以此来反抗英国的统治。另外,由于新教徒的涌入和他们的势力不断扩大,天主教教派与新教教派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不堪受压迫的天主教徒开始进行自发的斗争。不断加剧的教派之争在20世纪初逐步演变为一场争取爱尔兰自治的政治运动。1910年,亲英的爱尔兰统一派和与之势不两立的民族派开始进行有组织的军事对抗。1916年,爱尔兰民族主义者在都柏林发动起义。结果,起义运动被镇压,起义领导人被杀害。1918年,新芬党在都柏林成立了“爱尔兰议会”。同年,爱尔兰共和军反对英国统治的活动也一浪高过一浪。迫于爱尔兰人民的压力,英国于1920年实施《爱尔兰政府法》。根据这一法律,分别在都柏林和贝尔法斯特建立两个地方自治议会。自治议会拥有一定的自治权,但主权属于英国。1921年,爱尔兰北部的6个郡接受了《爱尔兰政府法》,成立了自己的议会,在英国议会中有自己的代表席位,从属英国议会的管辖。南部各郡则拒绝接受这一法律。为完全摆脱英国的统治,实现爱尔兰独立,爱尔兰共和军继续战斗,于1921年6月和12月迫使英国签署了《停战协议》和《英爱条约》,英国在条约中允许爱尔兰南部26个郡成立“爱尔兰自由邦”。1936年,
南部的爱尔兰自由邦成立共和国,后于1948年12月退出英联邦。1949年4月,英国宣布承认爱尔兰独立。南部独立后,北部6个郡仍由英国统治,英国国名因此从“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改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爱尔兰岛从此形成南北分裂的局面。
在《爱尔兰政府法》颁布后的50年间,英国政府实施权力下放,通过北爱议会对北爱实行间接统治。但是,在这种看似宽松的统治下,天主教徒仍然备受歧视。由于新教徒占北爱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在北爱的历次选举中,新教徒都赢得议会多数席位,组建地方政府行使权力。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新教徒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奉行歧视天主教徒的政策,使得天主教徒政治上无权、经济上贫困。他们中间不仅没有科技人才,连熟练工人都很少,大多以从事自由职业为主。长期的歧视政策使两大教派之间的民族和宗教矛盾日益尖锐,1968年,北爱天主教教派发起民权运动,旗帜鲜明地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从这一年起,动乱连连发生,冲突不断升级,爆炸、暗杀等各种暴力活动频频出现,最终于1969年发展成为大规模暴乱,造成整个北爱局势动荡。为了控制局势,英国政府立即派军队进驻北爱。1972年,英国政府进一步采取行动,停止了北爱自治政府的权力,开始对北爱实行直接统治,有关北爱的所有法律均需英国议会批准,北爱政府由英国负责北爱事务的内阁大臣直接控制。尽管如此,北爱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两大教派之间的冲突仍此起彼伏。30年来,近4000人在流血事件中丧生。
自独立以来,爱尔兰政府始终坚持为南北爱尔兰的和平统一而努力,但由于教派矛盾,北爱尔兰对政府的努力反应不一。天主教徒大多支持政府的立场,希望国家尽快统一,摆脱在英国统治下的不平等待遇;而新教教徒则坚决反对,拒绝与英国脱离。教派立场的不一使得政府的和平努力搁浅。
北爱问题是英国政治中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为了反对英国的统治,新芬党领导的爱尔兰共和军的暴力活动近年来越发凶猛,搞得国无宁日,民难安生。人们对派别的暴力和冲突,特别是爱尔兰共和军的暴力活动感到深恶痛绝。这一错综复杂且又带有浓烈宗教感情的问题使英国政府感到挠头。在解决这一棘手问题时,英国政府又把自己带入歧途。英国政府曾提出一些方案,希望在爱尔兰政府不参与的情况下,独自解决两大教派之间的冲突问题。然而,实践证明,过去的英国政府在北爱问题上所采取的政策是失败的。
近几届英国政府较为务实,从撒切尔夫人开始就寻求与爱尔兰政府的合作,以求共同解决北爱问题。1980年5月,撒切尔夫人同爱尔兰总理汉弗雷举行首次会晤,双方都表示了要为解决北爱问题进行合作的诚意。1981年11月,撒切尔夫人又同爱尔兰新首相菲茨杰拉德举行会晤,决定成立英爱政府间专门委员会,具体负责解决北爱问题。但在谈判过程中,爱尔兰坚持对北爱拥有主权;英国则明确表示,在没有获得北爱多数民众的同意之前,北爱作为英国一部分的法律地位不能改变。由于两国在北爱主权问题上存有较大分歧,双方经过4年艰苦谈判,直到1985年底才签署了北爱尔兰协议。在协议中,双方就北爱的宪法地位达成了初步共识,规定无论将来北爱继续留在联合王国内,还是与爱尔兰实现统一,必须由北爱尔兰人自己来决定。协议还规定,设立两国“政府间议会”,爱尔兰有权在该议会同英国讨论涉及北爱的所有问题。
在80年代,北爱问题从70年代的教派激烈冲突转为缓慢发展的和平进程。进入90年代后,这一和平进程继续向前发展。1992年,梅杰政府执政后,加快了北爱前途的谈判进程。1993年底,英爱双方在唐宁街10号发表宣言。英国政府在宣言中表示,将尊重多数北爱人民的意愿,如果他们愿意,英国将提出立法,实现爱尔兰岛的统一。爱尔兰政府承认,在没有获得北爱多数人同意的前提下,强制实现统一的做法是错误的,并表明,如果北爱问题能够实现全面政治解决,政府将提出修改宪法的建议。双方还一致认为,只有在爱尔兰共和军宣布永久停止使用暴力手段后,作为其政治代表的新芬党才能加入谈判进程。在宣言的推动下,爱尔兰共和军于1994年8月宣布“全面停止武装活动”。同年10月,新教的恐怖组织也宣布放弃暴力行动。12月,以梅杰为首相的英国政府开始同新芬党举行自1921年以来的首次谈判,并签署了《北爱尔兰和平框架文件》,从而为北爱和平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和平框架文件的基础上,英爱双方于1996年2月达成协议,确定6月份举行有关北爱和平问题的多党谈判。但由于英国坚持爱尔兰共和军必须交出武器新芬党才能参加多党谈判,先期谈判陷入僵局。1997年5月,英国工党政府执政后在北爱和平谈判问题上采取了更加积极和灵活的态度,进一步推动了北爱的和平进程。9月15日,由英爱两国政府和北爱8个政党参加的多党和平谈判在北爱的斯托蒙特正式恢复。10月7日,和谈移至北爱首府贝尔法斯特举行。从此,北爱多党和平谈判进入实质性阶段。经过近两年的艰苦谈判,终于在今年4月10日达成了历史性的北爱尔兰和平协议,其主要内容为:爱尔兰共和国将修改宪法,放弃对北爱的领土要求;英国则将废除1920年制定的爱尔兰法案,并在北爱大多数人表示赞同的前提下,承认南北爱尔兰统一的可能性。协议还为北爱问题的政治解决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建立一个按各党派比例选举产生的108人北爱尔兰地方议会。该议会拥有立法权,并将接管北爱地方政府所行使的旅游、运输、农业等方面的职能;由北爱议会负责建立一个为协调北爱与爱尔兰关系的部长级“南北委员会”;建立英爱不列颠群岛理事会,就群岛内部的合作事宜进行磋商,其成员将包括英爱两国政府、议会以及苏格兰、威尔士、北爱议会的代表。此外,英国政府还将减少驻扎在北爱的警察和武装部队。英国首相布莱尔在协议达成后表示:“希望历史的重负今天开始从我们肩上卸下。”他同时说,只有当人们将友谊之手伸向自己昔日的宿敌时,和平才会真正到来。爱尔兰总理埃亨说,协议是对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的保证。
北爱尔兰和平协议的达成为结束30年的北爱教派冲突和暴力事件提供了保证,是北爱和平进程的重要里程碑。然而,最近发生的一系列带有敌视性质的教派游行和冲突表明,北爱的和平进程仍是脆弱的。人们必须看到,教派冲突是北爱问题的历史根源,也是实现北爱和平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只有彻底解决根深蒂固的教派恩怨,北爱才能从真正的意义上实现和平。